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大学生法治精神培育功能及实现方法

2022-11-26 05:33李新仓王梦茜
关键词:依法治国培育法治

李新仓,王梦茜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沈阳 113001)

习近平法治思想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强调依法治国是建设富强、文明、民主、和谐国家的基本要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依法行政以及依法执政是我国政府所奉行的职业操守,现代化法治社会建设也将依法行政和依法执政作为重大战略发展,实现在党的领导下立法准、守法严、执法稳,逐步推进依法治国的实施。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司法体制改革已经作为重要事项提上日程,伟大的“中国梦”目标为全面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完善法律体制机制、依法推进治国方略提供了新目标。

法治国家建设与大学生法治精神培育休戚相关。新时代大学生是我国法治化建设的主力军,随着法治课程、普法活动的设立,现代化法治思想已在新时代大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在法治精神培育过程中,要把加强全面依法治国的理论基础教育摆在首位,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只有全面理解法治思想的重要性之后,法治精神培育才能事半功倍。全面依法治国属于系统性工程,实践证明,要实现全面依法治国目标,就必须要坚持培养德法兼备、高素质的法治人才。[1]法治精神培育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关键环节。培育大学生法治精神有利于大学生具备良好的法治思维以及法治应用水平。在法治精神培育过程中,必须要使学生们明确其承担的使命和责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依法治国理念为指导思想,增强大学生乃至全民法治精神的效果,促进全面依法治国的发展进程。本文在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探究大学生法治精神培育功能和实现方法,建构大学生法治精神培育体系,促进大学生自觉遵守和践行法治,创新培育大学生法治精神,为大学生法治精神培育提供基础的理论思维和理论指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和法治国家建设。

一、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大学生法治精神培育的理论阐释

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步与发展的制度保障,是建设法治社会主义国家的必然要求。全面依法治国的实施要求社会所有成员具有良好的法律素养和法律意识。全面依法治国更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现良政善治筑牢了坚强保障,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顺利运行。法治精神是法治的灵魂,理论阐释是培育大学生法治精神的基础,旨在推进全社会坚守法治原则,崇尚良法善治,建设法治政府。

1.大学生法治精神培育的内涵。培育大学生法治精神需要厘定其内涵和特征。关于法治精神的内涵,学术界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广泛研究,形成了认知说、属性说、构成说等观点。认知说指出,法治精神是关于法治本质、法律规律的理性认知模式。[2]认知说将法治精神界定为认知模式,这种认知模式增强人们在实践中崇尚法律的心理状态。任伦海(2009 年) 指出,法治精神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范畴,是社会主体生成法律思维模式。属性说认为,法治精神贯穿于全部法律制度和法律实践并决定其内容,客观性是法律的价值内核以及判断法律是否属于良法善治的重要依据。韩大元基于法治精神的核心属性,指出人权精神是法治精神的价值核心。构成说指出,要从法治精神构成分析法治精神的内涵。周叶中(2011 年) 指出法治精神是主体对法律形成潜在的观念体系;郝耀武、孙长春(2007年) 指出,法治精神是主体对法律的主观反应和理性认知。

在梳理文献基础上,笔者认为,大学生法治精神培育应以法治精神为基础,具体是指由多元主体以传授法律知识为逻辑,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法治实践,坚定大学生法律信仰的行为。大学生法治精神培育具有目的性、针对性和实践性特征。目的性是指大学生法治精神培育具有明确目标,需要有目的、有计划培养,增强大学生法治信仰。针对性是指法治精神培育对象具有指对性,主要是针对特定的不同年级、不同领域的大学生群体进行培育。实践性是指在大学生法治精神培育方法中要发挥实践功能,[3]旨在巩固和检验大学生法治精神培育效能。

2.全面依法治国与法治精神培育的辩证关系。全面依法治国与法治精神培育是辩证统一的。全面依法治国为法治精神培育提出总要求和法治准则,法治精神培育推进全社会坚守法治原则和全面依法治国进程。

