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讲好北京冬奥故事的路径研究

2022-11-26 13:00翟丹丹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22年9期
关键词:理论课冬奥北京

翟丹丹,张 锡

(1.河北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1;2.天津财经大学珠江学院 政治理论课部,天津 301811)

习近平指出,“要充分挖掘利用北京冬奥文化资源,坚定文化自信,更加自信从容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1]。历经7年艰辛努力,2022年北京冬奥会取得了巨大成功,北京成为全球首个“双奥之城”,书写了国际体育史上的新篇章。把感人至深的北京冬奥故事和胸怀大局、自信开放、迎难而上、追求卓越、共创未来的北京冬奥精神讲好,使其更好转化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铸魂育人的重要资源,凝聚起新时代中国青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强大的精神动力,意义重大。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校“第一课程”、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不仅要讲冬奥故事,而且要讲深、讲透、讲活,使冬奥故事起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昂斗志的作用,同时充分发挥北京冬奥精神培根铸魂的育人价值。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讲好北京冬奥故事的价值意蕴

讲好北京冬奥故事,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立德树人”作用的发挥,推动课程改革创新,提高教学实效性意义重大。北京冬奥会本身就是一堂震撼人心、触动灵魂的思想政治大课,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了直接的鲜活素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也为弘扬北京冬奥精神提供了重要的课程载体。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讲好北京冬奥故事的必要性

1.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立德树人”,培养时代新人的现实要求。习近平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2]“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3]1,肩负“引人以大道,启人以大智,育人以大德”[4],培养时代新人的历史重任。这一代青年对奥运有着特别的情节,他们作为两次奥运会的见证者、参与者、亲历者,见证了从2008年奥运会到2022年冬奥会中国两次惊艳世界,是世界上第一批真正意义上“双奥青年”,“奥运”成为他们特别的记忆,因此给新时代青年讲好他们亲历的奥运故事,更能触动心灵、引起共鸣,激发斗志。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把握好时机,深入挖掘运用冬奥故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资源,讲好北京冬奥故事,弘扬好北京冬奥精神,激励青年大学生勇挑重担、堪当民族复兴大任,胸怀世界、展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青春担当。

2.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守正创新,提高教学实效性的重要举措。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否在立德树人中发挥应有作用,关键看重视不重视、适应不适应、做得好不好……老师要用心教,学生要用心悟,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5]。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视程度之深、建设力度之大前所未有”[6]。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习近平非常关心的一件事,他曾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效显著。然而在现实中,部分同学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误解、排斥甚至厌烦心理。究其原因,除了个人固有偏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授课形式、内容与质量有着必然关系。笔者就此问题多次在教学中进行调研,学生普遍反映“理论宣传高大上”“文件语言太晦涩”“填鸭说教难接受”等问题。据此,如何提高教学实效性,让有意义的内容有意思,有意思的内容有意义,使学生真心喜欢,终身受益。习近平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上思政课不能拿着文件宣读,没有生命、干巴巴的。”[7]把发生在身边的鲜活的冬奥故事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利用好冬奥这堂思想政治大课,对于激活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力,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和实效性,推动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守正创新意义重大。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讲好北京冬奥故事的可行性

1.北京冬奥故事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了直接的鲜活素材。2022年北京冬奥是一场体育盛会,更是一堂震撼人心、触动灵魂的“大思政课”,一个个感人至深的冬奥故事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了鲜活、生动的素材。赛场上,运动员脚踏冰刀与雪板,驰骋冰雪之上,挑战极限、超越自我、为国争光,创造了我国冬奥会历史上最好的成绩,拼搏成为他们鲜明的底色,激励着青年大学生用奋斗铸就梦想。青年志愿者以灿烂的笑容、热情的服务、无私的奉献赢得了世界赞赏,成为冬奥“最美的风景线”,向世界展示新时代青年形象,志愿者作为朋辈,他们的故事对于大学生最具有感染力和影响力。场馆建设者以“一刻也不能停,一步也不能错,一天也误不起”精神,撸起袖子加油干,坚持科技赋能、自主创新,以匠心传承历史文脉,打造了一批具有中国气派的世界一流场馆。冬奥会开闭幕式中国风元素无处不在,从运动员定制的“双龙”护膝到“京剧脸谱”和“兵马俑”头盔,从花样滑冰比赛服的“只此青绿”到“西汉长信宫灯”式火种灯和青铜礼器“尊”式火种台,每一个细节都凸显匠心,每一个细节都彰显文化自信。冬奥故事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和育人价值,把这样一个个鲜活的故事融入课堂,思想政治理论课会成为有滋有味、有趣有料,学生真心喜欢的课程。

