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杰 李兰停
(周口职业技术学院 河南周口 466000)
药理学课程是研究药物与有机体之间相互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也是医学类专业学生在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高职高专药理学课程建设水平的提升,不仅可以提升学生在该课程中的学习效果,同时也能够为学生将来的就业和发展提供良好的助力。工学结合简单来讲是一种将工作和学习进行结合的学习模式,学习者可以借助工学结合模式对课程中的理论及时进行实践,从而在深度理解课程理论知识的同时实现学科能力的增长[1]。以工学结合为导向完成高职高专药理学课程的建设,可以从一定程度上改善学生药理学课程学习的方式,提升学生培养的质量。但应当如何在高职高专药理学课程的建设中实现工学结合的有效融入,还需要相关从业者进行深度的研究和探讨。
与普通高校不同,高职高专药学课程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并不以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为目标,而是以“实用型”药学人才的培养为目标,这样才能够有助于高职高专院校学生更好地走向工作岗位,发挥出自身在工作实践中的优势[2]。所以在以工学结合为导向的高职高专药理学课程建设工作中,从业人员应当从培养目标与育人目标相统一的角度进行思考,让药理学课程的知识目标、岗位能力、职业素养目标以及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等朝着相同的方向进行建设,从而更为科学、系统地对药学人才进行培养,体现出工学结合理念在高职高专药理学课程建设中融入的价值。
在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中,高职高专药理学课程的教学工作被划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教师也期待能够借助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学科知识的了解程度,助力学生学科能力的发展。为此,在以工学结合为导向的高职高专药理学课程建设的工作中,从业人员应当加强对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协调的关注,让学生可以在药理学课程学习的过程中进行有效的实践。确保当学生在学习完理论知识的有效期内,学生可以有效地开展相应的实践活动,进而逐步提升学生课程学习的效果。
评价是课程教学工作中的一部分,对学生的科学培养具有不可忽视价值,为了提升高职高专药学课程建设的水平,加强对教学评价工作建设的关注是必要的。而工学结合为导向的高职高专药学课程的建设,将完整的课程教学活动划分为了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两部分,为了能够更加科学、全面地对学生进行评价,高职高专药理学课程教师应当在课程教学工作中立足于教学评价与实践评价的结合进行考虑,用更加综合的评价方式,更为有效地对学生的课程学习效果、学习能力、学习水平、学习习惯、学习兴趣等进行评价,进一步改进和优化药理学课程的教学工作打下基础。
工学结合是类似于产教融合的一种教学方式,只是相较于产教融合而言,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更加微观,但同样对教师的理论知识水平和实践经验具有较高的要求,教师要想在高职高专药理学课程教学工作中更为有效地完成对学生的培养,高职高专药理学课程教师应当加强对自身建设的重视,在扎实相关理论知识的同时,提升自身的实践经验[3]。从当前高职高专药理学课程教学的现状分析,高职高专药理学课程任课教师本身都具备着扎实的理论知识,能够满足基础理论知识讲解的需求。但因为部分教师本身缺乏充足的实践经验,导致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在高职高专药理学课程建设中的使用始终存在着局限,难以实现对学生的有效引导。
育人目标的明确是课程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前提,尤其是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高职高专药理学课程教师为了能够提升课程教学的效果,不断地融入了新的教学资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模式,从一定程度上提升了高职高专药理学课程教学工作的丰富性和多样性[4]。但高职高专院校的育人目标与普通高校不同,相较于理论知识,更加强调学生的综合能力。虽然高职高专要是学各种改革教学工作早已经开展,高职高专药理学课程教师也早已经认识到了高职高专药理学教学工作与普通高校之间的不同,但在具体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依然会以理论知识的学习为主对学生进行引导,导致高职高专药理学课程更像是普通高校的压缩,要想让高职高专药理学教师更为科学的引导学生,存在较大的困难。
在工学结合导向下,强调理论教学与课程实践的结合是必要的教学要求,为了全面提升高职高专药理学课程的教学质量,高职高专药理学课程教师有必要提升对学生理论学习与课程实践结合的关注。反观当前高职高专药理学课程的教学现状,部分院校在药理学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的课程安排上,采用3:1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导致部分学生只能在课程理论知识学习完之后的2~3周内完成课程实践活动,此时部分学生已经模糊了药理学的理论知识,高职高专药理学所组织的实践教学活动只能被迫地流于表象,学生也只是按照教师或教材的要求完成实践活动,根本无法在实践活动中对理论知识进行深度的探究。
