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加敏 吴娟娟 杨 柳
(安徽医科大学 安徽合肥 230032)
在跨文化沟通交际中,称赞语并不像大部分人想象的那样简单,只要是称赞表扬他人的话就可以称之为称赞语,而是不同文化的体现,代表着不同的观念。对于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者来说,所面对的工作对象是来自各个国家、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来华留学生,跨文化交流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中无处不在,如果使用称赞语不恰当有可能会造成误解,产生误会,陷入尴尬,甚至造成外交事故。因此为了顺利地进行交际,准确地表达彼此的想法,适宜恰当的称赞语在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笔者结合日常教育管理工作实际,选取称赞的话题、对象以及被称赞者的应答模式这三个方面展开对中西方称赞语使用的对比分析,希望能够帮助来华留学教育教学管理工作者在跨文化交流中了解中西方称赞语差异并正确地使用称赞语,从而促进来华留学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1]。
美国著名的语言学家Wolfson曾提出,在大多数西方国家,不论处于什么年龄阶段、拥有什么样的社会地位和职业,外貌永远是女性群体被恭维和称赞的对象。对女性外貌的称赞和夸奖往往就是西方国家人们日常打招呼或者开启对话的方式。这一点笔者在与来自西方国家的来华留学生交流时得到了充分的证实,比如,在日常的教学及文化活动中,男同学会毫不犹豫地、真诚地夸赞他认为美丽的女生或者女老师“You look great today!”“You look gorgeous!”等等。而在中国,男性,特别是陌生男性,直接称赞女性的外貌则____被认为是一种轻佻的,不太有教养的行为。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状况有所改善,但在中国,男性对女性的称赞大多还集中在女子的厨艺,品德,以及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上面。总的来说,在中国文化中,女性的仪表外貌虽然是被称赞的对象之一,但不占主导地位,一般依据亲疏程度而定。
至于对男性的称赞,无论是在西方国家还是中国,男性所使用和得到的称赞语相对来说都比较少,而针对男性外貌仪表所发出的称赞更是少之又少。对于男性来说,更多的是愿意受到围绕能力或成就方面的称赞[2]。
对于外在长相的审美差异,笔者认为不需要去进行刻意的对比。因为,每个人眼中的美都是不同的。但是,在称赞人的外貌长相时,中西方的侧重点是存在较大差异的,这一点值得去探究分析。
中国文化注重自然美,自魏晋时期以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自然美就一直在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美在自然”“天然天趣”“造化钟神秀”等美学观念被视作为美的最高境界。因而在大多数中国人的眼中,“天生丽质”的自然美比经过后期化妆造型的修饰美、人工美更值得恭维和称赞,所以在评价他人的长相外貌时,中国人更倾向于夸奖或称赞一个人天生的外貌细节(比如眼睛大、身材苗条、皮肤白皙等),不太会去夸奖经过修饰的美(比如妆容精致、穿着时尚等)。中国人普遍认为夸奖称赞他人的天然美比夸奖称赞他人经过修饰的美更有礼貌,更能表达对对方的尊重。这也是为什么在中国,如果你夸赞对方今天穿的衣服或者化的妆显得整个人很好看的时候,被夸赞的人可能会反问一句“难道我本身不好看?”
