《青年实话》对中央苏区青年的宣传动员工作*

2022-11-27 02:10丁俊萍
赣南师范大学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动员苏区红军

张 昂,丁俊萍

(武汉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武汉 430072 )

通过意识形态的宣传引领和组织网络的构建,中国共产党宣传动员和组织社会底层群众掀起反抗压迫的集体行动,借以推进社会革命。作为党的“喉舌”,党报党刊发挥着极为重要的意识形态引领和宣传动员功能。中央苏区时期,党十分重视借助党报党刊对苏区青年开展宣传动员工作,1931年至1934年发行的《青年实话》,便是对苏区青年进行宣传动员的重要工具,在吸引青年参加革命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围绕中国共产党党刊对青年的宣传动员,学界已展开一定讨论。一方面,当前学界对苏区时期党的青年工作有着充分的关注,(1)相关研究如:张雪黎,扈帅帅:《中央苏区时期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的经验及启示》,《青年发展论坛》,2018年第6期;谢庐明:《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青年工作的经验及其启示》,《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但研究鲜有涉及报刊在青年工作中的宣传动员功能研究;另一方面,当前学界对于《青年实话》也有着比较充分的研究,有学者关注到其思想政治教育、新闻批评的功能,有关注其在青年工作中的作用,也有聚焦其在“扩红”政策上的作用,(2)相关研究如:陈可新,陈信凌:《〈青年实话〉新闻批评的实践框架:机制、取向与价值》,《现代传播》,2021年第3期;刘攀,周锦涛:《〈青年实话〉探索苏区青年工作的历史考察》,《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2期;张宇,张业振:《从〈青年实话〉看中央苏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特征》,《青年发展论坛》,2017年第3期;南京师范大学张京京的硕士毕业论文《〈青年实话〉的新闻实践研究 ——以扩红运动为中心》。但关于《青年实话》“想动员什么”的动员主题以及“如何动员”的动员策略研究则比较少。本文以《青年实话》为切入口,结合新闻学的相关理论,试图窥探党对苏区青年宣传动员时所涉及的主题与策略,进而加深对整个土地革命时期党对青年的宣传动员情况的了解。

一、《青年实话》情况概述

《青年实话》于1931年7月1日创刊,1934年9月30日在红军长征前停刊。它的创办与苏区团组织的发展和苏区青年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是分不开的。随着土地革命的深入,苏区团组织日益壮大,青年运动蓬勃发展,但当时团组织的宣传方式主要是印发通告,这些通报往往“很长很长,但是空洞不实际,千篇一律”,这导致区委支委同志不认真看,放通告在柜子里边等着“落灰”,有的支部甚至直接不看,“一烧了事”,[1]干部尚且如此,遑论青年群众。因此,为了转变工作方式,创办能够倾听反映苏区青年心声,满足青年精神需求的刊物,进而有效开展青年工作。1931年2月,团中央通过《团在苏区中的任务决议》,其中特别提及少共苏区中央局应该“创立中央局机关报”。据此,同年7月1日《青年实话》便在江西永丰县创刊。

团苏区中央局的核心领导人顾作霖、王盛荣、张爱萍、陆定一、魏挺群、胡耀邦等人先后参与编务工作,这些领导人是《青年实话》主要的作者群。除此之外,《青年实话》后期还建立完善的通讯员制度,颁布通讯员条例,收集并刊发红军战士、各级党团支部以及苏区青年的来稿。《青年实话》也会转载团中央机关报《列宁青年》的文章,如《团中央致各地团部的信》、邦宪的《在转变中》。从受众对象来说,主要是共青团员、青年红军战士和苏区青年群众。作为苏区团中央机关报,《青年实话》把办报的基本宗旨与定位确立为领导苏区青年工作,组织苏区青年运动、宣传教育苏区青年。

