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浅表性胃炎的应用进展分析

2022-11-26 22:48蒋曼君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治未病中心广西南宁530011
现代诊断与治疗 2022年8期
关键词:浅表性胃脘胃痛

蒋曼君(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治未病中心,广西 南宁530011)

慢性浅表性胃炎因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下胃黏膜伴有非萎缩性慢性炎症性病变,内镜下伴有黏膜红斑、黏膜出血点、斑块,黏膜伴、不伴有水肿、充血渗出等,作为消化系统常见疾病。临床实际表现中部分患者症状并不显著,但绝大多数患者伴有不同程度消化道失常表现,以上腹部隐痛、胀气等表现,遵循轻重程度及不同程度临床症状,如恶心呕吐、反酸呃逆等。近些年来国内居民生活工作、经济条件逐步提升,而饮食结构、饮食习惯及生活作息改变,均是引起疾病发病率逐步上升重要因素[1]。当前西医治疗上多采取对症治疗,配合抗生素干预、质子泵抑制剂、胶体铋剂类药物及抑酸剂等,但药物作用过程中会合并一定程度不良反应,整体治疗疗程时间长,停药后则极易复发等不足之处。 中医学中将慢性浅表性胃炎归属为中医“胃脘痛”、“痞满”等范畴[2]。 病机复杂,初期气机失调。 慢性胃炎与多脏腑相关联,其中胃、肝、脾关系最为密切。 当前慢性浅表性胃炎诊疗中中医药在其中发挥着举足轻重作用。 文章就中医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浅表性胃炎应用情况如下综述。 报道如下。

1 中医学对慢性浅表性胃炎病因病机认识

(1)感受外邪:《素问·举论痛》云:“寒气客于肠胃间……故痛而呕”指出寒气等外邪下侵犯脾胃,脾胃气机不畅时,引起胃脘痛致病。 寒性收引,寒气侵袭胃肠之间,造成血气凝涩不散,细小脉络牵引引起疼痛。 (2)饮食伤胃:虞抟在《医学正传》中记载胃脘痛病之由,“纵恣口腹,喜好辛辣,恣饮热酒……复餐寒凉生冷,朝伤暮损,日积月深”。 胃又为水谷之海,饮食不节、过饥过饱、嗜食肥甘厚味,易损伤脾胃,脾失运化,胃失降气,升降失调,发为胃痛。 如《黄帝内经·素问》曰:“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3)情志不遂:《沈氏尊生书·胃痛》载:“胃痛,邪干胃脘病也。”……惟肝气相乘为尤甚,以木性暴,且正克也。 “恼怒忧思,情志不畅,肝失疏泄,木克土之理,横逆犯胃,而发胃痛。(4)素体脾虚:《杂病源流犀烛·胃痛》曰:“胃痛……虚则着而为病”,提出对脾胃虚弱之人,脾胃运化失司,或因中阳不足所致病。

2 症候分型

当前中医针对慢性浅表性胃炎证型划分上各个医学家意见不统一。学者依据病因病机、疾病特点将其划分为四型:脾胃虚寒、肝胃不和、脾胃湿热、胃阴不足[3]。2017 年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在《胃脘痛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4]将胃脘痛划分为八个证型:寒邪客胃证、饮食伤胃证、肝胃不和证、肝胃湿热证、寒热错杂证、瘀血阻胃证、胃阴亏虚证、脾胃虚寒证。

3 治疗

3.1 内治法 伴随着中药药理学研究不断深入,对其研究范围扩大,当前慢性浅表性胃炎治疗中中医药发挥着独特优势,与西药相比较具有显著成效,且预后良好,为疾病治疗开辟一条新思路。 研究指出[5],予以黄芪建中汤合理中汤联合三联疗效对比,显示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口服黄芪建中汤合理中汤效果更为显著,较单用西药对照组效果更佳。 研究指出[6],黄芪建中汤合四君子汤治疗34 例慢性胃炎患者,药物具备健脾益气、和胃消痞之效,相比较34 例常规西医治疗患者,经治疗后中药干预效果更为显著,恶心、呕吐及食欲不振症状消失。 研究指出[7],七方胃痛中药制剂治疗慢性胃炎能利于胃黏膜修复,对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研究指出[8],吴茱萸、黄连、黄芪三味小方对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具有显著疗效。黄连苦寒,吴茱萸味辛,辛开苦降,利于脾胃功能改善,当前偏寒者,联合黄芪补气能补气升阳、利水消肿,吴茱萸则作为温补脾阳常用药物,联合黄连苦降和胃、清热燥湿,对胃热较重患者,酌情配合薄公英发挥清热解毒之效,湿热酌情予以薏苡仁,健脾燥湿,若见湿胜苔白厚腻者,酌情添加白术及茯苓,发挥健脾利水除湿。 研究指出[9],对温胃散寒汤药物成分分析证实,温胃散寒汤具有多靶点、多成分、多机制特点。当前中医对慢性浅表性胃炎辨证论治整体疗效显著,且应用前景宽阔。当前中医药用于浅表性胃炎治疗中效果缓慢,但可显著减少复发率,停药后病情不易反复,与西药治疗方案相比较,中医药可发挥更为明显优势,当前大量临床研究指出,两者联合用药下可优势互补并提高疗效。