第一,全面依法治国为法治精神培育提出总要求。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提出从政策治理到法律治理、国家治理理论创新,为全面依法治国提出理论和实践总要求,为法治精神培育提出总要求,为推进法治国家建设提供了思路。一是在全面依法治国实践中促进全民守法。突出《宪法》的根本法地位和最高法律效应,拓宽公民参与途径,实现立法内容更符合我国国情和社会发展实际。二是创新法治人才培育机制。通过壮大国家法治工作队伍,践行司法为民、司法便民,提高民众对司法公正的满意度。三是在法治文化建设中推进全民守法。法治文化是法治精神培育的基础。法治文化对法治精神培育具有促进作用,人文环境为法治精神培育提供社会氛围,通过思想规范人们行为,增强全民守法观念,树立法治意识与法治思维,为法治精神培育指引方向。

第二,全面依法治国为法治精神培育提供法治准则。良好的法治精神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基础条件。全面依法治国为法治精神培育提供法治准则,要求人们在实践中以法律为行为准则,严格恪守法律,敬仰和推崇法治。通过遵纪守法,人们的权利义务意识会逐步强化并发展为法治意识,人们会开始在内心认同法律并自觉遵守法律,法治精神就会深入人心,违法行为就会被人们自觉抵制,这就为全社会守法成本的降低和全面依法治国的推进提供了前提和基础。人在社会实践中通过自觉遵循社会规范,将社会规范内化为思想,并经由行为予以体现。个体只有通过遵守社会规范,加之培育其法治精神,才能更利于维护个体自身的合法利益,实现社会的良性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全面依法治国的推行,为社会发展提供了更高层次和更高要求的价值目标,并通过人们在社会中的实践来培养法治观念,培育和形成良好的法治精神,维护社会的健康运行,保障法律和法规的切实执行。

第三,法治精神培育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和法治国家建设进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法治中国建设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与依法行政的统一,这是对全面依法治国建设路径的重要判断。一是法治精神培育可以巩固法学知识功底。帮助人们建立系统性法学知识体系,教育人们养成自觉遵守法律的习惯。二是法治精神培育可以推进法治教育入脑、入心。积极开展法治实践活动,教育人们真学、真信、真用法律,把法治精神与观念熔铸到头脑中、镌刻在内心里,在全社会树立法律威信,坚定法律信仰。三是法治精神培育可以促使人们敬畏法律、自觉遵守行为规范。在实践中自觉抵制不法行为,推动全民自觉守法,将遵法和守法作为全社会自觉行为,在全社会形成法律至上的法治环境,将青少年培养成法治的坚定拥护者、模范实践者、积极普及者,推动法治向纵深发展。

二、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大学生法治精神培育的功能

法治精神是新时代大学生应当必备的基本品质之一,对完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提升大学生的法律思维和法律观念以及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在全面依法治国的新要求下,培养大学生法治精神属于重要的系统性工程。法治精神培育具有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提高大学生守法用法能力、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等重要社会功能。

1.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大学生法治精神培育具有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价值取向的功能。正确的价值观是人的重要内在修养,其形成是一个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的进程。与青少年阶段和成年阶段不同,大学阶段属于中间地带,学生们的思维方法尚未完全定型,大多数同学的价值观具有不成熟性与不准确性的特点,导致大学生缺乏正确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法治精神属于理性思维模式,培育法治精神可以帮助人们形成公正态度,[4]引导大学生以积极的心理状态和正确的方法对待矛盾,避免大学生成长与社会发展轨道和正确的人生方向相偏离。从社会整体发展角度,法治型人格作为大学生人格完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顺应当代社会发展需要的重要品质,使大学生能够顺应法治建设需要,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2.提高大学生守法、用法能力。守法、用法能力是指在实践中运用法治思维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培育大学生法治精神有利于在实践中提高大学生守法、用法能力,引导大学生在实践中遵法、学法、守法、用法,提高法治思维和法治实践能力。在实践中,培育大学生法治精神有助于大学生形成良好的法治品行,引导大学生在实践中做出理性和正确的选择,自觉规避或抵制大学生行为超越法律边界,提高大学生守法用法层次;培育大学生法治精神可以提高大学生守法、用法能力,有利于将法治从抽象概念内化为精神,增强法律认同感和归属感,坚定法律信仰。