《青年实话》是在反“围剿”的战争年代发行,因而报纸样式颇具战时色彩,根据战争形势不断调整,经历了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第1期与第2期采用“可装订张贴”的样式,第3至第9期采用壁报形式。第10期才开始使用小册子的形式。由于战时经费紧张,初创时期,每月出版两期(半月刊),后来改为旬刊(十天一次)。第2卷以后的《青年实话》,由旬刊改为周刊,内容和编辑方法也大有革新,篇幅比开始改成小册子发行时,增加了3/5。[2]211-212在栏目设置上,根据苏区时事热点,不定期开设诸如“轻骑队”“儿童栏”“问题答复”“读者意见”“赤色体育”等栏目。因为《青年实话》的受众是苏区广大的青年群体,所以报刊的语言风格通俗简洁,力求文字青年化、大众化。报刊宣传表现形式上,采取短诗、红色歌谣,辅之以配图、插画、画报等形式,其发行量甚至曾一度高达30 000份以上,成为中央苏区不可或缺的刊物。《青年实话》利用丰富鲜活的题材形式,向广大青年深入宣传革命的重要性,提高广大青年的政治素质、革命热情,并在苏区青年运动工作中发挥重要的宣传动员作用。

二、《青年实话》所蕴含的宣传动员主题

《青年实话》蕴含的宣传动员主题包括阶级动员、学习动员、军事动员与经济动员。这些主题有着紧密的联系性,环环相扣。通过阶级动员唤醒苏区青年阶级意识,通过学习动员,向青年灌输革命理论以增强阶级意识,强化阶级动员效果,同时也向青年教授文化知识,提高青年综合素质。在阶级动员与学习动员的基础上,进行军事动员与经济动员,号召青年投身革命战争,参与革命根据地经济建设,捍卫与巩固苏维埃政权。

(一)“我是谁”:通过阶级动员激发苏区青年的阶级意识,鼓动其参与革命斗争

因受地理、历史因素的影响,江西地区宗法观念甚为浓厚。血缘与地缘关系是乡村社会群众联系的主要纽带,群众的阶级意识十分薄弱,不利于革命的深入进行。为了使党的方针政策得以实施,中国共产党需要进行充分的阶级动员,使苏区社会成员产生阶级意识,激发阶级情感与政治热忱。在这一时期,党通过多种方式进行阶级动员,如成立赤色店员工会,建立俱乐部,粉刷标语口号,创办报纸杂志等。其中党报党刊是传播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有力工具,在苏区阶级动员工作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作为团机关报的《青年实话》,则是对青年群体进行阶级动员的一个有力武器。《青年实话》较大篇幅聚焦于对青年工人、青年农民的宣传动员,来激发他们的阶级意识,动员他们参加革命。

在青年工人运动方面,《青年实话》重视从主体视角进行宣传报道,选取一些青年工人讲述其自身经历,使其他青年工人得以“共情”,以激发青年工人的阶级意识,如《一个青工的对话》《一个青年工人的自述》等文章。《青年实话》也对苏区各地青年工人斗争过程进行大量报道,通过客体视角报道使阶级意识薄弱的青年工人得到阶级启蒙。如《汀州市各业青工斗争的热烈》《上杭城内刨烟工人斗争的积极》《瑞金的青工武装起来了!》等文章。其中《汀州市各业青工斗争的热烈》一文主要描绘青年工人在团组织的领导下与老板斗争的过程:老板没有履行苏维埃政府规定的“劳动法令”,还阻止工人加入工会,并无理由地开除具有斗争意识的工人,当地团组织便找到“受老板压迫与开除的青工童工,对他们谈话,发动他们到公会报告”,然后召集全市的青工大会,确定被开除的青年工人要求,组成包括成年工人在内的斗争队伍,“整队去与老板交涉”,最终取得胜利。[3]《青年实话》不仅对青年工人斗争进行宣传报道,而且在青年工人运动中及时进行经验总结,向青年工人传递斗争的方法与手段,如《瑞金城市青工斗争的经验》。《青年实话》还刊登例如《关于青工斗争》《关于学徒斗争问题的指示》《开展青工经济斗争》等指导青年工人运动的文章,以加强党组织、团组织对青年工人运动的领导。

