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苑雅,孙佳盼,陶 军
高血压是全球患病率最高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也是心脑血管病的首要危险因素之一,给我国社会经济带来极大的负担[1-4]。因此,有效防控高血压是我国公共卫生事业的首要任务。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伟大瑰宝,是我国独有的医学体系,具有深厚的理论沉淀和实践积累,对我国人民的健康保健和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针灸作为中医药非药物疗法中的核心技术,不仅受到国人青睐,同时得到世界多国关注。针灸自发明以来,在医疗实践中,通过对人体特定部位的刺激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具有疏通经络、调和阴阳、扶正祛邪的作用。现代医学理论证实针灸在多种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在高血压治疗方面已有确切疗效,降低血压的同时可有效保护靶器官,显著改善临床症状,且不良反应较少,成为医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5]。本研究对针灸防治原发性高血压现代生物学进展进行综述。
中医药并无“高血压”病名,基于病人临床表现将其归为中医“眩晕”“头痛”等病证范畴,其临床辨证分型纷繁复杂[6-8]。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9],临床上将高血压分为肝火亢盛、阴虚阳亢、痰湿壅盛、阴阳两虚型4个证候。
1.1 肝火亢盛 肝火亢盛证是高血压最常见的证型之一,以中青年男性病人较多见,其病机主要为肝失疏泄,气郁化火,上扰清窍,故多有急躁、易怒等肝火旺盛的表现[10]。现代医学理论认为其病理生理基础是外周交感-肾上腺髓质功能亢进,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激活,血中儿茶酚胺、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增高,一氧化氮(NO)含量降低及去甲肾上腺素(NE)升高[11-13]。
1.2 阴虚阳亢 阴虚阳亢证属本虚标实之证,以中老年人多见,肝乃风木之脏,其性主动主升,肝肾阴亏于下,水不涵木,阴不维阳,阳亢于上,出现眩晕、头痛症状。临床流行病学调查发现,高血压1级、2级病人以阴虚阳亢型为多,并且以肝阳上亢为主者占较大比例[14]。研究发现,此型高血压与RAAS激活、AngⅡ升高、醛固酮分泌增加、神经末梢去甲肾上腺素释放有关[15]。
1.3 痰湿壅盛 痰湿壅盛与肝、脾、肾的关系密不可分,以肥胖人群为主,嗜食肥甘厚腻,致脾失运化,痰湿壅盛,清阳不升,出现头晕症状,伴疲乏、纳差、多梦。西医学认为此型由血中三酰甘油、胆固醇增加等糖脂代谢紊乱,导致血管内皮功能受损、血管硬度增加,引起血压升高[16-17]。
1.4 阴阳两虚 阴阳两虚型高血压多见于高血压病后期或老年性高血压,其发病机制与肾密切相关。肾寓元阴元阳,阴阳相互依赖,该证病人肝肾阴虚,久之损阳,阴虚而阳无以承制,导致阴损及阳的阴阳两虚之证。研究表明,脂质的过度沉积和有效循环血量的不足是阴阳两虚型高血压的重要发病机制,致使血液黏稠度增加,一方面增加外周阻力,诱导血压升高,另一方面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增加了高血压的发病风险[18-19]。
血压的调控机制十分复杂,常由心血管、肾、神经、内分泌等多个系统协同参与。针灸可通过多种途径、多个层次、多个环节、多种因素对机体心血管、神经-体液-内分泌多个系统进行平衡整合,从而发挥防治高血压的作用。
2.1 对神经内分泌系统的作用 维持正常血压的调节主要依靠神经反射性调节,其中延髓头端腹外侧区(rostral ventrolateral medulla,rVLM)在心血管功能的调节中起重要作用。电针可通过增加下丘脑室旁核(hypothalamic paraventricular nucleus,PVN)中的内啡肽纤维和α-阿片受体来降低rVLM的活性,抑制心血管反射反应[20-22]。rVLM中的阿片类物质和γ-氨基丁酸是心血管调节的特异性神经递质,针灸可以抑制rVLM交感神经的前神经元,通过阿片类物质介导的抑制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作用来减弱内脏交感神经反射,从而起到降压效果[23-24]。研究发现,电针可通过调节大鼠 rVLM中脑啡肽和NO水平降低血压[25-26]。除此之外,针刺还被证实与在内脏反射中兴奋交感神经、迷走神经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中枢细胞外钙的内流密切相关[27-29]。
