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风邪客观化研究进展

2022-11-26 12:08韩文博周沪方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2年3期
关键词:风邪炎性风速

韩文博,王 凯,周沪方,王 显

风邪在中医病因理论中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内涵,从最初对自然天气现象的描述,到逐步术数化,形成了“九宫八风”“五行之风”“五运六气之风”等多种理论体系[1]。从黄帝内经时期开始,到宋金元时期,再到近现代,中医风邪病因理论从起源走向成熟并不断调整,最终分化为外风、内风两个重要体系[2]。然而,医学界对中医风邪实质的争论从未停息。围绕风邪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学者们进行了大量研究,尝试从病因学、病理学、细胞分子生物学等不同维度审视风邪的实质内涵,探索风邪与疾病的关系。本研究结合近年来与风邪相关的基础及临床研究,从外风、内风的不同角度对中医风邪的实质进行探讨。

1 外风研究

外风,即外感六淫之一,现代医学研究多从自然界异常风速的气象学角度或细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角度及过敏源认识外风。

1.1 异常风速 自然界有正常的风,也有异常的风,风向和风速均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不断发生变化。当风速达到一定程度便成为一种致病因素,类似于中医外风,或者说异常风速是外风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作为外感六淫之一,外风本身就有一定的致病作用,可影响人体气血运行,导致机体发生一系列复杂病理变化;而在一定条件下,外风也可以增强病原微生物的传播,最终影响人体对疾病的易感性。

1.1.1 异常风速与冠心病 风速对冠心病的影响是近年的热点之一。研究者对北京17年间的气象资料和冠心病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风速、气压的变化与冠心病发病率显著相关[3]。另一项研究对顺义区医院住院的心脑血管疾病病例进行了分析,发现风速超过4 m/s时,冠心病的日平均发病数是风速4 m/s以下的1.44倍[4]。乔梁等[5]研究也认为大风天气与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密切相关。另一方面,部分研究提出风速过小也会影响冠心病的转归。封锐[6]研究发现,风速<0.9 m/s时,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病人因急性心肌梗死入院的风险明显增高。另一项研究也得出了风速与急性心肌梗死成负相关关系[7]。也有研究指出,当平均风速偏小时,空气流动不畅,冠心病病人在这样天气条件下可能有压迫感,最终导致猝死事件增多[8]。

1.1.2 异常风速与脑卒中 风速对脑卒中同样有着重要影响。Tamasauskiene等[9]应用自回归综合移动平均法(ARIMA)评估气象因素对10年间4 038例病人脑卒中发生的影响,结果显示,在55~64岁的人群中,当天高风速会增加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率。通过多层感知器(MLP)神经网络预测上海老年中风病人的入院率,发现风速与老年脑卒中急诊入院人数有一定的相关性[10]。土耳其的一项研究则证实了风速对出血性脑卒中的影响,在调整了平均气温和气压等因素后,风速与出血性脑卒中的入院增加仍显著相关且存在滞后效应,当天风速每增加1节(0.514 4 m/s),第2天和第4天发生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分别增加63.1%和42.7%[11]。韩国的一项研究通过病例交叉匹配模型研究济州岛地区脑卒中发病与风速的联系,结果显示,风速每增加1 m/s,缺血性脑卒中风险增加20%,且存在滞后效应[12]。这些研究都显示了风速增高对脑血管事件的影响。

1.1.3 异常风速与呼吸系统疾病 中国的一项研究应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对2004年—2011年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和肺炎病人分析后发现,在炎热季节,风速与75岁以上老年人的肺炎住院率显著相关,而在寒冷季节,风速对60岁以上老年人的肺炎住院率、COPD住院率也有明显影响[13]。巴西的一项研究也证实了风速与肺炎住院率成正相关关系[14]。德国一项研究指出,不同地域的风速致病作用也不同,在巴伐利亚的北部,风速增加对COPD就诊量有1%~2%的影响,而在巴伐利亚南部地区,风速的影响则不显著[15]。国内研究通过动物实验,发现一定的风速能加重低温对肺脏的损伤,并导致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等多种炎性因子显著上调[16]。这些研究为异常风速与呼吸系统疾病的相关性提供了可靠证据。