与中国重“天然去雕饰”的传统美学思想不同,在西方国家,人们反而认为人工美、艺术美比自然美拥有更高的境界,著名哲学家和美学家黑格尔以及英国作家王尔德也都在其著作中明确提出过,相对于人工美、艺术美,自然美是处于劣势地位的。所以说西方人在称赞他人长相时习惯称赞经过刻意雕琢后产生的美丽效果,如新做的发型或不同风格的化妆等。对此,笔者也有过亲身经历,在和一位来自葡萄牙的女生聊天时,笔者不禁被她的大眼睛还有长睫毛吸引,于是便脱口而出“哇!你的眼睛好大好美啊!睫毛怎么可以那么长!”。可是奇怪的是,这名女生并没有表现出很高兴,后来她解释说,在她的国家,几乎没有人会随意评价别人天生的外貌,因为她们认为身材或长相是天生的,自己无法改变。如果要夸赞别人的外表,人们会更倾向于说“你今天看起来气色很好”“你戴的耳环或项链真漂亮”或者“你今天造型很时尚”等等。她觉得中国人评论别人天然的长相是不礼貌的表现[3]。
年龄是中国文化中比较常见的话题,中国人喜欢用“年长”去形容年龄比自己大的人,“年长”在中国文化里常常被视为见多识广,经验丰富,德高望重。在中国文化中,与“老”相关的赞美之词也非常之多,比如:“老当益壮”“老骥伏枥”“姜还是老的辣”等等。所以说,中国人常常把“年长”作为称赞的话题。
相反在西方文化中,人们普遍对“老”一字比较反感,尽量避免直接使用“old”这一类表明年事已高的词,如“老年”的英文是“golden age ”,而把老人称为 “senior citizen”,以示尊敬。而很多老年人本身也并不服老,比如在美国电视剧《摩登家庭》里,老父亲Jay是一个典型的美国中老年的人物形象,即便他的孙子孙女都已经成群并且长大成人了,他仍然觉得自己还在壮年:生意经营得有声有色,娶的妻子年轻漂亮,时不时还挑战一些新鲜事物。他可不愿别人说他老了。
在汉语的称赞语中,人们对他人所取得成就的称赞或恭维通常是以被称赞个人的才能、智慧甚至是经济收入这类比较隐私的内容为考量指标的,不是以具体的某件事、某个结果为考量标准。而在英语的称赞语中,对别人成就的称赞侧重于某件事或某个举动取得的结果本身。
就经济状况这一点来说,相比较于西方人,中国人要更加关心他人的经济状况。因而,“拥有较高的收入”或者“较为昂贵的物品”常常会成为中国人称赞或者说好奇关心的话题。比如:“你这项链真好看,很贵吧?”“你家的房子可真大,多少钱?”“你买的化妆品可真贵,你工资很高吧?”等等。而西方国家的文化中基本不会把他人的经济状况等涉及对方隐私的内容作为日常交谈的话题。所以说,在西方国家,如果你想要就称赞别人的经济状况来引开话题时,可能别人的心里早就在说“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 ”(不关你的事)。
称赞的对象通常包括所有人,比如你的家人或朋友、长辈或晚辈、领导或同事、远亲或近邻,以及擦肩而过或初次见面的陌生人。在这么多的称赞对象中,笔者在此重点讨论分析中西称赞语对象中差异比较大的两个,即对家人以及陌生人的称赞。
在和学生的日常交流中发现,来自西方国家的来华留学生和父母之间、和亲友之间互相表达称赞的频次要远远高于中国学生和他们的父母亲朋。同时再次以美剧《摩登家庭》为例,剧中每一对夫妻都十分喜欢称赞自己的儿女,特别是剧中老父亲的年轻妻子Gloria,她几乎对自己儿子Manny的每一个想法都报以称赞支持的态度,让他大胆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有时Manny的想法以及举动看起来非常的荒唐可笑,她也不会以打骂的方式来打消儿子的念头。这是因为多数西方人“自我观念”意识强,这种独立性使他们往往对自己家庭成员不吝赞美。
然而,对于大部分中国人来说,不论自己的家人是多么优秀,他们一般也不会直接表达称赞,更别说在外人面前去夸奖自己的家人了。究其原因,一是因为中国人骨子里就比较含蓄,不愿直接表露对自己家人的情感。二是因为中国人觉得在外人面前夸奖家人就等于夸奖自己,可能会被认为太过高调,不够谦虚。然而,对于别人的家庭成员,尤其是孩子,中国人经常对其进行称赞,但称赞的频率仍旧低于西方人。而且,中国夫妻之间的称赞也相对较少,中国人普遍认为,越是亲近的人,越不需要通过语言来表达对彼此的感情[4]。
此外,对于初次相识或者路上擦肩而过的陌生人,中国人更是不会表示称赞,特别是男士对于初次见面的女士,更是不会表现出赞美之意。因为这很可能会被认为是轻浮或者心怀不轨,会给初次见面的人造成不好的印象。可是这一点在大部分西方人看来,却是一种冷漠之举,西方人觉得中国人走在路上,面无表情,一点也不亲切。反之,对于迎面走来的陌生人,西方人通常都会露出微笑,以示好意。
