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杰尘
(江苏省如东县新区初级中学,江苏 如东 226400)
中小学生的生命安全问题是关系千家万户福祉的大事,尤其在突发性事故中,学生往往因为缺少必要的避险技能而导致严重的伤害,甚至失去生命。有报道,我国每年有1.6万左右的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平均每天有一个班级的学生在地球上消失,这是一个触目惊心的数字[1]。大量的媒体资料表明,当意外伤害事故发生后,我们更多的是从安全管理、隐患排查等角度来追究和思考。事实上,当意外伤害事故发生时,学生已有的避险知识和技能对有效避免或减少伤害将会起到重要的作用,而这个层面的教育恰恰是缺失或薄弱的。
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四川安县桑枣中学紧邻北川,在此次汶川大地震中也遭遇重创,但由于平时有效的演习,地震发生后全校2 200多名学生及上百名教师,全部从不同的教学楼和教室冲到操场,以班级为组织站好,用时1分36秒,无一伤亡,创造了一大奇迹[2]。这是在校长叶志平带领下,学校高度重视应急生存疏散培训工作的一个案例。然而更多时候,面对突发性事故,学生更多地表现出一种本能的应对状态,甚至对突发的危险表现出茫然的状态,缺少科学合理的应对措施,而对于经历过相关知识技能、体能和心理培训学习的学生而言,他们在突发性事故或灾难中的表现就会截然不同。对于中小学生而言,目前已有的应急生存技能培训主要停留在知识教育层面,体育校本课程作为一门以操作性为主的课程,具有与学生所需的应急生存技能十分契合的优势[3]。因此构建一套适合于中小学生应急生存技能培养的体育校本课程并加以实施显得尤为重要。
本研究开始之前,课题组在专家指导下精心研究制定了中小学生应急技能水平调查问卷,选取了南通市六所学校(小学、初中、高中各两所)作为样本,对现有的学生应急生存技能培养的方式进行调查研究。结果发现,三个学段的学生均普遍缺少紧急情境下危机应对的知识与技能,尤其缺少实践层面的技能。对于体育教育工作者而言,可以尝试在中小学体育校本课程中获得提升应急生存技能水平的实现路径。
通过咨询学校保卫部门,查询教育主管部门的相关文件、通知,借助于学校图书馆的相关图书、报刊及中国知网、百度等查询途径,查阅相关资料,寻找到部分安全教育主题材料和学生应急生存技能安全素质培养的相关文献,为本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与实践基础。
根据前期的调查成果及国内外文献的收集,着手做好中小学应急生存技能校本课程方案的编制,使得后续的研究有章可循。针对研究小组的探索及专家论证的结果,本研究小组根据理论学习及分组实践的经验,对中小学适合的应急生存技能进行选择分类,设计好七类项目的体育校本课程。对有效实施每一类校本课程进行相应的课程资源合理配置。如火灾的预防与应急逃生,如何进行课堂教学设计,需要哪些场地、器材、条件等,进行反复讨论,为每一类校本课程有效实施增加可行性。在上述工作基础上进行中小学应急生存技能校本课程的运行研究。研究过程中,针对实践效果进行评价,不断修正课程设计。
研究小组成员精选自己的课例,通过说课、模拟上课、上课等形式在课题组内进行展示和交流,重点探索应急生存技能的校本课程如何与体育教学实践进行契合,在交流和碰撞中加深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思考。遇到问题及时寻求专家的指导,如在培养学生救护能力时,邀请本地红十字会专家亲临现场,为培养学生心肺复苏的实践能力提供科学指导。
在课题组研究活动的影响下,学校承担了2020年市级“防灾减灾进学校”暨应急疏散、救援综合示范演练观摩活动,为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学校作为学生安全教育的主阵地,将学生应急生存技能的培养与学科课程进行合理契合显得尤为重要。对学校体育课程进行校本化的开发与实践,可以有效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应急生存技能,最大化地提升学生的应急与生存能力。
1.调查研究使部分学校认识到安全教育的重要性
学校在教育实践中更加科学、理性地看待学校的安全教育,对培养学生应急生存技能的方法有了全新的了解,能够常规性地组织开展应急生存技能教育,让学生在安全教育的氛围中提升安全知识、安全意识和安全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安全奠定良好基础。
2.学校及家长认识到安全教育需要更为有效的途径
当前,学校安全教育得到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以江苏省南通市为例,安全教育网络平台已经成为学校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研究小组通过课题研究,将应急生存技能与体育校本课程相结合,使学生在生命安全教育与应急生存技能方面获得了更多实践与操作的机会,改变了安全知识教育理论居多而实践不足的现状。中小学生对事物的认识是一个随着认识水平不断提升的过程。对于中小学生而言,他们更多是以感性认识决定自己的意识。而只有理性认识却没有感性认识作为支撑,学生的生命安全意识就不会深刻。体育课则可以通过情境模拟和操作练习的形式,提高学生的生命安全意识与应急实践能力,让关爱自身与他人生命安全成为一种常态,让学校安全教育更为有效。
3.拓宽了“体育与健康”课程功能与价值的外延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的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是实现素质教育和促进学生适应社会、培养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有效途径。研究中小学应急生存技能的体育校本课程,开发适合学生学习的体育校本课程,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应急生存技能。通过相应的教育训练,促进学生的课内外实践,进而优化学生应急生存状态,形成较为固化的应急生存反射模式,提高身体和心理应变力,为学生的终身安全提供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储备。相对于体育课程的原有功能定位而言,将应急生存技能的体育校本课程纳入课程体系中,可以拓宽体育课程功能与价值的外延。