1.1.4 异常风速与传染性疾病 相对于其他疾病,传染性疾病的危害性更大,由于异常风速可引起周围环境的改变,导致人群易感性增加,进而触发机体免疫反应,因此,更需要重视风速对传染性疾病的影响,目前已有证据显示风速与传染性疾病的相关性[17]。有研究指出温度、湿度、风速是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传播的3个重要因素,在平均气温16.9 ℃、平均相对湿度52.2%、风速为2.8 m/s的条件下,SARS传播达到了峰值,这可能代表了SARS病毒生存和传播的最佳温度、湿度和风速[18]。沙特阿拉伯的一项研究认为,高风速对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CoV)病例的增多有潜在影响,该研究显示MERS-CoV病例量与5 d前的最高风速呈正相关[19]。而另一项研究则提出了不同看法,认为风速与MERS-CoV的发生率呈负相关,风速越低则MERS-CoV发生率越高[20]。这些研究从不同角度证实了异常风速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传染性疾病的传播。

1.2 病原微生物 细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常引起呼吸道疾病,造成呼吸道黏膜组织受累,这种致病方式类似于中医风邪从皮毛而入、侵袭肺卫的特点,因此,病原微生物也可能是风邪的物质基础。有研究指出,风为春季主气,而鼻病毒常流行于早春季节,其致病的季节性特点与中医风邪相似,二者之间存在密切联系[21]。也有学者直接提出外感风邪就包括了现代医学的多种细菌和病毒感染[22]。另一方面,临床从风论治感染性疾病的有效性也为风邪与病原微生物的联系提供了更多依据[23-25]。

1.3 过敏源 过敏性疾病具有起病急、发病快、传变迅速、反复发作的特点,与风邪“善行而数变”的特征类似,因此,风邪实质可能包涵了非肉眼所见的病毒、病原虫、病原菌等过敏源[26]。除病原微生物外,冷热刺激、环境污染等理化因素也是过敏性疾病的重要发病因素,均存在一定的致敏作用,因此,也有研究指出这些理化因素可能是外风的物质基础[27-29]。而在风邪病因理论指导下,应用过敏煎等祛风方药治疗过敏性疾病的临床疗效,也进一步说明了风邪与过敏源的密切联系[30-31]。

2 内风研究

“内风”是指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因气血津液、脏腑经络等生理功能异常而产生的内生邪气,由于其性质和致病特点与风邪类似,因而称为“内风”[32]。相对于外风的自然属性,内风则与人体内部的炎症反应和免疫机制更为密切。

2.1 内风与炎性因子

2.1.1 心血管炎症 炎症在动脉粥样硬化疾病中具有重要作用[33-34],近年的白细胞介素-1β(IL-1β)单克隆抗体抗炎性血栓形成结果研究(CANTOS)对冠心病炎症假说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35-36]。现代研究已经证明,炎症始终贯穿于动脉粥样硬化的整个过程,而其在冠心病急性期的作用尤为重要,可影响斑块的稳定性而发生急性冠脉综合征等心血管事件[37-39]。王显等[40-42]结合急性冠脉综合征等疾病的发病特点及从风论治的临床疗效,构建了心脉病证“络风内动”病机理论,认为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生的基本机制包括络虚风动、热毒生风、外风引动内风3个方面,这种风动特点与动脉粥样硬化炎症及易损斑块破裂过程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一方面,血浆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血浆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血浆妊娠相关蛋白A(PAPP-A)水平在络风内动证组中显著高于血瘀证组、痰阻血瘀证组,提示络风内动证病人有更高的炎症水平[43]。另一方面,络风内动病人的影像学也具有易损斑块的特征,如冠状动脉病变类型多为尖角状或火山口样的病变,提示其斑块更趋向不稳定,而不稳定斑块则与炎性因子的升高密切相关[39,43]。这些研究结果提示,炎性因子可能是内风的物质学基础,内风对动脉粥样硬化疾病急性事件的重要作用值得进一步探讨。