《青年实话》中同样注重对青年农民的阶级动员。正如有学者指出:“农民作为被‘发动’的革命者,其阶级意识和自觉的阶级对立是在中共领导的革命中逐渐发展起来的”,[4]71《青年实话》作为苏区团中央的重要刊物,在宣传鼓动青农群众起来革命的过程中发挥了不小的作用,通过描绘苏区土豪劣绅对农民的无情盘剥,以及农民的悲惨遭遇来唤醒青年农民进行斗争。在《过年,风水,姓氏,地方》一文中对封建宗法观念进行严厉批驳:“大姓欺负小姓,是封建社会里的家常便饭。”不仅如此,地主豪绅也对同姓农民进行压榨,换取自己的利益,并“不会因为是同姓的缘故,不收你的租,不逼(3)笔者注:该字在原文中无法看清,故笔者根据上下文语境,推断该字为“逼”字。你的债,对你客气,他煽动你的姓氏观念,不过为了(4)笔者注:该字在原文中无法看清,故笔者根据上下文语境,推断该字为“了”字。利用你一下”。该文还指出在“苏维埃政权下,姓氏的界限没有了,只有阶级的界限”,[5]号召农民打破姓氏观念,对地主进行阶级斗争。在《中央苏区内最后的一个反动堡垒赤面寨打开了!》《大刀会的鬼话完全破产了》等文中揭露地主欺骗群众的把戏,清除封建残余势力,号召青年农民对地主阶级进行斗争。《青年实话》还配合苏区开展的查田运动,刊发《汀东查田运动的开展》《周来乡查田査阶级运动的情形》等介绍查田运动情况的文章,对青年农民进行阶级宣传动员。在查田运动中,“把群众划分为‘革命群众’和‘阶级异己分子’两大阵营”,[6]同样激发了青年农民的阶级斗争热情。

(二)广泛开展学习动员,呼吁并引导青年加强对马列主义与文化知识的学习

大部分苏区青年没有受过系统的理论教育,文化程度普遍很低,对马列主义、国内外形势、党团的方针政策了解不够,这不利于革命动员工作的顺利开展。《青年实话》聚焦苏区青年文化教育,开展学习动员来提升青年的文化理论素养,以利于革命事业的深入推进。

《青年实话》非常重视对马列主义的宣传。《马克思的事迹》一文对革命导师马克思的生平做了较为详尽的介绍,加强苏区青年对马克思的了解,让他们对无产阶级思想源流有了初步认知。第二卷第一号是纪念专刊,刊载恽代英的《列宁与共产主义青年运动》、吴亮平的《列宁革命事迹简述》、张爱萍的《列宁的故事》等文章,对马列主义进行广泛的宣传。其中《列宁革命事迹简述》中,简要介绍了列宁的革命斗争事迹,希冀青年从列宁的革命斗争事迹中吸取经验,增加斗争勇气。除此之外,《加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武装保证思想上布尔什维克的统一》一文引用列宁‘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的名言,说明用马列主义武装头脑的必要性,要求共青团必须“努力在团中散布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最重要的还在于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方法。”“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大纛旗,动员青年工农群众最大的生产力和革命积极性,向形形色色的地主资产阶级的宇宙观,作积极的斗争。”[7]并指出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不是指“专门埋头伏案式”的研究,也应该重视在实践中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

为提升青年文化素养,推进革命开展,苏区青年文化教育工作也成为《青年实话》的关注重心。《青年实话》大力动员青年学习文化知识,以配合党的扫盲运动。《莫放夜晚白过》一文中指出,开展识字运动要“随时、随地、随人数,不拘乘凉时,喝茶时,一个人、三个人,五个人也好,都应该画地为字进行识字工作”。[8]文中还动员青年参加夜校,抓住晚上学习时间,充分学习文化知识。在识字过程中还运用榜样教育法,刊载《识字运动中的模范》一文,动员青年抓紧夜晚时间进行学习。

(三)与苏区党的“扩红”政策保持同频,广泛开展军事动员,号召苏区青年踊跃参军

中央苏区的发展壮大在某种意义上是以军事占领为前导,随之摧毁旧的政治制度以确立新政权,进而对社会思想和习俗进行彻底的改造。无论是党组织的扩展,还是苏维埃政权的稳固,以及社会革命的深入推进,都与军事密不可分,可以说“武力是中央苏区创建、发展的第一助推器”。[4]90当时苏区红军一方面面临被国民党“围剿”的危险,另一方面有扩展根据地的内在需要,因此,通过给红军补充革命新鲜血液的扩红运动就成为苏区军事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苏区共青团“喉舌”之一的《青年实话》,有相当一部分篇目进行扩红宣传,动员苏区青年群众参军参战,并且开展拥军活动的宣传,组织苏区青年为红军消除后顾之忧。

