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 瑾
(九州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职业素养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包括职业道德、职业行为习惯、职业技能等方面。个体行为的总合构成了自身的职业素养,职业素养是内涵,个体行为是外在表象。随着新医改方案的出台,我国无论是机构护理、社区护理,还是居家护理,都对基层医护人员产生较大的需求。在我国医药卫生事业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加快培养医护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迫在眉睫。随着就医数量与频率的增加,医护人员的工作任务与压力也随之增加,医患矛盾、医疗纠纷的数量不断上升。排除患者自身的问题,部分医护人员工作缺乏耐心和责任感,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不足,也是导致医患矛盾的重要原因。因此,提升医护人员职业素养,对维护医疗机构的正常秩序和发展进步具有积极的作用。高职院校作为医护专业人员培养基地,应从职业认知、职业道德培养和职业能力发展几个方面入手,解决存在的问题,探索并运用有效的策略实现教育目标。
医护专业学生的职业认知是通过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护理专业知识的掌握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知识的了解来实现。通过“护理学基础”“护理礼仪”等课程,学习基础理论知识。完全基于课程学习来了解职业,会导致学生对职业的了解不够全面、深入,对医护的责任、性质、要求等了解得较为浅薄。护理专业知识主要包括内科、外科、妇科以及儿科护理知识等[1]。虽然学生能够通过学习了解各个专科护理知识的技能与方法,但是以“技能掌握为重点”的学习过程,会导致学生忽视对医护工作的全面考量,并没有从医护事业的高度来让自身拥有严谨、端正的学习态度,对自身掌握专业技能的要求也不高。相关法律法规知识的学习关系到学生成为医护人员后,在工作中能否正确地运用法律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可以有效地降低医患矛盾的发生。但是,部分高职院校的法律法规课程的开展未能做到重点突出、针对有效,导致学生无法从法律层面来了解自己未来从事的职业。
职业道德培养是职业素养培养的有机组成部分,属于学生的隐性素养培养,面临培养周期较长、培养效果难以量化等难题。医护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应该使学生具备自觉遵守职业规范的意识,能够认真履行职责,遵守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以病人为中心,坚决不做违反道德与良知的操作。结合医护专业的实际,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应该从护理服务意识、关爱意识和职业规范操守意识三个方面分析。医护护理服务意识不仅体现为执行医嘱,做好各项护理工作,还体现在以病人为中心,满足病人心理与生理的双重需求,让病人获得优质的护理服务。但是,很多医护专业学生将工作定位于“护理”,忽视“服务”[2]。关爱意识是医护人员在护理患者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人文关怀。尊重患者、爱护患者,注重保护患者的隐私等都属于关爱意识培养要求。但是,学生对“关爱”的理解不尽相同,导致学生从业后,职业道德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医护人员职业操作必须要规范、严谨,形成良好的操作习惯,坚决避免医疗事故的出现。大部分学生对“三查八对”核对制度了然于胸,但是对一些紧急状况下,病患护理事件的处理流程、环节以及方法等掌握得不够准确、扎实,这就需要学生到实践岗位上去学习。
高职院校医护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将为其职业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学生在校期间能够形成较强的职业能力,不仅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从业自信心,还会提升其职业认同感,从而促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医护工作中。医护专业的职业能力可以划分为护患沟通、临床实践、问题应对三个维度[3]。第一,护患沟通能力受护理人员的语言运用能力、交流沟通能力的影响。不仅要让患者了解护理的内容与要求,还应该增加患者的信心。第二,临床实践要求学生能够依规、准确地完成各项护理工作,将理论知识融入到实践操作中。临床实践能力需要到临床实践环节中去提升,但是部分院校实践时间过短或者是实践指导不足,导致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发展受到制约。第三,问题应对能力会在一些患者出现危急状况时发挥效用。问题应对能力是对学生专业技能及综合素质的全面考验,学生反应力不足、判断力不准确以及适应力较差,都会在应对紧急状况时暴露出短板。因此,综合上述多方面因素,目前高职院校医护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发展参差不齐现象明显。
1.以学促知——引导职业全面认知
