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元瑛,崔李宁
卵巢癌发病率在女性生殖系统肿瘤中位居第三,根据最新流行病学统计,2020年全球新发卵巢癌313 959例,其中死亡207 252例[1],死亡率位居妇科恶性肿瘤之首。因缺乏有效、特定的筛查方法和能够早期诊断的方法,绝大多数卵巢癌患者在确诊时已为晚期,存在局部或远处转移,其5年生存率约为46%[2]。在治疗过程中,卵巢癌患者死亡的最主要原因为肿瘤复发和瘤体转移[3]。目前,对于卵巢癌的发病和转移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因此,探寻卵巢癌的发病和转移机制对其筛查、早期诊断及后续治疗意义重大。哺乳动物的活动具有昼夜节律,昼夜节律由生物钟控制,对生物钟而言,生物钟基因是其分子基础[4]。女性卵巢的生殖周期受昼夜节律的影响,本文就近些年生物钟、生物钟基因与卵巢癌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并对今后的研究作出展望。
在哺乳动物中,昼夜节律是机体内的一种生理现象,大约24 h为周期,使机体的生理过程与外界环境的变化相协调,是适应环境的一种表现,涉及机体多系统功能调控。
昼夜节律的产生和维持依赖于中枢及外周两个生物钟系统。哺乳动物的中枢生物钟位于视交叉上核(SCN)[5],白天光信号通过视网膜下丘脑束传入,夜间松果体分泌出褪黑素进行反馈,以此调控昼夜节律[6]。外周生物钟则存在于全身大多数外周组织中,不仅可以被中枢生物钟调控,接受SCN的神经、体液或其他信号因子调控,也可自主运行,自行调控基因表达,这些基因表达与各组织特异性的功能相关[7]。两者共同作用,协调哺乳动物的生理活动,使之随昼夜交替,从而呈现节律性变化。
生物钟基因为生物钟产生、维持昼夜节律的分子基础[4,8]。目前研究发现,有十多个生物钟基因形成生物钟调控系统的负反馈转录翻译环路,包括Bmal1、Clock、Per、Cry、Ror、Rev-Erb、Tef、Dbp及Hlf等。Bmal1基因编码的蛋白质与Clock基因编码的蛋白质结合,可形成Bmal1/Clock异二聚体。白天时,转录因子Bmal1/Clock异二聚体进入细胞核内,结合到生物钟基因Per和Cry上游启动子的E-box元件,激活其转录。激活后,Per、Cry不断地被转录和翻译,于是在细胞质中,Per蛋白、Cry蛋白不断地生成、积累,同时与AMP活化蛋白激酶(AMPK)和酪蛋白激酶I(CKI和CKI)相互作用。夜晚时,Per与Cry复合物转移至细胞核内,在细胞核内与Dbox元件相结合,而D-box元件则位于Bmal1和Clock的启动子区域。该结合物不仅抑制Bmal1、Clock转录,还有负性调节功能。而后,Per蛋白、Cry蛋白在CKI、CKI的催化下,发生磷酸化和泛素化修饰反应而被进一步降解,随着Per蛋白和Cry蛋白降解,其抑制作用也随之消失。抑制作用消失后,Bmal1/Clock异二聚体便可再次表达,开始新的转录循环[9-10]。与此同时,核受体基因Ror/、Rev-Erb/启动子上的E-box元件,可与Bmal1/Clock异二聚体结合,随后促进Ror/、Rev-Erb/转录,生物钟基因转录翻译震荡机制的辅助环路由此启动。而Ror/、Rev-Erb/转录翻译的Ror/蛋白、Rev-Erb/蛋白,与Bmal1启动子区的受体应答元件可竞争性结合。在Bmal1的转录过程中,Ror/蛋白起促进作用,而Rev-Erb/蛋白起抑制作用。因此,Ror/和Rev-Erb/转录翻译的Ror/蛋白和Rev-Erb/蛋白,对生物钟主环路存在另一种调控作用[11]。
除了Bmal1、Clock、Per、Cry、Rev-Erb、Ror等这些目前研究较多的核心生物钟基因之外,还有一些钟控基因组成了另外的转录调控环路,比如E4bp4、Dbp、Hlf等转录因子家族。E4bp4基因是Rev-Erbs的靶基因,Dbp基因是Bmal1/Clock异二聚体的靶基因,两者可在细胞核内与Dbox元件结合,对Per基因表达进行调控[12]。Hlf基因有明显的节律性,可作为生物钟的输出调节剂,有抑制细胞死亡的作用[13]。