2.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为弘扬北京冬奥精神提供了重要的课程载体。高校讲好冬奥故事,弘扬冬奥精神,载体多种多样。譬如,广播电视、报纸报刊、诗歌创造、话剧表演、校园标语、影视剧、主题活动等,在这之中最基本、最主要的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课程载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在弘扬北京冬奥精神中具有其他载体无可比拟的优势。首先,有课程教材“主阵地”优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材为国家统编教材,教材的统一性、科学性和规范性为讲好北京冬奥精神提供了基本遵循,以此避免在弘扬北京奥运精神中“漫无边际”和“漫无目的”。本科有五门课,各具有不同的内容和特点,每门课程可从自身的逻辑体系和理论视角出发设计专题,把道理讲深讲透。譬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逻辑思维与实践方法来讲北京冬奥精神闪烁的辩证智慧和实践性、价值性,“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历史为基本叙事的逻辑体系来讲北京冬奥精神的历史意蕴,“思想道德与法治”以理想信念和法治道德为基本内容对讲好北京冬奥精神的爱国情怀和精神力量意义重大。其次,有课堂教学“主渠道”优势。课堂教学作为基本的教学形式,在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全面性、系统性、整体性、深刻性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是党的创新理论实现“三进”重要环节。习近平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2]。最后,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主力军”优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作为一支专业的队伍,是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的一批人。讲好冬奥故事,弘扬北京冬奥精神,传播好中国声音,他们是主体力量,这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基本要求,也是习近平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殷殷嘱托的生动体现。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讲好北京冬奥故事的内容支点

给新时代青年大学生讲好北京冬奥故事,要从历史逻辑上讲好中国百年奥运追梦历程,使学生深刻感悟从体育弱国到体育强国的沧桑巨变。要从实践逻辑上讲好北京冬奥的巨大成功,使学生深刻感受党的领导、我国的制度优势和强大的中国力量。要从理论逻辑上阐释好北京冬奥精神,使学生传承冬奥精神,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贡献青春力量。要讲好北京冬奥的世界意义,使学生深刻领悟北京冬奥所呈现的共同应对挑战,一起向未来的期待。

(一)讲好中国百年奥运历程

回望百年奥运,中国人对体育、对奥运有着特殊的感情。当1896年第一届奥运会圣火在希腊点燃时,彼时的中国国力衰弱、民不聊生,当时被嘲笑为“东亚病夫”,中国人一直无缘奥运会。1908年当时的《天津青年》向国人提出“奥运三问”(1)“奥运三问” 就是“中国何时才能派一位选手参加奥运会? 中国何时才能派一支队伍参加奥运会?中国何时才能举办奥运会?”,这是中国人对奥运的执着追求,更是对国富民强的渴望和追问。从那时起,即便积贫积弱,中国人对奥运始终没有放弃过,实现这“奥运三问”,中国人花了一百年的时间。在提出“奥运三问”的24年后,刘长春突破重重阻碍一个人参加了第10届洛杉矶奥运会,虽然是一个人,但向奥林匹克宣告了中国的存在,回答了奥运“第一问”。76年后,在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上,射击运动员许海峰射出了中国人首枚金牌,在中国奥运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回答了“第二问”,从此中国力量势不可挡。历史如此巧合,在“奥运三问”整整百年后,中国向世界呈现了一场“无与伦比”的夏季奥运会,习近平指出“举办奥运会,是中华民族的百年期盼,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8]当2008年奥运会开幕时,中国人喜极而泣,百年追梦,坎坷而艰难,就此交上完美答卷。2022年新春之始,中国再一次惊艳世界,使北京成为世界上首个“双奥之城”。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讲好中华民族对奥运梦想的百年追求,奥运梦与中国梦相互交织,百年奥运见证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脚步,百年奥运追梦圆梦历程是百年中国苦难辉煌的真实写照。要讲好中华民族不甘落后、不甘屈辱、奋勇抗争、追赶世界的自信心和意志力。更要讲好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的深刻道理,“奥运连着国运,没有国家富强,哪有双奥荣光;没有民族复兴,哪有体育振兴”[9]。从“奥运三问”到“双奥之城”,百年体育的巨变成为中国百年跨越式发展最好注脚。

