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娟
(山西省长治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山西 长治 046000)
本病的潜伏期为4~7 d,病程为10~15 d,猪多呈良性经过,病死率不高。病猪体温增高,食欲废绝,精神不振,眼结膜和鼻黏膜充血、红肿或有炎性分泌物。腹部、大腿内侧、背部或体侧皮肤可见痘疹,初期为深红色突出于皮肤表面的硬实结节,以后转为脓疱,并很快结痂,严重时患猪可继发胃肠炎、肺炎,引起败血症而死亡。
病猪咽、口腔、肺、胃、肠和气管黏膜出现疱疹,并伴有红肿、充血等症状。
根据临床症状和剖检变化,结合本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可作出诊断。
确诊可依据动物接种试验,必要时可进行病毒分离鉴定。
出现症状的猪剪去痘疹处的毛发,剥去结痂,用0.1%高锰酸钾溶液清洗患处后涂抹碘甘油或龙胆紫,再用氨苄西林粉涂擦患部消炎,每日2次,连续用药3 d。
中医治疗可用黄连35 g,黄芩35 g,栀子35 g,连翘30 g,石膏30 g,陈皮25 g,甘草20 g 煎服,成年猪每日服两次,仔猪每日服一次,连续用药3 d。
5.1 搞好环境卫生,加强消毒,养殖管理人员进入养殖场要进行喷雾消毒或紫外线消毒,运输车辆要进行车体消毒,并通过消毒池消毒,最好在场外装卸货,避免将猪痘病携带进场。
每天冲刷猪舍地面,保持猪舍整洁,加强通风换气,保持猪舍温度恒定。注意杀灭舍内的蚊虫、苍蝇。
5.2 加强引种管理,新引进仔猪隔离饲养1~2 周,确认无病的才能合群。预防猪痘病应增强猪的免疫力,平时要喂给猪全价饲料,定期饲饮电解多维,并加强猪只的运动。
5.3 发现猪出现水疱或者痘痂时,要立即对整栋猪舍进行封闭管理,并在全场地面上铺撒生石灰,饲养人员不能随意出入发病圈舍,直到病症完全消除。
本病发病率较高,但致死率不高,其可发生在任何季节,一般春、秋两季阴雨天气容易传播。卫生环境差、阴冷潮湿的猪舍容易传播本病。该病呈散发,多是小规模养殖户饲养管理不善造成的。
本病多发于4~6 周龄仔猪及断奶仔猪,血虱、蚊子、苍蝇是本病的重要传播媒介。
猪场采取封闭式管理,杜绝人员来往和物资交流,可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该病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