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探究式课堂中的合作与交流

2022-11-26 07:16孙宏祥
科学咨询 2022年2期
关键词:全班图形交流

孙宏祥

(博山区域城镇中心学校,山东淄博 255200)

一、关于合作时机的选择

合作的意义就体现在通过合作,让学生们取长补短。所以,我们要恰当地选择合作的切入点。一般情况下可在以下几个地方展开合作。

(一)在需要通过操作研究一些规律的时候,利用小组讨论探究

数学课堂中有各种各样的规律性问题需要学生动手验证才能找到,这种时候光靠个人的力量是不足的,必须发挥集体的力量,才能有所建树,达到目标。就像在研究长方形的面积问题时,就可以让学生在组内合作,集体讨论发现规律。

比如,在教学数学文化课《玩玩一笔画》时,有一个环节是让学生通过找出多个图形的奇点与偶点个数并判断图形能不能进行一笔画,再根据统计结果研究图形能不能一笔画与图形有几个奇点,有几个偶点之间的关系。这里学生们刚刚在前一环节认识了一笔画、奇点、偶点的概念,接着就给出多个图形让学生们数出奇点偶点并判断能不能一笔画,显然对于任何一个学生来说都需要大量的时间,而对于数学课堂来说明显不具备这么多时间。所以此环节直接让学生进行合作,学生们在小组内分工,有的小组按图形分工每人研究其中一个图形然后综合所有组内同学的结果进行研究,有的小组按任务类型分工,一部分同学负责数出图形中的奇点与偶点个数,一部分同学负责尝试图形是否能一笔画,这样就大大节省了时间,利用小组内的合作提高了研究的效率。在设计每个组的探究单元时,又将不同小组的4个图形设计不同,大大增加了课堂的容量,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能统计出大量数据,并通过观察整理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二)在辨析易淆概念时,组织小组讨论

例如为了帮助学生掌握“质数”和“互质数”两个不同的概念,我是这样设计题目,引导学生小组讨论问题的。“你能从小于10的整数中,找到哪几个质数?哪几个合数?你能找到其中有互质关系的两个数吗?为什么会这样做呢?质数和互质数的异同点是什么呢?”接下来既看到小组内激烈讨论,课堂气氛也很活跃,学生在你一言我一语中对“质数”和“互质数”的理解越来越清楚。

(三)在需要突出的内容、较难理解的内容上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学生的思维过程,发生自己考虑解决不了,或者说教学上重要和遇到比较难的问题时。老师就需要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解决了。因为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从而拿下“教学双方”的重点和难点。就像:认识“分数的含义”,这堂课的主要内容在于理解意义、明白单位“1”是什么意思。在教学的时候,首先引导学生合作,利用课前准备好的学具,动手分一分,通过分数的形式表现,看看第几个小组的结果比较多;再引导所有小组汇报并且进行交流、引导创造意识,讲讲这些分数的由来。在这个地方让学生多说说自己想象的过程,引导学生打破“一个东西”,认识到还能把一些物体看作单位“1”,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不同的几份,里面的一份或几份也可以用分数进行表示;最后,老师组织全班小组自己创造加深理解。就这样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全班进行,一起研究。抽象知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让学生深入知识的形成过程。

二、怎样深入到合作中去

(一)引导学生组织有意义的交流

让学生组内讨论问题的时候,学生们很喜欢自己说自己的,等到大家都说完了也就不再讨论了,这样的合作学习毫无价值可言。毕竟小组学习不只是需要表达每一个学生的内心深处的想法,还需要在不同想法的冲击、交流的过程中再产生新的成果,所以在合作学习的多数时候,要重视推动学生互相交流、交换问题、共同论证,在这一连串的教学中将考虑问题和思维方式进行深入研究。所以我要求全体参加讨论的同学都去认真地听取别人的想法,并且要与自己的来做对比辩解,尤其是对不一样的地方,要找一找为什么,然后修改、进步、巩固、完成自己的想法。实际教学证明了老师一旦进行有意义的指导,合作效果就会更加好了,同学们在小组内就可以避免自己说自己的,从而惊醒真正意义上的对话了。

就好像在学习“十以内的数的加法和减法”的时候,在解决为什么三加上二等于五时。我组织了一次通过小组进行的讨论。在讨论时我是这样引导学生的:

“为什么三加上二等于五呢?你是通过什么算出来的?”和大家分享一下你是怎么想的,好吗?

