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鑫龙,钟 婷,姚思言,蔚金泉,刘芊村
(桂林理工大学,广西 桂林 541006)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高校的空间环境建设受到社会广泛关注。高校景观,即在常规景观空间规划设计的基础上,融入高校历史文脉、办学特色和文化场域等特有文化,突出高校人文精神与学术氛围。提及高校景观,国内在规划校区时只对地标性构筑物进行内容设计,而对占大范围并构成校园肌理的景观植被与节点陈设等附属内容持轻视态度,这种针对主体建筑适配的校园空间,存在整体协调性失衡、形式美感混乱及地域环境特征缺失等问题。合理的景观设计既能创造出宜人的寓教氛围,又能对学生的道德、品格起到升华作用,还能满足师生对校园环境的需求,充分展现高校的历史文脉和学科特色。因此,无论从环境优化还是个体精神需求,高校空间景观设计都是提升校园整体氛围的重要手段,让艺术融入校园,让校园回归自然,推动校园不断走向完善。
高校作为社会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景观绿化在营造校园氛围和提高人地协调舒适度方面能够发挥显著作用,景观设计与植物配置水平将直接影响校区实际使用感受。
桂林理工大学于1956 年建校,其前身为桂林工学院,2009 年正式更名为桂林理工大学,学校位于风景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广西省桂林市。截止2019 年9 月,设有桂林屏风、雁山、南宁安吉、空港四座校区,占地总面积达220 hm2,共有各类全日制在校生4 万余人、专任教师2 000余人。已发展成为一所以工学为主,工、理、管、文、经、法、艺、农八大学科门类,研究生教育、本科生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国际教育和成人教育协调发展的多科性高等院校。
桂林理工大学雁山校区规划占地总面积为180 hm2,开发面积约133.33 hm2,建成面积约66.67 hm2,绿地面积约26.4 hm2。种植以桂花树、任豆树、棕榈科植物、黄葛榕、银杏等为主的乔木达30 余种,以杜鹃、红花檵木、茶花、紫薇、海桐等为主的园林灌木达50 余种,以马尼拉草、小叶麦冬草等为主的观赏草皮,总计共100 余种景观植被[1]。这些植被按照校园的功能被广泛布置于办公区、教学区、宿舍区、食堂生活区与体育运动场等区域,由此构成了整体的校园植物配置体系。
雁山校区的景观配置以原生态为主,整体设计风格较为一致,形成了相对和谐的空间景观环境,对校园的景观趣味性提升有一定帮助。然而植物的组合配置原则混乱,并未对植被组合时的花期、季相、高度、体积等进行整体考量。同时,不同功能区缺乏变化和观赏性不足,使植被并未发挥出配置区域所需要的景观提升作用,在实用性上也大打折扣。此外,还存在栽植配置方式单一,景观风土特色不明显及配套景观设施欠缺等问题。
1) 空间分布混乱,区域功能适配弱。雁山校区自投入使用以来,一直处于分期建设的状态,采取建成一期绿化一期,与建筑区域同步的方式进行单元化景观绿化,校园绿化工程均为阶段性成果,景观覆盖率也陆续达到20%,规模可观。这种分期营造的方式虽然有利于资源的利用和校区环境的快速绿化,但是由于分期营造的方式,景观植被的品种、规格、数量在采购过程中的不可控性增加,建成区域投入使用后对景观造景的需求也无法被准确定位,造成使用效果逐步偏离总体规划的预期。如在二级道路上,日常及课后人流众多,但行道树仅配置有树矮冠小、遮荫能力差的乔木,致使道路的绝大部分面积暴露于烈日和雨水之下,加之桂林气候炎热、降水量大,路人的感官体验较差[2]。雁山校区在景观规划和设计上缺乏整体性设计思维,绿化景观的统一性和连续性受到影响,导致空间绿化同区域功能的适配性不高。
2) 植被组合单调,景观场域层次少。分析雁山校区景观现状后发现,校园景观从环境适配到植被配置多以模板化设计为主,植被组合以一种雷同的形式反复呈现,植物景观中乔木与灌木占比很大,组合方式也多以地被植物搭配乔灌木为主。这样虽能快速提高校园绿化率,且具备较高的成活率,但也限制了整个校园景观在后期的更新提升效率和文化传播能力[3]。由于植物品类的缺乏,在植被配置组合时对高差变化、生长周期、季相色彩等考虑不足,后期的栽培管理与修剪维护短缺,导致景致的空间层次单一,季相变化无法凸显,植物营造的观赏性受到影响,缺乏空间美感。
在景观配套设施方面,雕塑、文化墙和铺装等同植被组合不够严密,仅有的小品后期维护力度不足,休闲座椅短缺等问题明显,造成了景观实用功能的流失,师生难以从景观空间中获得相应体验,继而无法形成有效的循环生态,多样性景观体系及普遍化人景交互无法成形。
3) 景观文化分离,校园文化体验差。雁山校区景观设计主要以植物栽培为主,仅能起到景观绿化作用,而景观空间中的人造构筑物,如雕塑、文化墙、休闲座椅、地面铺装、造型植物等数量较少并未形成规模,此类构筑物不仅是校园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文化演变符号在景观展示中的重要物化传播载体,对校园文化展示的提升发挥着积极作用。物质载体的缺失使师生难以有效地辨识校园文化与本土特色,更无法从中体悟到高校独有的文化氛围与场域精神,这是一种文化层次的缺失,长此以往将导致校园文化出现断层,因无法形成有效传承而走向衰退。
