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辰
(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0)
培育技术高超、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高技能“工匠”人才是实现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关键一环[1]。虽然以培育高技能人才为使命任务的高职院校为社会培养了大量高技能人才,但近年来,重技能轻德育的培养模式在高职院校中普遍存在,培养的人才往往缺乏爱岗敬业精神和乐于奉献精神。这样的学生毕业后进入用人单位常常不能专注于岗位任务,缺乏专研和创新精神,甚至频繁跳槽[2]。
本文探索将工匠精神融入高职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方法,通过对高职院校当前工匠精神培育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挖掘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式微的深层原因,并据此形成较优的工匠精神培育路径,从而用新时代的工匠精神影响和熏陶学生,不断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并提升其职业能力和职业品质,使学生从内心对工匠精神产生认同感并内化于心,进而培养出具备工匠精神的高技能人才[3]。
本次调查是以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实现路径为目标展开的调查,通过设置调查问卷以及对部分教师和学生进行访谈等形式厘清高职生工匠精神式微的深层原因,为有针对性地进行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的路径研究奠定基础。调研通过线下的座谈会和线上的调查问卷相结合的形式展开。线上调研按照调研需要,设计了《关于工匠精神的调查问卷》,并通过“问卷星”调查问卷平台展开调研。以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在校生为调研对象,随机抽取285 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收集整理问卷和座谈报告,判断数据的有效性,分析并形成调研结果。
从对问题“您认为现在整个社会工匠精神的现状是怎样的呢?”的回答情况看,只有25%的学生认为从身边很多地方能感受到工匠精神,甚至有少部分学生认为“情况很差”,一方面具备工匠精神的人较少;另一方面很多产品体现出了工匠精神的缺失。说明学生对当前社会的整体工匠精神氛围也不是十分满意。
从对问题“您认为工匠精神是每个社会群体都有的吗?”的回答情况看,63%的学生认为“都需要”,但也有45%的学生认为只有科研人员、手艺人、技术工人等需要。这折射出学生们对于工匠精神在认知上存在偏差,认为工匠精神是少部分行业或岗位的事。
从对问题“您认为下列哪项最能代表工匠精神?”的回答情况看,53%的学生认为是“历史悠久的老字号”。一方面折射出当前社会在工艺或者产品中缺乏工匠精神;另一方面也看出学生对工匠精神的印象常常和“老字号”挂钩,对于工匠精神在现代产品中的体悟不深刻。
通过对285 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分析,以及从部分学生的座谈结果看,当前工匠精神在高职院校学生的认知和践行中都存在一定的问题,使得工匠精神难以成为高职院校学生的价值追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4]”。以此分析,“工匠精神”至少包含着技术技能、敬业精神、精益求精这三方面的基本要求,归结起来即要求劳动者具有匠“技”、匠“德”和匠“心”。但部分学生在工匠精神的理解过程中存在“窄”化和“矮”化的问题。
一是部分学生“窄”化了工匠精神。部分学生认为工匠精神等同于工匠技术,因此只是少部分科研工作者或者手工艺人的事,而不是对全体大学生和社会从业者的普遍要求。他们看不到在工匠精神中体现出的敬业乐业、甘于奉献的品质,以及专心专注、精益求精、追求卓越之心。
二是部分学生“矮”化了工匠精神。部分学生在座谈中流露出工匠精神等同于“老字号”的手工艺匠人的精神。认为工匠只是将技艺不断传承,通过自己日复一日的操练,实现自己技艺上的不断精进。他们没有看到新时代工匠精神在科技核心领域以及其他各行各业追求卓越、不断创新的一面。
工匠精神是工匠在劳动实践过程中体现的实践品质,是一种追求创新、卓越的时代精神,具有实践性、开拓性、创新性特征。但在高职院校学生中存在践行虚化的现象,缺乏实质践行。
一是部分学生重视理论课程而轻视实践课程。班级的“好学生”“尖子生”往往是理论课较好而实践课平平。理论课通常是考试科目,学分高,学生重视程度也高,而实践课往往是考查课,只要“表现”好,一般都能通过。从实际教学过程来看,实践课相对于理论课而言,出勤率相对较低,学生认真程度较差,甚至想尽办法不去动手。