教学评价对学生成长和发展的价值,已经不再需要笔者进行赘述,为了提升高职高专药理学课程对学生的培养效果,任课教师有必要提升对教学评价的关注,为更为全面、有效地引导和培养学生打好工作基础。反观当前高职高专院校药理学课程教学的现状,部分院校并未将课程教学评价的建设重视起来。如为了能够实现对学生的有效培养,高职高专药理学教师将课程的教学工作划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但在具体评价的过程中,部分院校并未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的联系重视起来,使得药理学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成了两个单独的学科,教师要想跟为科学、全面地对学生进行培养存在较高的难度。
在工学结合为导向的高职高专药理学课程建设工作中,学生的培养工作对教师的自身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高职高专药理学教师在具备扎实理论基础的同时能够兼备充足的、丰富的实践经验,从而为更加科学、合理、有效地培养学生打下基础[5]。因此在构建以工学结合为导向的高职高专药理学课程的工作中,高职高专药理学教师有必要立足于实际教学工作的需求,加强对自身建设工作的研究,找到自身的建设中存在的薄弱点,有针对性地采取工作对策。如为了能够有效地提升高职高专药理学教师的实践经验,高职高专药理学教师可以借助产教融合的时代优势,加强与不同医疗机构的合作,定期进入到一线工作岗位中进行实践,而后在不知不觉中完成自身实践经验的提升。另外,高职高专药理学教师也可以考虑从合作交流的角度入手,定期与一线工作者进行深度的交流,并运用自身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完成对不同工作实践经验的内化,进而弥补高职高专药理学教师实践经验不足的问题,为更好地培养学生打好工作的基础。
为了提升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在高职高专药理学中融入的价值,任课教师还应当立足于社会发展的需求进行考虑,重新审视并构建课程的育人目标,而后再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如在具体课程教学工作中,教师可以将课程的教学目标分为三层,第一,高职高专药理学课程的知识目标,任课教师应当以课程中的主要知识点为基础,将教学的难点和重点作为课程教学的突破方向,而后再对学生进行引导,先让学生在课堂教学工作中完成基础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再思考学生学习能力或学习素养的培养问题[6]。第二,高职高专药理学课程的岗位能力目标,高职高专是以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为基础的,所以在课程教学目标的制定中,任课教师有必要加强对岗位能力目标培养的重视,不仅要确保学生能够利用课堂教学中学习到的知识,更为科学、规范地完成工作内容,还要确保学生在工作实践中能够进行发展。第三,高职高专药理学课程的职业素质目标,任课教师应当根据学生在工作实践中的需求进行深入思考,确保学生啊,能够在工作实践中获得良好的发展。
鉴于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对高职高专药理学教学工作的要求,任课教师还应当立足于学生发展的需求进行考虑,有效地优化药理学课程的教学结构,使得学生能够在理论教学和理论实践的共同作用下,实现岗位知识、岗位能力、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念等的全面发展。为此,在具体教学工作中,高职高专药理学教师有必要加强对教学结构优化的重视。如高职高专药理学教师可以考虑转变传统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区分的教学方式,不再对药理学实践教学设置专门的课时,而是让高职高专药理学教师根据实际教学工作的情况,自主地对理论教学的工作进行调整,而后再根据实际教学的需求引导学生开展理论实践活动。这样高职高专药理学教师不仅可以有效地避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的情况,还能更有针对性和方向性地对实践教学的内容进行拓展和延伸,进而提升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的结合效果。
在高职高专药理学教学工作中,因为该课程的教学工作常被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所以要想更为科学、全面地对学生进行评价,高职高专药理学教师有必要从理论教学评价和实践教学评价结合的角度进行考虑,进而提升课程教学评价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如在实际教学工作中,高端药理学教师可以将该课程的教学评价工作分为两部分,既理论部分(50%)和实践部分(50%),为了能够让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可以进行更好的结合,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工作中,教师也可再继续构建第二级评价结构,如在理论教学阶段,教师需要以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为基础对学生进行评价,并将二级评价结构设定为:理论知识掌握情况(70%)+实践经验(30%),此时实践经验的部分,主要考虑学生在具体问题求解时所采取的解决方法。而在实践教学阶段,教师则需要以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为基础,并将二级评价结构设定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70%)+理论迁移能力(30%),其中对学生理论迁移能力的评价,主要源自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在这种评价模式下,高职高专药理学教师不仅可以完成对学生科学全面的评价,同时也能够在该教学评价的指导下,更为科学、有效地完成课程教学结构的优化,真正满足高职高专药理学课程建设的实际需求。
强调工学结合为导向的高职高专药理学课程建设的研究,可以让高职高专药理学教师重新对药理学课程的教学工作进行审视,找到该课程在培养人和发展人中存在的不足,然后再从教师自身建设、明确育人目标、优化教学结构、完善评价体系等多个层面入手,全面提升高职高专药理学课程建设的水平,为更好地引导和培养学生打好工作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