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李芳
(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陆慕实验小学,江苏苏州 215000)
传统工艺是先人勤劳、智慧的结晶,面对传统工艺濒临绝迹的情况,传承和保护家乡的传统工艺是学生发展的需要,也是学校发展的需要。我校结合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结合家庭、学校、社会多方力量,从“生活即教育”出发,走进元和传统工艺、从“社会即学校”出发,探究元和传统工艺、从“教学做合一”出发,传承元和传统工艺三方面着手,将元和传统工艺引进校园,融入课堂。学生通过实践、创新,感受元和传统工艺的魅力,并不断推陈出新,让其适应时代的发展,将元和传统工艺发扬和传承下去。
元和街道位于苏州城北核心区域,元和传统工艺中的金砖、缂丝、虾鳝笼、蟋蟀盆被誉为陆慕“四宝”, “金砖”更是举世闻名。为传承元和传统工艺,培养学生热爱传统工艺的情感,我校充分挖掘社区资源,结合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让学生在实践中弘扬和传承元和传统工艺。
传统工艺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瑰宝,它出自民间,服务于民,集实用与艺术于一体,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但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许多传统工艺都在默默消失,如何传承和保护家乡的传统工艺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当前学生存在严重的地域文化、传统文化的缺失,大多数孩子对于家乡传统文化知之甚少,陆慕实验小学作为一所百年老校,有必要将家乡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发扬光大,这是其一。其二,现在的孩子都被父母祖辈保护得太好,以至于动手能力差,太娇贵,失去了劳动人民拼搏的韧劲,学习传统文化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审美力、创造力,还能培养学生专心致志、吃苦耐劳、积极进取的精神,能让学生了解先人的智慧。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有助于学生人格的培养,其传承直接影响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学校是文化传承的主要基地,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要传授地方特色传统文化,新课标指出“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与交流”,针对这一现象,我校结合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拟以传统工艺的主题开展活动也是时代的需要,是人们对家乡本土文明文化关注和热爱的需要,也是新课标“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与交流”的需要,更是学校特色发展的需要,学校要有地域传统文化作载体,才能体现出其独特性、历史性、发展性、传承性。
元和是一个有着浓郁文化气息的地方,元和传统工艺尤为精湛。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老艺人的纷纷离世以及现代社会年轻人对传统工艺价值认识不够等因素,致使传统工艺面临着失传的危险。既然认识到了这一局面,作为学校,有责任也有义务带领学生传承家乡传统工艺,让传统工艺发扬光大。
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理论,他认为生活中处处都是教育,但凡是生活就有教育的可能。跟随陶行知这一教育理论,我们可以多方位让学生的学习深入到生活中。从横向来看,可以从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渗透元和传统工艺,缂丝工艺、虾鳝笼工艺、金砖工艺、蟋蟀盆工艺、木工技艺,这些都和学生的生活相联系。例如校园书画园和陶园的地面都是用金砖铺设而成,学生走在上面就可以感受到传统工艺的与众不同。还可以让学生通过对平时生活的观察走进家乡传统工艺,穿着的服饰,家里的各类家具、摆件,各类生活用品,让学生通过观察寻找家乡传统工艺的痕迹,让学生过艺术的生活,受艺术的教育。从纵向来看,可以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日常生活出发渗透元和传统工艺,学生可以通过实践,例如去网上查找资料,在老师的带领下学习元和传统工艺的相关知识、参观博物馆等,学生在这样一种文化情境中日积月累地了解家乡的传统工艺。学生学会观察生活,自然也就能发现存在于生活中的传统工艺的魅力。
