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世强 叶春霞 覃霄 刘艳如 张艳华
(柳州市谭中人民医院,广西柳州,545001)
约有20%的颈椎病为椎动脉型颈椎病,高发群体为30 到70 岁人群,临床可出现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头项强痛、耳鸣眼花眩晕,严重者可出现昏厥、猝倒。传统医学认为,椎动脉型颈椎病当属“颈肩痛”、“项强”“痹证”、“头痛”、“眩晕”等范畴[1]。根据中医基础理论分析,可将椎动脉型颈椎病分为痰瘀互阻、肝肾不足、气血虚弱、痰浊中阻、肝阳上亢等五型。可予以通络止痛、活血化瘀等基本治疗原则,可予以针灸、穴位注射、穴位埋线、电针治疗等。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作用机制为可改善自由基紊乱、改善微循环、改善血流动力学作用、改善血液流变学作用、扩血管作用等[2]。本文对近年来椎动脉型颈椎病进行中医药治疗方法及其药理学机制进行分类介绍、综述,现报道如下。
1.1 内服中药有研究指出,椎动脉型颈椎病根据中医辨证论治理论分为痰瘀互阻、肝肾不足、气血虚弱、痰浊中阻、肝阳上亢五型,分别予以知柏地黄丸(或金匮肾气丸)、八珍汤、半夏白术天麻汤、羚角钩藤汤疗法[3]。而另有研究,将椎动脉型颈椎病分为风阳上亢、痰瘀交阻、气滞血瘀三种证型,其中血瘀气滞型可予以通络止痛、活血化瘀,应用药物为生黄芪、熟地、炮穿山甲、全蝎、葛根、莪术、三棱、川芎、丹参[4];痰瘀交阻型予以通络散瘀、化浊涤痰,方用二陈汤加地龙、蜈蚣、全蝎、葛根、川芎、丹参;风阳上亢型予以通络活血、潜阳降逆,方用天麻钩藤饮。而另有研究将椎动脉型颈椎病分为痰湿阻滞、气虚瘀滞、气血两虚、肝旺肾虚,予以温胆汤、补阳还五汤、加味八珍汤、益气通脉汤加减疗法。也有研究表明,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痰瘀交阻型予以桃红四物汤合导痰汤[5]。研究发现,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最常见证型为气血亏虚型,治疗以活络舒筋,补益气血,药用颈椎病方,包括羌活、白芷、茯苓、川芎、白芍、赤芍、骨碎补、黄芪、泽泻、牛膝、熟地、鹿角胶、鹿角片等,临床治疗有效率超过90%以上[6-7]。
1.2 针灸疗法单纯针刺疗法:对椎动脉型颈椎病予以“醒脑开窍法”治疗,取双侧三阴交、双侧内关、人中等穴位,可加快脑部血流动力,显著缓解血液的高凝、高粘度状态,兼风寒侵袭者加双侧风池,兼气血亏虚者加双侧足三里,兼痰湿阻络者加双侧丰隆穴,兼瘀血凝滞者予以大椎穴拔罐叩刺[8-9]。针灸合用和灸法:有研究取太冲、内关、列缺、大椎、风池、印堂、太阳、四神聪、百会等“颈旁夹脊穴”,予以推拿、温和灸、艾盒灸等方式配合治疗,具有温通经络、祛邪扶正的作用,临床治愈率高达80%以上,加速颈部血液流动、扩张血管[10-12]。电针疗法:对椎动脉型颈椎病予以针刺颈部夹脊穴治疗,针刺得气后,连接电针治疗仪,予以强刺激连续波电针疗法,可加快血流速度,有助于提高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情况。穴位注射疗法:夹脊穴穴位注射,可促进血流量加快,促进血液循环,镇静止痛,对脊神经的应激作用大大减低,进而调节机体的机能。穴位注射川芎嗪注射液,可明显提高脑组织的供氧、供血效果,改善椎动脉形态,加速椎动脉血流速度[13-14]。