2.1.2 肾脏炎症 炎症反应与肾脏疾病密切相关,多种炎性因子和通路参与了肾脏损害,炎性因子对肾脏疾病预后有着重要意义[44-47]。中医理论认为肾脏疾病与风邪密切相关,早在古代就有“肾风”的病名。而现代医学的急慢性肾小球肾炎、糖尿病肾病等肾脏疾病的发病特点、临床表现与风邪致病特点相类似,“从风论治”肾脏疾病也成为近年的热点[48-51]。有研究显示,慢性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病人,风邪组IL-6、TNF-α浓度均高于非风邪组,提示风证的发病机制与炎症反应密切相关[52]。也有研究提出,炎性因子中TNF-α、IL-6、IL-1β与风邪关系最为密切,这3种炎性因子可激活多种炎症介质发挥协同作用,引起一系列急性炎症反应,这与风邪起病急、兼夹他邪为患的致病特点类似[53]。

2.1.3 呼吸道炎症 气道炎症在呼吸道疾病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临床多种类型咳嗽的共同机制[54]。现代研究发现,慢性咳嗽病人常有痰中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水平增高等特点,为气道炎症提供了可靠证据[55]。气道炎症的持续存在可导致气道敏感性增高,使咳嗽反复发作或持续加重,如慢性咳嗽常表现为阵发性、急迫性、变化迅疾等特征,而风邪也常有“善行数变”“无风不作痒”“风盛则动”的致病特点,两者具有一定的相类似,因此,有研究认为风邪是慢性咳嗽的病因之一,与气道炎症密切相关[56-58]。也有研究直接提出气道炎症可能是风邪的物质基础[59]。

2.2 内风与免疫

2.2.1 超敏反应 过敏性疾病是机体接触外界过敏原后引起的以免疫球蛋白E(IgE)介导为主的Ⅰ型变态反应性疾病,常见于支气管哮喘、荨麻疹、过敏性鼻炎等疾病,具有起病急、传变迅速、反复发作的特点,这与风邪致病“善行数变”的特征相似[26]。因此,有学者提出风邪的本质是人体对某些过敏因素产生的一系列变态反应[50]。由于致敏原的特殊致病特征,早期更多从外风角度认识过敏性疾病,而近年来更多的学者认为过敏性疾病是外风和内风共同作用的结果[28,60-61]。

2.2.2 自身免疫 自身免疫性疾病是在内外因诱发下,自身免疫对自身抗原产生异常免疫应答的临床病症,包括肾小球肾炎、自身免疫性肝病等疾病[62]。自身免疫性疾病与风邪密切相关,如IgA肾病多因前驱感染诱发,符合风邪外袭的特征,而急进性肾小球肾炎常有急性起病、迅速进展的发病特点,紫癜性肾炎常呈突发皮疹、便血、腹痛、关节痛的多部位临床表现,这些发病特点与临床表现均符合风邪“善行数变”的特点[63-64]。除了外风的致病作用外,内风的作用也不容忽视,如急慢性肾疾病虽有外邪因素,但祛除外邪后肾脏的免疫损害依然存在,病情缠绵难治,这可能与肾脏内风有一定的相关性[64]。近年来,更多的学者认同了这一观点,认为自身免疫性疾病是内外风共同作用的结果[65-67]。王暴魁结合微观辨证思想,提出风邪致病在某种程度上与免疫反应类似[68]。也有学者提出风邪与机体免疫应答过程相关,机体免疫应答正常时,常表现为各种类型的炎症反应,而机体免疫应答异常时,常表现为免疫亢进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或免疫缺陷的相关疾病[69]。

3 小 结

中医风邪致病广泛,与多种疾病密切相关,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认识到风邪可能存在相关的物质基础,外风与气象因素中的异常风速以及自然界的病原微生物、过敏源等密切相关;内风则与机体炎性因子具有内在一致性,也与免疫系统有重要联系。了解这些内在联系有助于从微观上认识中医风邪的物质基础,为风邪病因的客观化研究提供更多思路。

猜你喜欢
风邪炎性风速
综述:肠道微生物与炎性肠病间的关系
1960—2021年商丘风速风向时空变化分析
炎性小体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及中医相关机制的研究进展
炎性及心肌纤维化相关标志物在心力衰竭中的研究进展
合作市最大风速的变化对农牧业的影响
治风邪 按摩风府穴
从湿毒挟风论治炎症风暴引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病程演进
2006—2016年平凉市风速变化特征分析
《函数》测试题
腹部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