《青年实话》用大量篇目报道青年参军的盛况,以激发青年积极参加红军。如在对万泰地区参军状况的报道中,指出万泰青年对参军的态度从不积极到积极进行转变:“万泰工农青年像潮流一样的到警卫连、独立团和独立第五师去”。[9]除此之外,还运用朗朗上口的诗歌、民谣、插图等形式,向青年讲明参军的原因,提升其参军参战的使命感和荣誉感。如在《十劝郎当红军》中指出:“一劝亲郎当红军……名声既好又威风,二劝亲郎当红军……人人拥护最光荣,三劝亲郎当红军……读书识字学精通。”[10]又如《扩大红军歌》中指明参加红军就是为了打倒土豪劣绅,分得田地;“打倒军阀国民党,还要打倒洋大人”,[11]推翻国民党反动派政权,以建立苏维埃政权。《青年实话》还运用典型示范法,发挥榜样作用带动青年积极参军,如《青年红色战士的模范》中讲述红军烈士的英雄事迹,号召全体青年红军向他们学习,激励青年参军杀敌;号召各地团支部动员团员,让他们发挥带头模范作用,深入青年群众中并领导青年群众积极参加红军。在《更广泛的动员团员领导青年群众当红军去!!!》中批评有些团支部没有重视扩红运动,动员效果不明显,还有的团支部只有团员参军,“不带一些非团员一起去”。指出团员应该要以“热烈英勇精神去鼓动其他青年参加”,最后文中以严厉的口吻告诫各团部:“谁再要对这一工作消极,谁便是革命的罪人”“那一个支部还没有团员去当红军,就不配做团的支部”。[12]虽然文中措辞有些偏颇激进,但在某种程度上对各团部开展扩红运动也起到督促激励作用。

仅仅依靠精神激励来鼓动青年参军是远远不够的,因此《青年实话》在进行军事宣传动员时同样重视物质的激励。马克思曾指出:“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13]要使苏区青年参军来“创造历史”,也需向青年讲明参军后可得到的物质奖励。《扩大红军歌》中内附的“优待红军条例”中就指出:参加红军后,可以获得诸如“子弟读书免费用”“免纳国家税与捐”“戏院看戏半价钱(5)笔者注:该字在原文中无法看清,故笔者根据上下文语境,推断该字为“钱”字。”“国家商店去买货,百分之五减价钱”等物质上的奖励。[14]正如马克思所言——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苏区青年也处在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之中,家庭关系在青年心中所占分量不可小视。要想使青年安心参军,必须解决青年群众对家庭的“后顾之忧”,为其家庭提供生活上的物质保障。为了保证红军家属正常生活和生产,苏区团组织非常重视拥军工作。比如在《团在苏区中的任务决议》中,团中央指示苏区各团组织要开展“青年团员礼拜六”,动员团员在休息日帮助红军家属“搬运粮食,掘战壕,远枪械”,女团员“缝制军衣,军鞋,修补军装”,决议还明确指出,“这个方法在苏区团的工作中应该经常地应用”。(6)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办公厅编:《中国青年运动历史资料》第9册(1931年)(内部资料),1960年版,第57页。因此《青年实话》发动苏区各地青年团员开展“青年礼拜六”,报道干部群众的拥军活动,解决青年参军的后顾之忧。

《青年实话》不仅直接鼓动青年参军,而且还对苏区各级团组织予以动员经验上的指导。例如,宣传扩红成绩显著地区的经验,以点代面,带动其他地区动员工作。《兴国是怎么动员的?》一文中指出在省执委扩大会议后,兴国的团立马通过讨论,着手开展扩红工作,并且运用历年红五月动员的方法,进行大范围的宣传动员,然后发动好的干部去模范师少队中发挥领导作用,在其中动员青年参军,组建突击队进行动员,力争模范师少队加入红军,这就给其地区的“扩红”树立了学习榜样。除此之外,在《关于宣传鼓动员》中强调要培养专业的宣传动员人才,“从中央到支部都建立起来,建立真正坚持原则能力高强的宣传员”,并且对这些宣传员要有专门的训练,教授他们宣传鼓动的方法。同时文中还提出了一些宣传鼓动的方法:避免千篇一律,估计到青年的特殊性,“对什么人,就说什么话”。善于抓住各纪念节日,激发群众革命热情,动员群众参加红军。[15]

