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气大论之运动变化

2022-11-26 06:14:16林家坤
江西医药 2022年7期
关键词:阳化三焦阳气

林家坤

(萍乡市中医院,萍乡 337000)

“阳化气,阴成形”,语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1]。阳主动,主散,化气作用是阳的特性;阴主静,主凝,成形作用是阴的特性。阳化气,阴成形,是自然万物生化及人体物质代谢的基本活动形式。

“阳动而散,故化气;阴静而凝,故成形”。《内经》用此理论诠释自然现象和人体生理病理。

“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天气虽属阳,但要通过阴寒的凝结作用,才能下降为雨;地气虽属阴,但要经过阳热的蒸腾作用,才能上升为云。自然界化云成雨的过程离不开阳化气,阴成形的作用。生活中我们知道,水蒸汽如果遇到冷的东西,就会凝结成水珠。从无形的气到有形的水珠,这就是阴成形。它需要两个条件,一是无形的气,二是具备阴寒的媒体。比如,在煮水的锅内,水蒸汽只能在锅盖上形成水珠,而由于锅底以及侧面太热,阳气太旺,就不能形成水珠。再看豆腐的制作,黄豆做成豆浆,煮沸后并不成形,要想变成豆腐,必须点卤。点卤就是加盐卤或石膏水。这两种东西都是阴寒之物,于是阴得以成形,豆腐于是做成了。所以说,豆浆是温性的,但豆腐是凉性的,因为加了盐卤或石膏。又如大冬天形成的雾淞景象,仔细一琢磨,也是这个道理。

再如人吃饭这件事,我们知道吃一碗饭可以产生一碗饭的能量,阳主消耗,阴主储藏,如果阳化气比较厉害,会导致人比较瘦,根本存不住任何的物质,都气化了。而阴成形则正好相反,人会很胖,吃到肚子里就存起来,喝点凉水也长肉。阳化气,阴成形功能必须平衡一致,才能正常运转,人就会既不虚胖,又不瘦削。

再了解一个概念,人体内西医所谓的水,在中医认为是津液,因为水的沸点是摄氏100度,而津液的气化沸点佷低,所以一旦有阳气推动,就可以行于身体的每一个角落。中医所说的津液如口水,抹到手背上一搓,非常臭,沸点佷低,如果阳气太足或阳气不足甚至阳气郁遏,津液都会变成痰、饮及水,进而形成各类病证,如高血压、脑血栓、肿瘤、肝病、肺病等等。而且中医所说的津液是非常营养的,家里养狗的人都知道,小狗非常喜欢舔人的口水及舔人的四肢,其实小狗是非常聪明的。

从中国的神话故事来看,盘古开天辟地,清阳上升成天,浊阴下降成地,天地成而后万物生。阳代表着能量,阴则代表着物质,而爱因斯坦最伟大的发现就是能量可转化为物质,而物质也可转化成能量,公式:E=Mc2(能量=质量乘以光速的平方),这令人脑洞大开,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阳化气阴成形,在宇宙中有很多看不到但能探测到的暗物质,就是属于先天阶段的混沌状态,能量物质合二为一,既没化成气,也没形成质,只有到了极端时刻,才会产生阴阳,导致分离,从而阳物质化成气,而阴物质形成了形体了。

我们知道,死人泡在水中会膨胀起来,是因为没有了阳气,不能气化水湿,水湿因而聚积胀大。活人与死人的最大区别即在于活人有阳气,而死人没有阳气,只是一堆死阴,死阴是没有生命的。所谓生命,其实就是阳气。有了阳气的支持,我们的躯体才是活的。我们的阴是足够的,从来也不会缺少,像我们的组织器官躯体就是阴,吃的饭也是阴,缺少的是真的阳气。只有阳气旺了,才能气化水液而化为阳气。如果真有人阴不足了,那喝水来补充阴津,是根本没有用的,因为没有阳的气化,水根本进不了我们的生命。阳气才是生命的根本。所以诊断谁病了,病是由丙火加上病字头组成,火代表着阳,病就是阳气病了的意思。

如果明白了“阳化气,阴成形”的道理,临床上对肿瘤、红斑狼疮、肝硬化、甲状腺肿、类风湿关节肿大变形、肥胖症、椎体增生等等形体实质疾病,都必须考虑到是阳化气功能出了问题。至于未牵涉到阴成形,本身是阳化气出了功能性障碍的疾病,则更须积极调理,抢在阴成形之前处理好这个问题,对人体的健康具有积极的保健作用。

1 心为阳气之大主

《素问·六节藏象论篇》[1]说:“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古人将心脏的功能提高到了是生命的根本,智慧的所在这种高度,充分说明了心脏功能的重要地位。从生命的来源来看,当精子与卵子结合那一刻起,短短的四个星期,胎儿就开始有心跳了,你说神奇不神奇。然后才是神经管、脊椎及四肢的形成和发育,通过细胞凋亡,开始形成手指头。众所周知,人体的生命活动是靠心脏不停的跳动去供血供氧来完成的,心跳一旦停止即表示着生命的结束,所以《内经》有心为君主之官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的记载,说明心脏在人体生命活动中有重要的意义及主导地位。