(二)讲好北京冬奥的圆满成功

举国关注、举世瞩目的2022年北京冬奥会胜利举办。“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称赞表示,‘奥运村独具匠心,场馆令人叹为观止,组织工作非凡卓越’,是一届‘真正无与伦比’的冬奥会。”[10]

首先,要向青年大学生讲好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北京冬奥会历时7年艰辛筹办,在疫情冲击和“外交抵制”中如期而来,成为新冠肺炎以来全球首次如约举办的全球综合性赛事,这本身就是巨大的成功。北京冬奥会不仅圆满完成各项赛事,而且凭借着世界一流的场馆设施、赛事组织严谨专业、志愿服务热情周到、闭环抗疫精准有效受到世界的赞赏,使2022年北京冬奥会成为收视率最高的一届冬奥会。冬奥会之后也留下了丰富的遗产,冬奥场馆赛后利用大有可为,“双奥之城”品牌彰显,“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愿景成为现实,冰雪运动“南展西扩东进”加快推进,冰雪产业蓬勃发展。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指出,“北京冬奥会非常成功,非常了不起”[11]。

其次,要向青年大学生讲好北京冬奥会成功的原因。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离不开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冬奥会从申办筹办到举办,党中央从国家层面统筹力量,坚持全国一盘棋,统一部署,统一谋划。习近平5次实地调研,4次召开专题报告会;党员干部冲在急难险重一线,冬奥会场党旗飘扬,才有冬奥会顺利成功。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也离不开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冬奥会举办是一项涉及多方面的系统性工程,包括冬奥场馆建设、重大交通项目建设、环境治理、疫情防控、志愿服务、赛事组织,没有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没有集各方之智、聚各界之力,形成做好筹办工作强大合力是不可能实现的,这是中国制度和中国道路优越性的巨大彰显。另外,冬奥会的成功举办离不开中国人民团结一致凝聚的奋进力量;离不开快速发展积累的强大物质基础,国家综合实力提升作为保障;也离不开国际支持与合作等。

最后,要向青年大学生讲好北京冬奥会成功的伟大意义。中国言必信、行必果,信守承诺,为世界奉献了一届简约、安全、精彩的奥运盛会,展现了大国责任和担当。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不仅向全世界展现了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伟大成就,展现了新时代大国实力和大国风范,展现了疫情防控的成果,而且向世界展现了举办奥林匹克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同时,北京冬奥会的成功标志着中国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的转变。体育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体育强国是应有之义。

(三)讲好北京冬奥精神

“伟大的事业孕育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推进伟大的事业。”[1]习近平指出,“在冬奥申办、筹办、举办的过程中,共同创造了胸怀大局、自信开放、迎难而上、追求卓越、共创未来的北京冬奥精神”[1]。

首先,要向青年大学生讲好北京冬奥精神的产生,北京冬奥精神的产生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从历史深处走来,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民族精神的时代呈现,是中国精神的生动实践,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丰富与发展。北京冬奥精神由实践淬炼而出,中国人民凝神聚气,以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斗志昂扬的姿态向世界人民呈现了一场精彩绝伦的体育盛会,全体工作人员在办奥中展现出来团结奋斗的精神力量,全体运动员展现出来敢打敢拼、超越自我的精神状态等创造了北京冬奥精神。

其次,要向青年大学生讲好北京冬奥精神的时代价值和精神内核。“胸怀大局”就是胸怀“国之大者”,心系祖国、志存高远,充分彰显了爱国主义是永恒主题;自信开放,就是雍容大度、开放包容,充分展现了新时代中国的形象;迎难而上,就是保持昂扬斗志,苦干实干、坚韧不拔,展现了中华民族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品格;追求卓越,就是执着专注、一丝不苟,突出了中国人对奥林匹克精神的追求;共创未来,就是协同联动、紧密携手,表明了中华民族对人类“一起向未来”的世界呼唤。

最后,要向青年大学生讲好北京冬奥精神凝聚的奋斗力量。习近平指出:“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12]冬奥会的举办是“两个一百年”交会历史节点的重大标志性活动,意义非凡,它的成功举办极大地振奋了民族精神,向世界展现了新时代中国形象,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凝聚了奋进力量。

(四)讲好“一起向未来”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在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的双重交织下,没有哪一种国际盛会比奥运会更能振奋人心,凝聚力量,更能诠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了。北京冬奥会向世界发出了“一起向未来”的呼唤,表达了天下一家、同舟共济、命运与共的理念。