(四)鼓动青年投身中央苏区的经济建设,巩固苏维埃政权

《青年实话》承担着动员青年参与经济建设的任务。一方面提倡“开源”,号召青年参与经济建设,如动员青年积极开荒田,动员青年参与春耕竞赛,号召青年加入生产社中。如《消灭苏区的荒田》一文中指出当前革命战争胜利发展过程中,粮食困难的危机已经日益浮现,但苏区仍然存在一大批无人耕种的荒田,这不利于革命战争的继续发展。所以文章动员青年积极投身消灭荒田的运动中,并指出消灭荒田是“与发展革命战争密切关联的战斗任务”。[16]1932 年2月8日,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发布了《关于春耕问题的训令》,因此,《青年实话》用大幅篇目报道各地区耕种的情况,号召各地青年开展春耕竞赛,如《发展春耕运动》《本报发起组织春耕竞赛》《开展经济战线上的突击》等文章,鼓动苏区青年进行春耕,发展经济。《青年实话》针对团组织如何动员青年参与春耕也提供了指导意见,如《春耕运动中青年团的工作》中指出:青年团在春耕中的任务就是“苏维埃劳动人民的劳动热忱组织到更高的程度上,响应党和苏维埃政府关于春耕运动的号召”。该文中还说明了进行动员的方法:提倡用浅白的方法,向青年传授农业生产的技术,通过劳动竞赛的方式激发群众的劳动热情,把“春耕运动中英雄们的名字,写在光荣的红板上,受到名誉的赞扬”。[17]由于苏区某些地方大批青年男子上战场后,农村劳动力出现短缺,这就需要对苏区妇女,尤其是青年妇女进行“经济动员”,号召她们投入春耕运动中。如《春耕中发展妇女学习生产运动》《在土地生产战线上的青年妇女》等文章中指出:“苏维埃革命将几千年来土地的所有权,从地主阶级手里移交给农民自己,这就是我们能够动员青年妇女参加土地生产的基础”,在动员的过程中,需要向妇女讲清楚这是为“革命战争的利益”。[18]

另一方面提倡“节流”,号召青年开展节俭运动。首先是节省粮食以支援红军作战。通过报道党组织和团组织工作人员节省粮食的事迹,以激励青年节省粮食。如《实行礼拜六与节省粮食》一文中报道了少共县委开展节省运动,“每天吃两餐饭,一餐粥”“中共县委也是一样实行了”。[19]除此之外,还动员青年群众节省钱财以积极购买公债,支持苏维埃政权的建设。在《热烈购买公债的同志》一文中,讲述了铁业工人李长贵十分清楚为应对国民党军阀的大举进攻,必须充裕革命战争经费。所以苏区政府下发二期革命战争公债票时,他自愿把卖猪得来的23元5角,全部拿出来购买公债票。在《节省经济》一文中用简洁生动的文字动员苏区青年无偿退换所买的公债来节省经济:“我们是红军旗下的战士,我们都是青年劳苦兄弟,为着充裕战争经费,我们来努力节省经济。踊跃退回公债,不要还本也不要利息。”[20]

三、《青年实话》所蕴藏的宣传动员策略

《青年实话》非常注重宣传动员的艺术,根据革命形势的变化,采取有效的动员宣传策略,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采取多种手段,构建苏区青年“责任与担当”的舆论场域