二是在实践环节不断提升自我的精神不足。很多学生在第一次实训中较为认真,第二次乃至第三次重复做就会显得没有耐心。工匠精神反复实践、不断总结并创新提升的精神在实践环节中无法体现。这样的毕业生进入企业后往往因循守旧,会严格按制度、规程操作,却难有所创新、出类拔萃。
匠“技”、匠“德”和匠“心”是工匠精神最基本的要求,需要从当前大学生在工匠精神认知和实践方面存在的问题出发,从匠“技”、匠“德”和匠“心”这三方面着手,形成全方位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路径。
高超的匠“技”是工匠精神的显著标签和外在表现[5]。要深入开展高职教育的内涵建设工作,提高各个教学环节的教学实效,不断提升学生的匠“技”水平,为工匠精神的培养打下“技”的基础。
一是要深入开展好专业课堂建设。专业课堂是教书育人的主阵地,要切实通过课堂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要围绕产业发展,深化产教融合,立足最新产业和行业发展趋势,教授学生能和未来工作岗位相对接的新技术新方法。
二是要强化综合实训环节。要克服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严格实训教学实施及考核环节,通过实训环节让学生参与劳动实践,在不断实践获得自我提升中加强实践技能,从而培养学生面向未来的职业能力和素养,使大部分高职学生具备成为工匠的“技”的能力。
三是要进行技能拔尖。通过对部分学生进行技能拔尖,并给予相应的奖励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们感受到通过技能也可以出类拔萃。如通过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世界技能大赛全国选拔赛等各级各类技能比赛的培训、选拔、集训环节,不断提升学生的匠“技”,培养其追求卓越的能力。
匠“德”是对从业者内在的职业道德的要求,包括敬业乐业、甘于奉献等品质。要通过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等多种途径,加强高职教育中的立匠“德”这一重要环节,通过立匠“德”完成高职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一是要加强宣传“大国工匠”等模范在匠“德”方面的事迹和案例。如以思政课程为主阵地,增加能够突出体现工匠精神的思政内容和教学环节,将职业道德、职业理想与职业担当等工匠精神元素深度融入思政课程教学。在专业课中也要融入体现工匠精神的课程思政元素。
二是要加强技艺高超、德才兼备的教师队伍培养工作。坚持“立德树人,师德为先”,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通过教师的一言一行,帮助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匠“心”即专心专注、精益求精、追求卓越之心[6]。匠“心”是工匠精神的内核,需要通过多样的方式,逐渐将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等工匠精神内化于心。可以结合高职院校所在地域的独特文化,培养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匠“心”人才。
一是可以通过建立富有地方文化特色的“大师工作室”,发挥“大师”在匠“心”培养方面的作用。定期在大师工作室开展专业的系列技能活动,通过大师的言传身教,向学生展示传统工艺和工匠精神,展现大师在专业领域中的风采,引导学生向大师学习,将所学技艺融入自己的专业中,逐步形成富有地方文化特色的匠“心”。
二是可以建设具有工匠精神的校园文化,通过校园内的楼、馆、所、室等建筑景观以及各种雕像、标语等彰显工匠精神,使学生在学习、生活过程中不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通过文化熏陶,让学生感受到具有工匠精神的劳动者的可爱和可敬,逐渐将匠“心”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追求。
新时代背景下,加强工匠精神培育是高职院校实施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本文通过对在校高职生的实际调查研究,分析工匠精神式微的深层原因,并据此制定了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的全方位培育路径,将工匠精神培育贯穿学生学习及日常生活始终,帮助笔者所在院校及当代高职院校大学生砺匠“技”、立匠“德”、树匠“心”,进而增加高职院校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同和实践,使其从内心去接受、认同、尊重工匠精神,避免学生进入企业后出现职业态度不端正,松懈倦怠甚至频繁跳槽换岗等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