秉承陶行知先生的“社会即学校”这一观点,结合当地的地方特色,充分利用家乡的人文资源,让学生融入社区,开展传统工艺实践活动。御窑金砖博物馆、袁中平蟋蟀盆工作室、王嘉良缂丝世家工作室、蠡口家具城等场馆,都可以成为学生的实践基地。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这些地方参观学习,培养学生对家乡传统工艺的兴趣,了解家乡传统工艺传承的重要性。
陶行知先生认为在“学校即教育”的主张下,学校毕竟是有局限性的,里面能学到的东西太少,要让学生学习更多的知识,就必须让学生走出校园,踏进社会,所谓“实践出真知”,在陶行知先生的眼中社会就是一个大学校,要把鸟儿从鸟笼中解放出来,任其自由翱翔,才能展翅高飞。传统工艺的学习更是不能局限于书本上的知识,必须要实实在在地去做,只有做了才会掌握各种技艺,才能领悟到其内涵,传统工艺才能真正得到传承。学生走出校园,和传统工艺大师近距离接触,让传统工艺大师成为学生的另一位老师,让他们去交流、去探究、去学习,不只要学技艺,还要学习这些民间艺人吃苦耐劳的精神。教师要真正做到依据社会的需要、利用社会的力量,在社会中创建新型的学校。这样的教育才是适应时代的教育,才能培养出适合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的幼苗。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中的一个重要主张。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要以此作为中心,社会需要的是会做的人才。传承传统工艺更是要让教师和学生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只有做了,才能真正获得知识,获得技艺,才是真正的传承。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校园的每一块墙壁都“说话”,让每处环境都育人。要让学生在传统工艺的大环境下受熏陶,要让学生每天生活学习的地方处处体现出传统工艺的作用和魅力,要让他们目之所及之处都能感受到家乡传统工艺之美,这正是“在做上教”的体现。学校通过各类课程的融合,再通过学习创新,使传统工艺更具现代气息,使之成为与当代社会相适应的民族文化传播形式,这正是“在做上学”的体现。只有教学做合一了,我们的教育才是有意义的教育,学习也才是有意义的学习。
我校地处陆慕,有着很好的地理优势,王嘉良缂丝世家工作室就是学生的实践基地之一。“一寸缂丝一寸金”,缂丝是苏州的一种古老丝织技艺,老师带领学生到工作室参观,摆在正对大门的龙袍和琳琅满目的缂丝制品让学生领略了缂丝工艺的精湛,学生惊叹于制品上图案的色彩艳丽、栩栩如生。学生聆听缂丝艺人对缂丝工艺的介绍,了解制作一件缂丝制品所需要付出的时间和精力,还看了缂丝艺人如何以梭代笔,完成丝织品,这种流淌在指尖的艺术是在学校看不到的,值得我们去传承。还有袁中平蟋蟀盆工作室、御窑金砖博物馆等地都是我校学生的社会实践基地,学生通过这些实践基地走进元和传统工艺,探究元和传统工艺,并通过对这些实践基地的参观学习迈出传承传统工艺的第一步。
传统工艺是一种物化的文化经典,有着许多独特的学习资源。学校的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可以借助对传统工艺的学习,达到这一目标。传统工艺又是一种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的工艺品种和技艺,其文化内涵有着独特的地方特色,学生通过对地方传统工艺的学习能培养对家乡传统文化的兴趣,还能学到很多校园里所学不到的知识与技能,再通过这些技艺的加工创新,更大限度地发挥传统工艺在现代社会中特有的作用。现代教育提倡“工匠精神”,学生从小接受传统工艺的熏陶与学习,正是培养“小工匠”的第一步。
我们会带领学生到蟋蟀盆工作室去实践。从沥浆炼泥、选泥取泥到搓泥压模、修刮打光再到最后的压章粘底,整个制作过程同学们一步步学习,一步步尝试,大家互相帮助、共同探讨。从实践中感受传统工艺与现代工艺的不同,也从实践中感受到先人的无穷智慧。
我校还会借助劳技课、艺术课、综合实践课、社团活动等多种课程,多渠道地与传统工艺相结合,通过课程让传统工艺进校园。学校开设了蟋蟀盆雕刻、金砖雕刻和滴水瓦的制作等社团活动课程,通过实践制作让学生对传统工艺越发感兴趣。