高校不断为社会各界输送优质人才,高校精神文明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构成,是社会精神文明构建的基础一环,校园景观设计只有充分体现浓厚的办学宗旨、学科特色和人文氛围,才能延伸校园和社会文明,实现校园景观与精神文化的永续发展。
无论是从雁山校区的环境生态可持续发展角度还是从师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出发,具备形式美、意境美、功能美的景观设计在高校校园建设中都具有必不可少的增强作用,对人的身心愉悦和审美水平均有正向影响。雁山校区的景观提升,首先从宏观规划上进行统一布局,合理的选配绿化植被;其次不同的建筑区域划分也决定了对景观功能的需求,应对其进行针对性的功能适配;最后在植被配置的选择上应遵循立体化和多样性的设计理念,同地形地貌、水域径流、历史文化等自然、人文条件有机结合,为高校学子营造出能够专心学习的舒适环境,形成合理的高校景观配置提升路径。
1) 因地制宜,用景观为场域赋能。雁山校区景观规划是系统性的,应在分析区域功能定位和使用现状的基础上进行整体规划。先对校内区域进行解构划分,如单体与组合建筑、综合功能场域、原生水域地貌和分级道路等,通过明确各规划区域功能,对不同功能区进行适应性设计。首先,主体教学区域植物群落应以层次分明为原则,乔木高度及朝向要严格控制,防止对室内通风采光及鸟虫噪声的影响;其次,生活区域人流密集、活动频繁,建筑分布也相对密集,景观设计应从绿化率、静谧度和交互性三者出发,通过高冠乔木、彩叶灌木、地被植物等立体组合增加区域绿化,且高冠乔木具有消噪与庇荫作用,形成舒适的休憩环境,再搭配坐凳树池、健身设施等景观小品提高休闲娱乐功能,对师生精神疲劳的缓解和社交沟通的增加起到积极作用;最后,步道路网是连接各个区域的纽带,行道树的配置应明确树木冠幅、林荫面积及成活率等具体参数,还要对树种抗风性、舒适性、美观性和适配性等进行综合考量[4]。除上述特定功能区域外的复合功能区域,景观植被的搭配也要根据功能、造型、规模、花期和色彩等要素作适应性匹配,这样可将不同区域相互协调、有机关联、内外贯穿,使不同功能空间具备整体连续性。
2) 多样化原则,观赏性和实用性统一。对雁山校区环境空间的景观升级设计,须遵循林地水网等原生自然构架体系,再对现有场地设计风格和景观构成分析,从宏观角度出发确立校园景观风格设计基础,继而实现与自然生态的统一性和基地利用的科学性,最大化发挥用地和设计效益。景观植被是校园环境中唯一具有季相特征的部分,植被的生长使其能够呈现出四季变化的动态表征,造景植被以本土植被为主,在保证存活率的前提下,降低养护成本,而景观组合则应将观花、观果、观叶、观枝干等多种观赏方式相结合,提高彩叶植物的占比和花灌木的种植密度,形成丰富的色彩搭配且错落有致[5]。此外,桂林地区日照强烈且充足,建筑等构筑物的恒温控制成本高,应增加大量的攀缘植物于建筑外层,从而降低建筑的内部温度,形成节能建筑的良性循环。这样不仅能使整个区域的景观更富季相变化,还能提高空间立体层次,增强植被的功能性。最后,作为科研教学场所,校园整体景观环境应保持安静整洁、清新宜人,休闲景观在满足功能的前提下,应布局合理、突出特点、使用便捷,组合景观应做到同原生植被和人工造景融合一致。使校园景观具备学习、休憩、观赏、放松、社交等复合功能。
3) 景观融入文化,延伸校园文化传播路径。高校具有独特的文化特色,源于外在的地理区位、自然气候和内在的办学特色、发展历程等综合因素。通过将校园文化符号应用于景观设计,能够在精神及物质层面的各个区域表达出丰富变化与内涵,满足人们对高校文化景观的需求。
首先,物化的文化符号并非靠主观猜想和臆断,而是基于对校园自然环境、学科特色的综合分析,对人文、历史与自然条件的剖析与发掘。其次,对于校园文化符号的提取应突出精神功能与独特个性,进而进行符号化的提炼、转化,再通过相应设计手法融入到雕塑、装置艺术、座椅、花墙、楼阁等景观小品中[6]。桂林地处少数民族地区,应对少数民族特有文化及习惯加以关注,进一步促进民族团结。最后,不同功能区域运用不同的手法设计,由此反映高校的多元化、开放性和兼容并蓄,创造出与雁山校区活动紧密交融的景观特征。
景观设计作为校园规划的重要构成,是多种因素重叠交错的设计美学,具有生态美化功能、空间分隔功能、人地协调功能及文化传播功能等诸多用途。雁山校区的景观设计要尊重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本土性,抓住植物景观特点,重视人对环境的实际需求,设计规划出能够更好地为学生服务的景观设计,而不是虚幻的绿色。需融入桂林理工大学办学理念、学科特色及校园文化,更好地凸显桂林理工大学辉煌历史和办学特色,营造出真正契合本校文化的校园文化景观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