关于被称赞者的应答,笔者认为“拒绝”(Ye 1995;何自然1995)以及“优雅地接受赞扬”(Holmes 1988,Herbert 1989)是对中西方被称赞者的应答方式较为准确的概括。
但当然,对于称赞的回应,并不仅仅只有这两种概括下来的基本模式,不是说西方人就一定会“接受”赞扬,而中国人就一定会“拒绝”赞扬。但总的来说,笔者认为中西方对于称赞语的应答策略分别遵循谦虚原则和一致性原则。也就是说,对于他人的称赞,西方人总体是趋向于接受的,而中国人则常采用自谦式的应答方法,对于别人的称赞,第一反应是否定加拒绝,比如我们常用的“没有没有”,“哪里哪里”,“不敢当”,“您过奖了”等等。更有甚者不但不接受别人的夸赞,反而还会自谦技不如人,比如“您比我能力强多了”“如果是您做的话,一定会做得比我好”等等。
究其背后的原因,中国文化强调的是“卑己尊人”,谦虚在中国人的道德层面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是中国人眼中最为重要的道德品质之一。因而在进行人际交往时,中国人普遍更重视道德的约束,表现出来就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在这样一种谦虚礼让的氛围下,即便是才能非常突出的人也需要保持低调,那些喜欢自夸自大的人往往会被贻笑大方。而相比之下,西方国家的人就没有那么注重和在意谦虚的品质了。西方国家受个人主义价值观影响较大,往往每个个体都具有比较强烈的个人意识和自信心。他们不太会去主动考虑他人的感受,更不会去隐藏自己所真实拥有的才能、成就、品质和智慧等等,他们很愿意去分享并展示自己的与众不同。另外,他们还认为赞美他人是或被他人称赞都是真诚的、发自内心的行为,如果表现出过于谦虚甚至否认的态度是一种不尊重别人的表现。因此,面对他人的称赞,他们通常都会选择直接接受并表示感谢。
通过对中西方称赞语的对比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作为日常交际中一种常见的礼貌用语,中西方称赞语拥有不同的话题侧重点,针对不同的对象,所称赞的内容也有所不同,而应答策略更是在不同文化背景的影响下差异明显。中西文化在称赞语各个方面存在的差异也表明了往往一种文化所选择重视的也许恰巧是另一种文化所回避的。对于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者来说,如果缺乏对这些差异的基本认识,就自然会在日常和来华留学生的沟通交流中产生文化冲突。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来华留学事业发展经历了起步奠基、稳步调整、快速发展三个阶段。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多次就来华留学工作作出指示批示并三次致信来华留学生,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新时代来华留学工作的亲切关怀,对来华留学教育战线的肯定和激励,为新时代来华留学教育工作者做好来华留学教育工作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在这一背景下,来华留学教育管理工作者更是要从日常管理工作中凝练经验方法,努力搭建文化传播的桥梁,推动新时代来华留学和教育对外开放取得新发展。
因而,来华教育管理工作者如果能够在日常工作中注重学习中西方称赞语内容及使用差异、正确地使用称赞语,既有利于提升自身管理服务水平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减少甚至避免与来华留学生产生冲突,进而加深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并促进跨文化交际的顺利展开。还能够更有效地讲好中国故事、做好中国文化传播,从而不断增强来华留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进而真正做到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帮助来华留学生多了解中国、多向世界讲述他们所看到的中国,成为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