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香荣
崇左市人民医院 广西 崇左 532200
受到医学技术不断进步与完善的影响,诸多新型治疗方式逐渐在心肌梗死及其并发症预防中应用,其中经皮冠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是临床常用的一种心肌梗死治疗措施,但患者术后易发生诸多心脏不良事件,为此对患者展开有效的护理措施,继而改善其预后效果,是临床护理人员关注的重点内容[1]。延续性护理属于新型的一种护理措施,能显著减少心脏不良事件发生风险,随着全球多元化的持续发展,延续性护理在诸多慢性疾病中广泛普及,而延续性护理在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中同样起到重要的护理作用,不仅能有效改善心肌梗死患者近远期预后效果,同时降低患者经济与医疗资源负担,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本文现就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延续性护理的研究进展作出如下分析,主要作以下综述内容。
1.1 系统性出院指导 主要是在患者住院过程中,全面其文化水平、对于心血管疾病知识的认知程度、生活习性、治疗护理依从性及健康宣教效果等,并以此为依据为患者拟定个性化院外护理干预计划。在患者出院前,向患者详细阐述良好的生活习性与遵医嘱按时按点用药对自身病情的重要性;并引导患者掌握常见心肌梗死急救措施与应对方式,便于在出现紧急病情变化时及时得到治疗。并在以上前提针对药物相关知识、目的、注意事项及相关副作用对患者进行详细讲解,防止患者产生不必要的焦虑或紧张等情绪,继而发生停药情况。针对心肌梗死高危患者或老年患者,加强对其药物知识的宣教,完善其随诊卡的信息,同时做好患者家属的随访记录与健康宣教[2]。
1.2 电话随访 电话随访是延续性护理的首要构成部分,出院后需对患者展开定期的电话随访,密切观察患者的服药依从性,询问掌握其有无自行停药、漏服药物及擅自改药等现象,并予以合理的建议与指导;并通过电话随访向患者阐述罹患心肌梗死并不代表丧失运动功能,应在心脏康复观念前提上展开适当的运动锻炼,以加强自身身体素质。
1.3 网络公共平台 开创微信公众平台,创建心肌梗死患者专有的微信群,微信群由专门的医护人员定期更新相关内容与维护。医护人员可在微信群内定时发布心肌梗死相应知识与用药依从性的重要性,使患者深入掌握心肌梗死相关知识,加强其对自身健康的管理程度。当患者对自身病情存在疑虑问题时,可在群内提出问题,也可通过群聊与医务人员取得联系,医护人员给予患者及时且有效的解答与指导。此外邀请高资历的心肌梗死专家在群内向患者阐述心肌梗死疾病相应知识,在加深患者对疾病掌握程度上对疾病展开治疗,使患者加强战胜疾病的自信心。有研究表明[3],通过网络公共平台展开延续性护理能有效提高患者对心肌梗死疾病的认知程度,且利于患者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性。
1.4 社区护理 社区护理主要指的是在全体社会力量的辅助下结合预防医学、流行病学及护理学的理论与实践,构成一种全新的医学救治体系,继而为广大社会群体提供护理服务,使社区人们生活水平得到有效改善。社区护理人员与医院护理人员有明显不同,主要是因其通常为独立工作,通常情况下,医院护理人员在遇到相关问题时,可协助其他护理人员或医生共同解决,而社区护理人员则是独立完成各项常规操作,并对患者展开健康教育与指导[4]。对于国内大多数患者来说,当自身身体发生主观不适时,通常就近处理,即先寻求社区人员的帮助与援助,在病情较为复杂或社区医院设备难以满足病情治疗的现象才会向上级医院转诊。为此社区护理在心肌梗死患者延续性护理中同样起到重要作用,因此强化社区护理人员对心肌梗死疾病知识的认知与掌握程度尤为重要,可在处理心肌梗死患者期间起到重要作用。
1.5 创建心肌梗死患者俱乐部 创建心肌梗死患者俱乐部指的是在相应医护人员辅助下,由心内科医师与护理人员共同提出,最后由患者与其家属、全体医护人员及社会相关志愿者共同参与的一种团体活动。俱乐部应定期组织心肌梗死患者的相应团体活动,创办利于患者身心健康的义诊活动,向患者全面阐述心肌梗死常规诊治、PCI术后心脏康复与院外的自我护理知识,其次定期展开心肌梗死相应知识竞赛,促使患者间互相交流,使其能活动前提上互相支持鼓励,相互分享自身经验,同时使患者倍感医护人员与社会志愿者的关怀与爱护,利于患者后续的康复治疗[5]
