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译活动特点及口译策略探析

2022-11-26 05:33
关键词:源语译员口译

刘 娜

(锦州医科大学 外国语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2)

口译作为跨语言、跨文化沟通的桥梁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口译是一种特殊的语言交际方式,要求译员能够综合运用其听、说、读、写、译的能力。虽然一部分能够熟练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的人在某些场合下能够承担一定的翻译工作,但是能够提供专业口译服务的译员一直是凤毛麟角。口译是一项复杂的文字信息处理与转换活动,具有情景性、即兴性和综合性的特点,语言信息解码过程受众多复杂因素的影响,要求译员能够在不同的情境下迅速做出反应,这就要求译员能够熟练掌握翻译技巧。好的翻译应如射击正中靶心,简洁而精准。这就要求口译员在实践中不断磨炼翻译技巧、丰富知识储备。笔者旨在为译员在口译活动中提供思路与方法,提高翻译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一、口译活动的特点

翻译不是一种交际结果,而是一种交际行为[1]。一般来说,口译活动主要具有情景性和综合性的特点。

1.口译是一种情景性语言转换。尽管之前已经做了大量准备工作,口译过程中也会出现无法预见的情况。参与沟通的双方都不会希望作为沟通媒介的口译员占用他们太多时间。因此,为了确保信息能够准确流畅地传达,实现口译的有效性,译员必须具备快速反应的能力,以应对纷繁复杂的局面,解决不可预见的问题。面对不可预见的突发状况,口译通常带有即兴发挥的意味,而口译员所承受的压力有很大一部分就源于此。口译员工作的地点通常是公共场所,如会议室、礼堂、报告厅等,这就意味着口译员工作经常要面对大量观众。因此,不同的情景会对译员的心态有很大的影响。由于口译是一种难以预测的双语交际活动,译员必须具备从容面对大量听众的心理素质以及灵活应对突发状况的能力。

2.口译是一项综合性活动。口译涵盖领域甚广,职业口译员的工作范围没有明确的界限,“口译的服务对象是各界人士,他们来自各个阶层、各行各业,有着不同的教育背景和文化背景,在交际过程中会将自己所熟悉的专业知识表达出来。”[2]这就是职业口译员日常面对的工作。口译作为一项综合性活动,其内容的广泛性和复杂性是不争的事实。虽然没人能够完全做到精通百家、博晓万事,但口译这一特点要求译员除了具备扎实的语言基本功之外,还要了解不同领域的相关知识,能够综合把握输入的信息,使用自身语言技能和广博的专业知识对输入的内容进行综合处理,以完成语言的转换和输出。因此,一名合格的口译员不仅应该是语言方面的专家,还应该是通晓多领域知识的“杂家”。

二、口译活动的评价标准

1.准确性。严复提出了翻译的三个标准是“信、达、雅”。尽管在翻译界对于翻译的评价标准一直存在不同的声音,但大多学者都比较认同严复先生这一观点。所谓信,就是要求译文要忠实于原文。好的翻译首先要求译员能够将源语准确地转化为目的语,无论口译还是笔译都适用于这一标准。也就是说,口译员应当将源语中所有实质性信息忠实地传递给听众,任何篡译、误译都是不能被接受的,这是评价一场口译活动是否合格的最基本要求。无论是发言者真诚友好的态度还是其急迫恳切的心情,口译员都应充分理解,并在此基础上选择恰当的词汇和语气进行语言转换和输出。一个优秀的口译员在整个翻译过程中应当是“透明的”,发言者所要表达的信息和态度经过这层“透明”介质的过滤和转换,能够准确无误地传达给听众。“准确的口译不仅是双语交际成功的保障,而且也是译员职业道德和专业水平的集中体现。准确的口译不仅体现了译员对交际活动的尊重和负责,也体现了译员对交际双方的尊重和负责。”[2]

2.流畅性。在确保口译准确性的基础上,译员还应该将输入的信息快速流畅地翻译成目标语言,这不仅是口译活动最大的特点,也是口译有别于笔译之处。如果说准确性是口译的“生命”,那么流畅性就是口译的“灵魂”。之前我们提到,口译活动具有情景性和综合性的特点,也就是说口译是在活动现场即时性发生的,因此,交流双方都对译员的效率有较高的要求。口译员不仅要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语言的转换、解析、编码和输出,还要确保译文的时效性和流畅性。译员翻译的流畅与否能够直观地传达给每一个听众,也决定着口译活动的成败。流畅性对口译员的心理素质和语言基本功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想确保译文简洁流畅,译员要尽量避免卡壳、重复或发音模糊的现象。译员表达得流利与否同时也能够直观清晰地展示译员的翻译能力。“一般来说,我们可依据口译员所用的口译时间是否同发言者的讲话时间大体相等来衡量某场口译是否属于流利。”[2]

三、口译策略

释意理论认为译者在翻译时应该重视的是源语文本中所要传达的思想、情感与客观或主观事实,而非语言形式本身,语言只是宏观概念上的符号[3]。也就是说,口译最主要的原则是理解,最终目标是实现沟通。基于这一原则,我们可以将口译的基本策略总结为以下三个方面。