学习是获取知识、增长能力、提升素养的直接途径。促进学生对医护职业的工作内容、要求、职责等有全面系统准确的认知,从而引导学生对自身的职业发展、规划、理想有明确的想法,进而促使学生能够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医护人员,首先应该考虑从“学习”入手。以学促知的关键在于学生愿意学,学生学得到。因此,高职院校应该以学生职业发展为中心构建课程体系,课程开发侧重于职业认知引导,课程内容里渗透职业现状、核心要求等因素,课程实施具有启发性、引导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课程考核要严格规范,督促学生充分利用学习机会,认真掌握理论知识,全面了解医护职业。
2.以教促知——均衡分配教师资源
教师是学生学习知识、技能,准确了解职业的桥梁与枢纽。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相辅相成、彼此促进的关系。对于学生职业认同存在偏差、不够具体全面的问题,教师应发挥自身从教多年,对医护职业的认识全面、系统的优势,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结合课程教学、实践教学以及特色活动的主题内容,将自身对医护职业的了解传授给学生,在教育活动过程中,要注重观察,及时纠正学生在言语、行为以及思想上表现出来的对医护职业的错误认知。同时,高职院校应合理分配教师资源,尤其是学识渊博、临床经验丰富、职业认同准确并且客观的优秀教师,让其承担学生职业认同素养培养的重任,使每个学生都能够接受教师的指导,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
3.以践促知——增加临床实践机会
实践出真知。无论课程教学如何丰富,教师资源如何强大,如果脱离了临床实践,学生对职业的认知永远停留于别人的“口中”,自己的“想象中”,认知永远停留于表面。因此,应为学生创造参与临床实践的机会。高职院校要严格要求学生的临床实践任务,规范管理,认真考核。在临床实践指导中,引导学生既要完成好本职工作,又要思考这份职业、岗位的现状以及未来的一些设想。指导学生在实践中摸索、学习,达到学以致用的目标,还要对医护职业有客观、冷静的认识,为日后胜任这份工作做好心理准备。
1.强化服务意识培养
学生服务意识的培养是从具体的工作内容、工作环境及处理工作问题过程中逐渐积累起来的。要让学生具备优质的服务意识,必须从外因影响入手,从内因自觉切入,在一个富有刺激性的情境下,使学生建构知识、技能与道德行为之间的关系。因此,高职院校应增加临床实践活动、创设逼真有效的学习情境,向学生展示真实的案例或者带领学生深入护理机构进行参观等方式,来强化服务意识培养。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护患沟通对话,让学生从对话沟通过程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提升服务质量,使服务意识具体化,并展现出特有的价值。
2.促进关爱意识培养
对于医护工作人员而言,关爱意识是职业道德的“加分项”。关爱意识一旦形成,就会如影随形地存在于每位医护工作人员的一言一行中,会在护理病患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展现出来。为了促进医护专业学生关爱意识的培养,高职院校应大力开展“人文护理”“护理礼仪”等人文类课程,课程实施应该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如案例讲解与讨论、翻转课堂、参观学习、听取报告以及撰写学习日记、实践记录等[4]。高职院校要创设富有关爱精神与关爱理念的人文关怀环境。无论是护理实训场地建设,还是护理实践指导,都要将关爱点滴渗透出来,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同时,高职院校要遵循人力资本理论和人的全面发展观,以医护岗位需求为逻辑起点,结合医护专业国家标准,对各类医院、养老服务机构等用人单位对医护人才的需求进行分析,多措并举,提出以病人为中心的高职医护专业职业基本素养培养新理念。与传统医护专业人才培养相比较,在关注医护职业技能培养的同时,更加重视职业基本素养的培养,以患者需求的满足为目标,更加重视尊重患者、热爱患者的价值塑造,更加重视人文素养的有效培育,更加重视压力应对、人际沟通及职业道德素质等方面的全方位培养。
3.重视医德医风建设
医德医风建设是医护专业职业道德培养的重要内容。在医患矛盾、医疗纠纷频发的背景下,医德医风建设刻不容缓。高职院校虽然承担的是教育工作,但是也应当重视医德医风建设,注重培养学生具备“慎独”精神。在临床实践过程中,高职院校应要求学生与医护人员共同参与医德医风建设活动。将学生在实践中展出现来的优良医德医风录制成微视频,进行广泛传播。同时,高职院校要强化学生的守纪管理,在校要遵守校规校纪,实习时要遵守医院的规定与纪律,时刻保持警醒的状态,依规履职尽责。高职院校还可以运用自评及互评机制,引导学生在没有他人监督的情况下,依然能够以病人为中心,关爱患者,完成好护理工作。
1.构建“体现能力发展阶段化规律”的培养模式
“体现能力发展阶段化规律”的培养模式是指高职医护专业学生要分析出在校三年时间职业能力发展的水平、特点、需求,总结出能力发展规律,构建培养体系。第一阶段应发挥职业课程发展职业能力的功能。高职院校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将职业理想教育融入其中,保证职业理想教育的时代感、实效感,指导学生制定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职业生涯规划,鼓励学生一步一个脚印地打好职业发展的基础,进而引导学生将职业理想的实现落实于知识的学习、能力的掌握,以及综合职业素养发展方向上来,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基础。第二阶段应发挥校园活动发展职业素养的功能。高职院校的校园活动丰富多彩,入学教育活动、文化艺术活动、社会公益活动以及学生社团等活动百花齐放。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志愿服务活动,促使学生形成强烈的职业自豪感与使命感,强化学生的理想信念。第三阶段应发挥实践实习发展职业能力的功能。高职院校要积极和医院及其他护理机构建立深入的合作关系。与医院共同制定学生实践实习期间职业能力培养方案,明确培养目标与培养内容,组建培养团队。要求学生在实践实习的过程中,认真观察医护人员的作风、行为习惯,挖掘他们身上的职业“闪光点”,促进自身认知的形成。