一个学生说“因为五是三后面的第二个数,所以三加上二等于五。”

“真是!”另外几个同学马上就说,第一个同学的颜色马上好看了不少。这是两个没有发言的成员说自己有不一样的想法。我再让他们说一说。

另外一个同学马上说:“我是用摆小棒的方法解决的,原来的时候有三根,又加上了两根,现在有多少了?”小组长马上让大家再摆一摆,就都理解了。

还有一位又举手说:“是因为三与二合起来是五,所以三加上二等于五!”这样的想法也被其他几位同学认可,还说他很灵活地运用了知识。

当讨论结束的时候,我再让记录的人把讨论出来的想法说一遍整理一下。

在进行全班交流的时候,这个小组派遣的代表很顺利地说出了他们的想法,赢得了全班同学热烈鼓掌。这时,我发现就不用再去多说一些了。

(二)小组内意见不一致,有的同学的答案明明是不合理的还一味坚持己见。怎么办

就好像在学习折线统计图这一节课的时候遇到了这样一个问题:题目中给出了某个城市一年当中的气温变化和降水量变化两个统计图,最后问哪些月份去该城市旅游比较合适?同学们马上把手举起来了,各种各样的答案纷纷而至。这时我安排小组讨论,想要大家通过组内辩论统一意见。在巡视的时候我发现大部分小组在大家说明理由后都能选择出合适的月份,可是有一个组的四个同学意见都不一致,各抒己见后陷入了僵持。这时我就问他们“既然都有答案了,你们有没有发现有3个同学的答案有一个共同处?”这时候有同学说话了:我发现了,我们3个都选了气温不高不低,降水量相对合适的月份。这时候我又问那个说“就是因为我爱下雨,所以我就想选择六月份”的同学:听了他的话你想说点什么?他有点害羞了:“我明白了,分析问题是应该考虑全面,不能自己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就这样他们小组不只学会了全面地分析问题还学会了从大家的发言中找相同点、找出问题的根本。

在全班交流的时候,我又请这个小组的发言员总结了他们小组的意见,看到同学们那“我明白”的表情,我想这样的题目也不再需要我去多费口舌了。

(三)如果全班交流时有的同学甚至是大部分同学提出的问题远离课的内容,马上就要把整堂课带跑偏了,怎么办

同学们在上课的时候喜欢思考,勇敢提出问题,但部分学生提出的问题质量偏低,问不到关键的地方。这就存在了一个会思考会提问的问题。从哪里质疑?怎样进行提问?老师要教会学生全面地、有意义地提出问题,让学生能够把在学习时比较有价值的问题提出来。上课的时候要鼓励学生对任何有意义的问题都去了解,或提出与大家不一样的态度,又或者是提出其他学生甚至是老师一时之间也没有发现的一些问题,这是学会疑问的重要之处。有的时候学生问得乱七八糟,显得又多又复杂。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辩证,哪些问题问得有意义,哪些问题没有意义,不是学习的内容或者重点,使学生慢慢由又多又复杂转化成有意义。只要引导得好,学生就能有所进步,逐渐学会提高。

(四)教师在指导合作交流时应注意的问题

1.给出的时间不够,讨论得不够完全

有的时候在引导合作学习时,还没热完身,刚刚开始没多久,或是有极个别小组先做完了,老师就急着让所有小组汇报展示,然后急急忙忙结束继续进入下一个预设的环节,使合作学习变成走过场。尤其是刚开始的时候,要留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当然这很有可能花费大量时间以至于很难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但是,今天的播种是为了明天的收获,相信在孩子们逐渐学会合作的过程中,讨论效率也一定会逐渐提高,课堂效率也会越来越高。合作交流应该设置在个人充分思考的基础上,所以当我们抛出问题以后不能马上让学生小组交流,应该先给学生留出自主思考的时间,让学生带着思想来进行交流才会更加具有意义,而这样的顺序往往会导致时间过长,为了更好地把握课堂节奏,有时候我们就会打断学生的组内交流提前进入全班交流环节。这就使得慢半拍的小组尚未交流充分就早早结束,在全班交流研究时不能完全融入其中,对知识的理解不充分。所以这里还是应该给出足够的时间与空间让小组内的同学在小组内充分讨论交流形成统一意见后再进行全班研究。