1.6 创建心脏康复中心 创建心脏康复中心的目的在于综合采取主动积极的身体、心理、行为及社会的训练与再训练,协助患者缓解临床症状,改善心血管功能,在生理、心理、社会、职业及娱乐等方面达到理想状态,从而降低患者心衰并发症发生风险。心脏康复中心重视积极干预心脏病的危险因素,阻止或延缓疾病的发展过程,降低残疾与减少再次发作的危险性,心脏康复中心包含心内科、心外科医师、护士、康复师、营养师及心理师在内的多学科团队,为心血管疾病患者心脏做4S保养,通过饮食、用药指导、运动训练、心理调整及戒烟指导等全方位的心脏康复,以加快患者恢复心理与生理功能,继而继而程度提升患者生活治疗与预期寿命。心脏康复涵盖心绞痛、心肌梗死、隐性冠心病、冠状动脉腔内成型术、冠状动脉分流术及其他类型心脏病等,心脏康复治疗措施会影响周围群体对心脏病风险的认知程度,继而利于尚未患有心脏病的人群改变不良生活习惯,达到防止疾病发生的目的。心脏康复中心当前已在国内各大医院广泛应用推广,相信在未来不久后,会成为国内主流的心脏康复治疗、护理方式[6]。
2.1 认知干预 在实际生活中,医护人员可通过展开认知干预提升心肌梗死患者对自身疾病的认知程度,继而培养其积极向上的观念。因为形成良好的观念是人们积极进取、改变不良生活习性的首要原因。行PCI术治疗的患者通常具有较为复杂的精神反应,认知干预可对患者当前思维模式进行改变或影响,通过认知干预可促使护理人员良好的掌握心肌梗死患者在PCI术后的生理与心理反应,并依照不同个体具体状况予以个体化护理干预,继而起到清除患者心理负担的终极目的,促使患者主动积极配合医生展开药物治疗,继而起到更为良好的预期效果。
2.2 行为干预 心肌梗死的发作程度与频次与患者自身饮食及生活习性有密切关联,抑郁、焦虑与其他的心理负担是心肌梗死患者多见的负面精神状态,这些负面情绪使心肌梗死患者近远期生活质量发生显著变化,躯体与精神状态的恶性循环极大程度影响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与预后。有相关报道表明[7],抑郁症可极大程度加大机体体内糖皮质激素水平,继而造成一系列的精神与躯体紊乱,而长期焦虑状态会使机体内啡肽分泌上升,继而加大心肌梗死或心绞痛发病几率;其次抑郁与焦虑均会使儿茶酚胺分泌水平上升,继而增加动脉粥样硬化风险与血小板聚集功能,继而加大心肌梗死与动脉闭塞发病风险,严重者甚至导致患者死亡。为此,针对此种情况,护理人员应依照患者具体状况拟定一种有效可行的饮食方案,在生活中嘱患者严格戒烟,降低饮酒量与频次,按部就班的执行各类拟定方案,不可急于求成,防止劳累过度影响身体状态。
2.3 心理干预 维持乐观向上的心理状态是心肌梗死患者院外延续性护理的首要构成部位,在向患者仔细阐述院外相关注意事项期间,主要工作重点是促使心肌梗死患者对自身病情有个全面清晰的认知,对自身病情保持正确的认识与理解。此外针对不同合并症的心肌梗死患者,护理人员应联合患者自身情况予以适当的心理指导与建议。
2.4 家属干预 通过讲座宣传、个人咨询、集体宣教等多种途径,对心肌梗死患者家属展开统一护理宣教与技能培训,使家属在督促患者饮食结构、服药依从性及体育运动等中起到重要作用,剂量改善患者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降低后续并发症发生风险。通过对患者实施家庭护理干预,能促使患者更为详细的掌握心肌梗死相关健康知识,掌握心肌梗死发病机制;此外,患者同时对预防心肌梗死的复发与预防有更好的掌握,继而最大限度防止病情发生恶化,使患者正确掌握生活方式,并加强其战胜疾病的自信心[8]。在家庭护理逐渐实行的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加强患者与其家属之间的沟通,有目标的指导其正确的过渡至拟定的护理计划中,指导患者家属督促患者规范生活作息,尽量降低心肌梗死危险因素,继而实现预期效果的目的。
受到国内经济水平持续发展与人口老龄化现象日渐加剧及人们对健康需求持续上升的影响,护理人员的服务范围逐渐从既往院内护理发展至院外护理,而护理服务需持续适应患者多层次与多样化的健康需求,延续性护理属于新型、不间断及开放性的一种护理措施,其目的在于满足患者实际护理需求。总的来说,心肌梗死的常规预防与治疗具有工作任务艰巨与耗时长等特征,在提升患者出院后护理满意度与生活质量的前提下,延续性护理逐渐受到护理人员与临床医师的认可,而如何形成规范化的一种延续性护理措施,且在全国推行,使更多院外患者提升生活质量,改善病情,是后续临床研究的重点与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