学校还会组织学生参加一些传统工艺制作比赛,在第八届苏州中小学传统手工艺作品比赛中,我校荣获二等奖;在第九届苏州中小学传统手工艺作品比赛中,我校荣获二等奖;在第十届苏州市中小学传统手工艺作品比赛中,我校荣获特等奖;在2020年度基于相城传统特色的学校劳动教育优秀成果展评活动中,我校荣获一等奖。在2021年苏州市青少年“传承优秀文化,共庆建党百年”手工艺作品展上荣获特等奖。通过比赛,不仅锻炼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也让学生所学有所展示,更坚定了学生对传统工艺传承的信心。
文化的传承需要大环境的熏陶,我校筹建了一间古色古香的教室,将金砖、缂丝、虾鳝笼、蟋蟀盆这些地方传统工艺的介绍、历史以及制作技艺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为学生直观展示,还搜罗了相关传统工艺品进行布置,让学生一走进这间教室就能感受到传统工艺之美,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金砖铺设路面,让学生随处可见家乡驰名中外的这一传统工艺,走在上面就能感受到传统工艺的魅力,金砖路面为整个校园环境增色不少。
我校还成立了三位非遗传承人的大师工作坊,分别是袁中平砖雕技能工作坊、王建江缂丝技能工作坊、赵勤兴装裱技能工作坊,借助大师工作坊让所有学生都能走近民间传统工艺。
学习离不开实践,传统工艺的传承更是如此。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工艺也要力求创新,更具现代气息,要成为与当代社会相适应的民族文化传播形式。处在小学阶段的孩子想象力和创造力都是惊人的,我们要引导学生结合家乡传统文化,通过创新实践,成为有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的一代新人。
传统工艺是技艺的传承,随着时代的进步,其表现形式也可以与时俱进。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生在学校每天都要诵读,为了使学生更好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八礼四仪,我们借助学校劳技课和社团活动,让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八礼四仪内容作为雕刻内容,把它雕刻到蟋蟀盆和金砖上,既传承了家乡传统工艺,又传递了“正能量”,可谓一举两得。学校也将继续开发类似的工艺制作,借助传统工艺传递“正能量”。
传统工艺凝结了中华造物文化的智慧,但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传统工艺一步步走向没落,年轻人怕苦怕累不愿意去学习,传统工艺面临后继乏人的处境。学校作为教育的主阵地要利用好社区资源,将传统工艺融入现代社会,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创新。将古老的传统工艺与现代实际生活需求相结合,通过全新的表现形式,激活传统工艺的生命力。
例如,在社团活动课程中结合虾鳝笼传统工艺,将编织技法应用到一些生活物品上,让学生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发挥创新精神,用纸藤编织材料编制一些日常所用之物,如杯垫、储物盒、小篮子、包包、挂饰等,不仅让学生学会了编织技艺,更是提高了学生创新制作的热情。再如蟋蟀盆的制作,我们可以结合泥塑,将蟋蟀盆制作成各类器皿,如小花盆、笔筒、储存罐等,这些物品都可以应用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让传统工艺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也让学生对传统技艺越发热爱[1-4]。
很多民间文化都是农耕时代的文化产物,他们伴随着生活而出现,而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使得许多传统工艺都处在一个濒危的状态,在这样一种大环境之下,学习和传承传统工艺势在必行。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学校要让传统工艺走进校园、融入课堂,结合陶行知思想教育让学生学习家乡传统工艺,保护地方特色文化,欣赏家乡传统工艺的同时也认识到这些传统工艺面临的现状,激发他们保护、传承家乡传统工艺的热情。传统工艺是先人勤劳、智慧的结晶,中华民族向来注重勤劳,作为时代新人更要不怕苦不怕累将传统工艺不断推陈出新,让其适应时代的发展,展现全新的魅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学生定能将家乡传统工艺传承下去,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