卵巢是女性产生、排出卵子并分泌甾体激素的性器官。目前研究表明,卵巢细胞中的生物钟在卵巢生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卵巢的生殖周期受昼夜节律的影响,其节律性接受神经和内分泌组织的协调及同步活动。这种协调是由下丘脑-垂体-卵巢(HPO)轴各层面的基因表达和细胞生理学促进的。有研究报道在HPO轴的各组织中均已观察到生物钟基因的表达[14],各层次的生物钟相互协调和同步,维持正常的生殖行为。昼夜节律的产生、维持和调控依赖连锁的转录-翻译反馈环路(TTFL),其决定着HPO轴每个组织中基因表达的周期和振幅。卵巢的生物钟接受SCN的神经内分泌调控,同时又具有自主性。
SCN能产生精氨酸加压素(AVP)和血管活性肠肽(VIP)。AVP信号对于GnRH神经元网络的视交叉上核调节同样至关重要。AVP受Bmal1/Clock复合物的调节,并以雌激素依赖的方式刺激Kisspeptin神经元[15],Kisspeptin神经元接受刺激后分泌Kisspeptin多肽。Kisspeptin多肽在生殖中的主要作用是刺激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神经元,该神经元则将GnRH释放到垂体-门脉系统中,GnRH促进垂体释放促卵泡激素和黄体生成素,两者进入血液,作用于卵巢,以促进接下来的生理活动[16]。VIP则可刺激GnRH神经元活动。HPO轴上各种生物钟相互协调和同步以促进正常生殖行为。
相关研究显示,许多健康问题的发生率与生物钟的改变和破坏直接相关[17],也有研究认为生物钟受到破坏引起的疾病,是由生物钟基因剂量变化和连锁的转录-翻译反馈环路中的基因剂量失去控制所致[18]。
卵巢肿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为常见的妇科肿瘤。其中恶性卵巢肿瘤早期病变不易被发现,晚期时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为妇科恶性肿瘤中致死率最高的疾病。卵巢的生物钟被打乱,或与其他部位生物钟的昼夜节律不同步,会导致各种生殖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其中包括卵巢癌。
3.1 Bmal1基因与卵巢癌 Bmal1基因,也称作Arntl基因,在分子水平,是哺乳动物昼夜节律震荡器中的关键元件之一。它编码蛋白质Bmal1,位于11号染色体短臂,通过自身的表达调控、正负反馈通路和其他机制产生昼夜节律性。Bmal1基因不仅表达于所有视交叉上核细胞,在多数外周细胞中也存在表达[19]。
Bmal1基因编码的Bmal1蛋白通过与Clock基因编码的Clock蛋白结合后,形成Bmal1/Clock异二聚体,与Per、Cry等基因形成一个转录-翻译负反馈循环,在此反馈循环中Bmal1基因起到核心调控作用。在分子水平上,Bmal1基因参与肿瘤的发生,不仅表现在其发生异常之后导致正常细胞的细胞分裂、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异常,为细胞的恶变创造条件;还表现在该基因影响细胞侵袭性、肿瘤分期,与肿瘤进展密切相关。
在消化道、头颈、血液系统等肿瘤中,Bmal1基因是抑癌基因。有研究发现,沉默Bmal1基因会令癌细胞加速增殖。因为抑制Bmal1基因表达后,抑癌基因p53的表达随之受到抑制。p53基因表达受抑制,使细胞周期蛋白B1、D1和E合成受到促进,从而导致DNA损伤降低,细胞的凋亡减少,肿瘤细胞的增殖因此受促。实验表明,Bmal1过表达可抑制癌细胞增殖[20-21]。Jung等[22]通过实验发现,Bmal1基因可通过拮抗致癌基因Bclw、抑制PI3K-Akt-MMP-2信号通路,降低脑胶质瘤的侵袭性。同时Rana等[23]发现,Bmal1缺失后,转录下游与细胞增殖、凋亡相关的靶基因可缺失,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发病机制或与此相关。
在卵巢癌中,Bmal1基因起到抑制作用。Bmal1基因表达受抑后,p53的表达受到抑制,细胞周期蛋白D1合成增加,DNA损伤降低,细胞凋亡减少,肿瘤细胞便增殖。细胞周期蛋白D1是一种与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4选择性相关的调节激酶亚单位,是细胞周期G1进展的关键调节因子[24]。有研究发现在卵巢癌患者中,细胞周期蛋白D1过表达,卵巢肿瘤中细胞周期蛋白D1的扩增很少发生[25]。因此,Bmal1基因过表达,对卵巢癌细胞增殖起到抑制作用。