3.2 外治法

3.2.1 针刺疗法 针刺具备调和阴阳、调通气血及脏腑功能、疏通经络作用,大量医学家及学者经长期研究指出,针刺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可发挥显著成效[10]。 研究指出[11],慢性浅表性胃炎病变在胃,与肝脾紧密联系,当肝失疏泄,则不利于脾胃升降出入,伴有痞闷胀痛吞酸,脾胃互为表里,其病理、生理相互配合及影响,当前慢性浅表性胃炎病程迁延难愈,对收入315 例脾胃虚寒型胃痛患者采取三联疗法、针刺治疗,经治疗后,患者治疗效果显著偏高,幽门螺旋杆菌根除率及炎症水平得到控制,表明针刺疗法可有效提高治疗疗效。 当外邪犯胃、饮食不节等,引起患者胃脘冷痛、痞满不适及嗳气反酸等表现,当前遵循“寒者热之、虚者补之”治疗原则,温针灸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浅表性胃炎,配合温针灸,选择关元、中脘及两侧足三里,经1 个疗程后患者大便稀溏、畏寒肢冷等症状得到改善,生存质量评分提升,进一步得出,温针灸治疗下,具有温、补、痛等优势,患者虚、寒症状得以改善[12]。

3.2.2 艾灸 艾灸又称之为灸法,利用艾绒及其他药物将其作用于体表穴位,通过烧灼、温熨发挥温和热力,起到治疗目的,经络传导并温通气血、扶正祛邪,成为当前疾病治疗、保健常见外治疗法。艾灸疗法成为当前灸法一种,而艾绒为施灸原料[13]。艾灸疗法以经络、脏腑理论为依据,《医学入门》说“凡病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 可有效温通经脉、驱散寒邪及行气活血、消瘀散结。 研究指出[14],对收入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患者分别予以艾灸结合辨证食疗治疗、口服奥美拉唑治疗,经两个疗程治疗后,观察组整体疗效优于对照组,表明艾灸结合辨证食疗比单纯西药治疗效果更为显著。研究指出[15],对收入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患者分别采取西药治疗、黄芪建中汤联合艾灸治疗,临床整体疗效显著高于对照组,表明黄芪建中汤联合艾灸治疗在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治疗中发挥着显著成效。

3.2.3 推拿治疗 中医外治疗法中推拿作为常见手段,当前在内科疾病治疗中具有显著改善作用,如胃痛、腹胀、腹泻及便秘等,当前腹部推拿作为常见一类措施,被用于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患者治疗上具有大量研究基础,具备显著成效。《黄帝内经》曰:“脾司大腹”,腹为脾所主,经腹部推拿干预可具有中焦气机、升降调节目的,进一步调节脾胃升降,并治疗脾胃疾病病变目的,而腹部为胃经、脾经分布位置,经脉所过及主治所及,通过腹部推拿可刺激经络,并有效治疗本经本腑的疾患。 研究指出[16],对23 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开展揉腹法治疗,相比较口服西药多潘立酮疗效,经揉腹治疗后,慢性浅表性胃炎临床症状、胃黏膜炎性表现进一步改善,指出经腹部推拿在慢性浅表性胃炎治疗上具有显著疗效。研究指出[17],腹部推拿中含有按法、揉法、运法综合手法等,被用于30 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治疗中,90%患者临床症状减轻或消失,胃镜复查提示炎症表现减轻,且幽门螺旋杆菌阴转、减弱,取得显著成效。同时,研究指出[18],推拿疗法可降低胃泌素、生长抑素水平,胃动素水平显著升高,进而患者胃肠道症状得到显著改善。

