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宏伟 何丹虹
(延安大学 陕西 延安 716000)
“内卷化”一词原本是社会学专用术语,指人类社会在某个发展阶段达到没有发展、停滞的状态且无法进一步优化的现象。放在高校教育“内卷化”层面来说,大学生学习“内卷化”是指大学生在重复的努力中引发的无序竞争和内部消耗。随着某短视频平台出现大学生形式多样的“内卷”搞笑视频,“内卷”这个标签已经达到了30亿次的播放量,一波又一波的网络讨论在高校迅速火热起来,大学生学习“内卷化”现象的影响力可见一斑。因此,大学生学习“内卷化”的现象是客观存在的,并且正在深刻影响着高校大学生群体。
1.大量投入时间的假性学习
在高校中,“内卷化不仅严重影响着学生、尤其是想要变得优秀的学生的学习生活,学习从而演变为一种假性学习”。对一些内卷参与者来说,假性学习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机械完成任务,有些大学生因为平时的作业负担太重而忽略了学习的本质,只是在机械地重复手抄的过程;二是放弃思考,有些大学生把网上大量的文献和资料当作“救命符”“护身符”,从而造成了常态化懒惰思考的状态;三是毫无时限,有些大学生没有科学规划学习时间的观念,很轻易在完成作业时陷入游离状态,导致学习效率低。
2.群体裹挟下的被动学习
学生所处的群体不同也会产生不同的内卷情况。部分学生在最开始的时候并没有参与直接的内卷,只是间接地受到其他内卷群体的影响,在内卷群体之下被裹挟了。比如说当你看到别人学习时,就会产生如果自己不学习就会落后的焦虑,为了不甘落后,不考虑实际情况,不惜争分夺秒,导致学习目的掺杂不清、学习节奏完全迷失。总体来说,被动学习是学习陷入焦虑的表现形式,焦虑式学习不仅影响学习效率,有时还会影响第二天的专注和投入,只能亦步亦趋地紧跟他人踉跄地焦虑性学习。
3.内部消耗下的无效学习
内部消耗下的无效学习是指已经达到了学习要求,但是依然在形式上精益求精的重复努力。在我们身边有很多例子,比如说高校某个老师布置的作业字数不低于3000字即可,但部分同学花费大量的时间投入到“宏伟”的文字堆砌中,而不是优先注重考虑论文的质量,仅仅想通过增加字数的途径来获取更高的分数,但交上去的作业只是流于形式,徒有虚表而已。再加上获得优秀的学生比例是固定不变的,每个人普遍在付出了额外的时间和精力后显著性的收益没有增加,这就属于大学生学习“内卷”化带来的内部无效消耗。
1.社会竞争性压力
大学生社会竞争压力主要来源于就业压力和学习压力。就业压力一方面来源于待就业人数的不断扩大,就业市场的很多领域已经偏向于一个相对饱和的状态。据了解,2021届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总人数约909万,同比增加35万。另一方面来源于学生自身对就业情况了解的匮乏以及本身素质不达标。另外,在学生之间,担忧其他同学比自己优秀、自身及父母的期望较高、考研及保研的不确定性、四六级等过级考试的通过率等都是学习压力的重要来源。总的来说,大学生竞争性压力是来自方方面面的,也同时影响着大学生的方方面面。
2.单一的评价规范
高校大学生在相同的学习环境下,评价结果关联奖学金、考研或保研资格等一些实际利益。看重课程评价的内卷参与者唯分数唯绩点的功利性行为反而会优先得到一些机会和资源,如果不看重课程评价的学生继续采用原有的学习方式就不能获得相应的评价结果。更严重的是,一些任课教师并没有看到课程评价的单一性,这使得内卷参与者盲目追求量的超标和形式的精益求精,学生们越来越“卷”。因此,单一的评价规范使内卷下的学习被工具化了,不仅加剧了大学生内部之间的竞争,还限制了大学生自身发展的可能性。
3.缺乏自主学习能力
在大学生学习“内卷化”现象的自身归因上,主要原因是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首先,内卷参与者由于对自身能力的不自信,在行为上缺乏自主性;其次,内卷参与者者对学习意识不坚定,在精神上缺乏自主性。步入大学之前,学习以课堂灌输为主,我们学的内容大部分都是来自老师传授的知识和经验,这就形成了一种学习惯性。来到大学之后,部分学生依旧没有转换过来,自主学习意识欠缺,深入钻研学科的能力匮乏。所以缺乏自主学习能力和习惯的学生很容易被周围其他学生的学习状态所影响,丧失了甄别的能力。比如说别人考证书你也考证书,别人考研你也要考研,学习的动力不是源于自己对知识的渴望和目标的界定,而是源于其他学生的刺激。