3.2 Clock基因与卵巢癌 Clock基因在分子水平,也是哺乳动物昼夜节律震荡器中的关键元件之一。它编码蛋白质Clock,位于4号染色体长臂,通过自身的表达调控、正负反馈通路和其他机制产生昼夜节律性。Clock基因在下丘脑视交叉上核表达。
Clock基因编码的Clock蛋白通过与Bmal1基因编码的Bmal1蛋白结合形成Bmal1/Clock异二聚体,与Per、Cry等基因形成一个转录-翻译负反馈循环,在此反馈循环中Clock基因同Bmal1基因一样,有核心调控作用。此外,Matsuo等[26]通过研究发现,Clock能激活WEEL的启动子,使细胞分裂周期基因2磷酸化,导致其失活,抑制细胞G2/M期过渡,以此调控细胞周期。
Xu等[27]通过实验检测顺铂敏感A2780和顺铂耐药CP70细胞中Clock mRNA和蛋白的表达,发现与顺铂敏感的A2780细胞比较,后者Clock mRNA和蛋白表达均增加。而在敲除后者的Clock基因后,顺铂能够使细胞增殖受抑制,诱导细胞凋亡。该实验表明,Clock基因在癌细胞中的表达与顺铂耐药性有关。卵巢癌细胞中Clock基因的上调,可导致其对顺铂治疗的敏感性降低。
3.3 Per基因与卵巢癌 Per基因同为重要组成部分,有Per1、Per2、Per3等亚型,分别编码蛋白质Per1、Per2、Per3等,位于17号染色体短臂。实验发现,与正常组织相比,昼夜节律紊乱的卵巢癌患者肿瘤样本中,生物钟基因Per转录的Per1、Per2蛋白表达显著降低[28]。Per1、Per2蛋白对转录因子Bmal1/Clock异二聚体生成起负性调节作用,同时也抑制Bmal1基因和Clock基因转录[10]。
同时,Per1在不同的癌组织中存在差异表达,在各种卵巢癌中,Per1的表达均低于正常卵巢组织。根据统计,Per1基因低表达的卵巢癌患者,总体生存率低下。在I期和II期卵巢癌患者中,Per1表达降低与预后不良相关,而在III期和IV期患者中,Per1表达升高和p53突变与总体生存率和无进展生存率差相关。在卵巢癌患者中,Per1表达水平与包括中性粒细胞、调节性T细胞和M2巨噬细胞在内的细胞浸润水平呈正相关,并与多种免疫标记物密切相关。Per1表达降低与总体生存率低显著相关[29]。
有研究发现,Per2表达与卵巢上皮性肿瘤关系密切,随着肿瘤恶性期别升高,Per2基因表达逐渐减少或缺失。肿瘤组织的缺氧条件,可通过降解Per2引起上皮间质转化基因激活,使肿瘤出现高侵袭力。Per2可能是通过下调bcl-2基因,该基因是一种肿瘤凋亡抑制基因,从而促进凋亡基因bax表达,促使肿瘤细胞凋亡,进而抑制卵巢癌生长、转移,发挥抑瘤作用[30]。他们的实验还发现,Per2在局部持续高表达,可降低卵巢癌肿瘤组织中VEGF/VP表达,降低微血管的密度,说明其可能通过抑制血管新生来抑制肿瘤细胞的转移。Per2还可导致MMP-9和MTA-1表达显著降低,MMP-9和MTA-1与肿瘤侵袭性高度相关,进而抑制肿瘤浸润转移。在卵巢癌的移植瘤中,Per2基因过表达可降低PI3K/Akt通路蛋白表达,该信号通路的激活刺激肿瘤血管形成,细胞恶性增殖,促进肿瘤的发生和发展。由此推测,Per2基因通过抑制PI3K/Akt信号通路,凋亡异常细胞,进而抑制卵巢癌生长、转移,发挥抑瘤作用[31]。
研究Bmal1、Clock、Per等生物钟基因表达与卵巢癌病理学指标等临床特征相关性,能够丰富肿瘤发生发展机制,为临床的卵巢癌预防、诊断提供新的思路。肿瘤时辰治疗是以人体正常的昼夜节律、不同时间肿瘤细胞的生长特性的差异为依据,将治疗方案个体化,从而降低药物毒性,提高治疗效果的一种治疗方式。肿瘤时辰化疗不仅已有所应用,且疗效甚佳。Levi等[32]发现,在相对应的时间对患者予抗肿瘤药物治疗,与错误时间给药或持续给药相比,根据时辰治疗的要求给药时,药物毒性反应可减少5倍。
相信随着对Bmal1、Clock、Per等生物钟基因的研究逐渐深入,根据昼夜节律制定卵巢癌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方案指日可待,对生物钟基因的研究将极大地提高肿瘤治疗效果,降低药物的不良反应。
不同的生物钟基因在卵巢癌中的作用各不相同,尽早明确各个生物钟基因的作用机制与卵巢癌的关系,不仅能帮助临床医生及时发现早期卵巢癌患者,还能指导临床优化卵巢恶性肿瘤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