3.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社会责任感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备素质,是新时代赋予大学生的神圣使命。在社会转型时期,社会主体与利益呈现多元化特征,加上大学生社会阅历浅、思想不成熟、品格易变性,这些都对大学生法治精神培育产生挑战和负面影响,增强了大学生法治精神培育的迫切性。培育大学生法治精神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法治实践能力;提高大学生群体主动与社会不法行为做斗争的主动性;保证大学生积极自觉参与到新时代社会法治建设中,使大学生在奉献社会过程中感悟所担负的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切实促进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培育大学生法治精神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实施,鼓励大学生参与实践的热情,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大学生法治精神培育的原则

法治精神的精髓是行为人在做出一定的行为选择的时候,始终坚守法律至上的要求和理念。大学生法治精神的培育原则旨在指导大学生法治精神培育的行动,进而扎实提升大学生法治精神培育的实效,为此必须明确大学生法治精神培育的原则。全面依法治国对大学生法治精神培育提出了新要求,培育大学生法治精神要坚持法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相融合、实践导向以及协同育人原则,增强大学生法治精神培育效能。

1.坚持教育融合原则。道德和法治是全面依法治国的两种手段。大学生法治精神培育要坚持法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相融合,同步提升道德素养和法治素养。一是法治与道德功能具有互补性。柏拉图指出,完全有德性的人极少,这就需要受法制制约、遵守法律,用法实现我们的善。[5]柏拉图旨在正确引导人们弃恶向善。正是因为道德与法律具有功能互补性,在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采取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相融合模式培育大学生法治精神,有利于共同发挥道德“自律”功能和法律“他律”功能,促进大学生道德自觉遵法守法,引导大学生向上向善。二是法治与道德内容具有渗透性。道德的法律性和法律的道德性具有渗透性。[6]在辩证关系中,道德的法律性是指道德具有法律功能,强调道德内容的法律性。在道德实施过程中,道德建设通过法律规范推进道德要求法律化。三是法治与道德素质具有共通性。道德与法治教育涉及不同学科,在大学生法治精神培育中,可以把道德知识与法律知识有效融合。[7]作为行为准则,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在培育大学生个体思想道德素质上具有共通性,在具体培育中基于“认知——内心认同——自觉践行”统一,实现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相融合,构建大学生个体思想道德素质结构,提高大学生法治精神培育效果。

2.坚持实践导向原则。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8]实践导向原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依据,倡导在实践中坚持理论与实践融合,在实践中实现理论的证成。一是激发培育兴趣。实践导向原则是实践性原则的具体化。社会实践有利于体验法律认知,将法律理论知识实践化,在社会实践中感悟法律知识运用效果,体验和感受法律的魅力,养成守法行为,激发大学生学习法律知识和参与实践的兴趣。二是巩固培育效果。实践具有目的性,实践有利于巩固和检验大学生法治精神培育效果,提升大学生学法用法能力。三是强化培育功效。实践导向原则注重实践对培育大学生法治精神的功能。在法治精神实践培育中,教师仅仅是其指引者和监督者,需要在实践中深度挖掘大学生潜能,将法律教育课堂延伸到校外实践,并将这些潜能应用到生活实践中,通过深入社会基层参加社区服务等活动促进大学生参与法律实践,丰富大学生法治教学形式,培养其法治思维能力。