RAAS是重要的血压调节系统,通过调节体内的水和电解质平衡,维持内环境稳态,调节血压。有研究证实,针灸可降低高血压病人体内的肾素活性,减少血管紧张素(angiotensin,Ang)、醛固酮含量,使血管扩张,外周阻力下降,进而达到降压目的[30-31]。AngⅡ是AngⅠ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的作用下产生的多肽物质,能使全身微动脉、静脉收缩,从而升高血压。大量的动物实验表明,针刺疗法可以降低ACE、AngⅡ受体(AT1R,AT2R)及血浆中AngⅡ的水平[32-33]。此外,通过针灸可以明显降低主动脉中血管紧张素原(angiotensinogen,AGT)和AT1R的mRNA表达,抑制RAAS而发挥降压的作用[34]。
2.2 对炎症反应的调节作用 临床研究表明,炎症反应参与高血压的发生发展,如炎症标志物C反应蛋白(creative protein,CRP)可抑制内皮细胞依赖的NO合成及AT2R的表达,上调AT1R,进而影响RAAS,导致高血压的发生[35-38]。此外,高血压病人体内的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等炎性因子都参与氧化应激反应介导的内皮损伤,增加高血压发生风险[39]。研究证实,针灸治疗可显著降低体内CRP水平,抑制促炎因子TNF-α、IL-6的分泌,调节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吞噬功能,抑制神经末梢合成、释放P物质(substance P,SP)及减少免疫细胞向病灶游走,同时分泌白细胞介素-1β(IL-1β),从而抑制炎症反应,减轻自由基对血管内皮结构和功能的损害,控制血压,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40-42]。
2.3 对血管内皮的作用 血管内皮细胞所产生的内皮依赖性舒张因子(endothelium derived relaxing factors,EDRF)和内皮依赖性收缩因子(endothelium derived contracting factors,EDCF)的动态平衡是维持正常血管张力的必要条件,与血压调节密切相关[43-45]。换言之,如果EDRF和EDCF的动态平衡被打破,将导致血管张力和血压的改变。而内皮一氧化氮合成酶(endothelial nitric oxide synthase,eNOS)是调控EDRF和EDCF动态平衡的关键,既能产生血管扩张物质,又能产生血管收缩超氧化物。Pan等[46]研究表明,针灸可有效调节eNOS和内皮素-1(endothelin-1,ET-1)的水平维持血管稳态。内皮源性NO是一种有效的血管扩张剂和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抑制剂,是维持血管张力稳态所必需的。Kim等[47]研究发现,电针足三里穴可以增加NO的合成。另外,电针可抑制NADH氧化酶(NOX)的活性,提高抗氧化能力,使eNOS和磷酸化eNOS产生增加,提高NO的生物利用度[48]。因此,针灸通过调节eNOS水平影响NO的生成,改善血管内皮功能,降低外周血管阻力,从而起到降压作用。
2.4 对线粒体结构及功能的作用 线粒体是人体细胞内主要的功能场所,维持着生命的基本过程,其结构、功能及数量的改变与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疾病存在密切联系。研究发现,电针可改善胰岛素抵抗大鼠的血管内皮细胞及细胞内线粒体结构,从而保护血管内皮功能[49]。线粒体是进行能量代谢主要场所,针刺可调节高血压大鼠线粒体能量代谢相关蛋白[50]。同时,针刺可提高过氧化氢酶的水平,与线粒体内过氧化物结合,减少自由基生成,抑制氧化应激反应[51]。此外,线粒体自噬是维持线粒体质量平衡的重要机制,线粒体自噬能诱导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与高血压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52-53]。针灸通过调节自噬作用,维持内环境稳态,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54-55]。总之,针灸可有效保护线粒体能量代谢,减少氧化应激损伤,对能量代谢相关酶的活性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改善自噬水平。可认为针灸治疗所起的降压作用与改善线粒体功能密不可分,但目前相关研究仍较少,有待进一步证实。