在小学的校本课程教材中,我们安排了七个方面的内容,即交通安全、溺水的预防及救护、火灾的预防、地震的应对、预防踩踏、防诱拐、运动损伤的预防与处理。考虑到中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在上述七个内容的基础上增加了心肺复苏的知识与技能。在校本教材的编制中,小学阶段通过看一看(或想一想)、学一学、做一做、查一查(或问一问、测一测)实现知识、心理及技能培训,实践环节主要通过“做一做”来实现,让学生产生操作性层面的体验。初中和高中阶段的校本教材内容包括:危机情境、知识窗口、实践探索、自我评价、拓展天地、相关链接等环节。在实践探索环节中,通过情境化模拟练习,提升学生的紧急应对能力;在情境化模拟过程中,辅以紧急场景、干扰声响、人工障碍等,提高现场的真实情境,最大限度增加学生的现场体验,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力。另外,小学学段的课程通过“做一做”,初中、高中课程通过“实践探索”环节,与体育学习中的跑、跳、投、滚、翻等方式结合,实现应急生存的动作技能与体育及健康课程学习的衔接。
对于学生不同的年龄结构,根据现有的学段,分成小学版、初中版、高中版教材共三个层级。小学阶段注重基础的知识,初中、高中学段注重知识和技能运用,以实现在真实危机情境下能力的应用。
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动作技能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根据学生所处的学段分别构建了小学、初中、高中的校本课程。这三个学段应急生存技能的体育校本课程,其最大的价值在于实践环节。唯有实践方可让学生对各种紧急情境有真实的体验,才会针对各种危机采取有效的应对方法。
应急生存技能的培养,可以依托好的校本教材。但就其中任何一种危机情境而言,都需要反复操练,才会让学生心理承受力和应对能力发生正向的改变,即实践—提高—再实践—再提高的过程。以“预防踩踏”为例,课题组将初三年级两个人数相等(均为48人)的班级确定为实验班和对照班。实验班进行体育教学常规意义上的单元教学(共计6课时),对照班进行一次教学。对比发现,两个班级学生在合理应对能力的若干指标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可见,学生是否有足够的学习时间接受每一类应对危机情境方法培训,是其技能提升的重要保证。对各中小学而言,体育课程教学的一部分时间,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时间,兴趣小组(社团)活动时间,紧急疏散演练时间,都是值得争取和利用的。唯有如此全面提高学生的应急生存技能,才能让学生坦然面对生活或自然界中出现的各种危险。
1.目前中小学生迫切需要实践层面的应急生存技能教育
从课题组设计的问卷调查及对各学段学生的访谈发现,目前学生十分缺乏实践层面的应急生存技能教育。学生面对生命安全危机时,明显缺乏实践层面的训练。尽管目前从国家到地方都有了安全教育的举措,但基本都是知识方面的教育。通过知识学习、案例分析、观看视频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以安全教育网络平台为例,安全知识的学习都是通过线上的形式,利用的是节假日和早晚空余时间,而有些家长不愿意让孩子在这方面花费太多时间,甚至出现为了完成任务家长代替学习的现象,安全知识学习得不到很好的落实,通过线上学习形成安全实践能力的期望很难实现。改变学生应急生存能力的有效方式就是让学生有较多的机会进行操作层面的培训,让学生在感性的实践操作中逐步形成理性的应对方法,继而形成面对危机时的应对心理品质和能力。
2.校本课程是现阶段应急生存技能培养的良好途径
国家课程是国家有关教育部门设置的统一课程,反映了国家的意志。地方课程是由省一级教育行政部门或所授权的教育部门根据学生发展需求,利用地方课程资源而设计的课程[4]。而校本课程可以更好地实现学生在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中难以满足的需求,对学生的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校本课程对培养学生的应急生存技能,尤其是操作性层面的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换言之,校本课程是现阶段应急生存技能培养的良好途径。
3.应急生存技能可以与体育课程很好地契合
“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就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实现学生健康与育人的功能。课程所涉及的领域包括: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四个方面。其中运动技能方面包括:获得运动的基础知识、学习和运用运动技能、安全地进行体育活动、获得野外生存的基本技能[5]。可以看出,体育课程已经涉及安全教育方面内容,包括与运动安全、野外生存所必须的知识、心理和基本技能。从这个角度而言,应急生存技能的体育校本课程就是体育课程的拓展和延伸,通过校本课程的方式,可以实现学生在危机情境下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反应,以保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
4.合理的资源配置是应急生存技能培养顺利实施的重要因素
就应急生存技能的体育校本课程实施而言,其要素有三,即教师、教材、学生,而合理的资源配置却是校本课程实施的重要因素。体育校本课程实施所必须的人、财、物、时间、信息等资源的不同配置对校本课程实施会产生完全不同的教学效果。在火灾逃生内容的教学中,常使用的教学资源有:电动模拟大火、烟雾、模拟警报声、毛巾等,这些资源的使用使教学过程更显真实,学生进入逼真的情境中学习才会充满兴趣,遇到真实的火灾时,才会有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冷静采取合理的应对措施。
1.应急生存技能的培养需要行政力量的助力
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学校对学生安全知识及能力的培训还远远不够。学生的生命安全重于泰山。尽管教育主管部门反复强调要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渠道开展安全教育,但有些学校及教师仍缺少居安思危意识。建议教育主管部门加强干预和指导,为学生应急生存技能的培养助力。
2.体育校本课程需要不断优化
要不断优化校本课程教材,使校本课程更加适应学生的当前生活实际以及未来可能遇到的危急情况,寻求应急生存技能教育的最佳实施途径,根据实际情况对应急生存技能的内容加以拓展。如针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知识和技能,同样可以作为中小学生的学习内容,可以将这些内容充实于校本课程中,优化校本教材,提高学生应对疫情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