为了激发青年投身革命的洪流,《青年实话》以激发苏区青年责任感为出发点,采取多种手段营造舆论氛围,力图搭建激发青年责任与担当意识的舆论场域。

首先,《青年实话》刊登大量青年参军、投身罢工、经济建设的事迹,通过这些报道,在青年读者脑海搭建鲜活的社会动员场景,进而激发青年投身革命的责任感,增进青年群众对中国共产党政策的理解与支持。其次,它尊重青年群众的主体性,通过向青年征稿的形式,直接调动青年的积极性。如在第11期的征稿启示中强调,为了让苏区的青年大众能更好的了解红军生活,特向青年红军战士征文,要求他们写自己在红军中的生活故事。为了拉近与青年群众关系,《青年实话》设置“通讯员条例”,要求通讯员必须深入工农群众中去,进行实事求是的报道,而且要收集青年读者对《青年实话》的批评与意见,并在读者中发动读报运动。除此之外,《青年实话》刊登团组织领导人所撰写的反帝反封建的理论性动员文章,如《反对国民党出卖民族利益,进攻苏区》《反对帝国主义进攻苏联瓜分中国》《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新的进攻》等,揭露帝国主义的狼子野心与封建主义的反动本质,要求苏区青年担负起历史与民族的重任,唤起青年保家卫国的责任感,动员苏区青年开展英勇无畏的民族革命与阶级斗争。最后,《青年实话》不仅报道了苏区青年承担责任,投身革命的事迹,还报道了白区、国外先进青年事迹,营造青年敢于担当、勇立潮头的舆论氛围,以此激发苏区青年的担当与责任意识。

(二)聚焦热点议题,发挥报刊的舆论引领功能

议程设置理论认为,大众传媒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公众对于社会公共事务的认识判断,媒体可以通过反复提供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影响受众关注的焦点和对社会环境的认知。《青年实话》在新闻策划与传播过程中,主动设置议题进行大量的报道和渲染,引导青年关注相关议题,发挥了一定的宣传动员功能。

《青年实话》根据苏区革命形势,围绕党的中心任务,针对当前热点问题,进行全方位的报道,动员青年解决苏区最棘手、最热点的问题。在革命战争中诞生与发展的中央苏区几乎处于白色政权的层层包围中,如何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武装斗争便是《青年实话》所关注的热点话题。因此,报道主要聚焦于进行革命战争、巩固和扩大根据地这一中心任务。例如,它对反“围剿”斗争进行宣传,针对1931年7月蒋介石对中央苏区发动第三次反革命“围剿”,刚刚创刊的《青年实话》便刊发了一系列分析战争形势的文章,指导共青团和青年群众进行斗争。如《三次战争与团的任务》明确指出青年在前两次反“围剿”中的巨大作用,号召青年发挥自身力量支援红军进行反“围剿”。如给红军做草鞋,帮红军家属种地等。同时也提醒团组织要搞好内部建设,防止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对内渗透。[21]又如1933年,苏区为了巩固苏维埃政权,发售苏维埃“经济建设公债”。《青年实话》及时跟进,聚焦热点议题,进行大量篇幅的报道。报道各地热烈支持拥护公债的文章,如《热烈购买公债的同志》《热烈购买公债票的红色婴儿》等文章,还号召青年群众退回公债,支持苏维埃经济建设,如《退回公债不要本息》等文章。

《青年实话》也会定期或者不定期开设专栏,聚焦某一话题,对青年进行宣传动员。专栏是刊物上专门刊登某一内容稿件的版面,其在报刊中所处位置、文章的篇幅与主题、行文风格乃至读者群都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具有良好的传播效果。青年运动工作和反腐工作一直是《青年实话》的重要议题,《青年实话》设置了“团的建设”“红军中的青年”“青年工作”“青年妇女工作”等专栏,有利于动员青年团干部讨论工作经验,开展青年工作;设立“轻骑队”栏目,推动青年投身苏区反腐斗争中,发挥青年的群众监督作用。“轻骑队”是在团组织领导下的青年组织,由团发起,青年自愿参加,主要职责是检查苏维埃机关和企业内的官僚主义、贪污、浪费等问题。《青年实话》开辟“轻骑队”栏目,将轻骑队工作总结刊发,使苏区青年及时了解轻骑队工作成效,进而激发青年举报苏维埃干部中存在的贪腐浪费行为,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动员青年群众积极踊跃参加轻骑队,壮大群众监督的力量。