4 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中医预防

4.1 未病先防 当前医疗体系无法实现严格意义上的“未病先防”,针对上述目标实现上,其基础为提升全面健康意识、医学知识普及。目前针对首发脾胃疾病患者,此时心情忧虑、性情焦虑,伴有肝气郁滞后加重病情,日久进展至慢性浅表性胃炎。当前从预防医学教学上分析,中医学遵循《治末病》思想重点从病因病机进行。 首先为培养正气,避离贼邪,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日常加强机体锻炼,进一步提升身体机能,玄府汗泻,散热携湿而其。而“虚邪贼风,避之有时”,雨季时做好防护,日常携带防护用具,对住所应做好防潮工作,当前传统民间经焚烧艾草达到祛湿除秽目的。炎热夏季避免贪凉,少迎凉风及避免寒湿直中,内热蕴伏。 调整饮食,不助邪生热生湿,而对患者可选择疏肝解郁之品,中药配合柴胡、百合,做好患者日常心理健康教育,利于中焦枢机复常及情志舒畅,达到疏肝气、脾气复则余邪去,病愈而不传。 配合西医胃镜、血压监测、血糖和血脂监测等,作为当前中医学中四诊之望诊,通过肉眼观不可及微观世界,及时发现病变并做好干预,以遵循中医学中“治未病”理念。

4.2 既病防变 慢性浅表性胃炎防变作为重中之中,预防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癌前病变,而现代医学认为无有效根治方案,其治疗上,仍然以抗胃酸分泌、保护胃黏膜,并积极补充维生素B12、叶酸等,有效控制临床症状,同时做好随诊、预防性手术,当前中医学中“治末病”思想理念下开展有效治疗,可达到显著效果[19]。 目前对慢性浅表性胃炎病因分析上,为湿热困脾,病久成毒,腐蚀血肉并成痈,此时予以清中消痈汤,方中含有黄芪、白及、连翘及苦参等药物,进一步发挥清热解毒、托毒生肌之效,可发挥“治未病”目的。

4.3 瘥后防复 当前肿瘤未成防治上,多配合疏肝解郁、调畅情志,通过气机升降有度,气血荣卫并各司其职,对既成肿瘤遵循脾胃调理,正气足耐克祛邪[20]。当前医学家诊断癌症上遵循分期论治,为当前胃病防治上提供相应思路。对病愈后患者而言,其病理特点呈现为气血津液亏虚、脏腑不平、正气未安或余邪未净,用药上应当配合护其胃气,并联合病情润其津液,恢复气血精神、脏腑功能,对中药选择上以甘温之品为主,通过补其脾气恢复脾胃功能,当前以黄芪、太子参为首选,对病愈初期阶段黄芪缘其温之可补其形,甘之可益其精,可奏安正气祛余邪之功。《素问热论》言:“病热少愈……多食则遗”,热病即愈若复食肉糜,引起疾病反复,其饮食上遵循清淡为主。 对大病即愈者脾胃虚弱,配合寓药于食,并归为脾胃湿热证者,当停药后,配合薏米粥联合当归、青皮、赤小豆调理,逐食材合用后,发挥清热解毒、祛除腹中湿热、补其脾气并防其复发。通过对患者开展心理干预,利于疾病预后及康复。 同时,将气候时节因素考虑进去,若饮食难消发病于春季者,联合青皮、陈皮应用,达到疏肝理气之效,夏季发病者,联合黄柏可泻阴火上逆, 病于燥之时者, 气常涩滞联合槟榔、白豆蔻及砂仁,对严寒冬季者发病者,予以吴茱萸泻阴寒之气。

5 小结

中医药应用于慢性浅表性胃炎临床治疗中,具备疗效确切、治疗方案多样特点。随着近些年来中医药药理研究不断深入,且中医药适宜技术不断推广应用,中医学中对疾病认识逐步加深。当前中医药用于慢性浅表性胃炎治疗上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例如目前尚无根治本病相关药物,其次,针对疾病病因病机,诊断、辨证分型以及治疗方案尚无统一标准,当前临床对各类治法观察较多,但缺乏对本病作用机制相关研究等。后续可从中西结合方面入手,进一步完善中医学针对本病辨证论治,充分将中医药特色与优势发挥出来,为本病后续临床治疗、中医诊疗方案拟定与推广提供参考依据。

猜你喜欢
浅表性胃脘胃痛
艾灸护理对脾胃虚寒型胃痛的治疗干预效果观察
联用建中和胃汤与温针灸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虚畏寒型价值研究
黄芪建中汤配合食疗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临床观察
中医辨证治疗脾胃气虚型胃痛的临床疗效探讨
胃痛嗷嗷叫,“梁丘穴”是良药
中医治疗胃脘痛的方法探究
慢性浅表性胃炎如何治疗
胃痛患者饮食要清淡
奥美拉唑合多潘立酮治疗浅表性胃炎32例临床疗效观察
针药合治胃脘痛40例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