“内卷化不仅消释了内卷参与者的完整人格,而且消释了作为人的精神特质”。由于内卷参与者在学习上有非常相似的经历,以至于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优势,这就很轻易被别人替代,特有的个性在不断重复的努力中被消释了。另外,在激励竞争环境下成长的内卷参与者,很难形成特有的秉性和人格,不仅在争夺学习机会和资源上斤斤计较,而且很难坚守青年知识分子的操守。严格意义来说,青年知识分子除了扎实专业技能和夯实专业知识外,应该有家国情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良知。但是,在大学生内卷的过程中,学习是获取物质资料的工具,教育的本质被简单化了,自身的社会价值被弱化了,作为青年的时代意义也被抹杀了。大学内卷者参与者的思维惯性,导致他们不断地消磨着自身的精神个性,丧失了“人的精神”,只是围绕自己重复的努力,而没有精力为社会做力所能及的贡献,当然也无法承担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责任。另一方面,内卷会造成同伴之间的关系很紧张,会弱化了大学生群体的凝聚作用,消解了人的社会属性。本来是和谐互助的同伴关系,但是随着“卷”来“卷”去,为了抢夺有限的资源,彼此之间失去了信任。有甚者还会为了得到学习资源而捏造事实或故意欺骗,这种行为不断消耗着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高校是孕育人才的基地,是孕育千万学子梦想的摇篮。雅斯贝尔斯认为,“大学是为真理服务的圣地,追求真理是大学生充实精神的必要环节,不仅能给大学带来勃勃生机,也是大学进步的条件”。但是,高校部分内卷参与者之间的激烈竞争偏离了大学教育的初心,学生抛弃了对真理的渴望和尊重,不仅造成个体精神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也动摇了高校立德树人的要求。一方面,学习“内卷化”容易忽视内卷参与者的全方位培育,将内卷参与者的学习行为简化为一种资源储备。唯分数、唯文凭、唯论文的顽疾禁锢了内卷参与者,偏离了价值导向,造成学习功利化倾向。另一方面,当“作业变成字数比拼”“简历变成证书炫技”“学习变为时间消耗战”时,原本有利的良性竞争和积极的学习环境就变了味道。激励的竞争关系会让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困难重重。同时,内卷参与者所呈现出来的利己性、斗争性使得大学精神文化建设陷入了庸俗化、趋同化、简单化的陷阱之中,使得高校德育和素质教育的的深刻性、长效性极度匮乏。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高校立根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如今,大学生学习“内卷化”引起的负面反应严重影响高校把立德树人的要求落实到体制机制上,高校育人质量危机令人担忧。
“精神压力大”似乎已经成为了表述当代大学生精神状况的关键词和热词,“发际线秃”“今天你emo了吗”等话题成为了大学生日常交际用语。“据研究表明,压力管理对亚健康有重要影响,相对于优秀的压力管理水平,较差的压力管理水平发生亚健康的危险性高达30倍”。因此,精神压力大已经成为影响大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而学习“内卷化”是引起精神压力剧增的重要原因。首先,大学生内卷化会引起大学生的焦虑、失落、不安等情绪,这些情绪的堆积会导致心理健康的问题。比如抑郁症,这种心理疾病的危害不亚于身体疾病。还有最近流行的社交恐惧症,有些人害怕甚至恐惧社交,人是社会中的人,恐惧社交会抹杀人的社会属性。其次,内卷竞争者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注意保护自己的身体,让身体承受额外的负担,“近视眼”“颈椎”“腰椎”等健康问题显著,学习猝死的案例也屡见不鲜。
大学生长久处于“内卷化”状态下,既不能停止努力,也无法打破现有的竞争边界,无法实现突破性成长。高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地,唯有从源头上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紧扣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优化教学评学评价体系,激发学生自我教育,把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人成才作为新时代高等教育的要求,才能实现大学生学习“内卷化”现象的突围。
