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建超
(山东省莱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山东 莱阳 265200)
肾综合征出血热属于自然疫源性传染性疾病,通常是因汉坦病毒感染而导致,对人类健康有严重危害,属于重要传染病之一,疾病严重损伤患者肾脏,引发发热出血等症状[1]。肾综合征出血热主要传染源为鼠类,如老鼠尿液、粪便、血液以及唾液,发生感染之后潜伏期一般在2-3周,通常会表现出发热、腰痛、恶心呕吐、头痛、眼睑痛、充血以及出血等现象,另外还会伴随肾脏损害、休克以及低血压等现象,典型表现包括5期,一是发热期,二是低血压休克期,三是少尿期,四是多尿期,五是恢复期[2-3]。对于这一疾病临床多采用对症方式治疗,以早发现早治疗为治疗原因[4]。在患者发热期需要对体温予以严格控制,对水分、热量予以充分补充,避免毛细血管外渗。进入恢复期则需要做好并发症防治工作,强化营养支持,使生活逐渐恢复[5]。对于这一疾病来说,防鼠灭鼠是关键,注意个人卫生、食品以及环境的卫生,必要情况下可预防注射出血热疫苗。本文从2020年8月至2021年3月择取200例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分析肾综合征出血热的流行特征,并对其预防控制措施进行探讨,报告如下所见。
1.1一般资料
从2020年8月至2021年3月择取200例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其中男女比例142:58,年龄最大75岁,最小20岁,均值(45.96±13.52)岁,体温最高40℃,最低37℃,均值(38.56±1.02)℃,发热持续时间最长10小时,最短5小时,均值(8.12±1.45)小时。纳入标准:符合诊断标准[6],伴随不同程度的出血、发热、肾损害等症状,对本次研究知晓且同意参与。排除标准:精神疾病、凝血功能障碍、合并其他严重心肝肺肾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等。
1.2方法
通过回顾性分析的方式对所选患者性别、年龄、发病时间、职业分布等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
1.3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通过SPSS22.0分析,计量资料按照(`x±s)方式展示,并利用t值检验,计数资料按照(n/%)方式展示,检验方式为X2,若P<0.05则有意义。
2.1性别分析
从性别分析,200例患者中男性142例,占比71.00%,女性58例,占比29.00%,男性病例明显比女性多,P<0.05。
2.2年龄分布情况分析
从年龄分布情况分析,200例患者中182例年龄介于20-45岁,占比91.00%,18例患者年龄介于46-75岁,占比9.00%,肾综合征出血热疾病在青壮年人群中比较多见。
2.3发病时间分析
从发病时间分析,2020年11月、12月与2021年1月发病的患者有175例,占比87.5%,只有25例患者发病时间不在该时间段内,占比12.5%,可见肾综合征出血热的发病时间集中在秋冬季。
2.4职业分布情况分析
从职业分布情况分析,200例患者中128例为农民,占比64.0%,31例工人,占比15.5%,41例为户外工作者、学生及教师,占比20.5%,可见肾综合征出血热在农民和工人中比较多见。