3.坚持协同育人原则。协同育人原则强调教育资源整合,建立教育资源新模式,发挥教育合力,构建动态联动长效教育机制。有学者指出,协同育人是指将育人主体进行整合优化,共同发挥各主体对人才培养的作用,实现育人主体对教育的良性互动。[9]有学者提出,协同育人是指各种资源通过协同模式转化为育人资源,并将育人资源投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三全育人”。[10]一是协同培育的整体性。协同培育强调教育主体协调配合,实现系统整体功能优化。协同的本质是通过要素的有效汇聚实现深度合作。协同培育注重发挥要素的系统性、整体性功能。大学生法治精神培育要引入协同育人理念,各子系统或各构成要素通过协同模式转化为育人资源,发挥协同育人整体功能,实现法治精神培育目标。二是协同培育的系统性。大学生法治精神协同培育是多个要素组成的系统,通过动态调整优化系统结构,有效整合高校、家庭、社会、受教育主体合力,通过系统功能正、负反馈等机制,不断调整系统要素,形成系统要素合力,增强大学生法治精神培育效果。

四、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大学生法治精神培育的方法

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持续性发展的制度保障,是建设法治社会主义国家的必然要求。在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培育大学生法治精神是法治国家建设的基石。全面依法治国属于系统性工程,有效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进程需要多元主体形成合力,构建多元主体的大学生法治精神协同培育体系,主要包括系统性大学生法治精神培育体系、多元主体协同培育体系、实践培育体系以及培育常态化机制。

1.建立系统性大学生法治精神培育体系。系统性法治精神培育体系的本质在于提供全方位、组织化、长期的法治精神培育内容。一是转变法治精神培育理念。大学生法治精神培育要做到由单一教育理念向产教融合教育理念转变,解决产教脱钩、产教分离瓶颈;要做到学习阶段教育理念向终身教育理念转变;做到“小思政”教育理念向“大思政”教育理念转变,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激励功能。二是凸显思政课中心地位。“大思政”格局下,大学生法治精神培育要突破思政课与专业课、公共选修课、实践教学环节壁垒,提升思政课对其他课程的辐射作用,强化思政课与其他课程内容联动和逻辑对照。将大学生法治精神培育贯穿思政教学全过程,制定大学生法治精神培育专门性计划,实现大学生法治精神培育宏观性和连续性。例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通过法治理论讲授培育大学生法治思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通过法治概念论述启发大学生掌握法治本质和功能。三是探究大中小学一体化体系。教学主体上,要创新思路调整法治教育师资队伍结构,扩充大中小学法治教育师资队伍,实现法治教育一脉相承;教学内容上,要基于大中小学学段特点,探究大中小学法治教育课程体系,系统梳理大中小学法治精神培育目标、内容、方式,系统性设计大中小学一体化法制课程教材;教学方式上,要提倡渗透式教学,启发学生法治思维。

2.构建多元化大学生法治精神培育协同体系。大学生法治精神培育需要国家、高校、家庭、大学生等多元主体形成合力,构建多元化协同培育体系。一是大学生法治精神的国家培育。国家是大学生法治精神培育的宏观主体,国家主要通过法律制度的制定推进执法公正性,营造法治社会环境,促进大学生培育守法意识。二是大学生法治精神的高校培育。在大学生法治精神培育中,高校要发挥课堂教学作用,探究完善的法制教育体系,采用多样化教学手段培育大学生的法治精神。在课堂教育基础上注重法律实践环节,探索建立公安、司法、警察、监狱等法治教育实践基地,将法治教育课堂延伸到校外,并通过校园法治文明建设依法制定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实现高校日常管理的法治化。三是大学生法治精神的家庭培育。家庭是学生的第一课堂,良好的家庭法治氛围对子女法治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父母在日常家庭教育中要身体力行自觉守法,注重孩子法治人格的养成,培育孩子养成良好的遵守法律习惯,增强对法律的认同感。同时在大学生法治精神培育中强化家庭与高校的沟通与衔接,建立高校与家庭双向信息反馈机制,形成法制教育“合力”。四是大学生法治精神的自我培育。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出,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自我教育是大学生法治精神培育最为直接的方式。在自我培育中,大学生要加强对法律重要性的认知,积极参加法律社团和社会实践,强化法律法规学习的自觉性,在实践中规范和践行法治精神,提升大学生法治精神培育效能。

