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伟,张泽荣
脑卒中,即“中风”,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脑卒中是全球第二大、中国第一大致命性疾病[1]。中风后常引起肢体痉挛,表现为上肢屈肌痉挛和下肢伸肌痉挛,患侧肢体肌肉张力增高和运动障碍,严重影响患者自理能力和临床疗效[2]。因此,痉挛治疗是卒中后康复的重点和难点。有研究[3]显示,温针能通过温热效应、镇痛及光辐射反应等因素作用于患处穴位附近的神经血管,使局部组织代谢加强,改善血液循环,从而有效降低患肢肌张力。物理因子疗法及运动疗法亦是治疗痉挛的常用手段,但温针灸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肢体痉挛国内未见报道。因此,本研究探讨两者联合治疗卒中后肢体痉挛的康复疗效,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选取2020年9月—2021年9月蚌埠市第三人民医院康复科收治的脑卒中伴有痉挛性偏瘫患者7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观察组男20例,女18例;年龄38~60(45.5±3.6)岁;左侧偏瘫22例,右侧偏瘫16例。对照组男21例,女17例;年龄39~61(45.6±4.2)岁;左侧偏瘫20例,右侧偏瘫18例,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1.2 选取标准
1.2.1 纳入标准 (1)参照《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2019)》[4]及《中国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5]中的诊断要点,确诊为脑卒中,并进行CT或MRI成像检查的首发病例;(2)病程1~12个月;(3)患侧肢体BrunnstromⅡ~Ⅴ期;(4)改良Ashworth(MAS)指数Ⅰ~Ⅲ级;(5)尚未接受抗痉挛治疗;(6)知情同意,自愿参与研究。
1.2.2 排除标准 (1)病情日渐加重,生命体征(体温、心率、血压、脉搏)不平稳;(2)有严重的认知障碍和失语;(3)有引起肌张力增高的其他疾病;(4)有精神疾病,不配合治疗;(5)有颅脑肿瘤、颅内寄生虫感染;(6)有冠心病合并严重心律失常、心功能大于Ⅲ级、风心病等。
1.3 治疗方法 2组均给予降压、降脂稳定斑块、抗血小板聚集等基础药物治疗;对照组患者根据康复评定情况给予康复训练,训练内容包括物理疗法、牵伸训练、关节活动度训练、神经肌肉刺激[6]。(1)物理疗法:给予电疗、肢体气压治疗、Motomed训练等。(2)肌肉牵伸训练:痉挛肢体肌群采用温和低强度动作,轻柔有节律地用力并控制方向、速度及持续时间,进行持续牵伸;(3)神经肌肉刺激及关节活动度训练:取健侧卧位,治疗师辅助下患侧肩关节分别向上、向下、向前、向后及向对侧髂嵴作相反方向移动。治疗师帮助下患侧肘关节分别作屈伸、内旋及外旋动作;患侧腕关节同样被动作屈伸及内外旋动作,各手指关节依次下压,作屈伸运动;患侧髋关节被动下作前屈及后伸方向的运动利用联合反应,患肢膝关节被动状态下作屈伸运动及内外旋动作;患侧足踝关节分别作背伸趾屈、内外旋运动,仰卧位时取双侧对称模式,健侧上下肢屈曲外展外旋带动患侧上下肢同样动作。频次为每次60~80分钟,每天1次,每周5天,疗程6周。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温针灸治疗。选取百会、内关、外关、合谷、曲池、尺泽、委中、足三里、阳陵泉等穴位行温针灸治疗,用碘伏常规消毒穴位表面皮肤,快速进针刺入穴位并行针得气,将2 cm长的艾条固定在针柄上并点燃艾条,在患者表皮上放置阻燃物,防止掉落的火灰烫伤皮肤,治疗频次每日1次,每穴灸3柱,待艾条烧尽后拔出针。在温针灸治疗结束后再行现代康复训练,疗程每周5天,持续6周。
1.4 观察指标 (1)以MAS评级变化为疗效判定标准。显效:MAS下降2级;有效:MAS下降1级;无效:MAS评分不变或升高。(2)痉挛程度分级:使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7]评定痉挛程度。分为0、1、1+、2~4级,共6个等级,痉挛程度随分级增高而加重。(3)运动功能评分:采用简式Fugl-Meyer(FMA)[8]评分评价患者运动功能。(4)日常生活能力评定:使用改良Barthel指数(BI)[9]进行评定,日常生活能力随着评分的增加而提升。
2.1 2组患者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疗效比较
2.2 2组患者MAS评级、FMA评分及BI指数比较 2组患者治疗前MAS评级、FMA评分及BI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MAS评分低于对照组,FMA评分及BI指数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患者MAS评级、FMA评分及BI指数比较
痉挛是脑卒中后常见异常运动模式[10]。脑卒中患者的偏瘫肢体随着病程进展出现痉挛,表现为关节僵直、活动困难、姿势动作不协调及疼痛,痉挛严重影响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质量,是脑卒中致残的常见原因[11],影响患侧肢体功能康复。康复训练是减轻脑卒中后肢体功能障碍的有效方法,对脑卒中痉挛性偏瘫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2]。传统针灸通过疏通经络可稳定病情,促进痉挛肢体功能康复[13-15]。温针灸能够改善机体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弱化病变周边神经兴奋性,达到机体快速康复效果[16]。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痉挛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其原因可能是温针灸疗法利用艾绒燃烧产生的热能沿着针体传导到患者体内,改善缺氧缺血脑组织的血液循环。所谓“针所不为,灸之所宜”起到了舒筋通络、调和气血、缓急止痛的作用,从而缓解痉挛[17],降低肌张力。在温针灸治疗过程中,取百会穴以提升阳气、疏通脑部经络;取内关、外关穴促进气血循环,调理心气;取曲池、尺泽可以调和上肢气血,疏通上肢经络;取委中穴以强腰健膝、通利下肢关节;取足三里穴、阳陵泉有利于健脾胃、益肾疏肝、疏调经脉。温针灸也具有艾灸的作用,增加了温经散寒、通络行气的作用;多个穴位行温针灸治疗,具有活血通经、益气化瘀之功效。温针灸可以刺激身体的感觉神经,引发牵张反射,收缩拮抗肌,从而降低痉挛肢体的肌张力。温针灸治疗具有显著抑制和减轻肢体痉挛反应的效果[17]。本次研究中,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FMA评分及BI指数明显升高,提示温针灸联合康复训练有利于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减轻神经功能受损程度。温针灸借助温热作用对经络实施刺激,加速偏瘫部位血液循环,促进脑血管形成侧支循环,改善脑组织的缺血缺氧状态,促进脑细胞的再生及功能重组。持续的康复训练可以重塑中枢神经系统突触,建立起新的联系通路,将二者联合协同提高患肢运动功能、改善日常生活能力。这与顾玉玲等[18]研究结果一致,说明温针灸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效果理想,可修复肢体运动功能,改善日常生活能力[19]。
综上所述,温针灸联合现代康复训练,能显著改善脑卒中痉挛性偏瘫患者的痉挛状态,改善患侧肢体的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质量,值得临床进一步探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