首先,要向青年大学生讲好文明的碰撞与交融。冬奥会是体育的盛会,更是文明交流互鉴的盛会,全世界的运动员在此同台竞技、切磋交流,各国文化相遇相融,各种文明相互碰撞。习近平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13]北京冬奥会也向世界展示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场馆标识、景观设计、奖牌、火炬中“中国式浪漫”和国潮风无处不在。在中国与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两次牵手中,如果2008年夏奥会更多地展现中华五千年灿烂文明,那2022年冬奥会更多展示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交融,是从“我”走向“我们”,当农历立春撞上奥林匹克开幕式,是历史悠久的中华文明与奥林匹克文明的交汇,是东西文明的完美相遇,不同文明在冬奥舞台交流互鉴,一起走向未来。

其次,要向青年大学生讲好“世界大同,天下一家”的理念。奥运能够超越国家、民族、地区、语言、意识形态等界限,将全世界运动员团结在一起,这是对友谊、和平、团结的生动诠释。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到2022年北京冬奥会“一起向未来”,中国始终用实际行动诠释奥林匹克精神,遵循奥林匹克宗旨。北京冬奥会以“雪花”贯穿始终,全世界不同的“雪花”汇聚北京,成为人类的一朵共同的“雪花”,传递出“世界大同,天下一家”的理念,这是中华民族的期盼,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体育实践。

最后,要向青年大学生讲好人类共同应对挑战,一起向未来的期待。当今世界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挑战层出不穷,风险日益增多,疫情危机加速世界动荡,习近平曾提出“这个世界怎么了,我们应该怎么办”的世纪之问。面对人类的难题和挑战,全人类必须携手共建,共渡难关,共创美好未来。中国展现大国担当,为世界做出表率。疫情之下,“中国迄今对外提供了数千亿件抗疫物资,22亿剂新冠疫苗”(2)数据来源: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31055280919182125&wfr=spider&for=pc。,派出医疗专家和组织分享疫情防控经验等。中国以冬奥会举办为契机,呼吁全人类共同应对挑战,共克时艰,一起走向未来。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讲好北京冬奥故事的实施路径

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老师要用心教,学生要用心悟,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5]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多种教学资源,把冬奥故事讲得有滋有味,让有意义的内容有意思,使课堂思想性和理论性兼顾,亲和力和吸引力共存。

(一)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

1.聚焦学理分析,把冬奥故事讲深讲透。习近平指出:“思政课的政治性、思想性、学术性、专业性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其学术深度广度和学术含金量不亚于任何一门哲学社会科学。”[3]25这就要以学术讲道理,要做到“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3]18。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讲好冬奥故事要突出学理性,必须结合五门课程的内容体系和逻辑体系,深挖讲透。“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要在讲述冬奥会的巨大成功中讲明白党的集中统一领导、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和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讲明白从竞技体育走向群众体育,体育强国向健康中国发展,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是契合的,全民健身普及是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标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要在讲好冬奥故事中讲明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彻底驳斥西方政治势力涉奥错误论调,深刻剖析问题,引导大学生明辨是非。“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要从“奥运三问”、2008年奥运会的“无与伦比”到2022年冬奥会,以历史为基本叙事,使学生领悟“体育承载着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梦想”“国运兴则体育兴”的深刻道理。讲明白从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脉络来看,北京冬奥会的举行象征着中华民族走向了强起来的伟大征程,是我国重要历史节点的重大标志性活动。“思想道德与法治”要从理论、现实与实践三个维度讲明白北京冬奥精神的形成与科学内涵,与奥林匹克精神和中华体育精神交相辉映,与时代精神和建党精神同频共振。同时结合运动员在赛场上拼搏奋斗、同心同力、超越自我的精神状态,冬奥建设者发扬工匠精神打造了世界一流的场馆,冬奥志愿者暖心奉献的故事,使大学生认识到奋斗的人生最幸福。作为最具时事敏感度的“行势与政策”课要及时以专题形式就“北京冬奥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弘扬北京冬奥精神,奋斗新时代”“北京冬奥与体育强国”等进行专题讲授。

马克思曾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14]习近平指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讲道理的课程,是一门有道理可讲的课。思想政治理论课要讲好冬奥故事,就必须深刻剖析背后的科学道理,做到以理服人,思想政治理论课才能给人以启迪,发人以思考。

