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苏婷,李德平
(1.东华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2.南昌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南昌 330013)
“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1]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2]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遵循的理论基础,后者必定内蕴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特点。因此,运用优秀传统文化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借助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真理力量,再次激活中华文明,同时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断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气神,是中华民族在5000多年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凝聚着中华民族向心力的文化。其主要内涵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自古以来,爱国主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激励着无数中华儿女为祖国和民族发展抛头颅、洒热血。古有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壮士名言,也有岳飞的精忠报国,郑成功的英勇抗倭等英勇壮举,今有开国总理周恩来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民族气节,也有无数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牺牲的中国共产党人。二是宽厚仁爱、修身治国的道德追求。优秀传统文化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文化。孔子最早提出“仁爱”的思想,倡导仁者爱人,对待他人既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要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由此可以看出,优秀传统文化是具有浓烈人文精神的文化。除此之外,优秀传统文化还是一种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文化。强调道德的教化作用,主张以德立人,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和人格完善。如儒家经典《礼记》中明确提出“修身”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前提和基础;为达到“圣人”“君子”的理想人格,儒家倡导“仁、义、礼、智、信”等道德准则,以及“慎独”“知行合一”等道德修养方法。三是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中华民族一直以来就有着自强不息、艰苦奋斗、不屈不挠的优良传统。最早可追溯到《周易》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首先表现为不屈不挠、拼搏奋斗的精神追求。如孟子认为欲成大事者,虽必须经历“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等苦难折磨,但仍需保持积极奋进的人生态度。除此之外,注重变革创新也是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的突出表现。古籍中记载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天地革而四时成”等,无一不体现了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并善于革新求变的民族。
马克思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3]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历史实际之已然,时代需求之必然。二者的融合是各自完善发展的内在需要,同时也是培育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
优秀传统文化既有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如言传身教法、因材施教法、慎独自省法、环境陶冶法等,又有充盈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奋斗进取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等。既可以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又可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性。运用优秀传统文化内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一方面能够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用熟悉而优秀的精神文化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容易使大学生产生共鸣,唤醒、提升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情感和道德认同感,改变大学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既无聊又无用的普遍误解和偏见;另一方面能够改进、拓宽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如借鉴因材施教法,改进“一刀切”式教法,增强针对性和层次性,利用环境陶冶法、言传身教法、知行合一法等多种方法,丰富教育环节。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教育内容知识理论性太强,思政课程与大学生现实生活之间联系不够紧密,无法使大学生产生情感共鸣等问题。此外,优秀传统文化有着人格塑造、行为规范以及价值导向等强大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天然具备一种“思想政治教育力”。借助优秀传统文化的传统根基力量,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最大限度地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为新时代大学生培根铸魂,帮助思想政治理论课切实做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从而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使其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4]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途径,文化自信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一环。但是,当前传统文化传承形势严峻、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挑战不断、“历史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义”等思潮纷纷涌现,不断冲击着我国传统文化的根基,导致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情感疏离,传统道德践履薄弱,盲目追求西方文化,抵制、摒弃甚至从根本上否定传统文化等。因此,为了更好地应对挑战、解决问题,必须依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发挥其积极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职责,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文化自信教育,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不断武装大学生头脑,纠正大学生的错误认知,引导大学生去认识本土文化,提升民族归属感,要让大学生清楚地知道,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还保留文明硕果的国家,让其高度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助其形成强大的文化认同感和凝聚力,坚定其文化自信,筑牢抵御历史虚无主义的堤坝。高校运用优秀传统文化,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这一过程中,不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积极承担了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职能,而且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度的汇通和融合,有利于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能够得到创新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当前正值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关键时期,国家和民族比任何时候都需要青年人才,“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4]大学生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骨干力量,其思想品质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的未来。青少年阶段是大学生一生中的“拔节孕穗期”,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高校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阵地,承担着“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重要使命和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的战略职能。为此,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作用无可替代。把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有效的切入点运用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能够丰富大学生的知识结构,提升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健全其人格;尤其在新时代背景下,正在大力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运用优秀传统文化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借助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行为规范,深层讲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助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更加自觉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牢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基础,为其提供思想养料和精神壁垒,从而更好地将其培养成为能够支撑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力军,促进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和合格接班人的可持续发展。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植根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二者在学理上存在着一种天然的融通之处。首先,教育内容耦合是二者能够结合的基本前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关于爱国主义、道德准则、理想信念、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内容都可以在优秀传统文化中找到渊源。例如,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仁爱共济、立己达人”的社会关爱教育、“诚实守信、崇尚正义”的道德取向和“正心笃志、崇德弘毅”的人格修养教育与大学生价值观教育、道德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等内容高度契合。其次,育人目标耦合是二者能够结合的重要表现。优秀传统文化可以说是一种伦理型文化,以德育人、崇德尚贤是其特性,《大学》开篇便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即可看出古代育人目标是培养个人良好道德,以达到至善境界。当代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便是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旨在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培育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虽然二者立足于不同的经济基础,但有着共同的价值目标,都是为了培养德才兼备的建设者,具有教育目标的一致性。最后,教育方法耦合也是二者结合的另一重要表现。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诸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例如“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以身作则法,以及“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的克己内省法等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榜样示范法、自我教育法相通。