1.适当地解释和简化。口译的基本策略之一就是以适当的方式对原文进行解释。无论口译员在工作过程中采用什么方法和技巧,都不能脱离原文。为了使所有听众都能明白说话者要表达的内容,译员有时需要对原文中的特定内容加以解释或说明。例如,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 年7 月1 日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大会上提到: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断完善党的领导,增强“四个意识”,坚持“四个自信”。“四个意识”和“四个自信”是在我国特定国情下产生的词汇,带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因此,译员在翻译时应当对“四个意识”和“四个自信”分别加以简单解释,将这句话翻译为“On the journeyahead,we must uphold the Party’s overall leadership and continue to enhance its leadership.We must be deeply conscious of the need to maintain political integrity,think in big-picture terms,follow the leadership core,and keep in alignment with the central Partyleadership.We must stay confident in the path,theory,system and cultur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实际上,除了加以解释之外,对原文进行必要的简化也是口译活动中的常用技巧。笔译工作者经常会为某个词的使用反复推敲,力求译文的华美雅致,而口译中译员经常会用简单易懂的词去解释那些看似华丽高端实则难懂的复杂词汇。在口译实践中,这种方法不仅能够化繁为简,高效传递原文信息,而且更便于听众理解。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汉语言博大精深,漫长历史积淀下来的特定的语言表达方式一直是口译员比较棘手的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时,解释和简化这一方法就是译员手中最有力的“武器”,所向披靡、无往不利。在大型活动的讲话或致辞中,讲话者喜欢用良宵、欢聚一堂、共度这样美好的词语来烘托喜庆气氛。经验不足的译员有可能被这些华丽的词汇吓住,不知所措。然而,如果我们褪去语言华丽的外壳,“在这月明中秋的良宵,我们欢聚一堂,共度这一喜庆的节日”这句话在精简之后就可以翻译为“On this splendid mid-autumn night,we get together here to celebrate this festival.”

2.合理预测。有的时候讲话者的口语表达冗长而晦涩,口译员很难把每个单词都记住。因此,口译员需要对说话者可能说出的话做出合理预测。口译员可以根据短语的固定搭配和句子间的逻辑关系对说话者的讲话意图进行合理预测。比如,我们经常提到的假设关系、因果关系、转折关系、递进关系等。在句子、段落或篇章中,表示逻辑关系的一个显著标志就是逻辑连词,例如,however、but 和although 都是英语中常见的连词,口译员通过这些词很容易就能够推测出讲话者接下来说的话意思上要发生转折。因此,熟练掌握逻辑连词有助于译员理解源语逻辑关系,对说话者意图进行预测,提前组织语言,提高翻译效率。

此外,口译员还可以根据自己掌握的背景知识或社会热点信息预测讲话者接下来要表达的内容,打好提前量。美国耶鲁大学校长Peter Salovey 在2020 年开学日讲话中提到,“We are dealing with two parallel crisis:the COVID-19 pandemic and the racial inequality and injustice rooted in our country’s history of slavery and still facing today.”当听到“two parallel crisis”时,了解时事的口译员会对“两个危机”进行合理推测,脑海里的相关背景信息被瞬间激活,相关词汇或表达法都会提前进入准备状态。当讲话者将“two parallel crisis”具体限定为“the COVID-19 pandemic”和“the racial inequalityand injustice”时,口译员在此前合理预测的基础上能够做出迅速反应,将这句话翻译为“摆在我们面前的是双重危机:新冠肺炎疫情和种族不平等、不公正的问题。种族问题起源于美国奴隶制的历史,延续至今。”

3.语义对等。在翻译中我们经常会提到“对等”一词。翻译中的对等既包含语义对等也包含文本对等。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的信息[4]。所谓语义对等,就是译员在完全理解源语的基础上填补不同文化间的空白,使译文既能准确传达原文的信息,又符合目的语听众的习惯,使他们能够迅速理解。按照法国释意学派的理论,口译的终极目标是传递信息并实现沟通。释意学派将口译的过程分为三步,即理解、脱离源语外壳和再表达。寻求语义对等也就是我们这里所说的“脱离源语外壳”。在这一过程中,译员摆脱源语语言形式的束缚,使源语要表达的意思从语言形式这一“外壳”的束缚中脱离出来,找到更适合目的语的表达形式。

“借”是在不同语言文化背景中实现语义对等的一个有效方法。举例来说,讲话者在讲话中提到诸葛亮,如果译员将其直接翻译成“ZhugeLiang”必然无法将诸葛亮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智慧形象生动地传达给听众,这是文化背景缺失造成的。在这种情况下,口译员可以从目的语文化中“借”一个和诸葛亮类似的形象,让听众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诸葛亮在中国的历史形象和地位。在西方文化中,以色列国王所罗门(Solomon) 一直都是智慧的象征,二者都是自身所在文化中的智者,形象具有很大共性,因此,可以将诸葛亮译为“ZhugeLiang,Chinese Solomon”,这样就补充了源语文化在目的语文化中的缺失,实现语义对等,便于听众理解。

猜你喜欢
源语译员口译
基于中国英语口译能力等级量表的典型口译活动分类探究∗
中医口译的难点与处理策略探究
口译中的“现场学习”
释义理论指导下的口译教学新模式探究
对中国口译近25年来的研究综述
关于卡特福德翻译理论的思考
英语翻译中悖论的发现与理解
口译中的“陷阱”
译员扮演何种角色?
源语概念对英语专业学生隐喻词汇习得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