辨证取穴是基于中医辨证论治理论,通过分析疾病证型而选取相应穴位的方法。临床应用中穴位选取较为广泛,经文献调研及综合分析,本研究针对常见证型的常用穴位进行现代医学机制阐释[56]。
3.1 太冲 太冲穴为肝经原穴,有平肝潜阳、行气解郁之功,因此,多用于肝火亢盛型高血压治疗。研究证实,针刺太冲穴可通过调节血浆内皮素(endothelin,ET)和ACE的含量、升高血清NO水平,有效保护血管内皮功能[57-59]。同时可调节心率,显著降低血液黏滞度,降低心血管独立危险因素纤维蛋白原含量[60-61]。不仅如此,针刺太冲穴还能够改善血管神经中枢的功能失调,缓解血管紧张度,改善脑部血液循环,从而减轻肝火亢盛型高血压病人眩晕、头痛症状[62]。因而,针刺太冲穴除了直接参与保护血管、调控血压外,仍有诸多心脑血管方面的益处,继而可延缓高血压等心脑血管事件发生。
3.2 太溪 太溪穴为足少阴肾经原穴,最早见于《灵枢·本输》,有滋阴潜阳、调补肝肾之功。临床运用针刺太溪穴治疗高血压的疗效已得到肯定[63]。通过针刺太溪穴,可降低高血压大鼠延髓TNF-α、IL-6蛋白表达,增加肾脏组织蛋白质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依赖型异柠檬酸脱氢酶和醌氧化还原酶的表达,可降低血浆环磷酸鸟苷(cGMP)和环磷酸腺苷(cAMP)的含量,通过多种途经调控血压[64-66]。
3.3 丰隆 丰隆穴为足阳明胃经络穴,能疏通表里两经气血,可化痰通络、调畅气机,是痰浊中阻、清阳不升所致高血压病的治疗要穴。针刺丰隆穴不仅具有降压作用,还可降低血脂[67-68]。研究表明,电针丰隆穴可有效降低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提高高密度脂蛋白水平,降低血液黏滞度,降低炎性因子TNF-α、IL-6水平,改善血管形态,抑制脂肪变性,保护血管内皮细胞,从而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69-70]。另外,还具有降血糖、治疗脑卒中等临床疗效,多靶点防控动脉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发生[71-72]。
3.4 关元 关元自古为人体强壮要穴,可培元固本、补气回阳,针刺该穴可显著降低阴阳两虚型高血压病病人的动脉血压[73]。现代研究表明,针刺关元穴可提高机体内源性抗氧化酶活性,减少氧化产物堆积,对抗自由基对血管内皮的损伤,延缓高血压病的发生发展,亦可延缓衰老[74-75]。原淑娟等[76]研究发现,电针刺激关元穴后,凋亡抑制基因Bcl-2蛋白的表达上调,线粒体形态得到改善,而降压机制与线粒体作用相关的细胞凋亡仍待进一步的研究。
高血压是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严重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给社会造成巨大负担。针灸作为中医药非药物疗法的核心技术对高血压的治疗效果得到了广泛肯定,降压同时改善多种症状,成为医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根据病人情况辨证施治,针刺相应穴位,以多途径、多层次、多环节调控血压,保护靶器官,改善头痛、头晕等多种症状。
目前,针灸治疗高血压在临床上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仍存在以下问题:①由于缺乏多中心、大样本的随机对照研究,对盲法和对照的最优化处理尚不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降压幅度的可信度;②缺乏长时间的随访,维持效应证据不足;③针灸治疗高血压穴位组方缺乏统一的指南标准认证及可靠的临床验证性研究支持;④近几年来,不乏有针灸相关不良事件的报道,所以,在针刺过程中必须密切关注病人反应,以保证医疗安全[77-78]。因此,未来相关临床研究应更注重针灸防治高血压的规范化、标准化研究,加强时效性研究和安全性管理,为针灸防治高血压提供高质量的临床循证医学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