2.注意指导合作时的评价

结合学校、学生实际设计合适的评价方案。前几天有老师说:他们班的孩子,学习好的不愿意交流,认为他们都会了,后进生吧,就不会交流,导致了冷场现象。这时候我们可以深入小组亲身示范,当有学生提出问题后一定要注意评价的力量,老师的鼓励很重要,如果同时也得到组内同学的鼓励或是真诚的评价,相信冷场的现象就迎刃而解了。小组合作的初始我们发现有许多学生不会进行小组内的讨论与交流,当老师安排小组内进行交流时只是几名同小组的同学凑到了一起,要么就是干巴巴等着不说话,要么就是各说各的没有倾听更不用谈讨论与交流。

这时候,作为老师,我们作为课堂引导者的作用就更加重要了。作为老师,我们应该综合观察每个小组的讨论与交流情况,当发现上述情况的时候,就要及时地深入到这样的小组中,进行示范与指导,使小组成员学会交流从而使小组内的交流与讨论真正发挥作用。

例如,在教学按比例分配一课时,当学生找出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后,先让学生自主解决再在小组内交流,我发现有的小组,同学们想出了不同的方法,但是没有形成有效的交流。有的同学只关注自己的方法,对其他同学的方法不闻不问,当其他同学讲完后也就是笑笑了事,不明其然更不知其所以然。这时候,我就深入到这样的小组内,让一名同学先讲,然后提问你为什么这样做?这一步算式表示什么或者求的是什么?在这样一问一答的过程中,其他同学豁然开朗,纷纷投入到交流中,最终大家通过讨论总结出方法。也许每节课的时间指导知道几个小组,但是当我们一次次地坚持以后,所有学生就都学会了小组合作与交流,同时也为全班的集体交流奠定了基础。

三、怎样进行全班之间的交流

第一,老师应该和学生在一起共同辩论各项说话以及语言技能,举个例子来说,对“认真去听别人说话”这一项技能,老师可以带领学生举出一些有意义的行动指标,就像“可以看着讲话人的嘴”“用点点头、换表情等一些行动来表示正在认真听他说话”“用‘嗯’‘对’等一些话来回应讲话的人”“简单地记一下说话的要点”等,这样,大部分学生都能比较清楚地知道自己到底该如何去认真听别人发表观点了。这比一味地让学生“好生听”“不走神”更可以有效地纠正学生的行动。

第二,教师要创造机会,让学生在上课的时候小组活动中学会固定的交流语言,并培养能迅速反应的能力,从而使学生不断改进。在这个地方我想说一说“访问”的教学策略。

举一个例子来说,在教“平均数是数吗”这一课的时候,同学们在理解平均数的具体含义,以及求平均数的方法后,出示习题十一黄金周售出门票统计图,让学生估计一下这个星期天平均每天售出门票的数量?先自己估计一下再用自己的方法验证。不一会儿验证的结果就出来了,每天平均能卖一千张票。在这里我找到估计两千张票的一个同学说:你可以去当当小记者,采访采访其他人,听听他们是怎样估计出来的?被采访的当然是估计得比较准的同学,“你估计这个两千张比最大的数还大得多,这怎么可能呢?在这种情况下平均数总是比最大的数小的,比最小的数大的。”到这里再问刚才那位同学:听了他的回答,你有什么想说的?他说:“我现在终于知道平均数的范围在哪里了,我的数跑外边了”。一个外边恰恰展现出了孩子对平均数理解的深刻,说明了学生对自己学习的反思与成长。这样同学们在一次次当小记者和被采访人的过程中,克服了怕回答问题、不爱动脑筋的坏习惯,在互相交流和谈话中,学会了数学知识,并且能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更确立了努力学习的自信。

猜你喜欢
全班图形交流
如此交流,太暖!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原因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凭什么第一是你的
分图形
找图形
图形变变变
图形配对
全班发言最积极的两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