从现实政策角度来看,党中央出台的一系列相关文件也为二者的融合提供了良好的政策保障。历届党中央领导人十分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先后下达了一系列文件落实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政策。如:在2006 年《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党和国家提倡“中小学各学科课程都要结合学科特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5]2014 年3月,教育部为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青少年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布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给出了具体的指导意见,即“分学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6]除以上两个文件之外,2017年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要“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按照一体化、分学段、有序推进的原则,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等。[7]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工作,积极出台相关政策文件,以此来推动建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体系,反复倡导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相关政策文件的出台无疑对二者的融合,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为二者的融合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
高校运用优秀传统文化开展、落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虽然此举有效,却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不能单纯只靠某一领域发力,需要各个领域协调发力,才能使二者融汇贯通。因此,可以从课程育人、师资建设、文化育人、实践育人、网络育人5方面协同联动,共同织好织密织牢二者融合的大网。
首先,立足思想政治理论课,发挥主渠道作用。教材是高校思政课教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础,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必要载体。思政课教师借助思想政治理论课,将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融入教学方案中,并在课堂的授课交流中,根据学生的反馈不断搜集整理相关的教学素材,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譬如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课程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在讲到抗日战争历史时,可以巧妙引入爱国主义英雄和民族英雄专题讲授苏武、岳飞、文天祥等爱国主义故事,进行古今对比,从而培养学生爱国主义与自强不息的精神。其次,开发校本课程,挖掘其育人功能。高校可以结合自身特色专长,密切关注学生的现实需要,以优秀传统文化为素材,以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为遵循原则,创新性地编写校本思政教材,开发校本课程,完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最后,发展地方特色课程,培养大学生家国情怀。高校根据当地情况,充分挖掘整理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创造性地发展地方特色传统文化课程。这些地方特色课程与千篇一律的课程相比,因其特色鲜明更具独特魅力,且被大学生熟知,更易于学生了解和接受。例如,江西拥有丰富的红色资源,可依据地方红色文化特色,邀请相关专家编写《井冈山革命斗争史红色读本》《江西红色历史文化》等教辅读本,将江西红色文化素材融入新生入学教育,并把它融入学生培养的全过程,使学生对江西红色文化有深刻的了解和清晰的认识,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
发挥思政课主渠道的作用,思政课教师是关键一环,其师资队伍水平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因此,高校要加强思想政治队伍建设,提高融入质量。一是加大思政课教师队伍优秀传统文化的培训力度。高校教师要想在思政课中得心应手地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应做到“打铁必须自身硬”。因此,高校应定期组织思政课教师队伍优秀传统文化的培训,提升思政课教师优秀传统文化的素养,教师自身也应主动提升教学创新能力,创新性地将二者融汇贯通,做到“能用会讲”。二是优化思政课教师队伍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核力度。高校应该在思政课教师的考核评价机制中增设有关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指标,制定相应的奖惩制度,优化思政课教师的考核评价机制,以此检验优秀传统文化应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使师生都能够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政治文化使命。高校可以不定期地对教师尤其是思政课教师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理论知识的考核,督促高校教师自觉自愿加强优秀传统文化和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学习;其次,要严格把控相关领域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教学能力的考核关,鼓励教师积极探索优秀传统文化和思政课教育融合路径研究和教学实践。
一是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校园环境有着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依托,可在校园建筑、走廊等基础设施上粘贴传统文化精髓的宣传标语,给予大学生润物细无声式的文化熏陶,提升其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性认同感。二是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高校定期组织校园传统文化节,举办弘扬传统美德的摄影展等活动;组织传统文化学术研讨会,邀请相关专家开展优秀传统文化讲座,营造浓厚的传统文化学习氛围,发挥优良校风、学风作用,激发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三是加强校园制度文化建设。高校可在大学生评估激励制度中,巧妙地将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融入大学生奖助学金考核评价标准、入党入团考核办法、评优评先考核办法中,将其与奖惩、晋升、荣誉挂钩,以此来鼓励学生积极践行优秀传统文化,发挥校园制度文化在高校育人过程中的奖惩、评估、指引作用。
一是支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宗旨的学生社团。高校应大力扶持此类社团的发展,为此类社团提供充足的活动经费支持,并遴选、委派一批专门的教师管理社团,为社团成员提供科学理论指导,鼓励社团积极组织、开展以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如汉字书写大赛、传统文化知识竞赛等。同时也要在线上线下做好活动宣传,创造大学生人人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人人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的良好氛围。通过此类社团实践活动,增强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影响力,提升大学生中华传统美德的践履能力,实现知行合一。二是开展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主题的实践活动。高校可以充分利用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组织一系列有关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假期社会实践、创意比赛或志愿服务活动,如传统文化宣讲、社区送温暖等;组织学生参观民俗文化馆、纪念碑和历史博物馆等,如井冈山历史博物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借助重大纪念日和传统节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如春节写春联、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等,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丰富其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知识,用实际行动践行中华传统美德,在社会实践中体验、领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深化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认知,帮助其将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内化为个人行为准则,健全其人格,从而充分实现实践育人功能,强化融入力度。
一是高校可以通过学校微博、微信、抖音等平台开设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公众号,定期推送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文章、视频、图片等资料,并开放评论区,或者开发传统文化知识问答小程序,鼓励大学生在线互动交流学习。二是高校利用学校官网建立与此相关的专题网站,针对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一专题,打造融知识性、服务性、个性化的网站,准确捕捉学生的思想、心理发展特点。网站内容应包含多模块,既要有文字版介绍优秀传统文化包含的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价值观念等丰富内涵,并附有相关插画、图片,还要有经典作品试听学习板块等,采取动静结合、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以此来吸引大学生学习专题知识,帮助大学生汲取更多的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三是开设优秀传统文化网络教育课程。高校可利用翻转课堂、腾讯会议、易班等软件设备进行线上课程教育,开展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实现线上与线下的有机互动,借助网络平台使优秀传统文化从平面走向立体,满足学生对网络思想政治的现实需要,抢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新阵地。
综上所述,运用优秀传统文化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顺应历史和时代发展的趋势,具有时代发展融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能有效落实思想政治理论课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增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实际效果,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