2.耦合社会大课堂和思政小课堂,把冬奥故事讲得活。习近平指出:“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形成并不断发展的,要高度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3]20青年大学生要把理论理解透,需要走出课堂,走向广阔天地。讲好冬奥故事,在做好疫情防控前提下,有计划组织学生走出校门,通过志愿服务、社会调研、理论宣讲等方式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其中,志愿服务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式。冬奥会期间,数万名志愿者在现场见证了运动员斗志昂扬、为国争光的精神风貌,见证了疫情防控的精准有效,体验到冬奥场馆的智慧、科技和绿色,在现场上了一堂震撼人心的“冰雪上的思政课”。另外,可以组织学生实地考察“雪游龙”“雪如意”“雪飞燕”“冰玉环”、首钢滑雪大跳台等冬奥场馆,感悟绿色、共享、开放、廉洁办奥理念,很多冬奥场馆都是“双奥遗产”,如从“水立方”到“冰立方”,通过考察感受中国节俭办赛和绿色可持续办奥的理念;组织学生围绕冬奥主题开展社会调研等实践活动,了解冬奥遗产的创造和利用;鼓励学生体验一项冰雪运动,感受冬奥运动之美;邀请冬奥运动员、志愿者、医疗防疫人员、冬奥场馆建设者等到校宣讲,通过各行各业工作者“亲历”的冬奥让学生了解冬奥背后的故事。

习近平指出:“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中,教育引导学生把人生抱负落实到脚踏实地的实际行动中来……立鸿鹄志,做奋斗者。”[3]20-21新时代新青年,作为“双奥”的见证者,作为强国一代,应在冬奥主题的社会实践中坚定信念、学以致用、知行并进,在社会实践中,弘扬冬奥精神,强化使命担当,争做新时代的拼搏奋斗者。

(二)坚持内容与形式相统一

1.创新教学形式,把冬奥故事讲得“有意思”。习近平指出,“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青少年是最活跃的群体,思政课建设要向改革创新要活力”[3]17。如今在校大学生基本上都是“00后”,他们作为“互联网一代”所能接触到的信息量和新鲜事物比以往任何一代都要多。对于“00后”讲授思政课要用“00后”喜闻乐见的方式,不能采用简单的“满堂灌”和理论说教。

首先,要运用语言艺术。习近平指出,思政课教师“思想要有境界,语言也要有魅力”[3]16。在课堂中,可以使用一些流行网络用语,如“中国式浪漫”“一墩难求”“翊鸣惊人”等,拉近跟学生的距离,引起学生的共鸣。另外,教师的语气、音调和音色对于话语的表达也起着关键作用,教师抑扬顿挫、起承转合、声情并茂,能使课堂有荡气回肠之感,从而增加课堂的吸引力和魅力。

其次,要充分利用各学科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使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人才培育的全过程和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实现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统一。例如,建筑学专业从专业视角解读“令人叹为观止”的冬奥场馆建设、冬奥场馆中的“黑科技”和冬奥场馆设计的“绿色”底色;体育学专业结合运动赛事和运动项目实施课程思政;国际关系专业可以解析冬奥中呈现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天下一家”的理念,以“课程思政”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既有惊涛拍岸的声势,也有润物无声的效果。

最后,要融合互联网技术。2016年12月,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2]。讲好冬奥故事可以采用VR虚拟冬奥比赛空间、AR虚拟百年奥运追梦数字化教学新模式,开展沉浸式教学。讲好冬奥故事也要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充实教学,如近亿名共产党员每天打卡的“学习强国”“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共青团中央”公众号、抖音平台、B站、QQ、知乎等平台的奥运故事都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可缺少的资源。总之信息技术的爆炸性发展扩展了课堂边界。

2.坚持内容为王,把冬奥故事讲得“有意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讲好冬奥故事要与时俱进,追求教学手段与方法的活灵活现。近年来,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中,一堂堂思想政治理论大课开在田间地头、博物馆,开在指尖屏幕和舞台话剧里,有滋有味,有声有色。但任何形式的教学改革都不能替代内容的主导地位,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内容为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只有“以理服人”,才能真正吸引人,才能有持久的生命力。

首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语言要接地气,但也绝不能泛娱乐化、模糊化。课堂上绝不能过度娱乐化,使学生在哄堂大笑中少了思考,在抖音、快手的短视频中迷失了自我,成为“娱乐至死”的课堂。泛娱乐化也严重损害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严肃性和政治性,使教学内容支离破碎,传达的思想价值肤浅、浅陋、庸俗,失去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应有的品味和价值。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把握好这个度,教学体系要及时向价值体系转化,教师要成为课堂的引导者,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路上的“引路人”。