3.完善多元性大学生法治精神实践培育体系。实践培育是指除课堂理论教学以外的一切实践性环节和活动,具有教学主体多元性、教学场域多样性、教学内容灵活性特点,拓展和延伸课堂讲授内容,从制度上建立大学生法治精神培育实践机制。一是开展实践培育活动。将大学生法治精神培育植根于生活实践,挖掘不同生活场域对法治精神的培育功能。大学生法治精神培育体系要全方位对接大学生生活实践,高校团委、学生会要积极开展“法治精神志愿者服务日”“法治精神下乡”活动,组建“法律社团”,引导大学生在实践中积极探索法律知识,开展法治精神实践活动。二是建立实践培育机制。创新“三方共建、二主体协同、一套制度”运行模式,即主管党政部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门、实践基地三方共建,运行过程中高校和基地两大主体全方位协同,提升运行效率。三是创新实践培育平台。大学生法治精神实践培育平台主要包括校内外实践平台,[11]将大学生法治精神培育从课上、校内扩展至课下、校外,积极统筹利用社会资源,调动社会力量在法治精神培育中的主体性、积极性,以校内外法治精神实践平台为基础展开法治精神实践,强化实践对大学生法治精神培育效能。

4.形成常态化大学生法治精神培育保障机制。常态化机制是指为保障大学生法治精神培育的系统性机制,主要包括理想导向机制、政策保障机制、培育队伍保障机制和培育效果评价机制。一是理想导向机制。理想导向机制是指高校等培育主体教育大学生坚定法治意志所采取的常态化培育策略的总和。通过“爱国半月谈”“周末法制沙龙”等活动讨论大学生对社会现象的直观判断,启发和引导大学生运用国际法、民法、商法解决实际问题,教育大学生牢固树立法治理想。二是政策保障机制。政策保障机制是辅助大学生法治精神培育主体进行政策决策、政策执行和政策评估行为的总和。政策保障机制包括完善政策保障组织体系、制定针对性的法治精神培育实施细则、创造开放性法治精神培育政策环境和提高大学生法治精神培育政策决策水平。三是培育队伍保障机制。大学生法治精神培育队伍保障机制是指基于全面依法治国要求,由政府、高校以及社会共同构成培育主体,通过搭建统一法治精神培育线上平台,形成法治精神培育主体协同机制。在多元培育主体中,领导主体负责制定培育方案、审核培育内容,督促培育机制运行,确保培育过程顺畅。讲授主体负责将法治精神培育内容有效、准确、科学地讲解和阐释,为整个培育过程奠定基础。社会主体负责在实践平台、现实生活中形成法治思维的治理效果,为大学生提供生动的法治精神培育案例。同时,构建以物质激励机制为常态机制,以精神激励机制为辅助机制的综合利益协调机制,激发不同层次培育主体的积极性,[12]完善法治精神培育队伍建设的财政支持政策与社会保障政策。四是培育效果评价机制。培育效果评价机制是特定主体对各机制运行过程、运行内容以及运行结果进行评估并提出改善方案的活动。培育效果评价机制包括成立专门的培育效果评价组织,建立由法学、教育学、管理学、信息学专家成立的培育效果评价小组,客观公正评价大学生法治精神培育效果;确立培育效果评价标准及指标体系,主要包括管理要素、保障要素、影响要素,以此为基础建立详细的指标子系统;选用科学的效果评价方式,从策略层面考核培育效果是否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内化视角考核大学生法治思维和分析问题能力,从法治精神外化视角考查大学生对法治知识的把握,综合性评价大学生法治精神培育效果。

猜你喜欢
依法治国培育法治
人大战“疫” 法治为要
礼赞70年:从五四宪法到全面依法治国
法治护航 让“游河南”更惬意
法治护航 守护生命之源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第十道 生相克
蟑螂
法治中国是实现中国梦的推动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