在大学校园里,很多人对“成功”和“优秀”的定义在认识是趋同的,所以认同、接受的价值观都是单一的指向,单一追求“成功”或“优秀”的价值观,是物化思维定义下的成功,无疑会导致不良竞争的产生。2021年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强调:“加强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和百姓生活”,这为高校落实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实践路径。一方面,高校应有针对性、选择性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对于涉及“内卷化”的校园热点动态,要及时结合课堂、班会等理论灌输的方式和利用网络媒介等宣传方式,给出合理的分析评判,帮助学生划分是非界限,澄清大学生对“内卷化”的模糊认识,以免造成紧张与焦虑并存的群体竞争氛围;另一方面,高校应积极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体、形象地寓于实践教学,让每位学生都能在感悟社会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同时,把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外修于行,深入辨析不良社会思潮带来的影响,抵制学习“内卷化”深入大生日常学习和生活。
教学评价和教育发展方向息息相关,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教学评价,放在小学阶段是考试分数和升学率,在高校主要是科研论文,实际它背后还涉及诸多隐性要素,所以教学评价本身对教学实践产生了巨大的反作用。高校教学质量作为优化教学评价体系的试金石,应该在打破大学生学习“内卷化”现象上有所作为。一方面,“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评价观,肯定学生的价值追求,尊重学生的劳动、创新”,教学评价以学生为本,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能动性,不再局限于学习“内卷化”的怪圈。另一方面,在评价体系的多元化发展中寻求“破圈”的方法是让内卷化“降温”的前提,在构建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中寻求新的突破,而不只是一味沉溺于恶性循环中。高校应改变传统的教学评价方法,教学评价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学评价一般都发挥监督和测评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评价的促进和引导作用。因此高校优化教学体系不仅要引导大学生扭转对教学评价认识的片面性和狭隘性,克服唯分数、唯论文、维绩点等顽疾;也要以评促教,老师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应积极探讨与借鉴,总结经验,共同促进教育评价改革的趋势和导向多元化发展。
大学生自我教育是指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根据社会标准以及道德规范持续发展自己,认识自己,超越自己,不断更换思路、更新思维观念以到达自我教育的目的。在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大学生自我教育是关键环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注重引导学生是在“内卷化”背景下发挥自主性和能动性,寻求资源的增量,改变资源紧缺的局面,为“质变”而积蓄能量。一方面,大学生要积极寻求自身的增量,自身的增量是指拓展自己的知识和经历,勇于尝试不同的路径从而实现目标。对于考博的学生来说,多发表论文就是考博的增量;对于待就业的毕业生来说,实习经历就是就业的增量。从一定程度来说,自身的增量可以内卷参与者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资源。另一方面,大学生可以尝试突破群体的增量,群体的增量是指各高校内卷群体共同致力于开拓新的局面,寻求群体增量的利益最大化。内卷群体与其在互相竞争、互相斗争、互相猜忌中无效消耗,还不如形成互利双赢的群体增量。寻求增量的过程就是主动地进行自我教育的过程,也是转变思维的过程。因此,打破学习“内卷化”现象离不开大学生的自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