其次,思想政治理论课融合新媒体新技术,但绝不能“唯技术论”。技术革命引发社会大变革,但技术不是万能的,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技术是人类的发明并为人类社会服务的工具,技术服务于人类,绝不能被技术限制,为了技术而技术,忽视了教学内容,最终沦为技术的奴隶,形成技术拜物教。

(三)坚持历史与现实相统一

1.聚焦百年奥运和中国办奥,凸显历史厚度。习近平指出,思政课教师要有历史视野。“思政课教师的历史视野中,要有5000多年中华文明史……要有中国共产党100年的奋斗史……通过生动、深入、具体的纵横比较,把一些道理讲明白、讲清楚”[3]15。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树立大历史观,要以宏大的视野、博大的情怀和宽大的格局讲好冬奥故事,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首先,讲好冬奥故事要结合5000多年中华文明史。冬奥会作为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窗口,处处体现着“中国式浪漫”,是传统文化与科技之力和艺术之美的融合。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于“立春”之日,闭幕于“雨水”时节,国际盛会与传统时节碰撞融合。冬奥会从“冰立方”“冰丝带”“雪如意”等充满中国元素的现代化场馆到“冰敦敦”“雪容融”的形象设计,从“24倒计时”的中国“二十四节气”到折柳寄情、冰雪花灯、雪花变成中国结,无不体现中华传统的唯美和智慧。中国传统文明中“和平、和谐”“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天下一家”的理念通过冬奥会也在世界绽放光芒,这是“冬奥会与中国传统文化完美相遇”[15],让世界再次领略中华文明之美。

其次,讲好冬奥故事要结合中国共产党百年的奋斗史。这一百多年,中华民族以坚韧不拔的坚强意志,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压不垮”的革命斗志,在实现伟大复兴的道路上跋涉,百年奥运追梦无疑是最好的注脚。中国人在奥运追梦中执着而坚定,从“奥运三问”到双奥之城象征着百年来中华民族的拼搏奋进,砥砺前行。北京冬奥会作为我国重要历史节点的重大标志性活动,它的举办意义不言而喻,特别是在疫情全球蔓延的严峻态势下,中国向世界呈现了一场“无与伦比”的奥运会,展现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即将迎来伟大的复兴。

2.引领青年和寄予青年,彰显现实力度。回望百年奥运梦,感悟中国人民披荆斩棘、逆风向上的奋斗历程,是为了激励青年大学生胸怀“国之大者”,拼搏奋斗。在冬奥赛场,以18岁的苏翊鸣、19岁的谷爱凌、25岁的任子威等为代表的“95后”“00后”向世界展示了中国青年的风采。“95后”“00后”作为中国的“Z时代青年”,从出生到长大,正值世界的剧变、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复兴,他们在家门口亲历了两次奥林匹克运动会盛况,见证了中国的崛起和“两大奇迹”(3)“两大奇迹”指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的创造,由此生发着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他们从开始追捧国潮、国服,到“只此青绿”红遍全国。新时代中国青年是最为自信的一代,也是“平视世界”的一代,他们的自信自强、担当有为、拼搏向上在冬奥赛场展现得淋漓尽致。

习近平曾这样评价“95后”“00后”,说“他们朝气蓬勃、好学上进、视野宽广、开放自信,是可爱、可信、可为的一代。对当代高校学生,党和人民充分信任、寄予厚望”。作为思政课教师要当好“引路人”,把“00后”成长成才的期盼与党和国家的要求相统一。当代青年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代,要担当起时代大任,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习近平指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15]百年岁月,历经沧桑,历史在变,时代在变,但青年的责任和担当不能变。今天,我们正昂首阔步走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伟大历史征程,广大青年生逢其时、肩负重任,当心怀“国之大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正如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对青年的寄语:“立志民族复兴,不负韶华,不负时代,不负人民,在青春的赛道上奋力奔跑,争取跑出当代青年的最好成绩!”[5]

猜你喜欢
理论课冬奥北京
大数据时代下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模式研究
冬奥进行时
我们的冬奥
喜迎冬奥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智慧教学的困境与路径
悦住冬奥村,保障展新观
北京,离幸福通勤还有多远?
北京春暖花开
北京的河
辩证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两个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