肾综合征出血热的特征非常明显,以眼眶痛、腰痛、头痛为主要表现,另外还会伴随发热症状,多数患者体温可以达到38℃以上,上胸部、面部以及颈部会出现充血潮红症状,如同醉酒一般,同时腋下、背部、胸部皮肤将有血点症状。这一疾病以家鼠、野鼠等小型啮齿动物为主要传播源[7]。传播方式以宿主动物尿液、粪便、唾液以及血液为主,鼠类可以直接传播给人类,这也是人类感染疾病的主要原因,另外还可以通过呼吸道进行传播,因鼠类所携带病毒的排泄物等污染尘埃之后产生气溶胶,可以经过呼吸道使人类发生感染[8]。另外消化道也是重要传播途径之后,如果人类误食被携带病毒鼠类污染的食物,则会经过胃肠粘膜或口腔而发生感染[9]。除此之外还可能会因接触传播,伤口接触携带病毒鼠类的排泄物、血液等,或被携带病毒的鼠类咬伤,则会导致肾综合征出血热。母婴传播也是重要传播方式之一,指的是孕妇发生感染,可经胎盘使胎儿受到病毒感染[10]。肾综合征出血热可经虫媒传播,即寄生在鼠类身上的革螨等也会导致疾病传播。
肾综合征出血热作为急性及病毒性传染病,按照相关症状可以进行分期,首先是发热期,这一阶段患者将会出现发热、突发畏寒等现象,在1-2天患者体温将会提高至39-40℃,同时部分患者还会出现眼眶痛以及头痛等现象,严重症状患者还会出现腰部疼痛症状[11]。第二阶段为低血压休克期,这一阶段患者通常会出现上肢发冷、下肢发冷等现象,同时心率加快,同时伴随意识模糊现象,另外部分患者还会出现呼吸短促现象,出血症状加重,尿量明显减少,出现水电解质紊乱、心力衰竭现象[12]。第三阶段为少尿期,这一阶段患者尿量明显减少,血压水平明显升高,伴随尿毒症、酸中毒的现象,同时机体内电解质紊乱,严重患者还会出现膜状物或血尿等现象[13]。第四阶段为多尿期,这一阶段患者尿量明显增加,电解质紊乱严重。最后一阶段为恢复期,这一阶段患者精神状态明显改善,食欲也得到改善,体力逐渐恢复,尿量也逐渐恢复正常[14]。
据本次研究显示,男性肾综合征出血热发生率明显高于女性,而且在青壮年中比较多见,秋冬季属于高发季节,农工人发病率高于其他职业。针对肾综合征出血热,需要做好预防及控制工作:首先需要强化疾病知识健康教育,利用多种方式对疾病的危害进行讲解,可以通过电视字幕、广播宣传,也可以通过宣传单以及板报方式宣传,另外还可以通过互联网多媒体等方式进行宣传,对疾病传播路径及方式进行讲解,避免病毒传播,对疾病传播和扩散有积极控制作用[15]。同时对疾病防治基本知识进行普及,以便于将最新疫情发展趋势反映出来,让人们充分认识到疾病预防的重要意义,并对疾病传染源、传播方式、临床特征进行讲解,积极解答人们对疾病的疑问,并对个人卫生对疾病预防的重要意义进行反复强调,使人们做好个人卫生工作,定期整顿并清理,使生活环境保持干净卫生,对杂物和垃圾予以定时清理,做好室内通风,将鼠类等隐匿空间直接阻断。对食物予以合理储存,避免食用受到污染的食物,对于剩饭剩菜需要加热之后再食用,避免直接与污染源接触。对于户外工作人员,需要扎紧裤脚、袖口等,并佩戴手套,穿戴好鞋袜,若意外划伤皮肤,应予以充分重视,做好消毒和包扎处理。另外在日常生活中,若被鼠类咬伤,需要及时对创口予以消毒,并做好包扎处理,注意自身防护。另外还需要强化灭鼠工作,对高峰时期予以严密排查,消除鼠患,每年5-6月10-12月是灭鼠工作的重点时间段,尤其是在春天,需要有计划做好灭鼠工作,强调家庭灭鼠的重要性,冬季则需要做好田野灭鼠工作,将病毒传染源头及时切断[16]。对于肾综合征出血热,及时疫苗接种也非常重要,对于此定期开展疫苗接种宣传教育,向人们说明正确接种疫苗方式,以便于从根本上进行预防及控制。同时鼓励人们及时进行疫苗接种,做好病情监测工作,及时掌握基本卫生状况,确保疾病控制中心工作人员认知水平良好,并且可以对疫区宿主动物活动区域予以确定,同时对病毒感染类型进行确定,以便于提前了解和分析肾综合征出血热的发展情况,之后有针对性地做好隔离控制工作[17]。同时对患者予以有效治疗,针对高危感染人群予以排查和隔离,使其治疗知识认知水平提高,对于研究对象出现的不确定因素的发热、皮肤损伤等应及时分析和处理,避免间接性污染的发生,若发现存在鼠类咬伤问题,则应及时予以治疗,避免病情变化,而产生严重后果[18]。当地卫生部门需要强化对肾综合征出血热的监测工作,对流行动态予以及时统计和关注,以便于及时做好防控措施。
综上所述,肾综合征出血热在男性、青壮年、秋冬季、农工人群中比较多见,具备一定流行特征,对于此可以采取积极措施进行预防控制,使疾病发病率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