2.构建“促进能力实现全面发展”的课程体系
“促进能力实现全面发展”的课程体系应立足于职业能力发展的视角,使医护专业的学生深刻地认知生命、尊重生命和热爱生命,要让学生对患者的生命健康怀有高度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从而激励学生努力增强职业能力,为病患、病患家属、医药护理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首先,可以开发“生命教育”校本课程。高职医护专业要将“生命教育”作为道德教育的一部分,要创新地运用案例教学、情境教学,提升“生命教育”的感染力与吸引力,使学生树立强烈的生命至上意识。其次,编写“医技人员职业素养临床案例汇编”,要求学生认真阅读学习,撰写学习心得。将真实、鲜活的案例呈现在学生面前,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职业能力不足将给病患带来无法挽回的遗憾。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发展意识,鼓励学生在实践中有目标、有计划地学以致用、理实结合,将知识的学习、技能的掌握以及职业能力的发展融为一体。最后,打造“职业生涯规划”精品课程。进一步发挥案例教学在职业能力发展中的有效作用,与医护专业紧密结合,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职业理想,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职业规划,提升自身的就业能力。
为有效实践“人本化、项目化、内隐化”培养体系,针对职业基本素养运行模式乏力的问题,以教育生态理论为指导,深化产教融合,凝聚学校与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养老院等校外基地合力,校内外双主体协同实施;遵循素质养成规律,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结合、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结合,职业基本素养培养与职业技能培养结合,三结合融汇运行;坚持系统观,课程与活动安排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3.构建“强化职业能力培养效果”的特色活动育人机制
“强化职业能力培养效果”的特色活动育人机制的构建与实施体现校园活动的育人功能与育人价值。特色活动育人是课程育人、实践育人的有效补充[5]。在高职院校的有力组织与领导下,可以将专业知识、职业技能等要素融入活动中,使学生在参与丰富多样的校园活动时,能够促进自身职业素养的发展。首先,组建医护礼仪队,医护礼仪队是融合医护专业和文明礼仪的专业礼仪队伍。学生在参与公开活动时,仪容仪表、举手投足都能够展现出个人良好的素养与品格。其次,组建学生工作站,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发展。学生工作站强化发挥医护学生的专业特长,鼓励学生做力所能及之事,培养奉献精神、助人精神,使学生的道德情操变得更加高尚。除此之外,还要组织医疗卫生服务队、创建医疗服务体验站等。以特色活动为载体,提升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促进学生团结合作,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4.打造“合需求、易操作”的职业素养质性评价体系
借鉴发展性评价理论,对照厘定指标要素,开发了医护专业职业素养质性评价体系。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运用观察法、访谈法、情境测验法、现场答辩等多种方法,记录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价值观、态度、情感、行为表现等方面的状况和水平,定性为优秀、一般、差三个等级,评价结果作为学生实习准入、奖助学金评选、入党评优、推荐就业的主要依据。质性评价作为评价研究一种新的范式,为评价实践提供了多元的视角,对高职医护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有很大地借鉴价值。
高职院校医护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工作难度大、压力大、责任大,培养目标非一朝一夕能够达成。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始终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促使学生德学并修,为学生提供能够促进其职业素养发展的平台与渠道,提供能够指引其形成职业理想的目标与动力。从课程教学到实践教学,从理论知识学习到专业技能掌握,要将职业素养培养的理念渗透到教育的各个环节,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认知、良好的职业道德与较高的职业能力素养,最终成长为国家医药卫生事业的合格从业者和优秀的医护专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