在革命年代,中国共产党的党刊中的一个显著特色就是通过开辟专刊,进行议程聚焦,引领社会舆论。《青年实话》中开设“八一增刊”“纪念列宁、李卜克内西、卢森堡”专刊等,这些专刊聚焦于向青年传播马列主义,增强宣传动员的效果。通过设置专刊,向青年灌输革命理论,号召青年投身革命。

(三)丰富报刊宣传风格,以提高宣传动员效果

《青年实话》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注重叙事风格的青年化、生动化、通俗化,以吸引青年读者的兴趣。苏区新闻报道常常涉及一些政治、经济、文化乃至军事等专业知识,这需要进行一定程度的解释工作。但苏区青年群众文化水平有限,有些青年识字能力不强,所以在报道的时候文字需尽量通俗易懂。《青年实话》非常重视文字表达的通俗易懂,在《第三卷的青年实话》中提及:“力求文字作风的青年大众化,力求印刷的精美”,[22]在《〈青年实话〉的革新计划》中,提及“文字的体裁要通俗,短悍,敏锐,活像工农青年心坎中吐露出的说话,创造出新的作风”。[23]除了重视通俗易懂,它还追求具体生动的描述,使苏区青年生活所蕴含的“青春与活力、朝气与热情,跃然纸上,灼热可感”。[2]295如《工农剧社学生生活素描》一文对青年生活进行这样的描述:“反对帝国主义,这些整齐洪大的声浪……这些动人的歌声……不管是儿童和青年,都吵闹似的向教员说,我去,我要到前方去……个个都是精神焕发的前进着”。[24]文中大量动词和形容词的使用,使描绘对象具体生动,起到吸引青年读者的作用。

《青年实话》以插画和歌谣为动员载体,增添宣传内容的趣味性。1932年张闻天在《论我们的宣传鼓动工作》中指出:“图画、唱歌以及戏曲等的宣传鼓动的方式,事实上已经证明更为群众所欢迎。”[25]在宣传动员中,需要用灵活、生动的宣传手段,才能把党的政治影响送进青年群众的心中。《青年实话》在宣传动员中也运用了歌谣和插画的形式,将革命的观念与思想融入其中,及时地传播出去。如《我们无论如何要胜利》《山歌四首》等,歌词内容振奋人心,鼓舞士气,动员前线红军青年战士奋勇杀敌。插画能够给读者清晰直观的认识,具有很强的感染力。《青年实话》中有大量漫画配文字的形式,简洁形象地向读者表达动员的意愿。

除此之外,《青年实话》善于运用讲故事的方法,加强青年群众对马列主义的认识与了解。如上文所述,在进行学习动员时,刊登了《列宁的故事》《列宁轶事》《马克思的故事》《恩格斯传略》等故事,对宣传普及马列主义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结语

报刊作为党宣传动员人民群众的重要工具,是党开展青年工作的一项利器。《青年实话》通过阶级动员,让苏区工农青年阶级意识得以觉醒,弄清楚“我是谁”这个问题,为顺利开展土地革命奠定阶级基础。通过学习动员,苏区青年学习马列主义理论基本知识,提高了文化素质,成为革命事业的后备人才;响应党的“扩红政策”,通过动员青年参与红军,壮大革命军队的力量,践行工农武装割据理论,保卫苏维埃政权;动员青年参与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建设,发展根据地的经济,巩固苏维埃政权。不难发现,《青年实话》动员主题无不紧跟并及时宣传苏区时期党的方针政策,力争把广大工农青年群众团结在党的领导之下,其动员策略就是土地革命时期党的宣传动员方法与苏区青年所呈现特点有机结合的产物。尽管《青年实话》在宣传动员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当时临时中央的“左”倾错误思想影响,但瑕不掩瑜,它在对苏区青年的宣传动员工作中发挥了较大作用,也为党在青年群众中利用报刊进行宣传动员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

猜你喜欢
动员苏区红军
爱听红军的传说
苏区精神
红星照耀下的湘鄂赣苏区
李红军美术作品欣赏
十送红军
音乐迪斯尼
思维总动员(二十五)
全线出击,积极进攻
倔强的小红军
任弼时与湘赣苏区的“肃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