穴位埋线:取穴位于第5-第7 棘突旁开1.5 寸处双侧,将羊肠线埋入穴位,可对病理刺激的恶性传导起到抑制作用,增强穴位的效果,形成非特异性冲动,促使机体产生持续性刺激[15-17]。小针刀疗法:有研究指出,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病理机制为颈部小关节稳定性失衡、骨质增生,进而引发颈部周围软组织粘连、挛缩、水肿,出现肌痉挛。应用小针刀作用于颈项部固定压痛点处,可对挛缩组织进行切断,对粘连进行分离[18-19];同时又可对痉挛部予以针刺解除,进而改善椎动脉痉挛、受压、扭曲情况,促进颈肩部局部血液循环。
2.1 调节自由基紊乱作用根据自由基学说,自由基可对细胞内外各种化学成分进行氧化,进而出现核酸蛋白质等大分子生物异常,损伤细胞膜的功能和结构,对细胞的功能产生影响。颈椎病退行性病变和周围组织,会因受压时间过长产生微循环受阻,病灶处于长期缺氧缺血状态。研究指出,对椎动脉型颈椎病予以针灸疗法,可升高GsH-Px 活力,减低SH、LPO 含量,升高机体尿液、血液中的CAT、SOD 自由基内源性清除剂含量[20-21]。
2.2 促进微循环作用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椎动脉出现显著畸形,血管形态迂曲,大部分管径值增高,管腔粗细不均匀,管壁弹性下降,管壁增厚。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血液流变学变化为血管的运动性消失或减弱,大多数血管出现渗出,血色暗沉、血液黏膜增高,血流呈粒缓流或粒流改变。对病人予以颈复康、葛芪二补汤疗法可显著促进颈部病变微循环[22]。
2.3 促进血流动力学作用椎-基底动脉系统的主干动脉为椎动脉,主要负责大脑枕部组织、脑干、小脑组织的血流供应。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常因交感神经受到刺激、颈椎的稳定性较差,出现反射性骨刺、钩椎关节对椎动脉进行刺激或压迫,进而引发脑动脉发作性挛痛,或向后突出的骨刺、钩椎关节、椎间盘对椎动脉造成刺激引发耳鸣、视物障碍、发作性眩晕等椎-基底动脉供血障碍。对患者予以针灸、推拿、电针与中药内服等综合治疗,可显著促进颈部血流动力学改变。
2.4 促进血液流变学作用研究表明,椎动脉型颈椎病予以中医小针刀、推拿、针灸、穴位注射、中药内服等综合治疗方式,可促使机体的纤维蛋白原、血浆黏度、全血黏度、红细胞压积等血流流变学指标,钙素额叶的高凝状态。
2.5 扩血管作用对椎动脉型颈椎病予以中医推拿、针灸疗法,可促进血浆6-K-PGF1α和TXB2 之间的平衡性,进而减低血管对刺激的反应,可提高颈椎的稳定性,促进脑部供血,对椎动脉的痉挛进行有效改善,降低对颈部临近周围神经和椎动脉的刺激压迫,起到明显的扩血管作用。
传统医学认为,椎动脉型颈椎病属于“痹证”、“眩晕”、“头痛”等病变范畴,根据中医辨证论治可分为风阳上亢、痰瘀交阻、气滞血瘀等证型,椎动脉型颈椎病可予以中医小针刀、推拿、穴位注射、针灸、穴位埋线、中药内服等综合治疗方式,具有调节自由基紊乱、促进微循环、促进血液动力学作用、促进血液流变学作用、扩血管作用等。中医治疗方法多为局部肌肉推拿按摩,松解局部肌肉痉挛及紧张状态,缓解局部肌肉僵硬,促进周围血运,减轻颈部不适感。中药离子导入治疗也是中医常用的方法,利用多种活血化瘀的中药材,通过协同作用,通过物理疗法使药物的有效成分达到病变部位,改善椎动脉的痉挛和血液供应。中医药的治疗多用于慢性,退行性病变效果较好,如颈复康颗粒就是效果很好的药物。临床可予以中医综合治疗方式,进而提高临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