中医学认为,心脏不停的跳动,是靠心主阳气的功能来实现的。人身上所有的可见的脏腑都有月字旁,唯独心没有月字旁,是说心像太阳一样,阳光四射,照亮温暖推动其它脏腑功能的活动。故《素问·金匮真言论》说:“阳中之阳,心也”“心属火”。《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亦说:“心为火脏”。所谓“通于夏气”“太阳”“阳中之阳”都是指心脏中存在着一种阳热之气,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说的“热能”,所以古人都用“火”来形容它。这种具有火热性质的阳气,是人体生命的原动力,由心所主宰,是人体生命的根本。正是因为心为阳气之主宰,在临床上每个医生都知道救心就是救命,民间每个人都知道养心就是养命。

2 阳气运行的大通道

三焦是中医藏象学说的重要概念,历代医家对其解释有颇多争议,令后学者无所适从。五脏心肝脾肺肾,对应其腑小肠胆胃大肠膀胱,然六腑中唯独三焦无相对应之脏,且五脏六腑中和西医名称及形态基本相似,只有三焦完全不同;《难经》更云其有名而无形,故疑点甚多。严格来说,人体构造实实在在存在于体内的器官是五脏五腑,中医学将三焦这个概念提出,并推出与其心包络相对应,而心包络又是心脏的组成部分,心包络的功能与心脏是一致的,也就是说,三焦与心脏相对应,心脏同时与小肠、三焦相表里,属典型的一心二用。这样做的结果,意味着突出心脏功能重要作用外,又给后来中医探索人体奥秘留有余地和空间,不能不佩服古圣贤的聪明与智慧。

心是人身阳气之大主,阳气需要空间和通道才能迅速散发全身以支持人体的生命活动,古人就认为三焦是人体区域管辖范围最大的一个腑,这个腑是干什么的?干的就是存住和通行阳气的大事。所以《景岳全书》[2]说:“三焦者,确有一脏,在脏腑之外,躯体之内,包罗诸脏,一腔之府也”,一个“包罗”两字,将三焦说成无限大。《难经·三十八难》[3]:“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主通行之气,经历五脏六腑”,“使”是干啥的,使是大使,到处跑的。一个使字点明了三焦是心的大使,将阳气送往全身五脏六腑和各个角落。这里的“原气”,即指具有元动力的人之阳气。三焦者,三是多的意思;焦者,一指阳气是热的性质,二指礁石,像大海江河中突出的礁石,多而且突出水面,供阳气聚集和疏散,三是指焦点,因点多面广,容易出现生理病理问题,成为主要矛盾。三焦与心包络相表里,络者,网络,脉络,管道也,意指三焦犹如布置于全身的网络管道,而阳气正是通过这些网络管道运行周身。所以说三焦是阳气运行的大通道。今人形容三焦是运行阳气的双向八车道,正是此意。至于说三焦还有通行水液的功能,其实这个问题很好理解,因为人体由70%的水液组成,全靠阳气推动,阳挟阴而行,三焦即是阳气通道,自然就能通行水液,这个功能是三焦的副功能,名为三焦,就是人体大部分由水组成中的多个礁石。所以,搞懂了三焦,就搞清了阳气的去处,那么很多疑难杂症产生的原因就弄清楚了。三焦,既然是通道,那通道是宜通而不宜堵的,宜广不宜稀的,宜多不宜少的,为什么小柴胡汤适应范围广呢?那就是小柴胡汤有《伤寒论》中所说的使“三焦得通”的作用啊!

3 肾是固密阳气的重要器官

中医学特别重视肾的研究,认为肾藏精,主生长发育和生殖,主宰全身的水液代谢。对肾阳肾阴的研究,自唐宋元明清以来,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现代更是用多学科多途径研究其实质,取得了不斐的成就。但有一个问题,历代医家或轻视或一笔带过,未作深入研究,那就是肾在阳气活动中,到底扮演什么角色?这个问题有点语焉不详矣。

《素问·生气通天论》[1]曰:“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对阳密乃固,一般的解释是阳气的致密而护周于外。也有解释是阴阳相互依存、互根、平衡之大法。更有解释是阴阳相抱,阴很紧,所以这个阳就能收得很紧实。这些说法都有一定道理,但都令人觉得空洞无物,不得要领。我们知道,阳气不是与生俱来,也不是独来独往,更不是没有制约和运行机制的。阳气是脏腑功能活动产生,反过来又作用于全身及五脏六腑的,对阳气进行固密作用的,一定要有一个重要器官执行,我认为这个重要器官就是肾。理由如下:

(1)阳密乃固,固什么?后面的文字说得很清楚,是精神,是精气。肾藏精,肾若没有固密阳气的作用,如何能封藏得住精气?肾固密阳气作用不及或衰减,人就容出现“漏”,也就是遗精、遗尿,或者稍微一咳嗽小便就出来了。这种情况在女性身上发生得更多一些,因为女性的尿道天生比较短,肌肉比较弱。至于小儿夜间尿床,更是比比皆是,都知道是肾固密阳气弱的原因。通过现代检测手段发现的尿蛋白、尿糖等,无一例外都是肾固密阳气作用出了问题。《金匮要略》里面描述:“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胘,发落,男子失精,女子梦交”,讲的就是肾失固密阳气作用的症状及病机。阳气的固密作用是否强弱,取决于肾脏的功能是否强健。就像汽车轮胎一样,如果胎的质量好,保养得当,里面充满了气,一不会跑气,二有弹性,加一下油门,轻轻松松的可以跑几百公里。

(2)《素问·灵兰秘典论》谓:“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可知“作强”,也是肾的主要功能。肾的作强作用,主要是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骨骼强健,体力耐久而强用;二是髓海充盈,思维敏捷,动作灵敏;三是表现在肾主二阴,生殖器坚强、刚强。肾主水,藏精,都是阴性的物质,至柔至软,为什么将“作强”的作用安在肾的头上呢?原来还是肾有固密阳气的作用。阳气足,固密好,则至刚至强,所向披靡。后世道家的炼丹术及各种气的修炼术,无一不是奔向肾是能固密阳气作用来的。

(3)《黄帝内经》将肾归为阴中之阴性质,与心为阳中之太阳性质截然相反,又位居于下。阴是实物有形,越阴就载物越重越多,就像大型卡车或航母一样,《内经》又说“肾与膀胱三焦相合”,由心主导的阳气经三焦通道到肾,肾可以大量的吸收阳气,通过自身的至阴涵纯热的阳气,阴阳相抱,达到固密阳气作用,所以说阴中之阴的肾脏,具备天然的固密阳气功能。

4 肝肺圆圈维护阳气的运动变化秩序

阳气在体内运动变化也是需要遵循一定规则进行的,需要接受肝肺两脏进行调节,维护好运行秩序的。若肝肺功能失司,阳气运动变化就会秩序紊乱,从而导致气机失调,变证丛生。

“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出自《素问·刺禁论》,此书中提到了肝气在左侧升发,肺气在右敛降,一升一降,一左一右,形成了一个循环圆圈。左肝右肺,是中医学中的一个功能概念,不是西医所说的解剖学概念,这个问题首先要搞清楚。

肝生于左。生,《广雅》:“生,出也。”出,《考工记》玉人注:“向上谓之出。”左,乃《五运行大论》中“下者左行”之左。故肝生于左,谓肝气从左向上升也。

肺藏于右。藏,《词源》:“潜匿”也。潜,《中华大字典》:“潜,沈下”“沈,下也”。右,乃《五运行大论》中“上者右行”之右。故肺藏于右,谓肺气从右下降也。

关于左右学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的很清楚:“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据唐代王冰注为“阴阳间气,左右循环,故左右为阴阳之道路”。明确的认为左右是道路。众所周知,道路是需要管控并明确方向的,左者上行,右者下行,才能并行不悖,不会出现堵撞车等混乱情况。而身体内的道路是阳气挟阴运行的,肝在左边管控,利用其疏泄功能,助引阳气上升;肺在右边管控,利用其肃降宣发功能,助引阳气下行,一升一降,左右逢源,上下贯通,形成人体一个闭合的,可调控的圆运动,达到气机通畅,平和健康的目的。

最典型并最具说服力的案例,是在《金匮要略》水气病篇。该篇原文谓:“气分,心下坚,大如杯,边如悬盘,水饮所作,桂技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是一个典型的肝肺失去调控能力,阳气挟水气堵塞不通的案例。方中用桂调肝,“木得桂则枯”,麻黄调肺,其它药助阳,使肝肺瞬间恢复调控能力,阳气运行正常而愈。所以论中云“阴阳相得,其气乃行;大气一转,其气乃散。”其论可谓要言不繁,一语点醒肝肺原来是有阳气运行管控能力的。为了防止肝肺管控能力过强或不及,中医学者们又给肝脏这个将军之官,配上个中正之官,清净之府—胆,随时纠正和扶助肝气的太过及不及。给肺这个相傅之官,配了个传道之官—大肠,让任劳任怨的肺随时可以有个出气歇息排泄的通道。肝肺圆圈组合,加上胆肠相配,齐心协力,才能保证调控、维护好阳气这个生命活动有条不紊的运行下去。

猜你喜欢
阳化三焦阳气
通阳化浊方与四妙勇安汤干预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家兔的粪便代谢组学比较研究
基于“阳化气,阴成形”理论探讨软组织肉瘤的发病机制及治法
阳气,护佑全身、除痰祛湿!
基层中医药(2021年8期)2021-11-02 06:25:02
三焦“筋膜”说——从筋膜学角度认识三焦
中医导引法——八段锦(一) 两手托天理三焦
基层中医药(2020年4期)2020-09-11 06:30:36
阳气不足该怎么调理?
妇女生活(2019年7期)2019-07-16 04:16:19
手脚冰凉 醋泡生姜
“阳化气,阴成形”与中医肿瘤关系探究
早上洗澡伤阳气
祝您健康(2015年6期)2015-09-16 03:22:40
三焦和心包相互关系的再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