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丽平
(四平市铁西区郭家店镇综合服务中心,吉林四平 136502)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首次针对新农村建设概念做出系统性论述,为农业生产领域改革与农村经济形态转变提供重要指导性意见;十九大报告中对新农村建设的阶段性成果进行总结,并以农村中等收入群体为核心关注对象,对调整农村收入分配结构、拓展乡村集体经济实现形式提出明确要求,也为新型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明确方向与目标。但与此同时,现有农村经济管理体系日渐暴露出管理机制不健全、监管体系不完备等现实问题,为农村经济改革提供重要突破口[1]。
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背景下,实现城乡共同富裕成为新时期农村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目标,为乡村集体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实现形式与路径。但整合现阶段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情况可以看出,利益分配不合理成为加剧民众矛盾、阻碍农村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2]。村集体组织以“集体所有”为核心理念开展一系列管理工作,如制定股权分配计划、规划收入分配方案等,但在此过程中,村民参与不足易引发争议,加之管理实践中常出现不规范行为,如未及时进行财务事项的公开、未及时受理群众反映的财务问题等情况,均易增加后续利益分配环节的争议。
十九大报告对于乡村振兴的总目标做出明确论述,即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并围绕农村产业发展、生态环境治理、乡村文明建设、革新治理机制、提升群众生活质量等方面提出具体的工作要求。农村产业建设作为其中重要落脚点,对内要求切合本土优势及产业发展布局进行路径探索,对外需重点强化外部资本的引进及产业链条延伸,如何有效强化外部扶持与引导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在现代农业发展指导理念的影响下,农业机械化、科技化水平持续提升,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意见,加之《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等法规及一系列农机补贴政策的出台,为农机社会化服务水平、合同化作业模式的推广提供良好现实机遇,也为解决农机作业薄弱问题提供行之有效的策略方法。
在乡村振兴战略指导下,发展新型农村经济的重要前提在于强化根本性制度保障及政策扶持,对此可围绕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具体探讨。
从制度建设方面入手,应健全农业农村生产经营制度,整合现有农业生产资源、实行集约化管理,将种植、养殖等不同行业的农户均纳入管理范畴内,引导其积极参与土地承包流转,配合地方龙头企业强化科技、金融等方面的扶持力度,更好地提升农村资源的流转效率及资产利用率。
从政策落实层面入手,应完善现有农村经济体系下的财税金融政策,结合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中存在的资金限制因素进行财税、金融政策的逐步完善,基于“四个优先”原则建立专项资金,根据区域规划布局进行贫困、非贫困村投放比例的调节,对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申请、审批、获取资金流程做出进一步简化,并由农村商业银行、合作社银行等金融机构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综合运用放宽信贷担保门槛、扩大担保物范围等措施,面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金融服务,并依托个人所得税减免政策的放宽,进一步节约经营成本、给予政策性优惠。
一方面,聚焦管理层面进行相关管理办法的完善,针对现有村集体组织的管理结构进行调整,吸引更多村民参与到民主监督机制建设过程中,并依托人才选聘与考核制度的建设,保证选拔具备专业素养与综合能力的人才参与到农村经济建设发展进程中,筑牢群众性自治组织的基础。同时,面向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暴露出的尖锐矛盾,以财务事项为切入点进行财务信息公开机制建设,利用微信公众号、村镇宣传栏等多种平台渠道及时公开政府最新财政补贴政策、村民养老金发放等信息,通过保证村民的知情权增强民主管理的实效性,为农村资金配置优化、农村资源高效利用等创设良好前提。此外,应面向集体经济不同经营模式进行分配制度的探索。以联营制为例,通过围绕联合社、村集体组织、合作项目公司、经营农户等不同主体建立阶梯式利益分配机制,以村、社区为单位进行集体经济组织内部分配原则的针对性设计,对公益金、公积金的计提标准进行重新规划,并重点针对带头人、执行主体在推动经营发展中的贡献进行激励措施的编制,借此更好地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吸引更多主体完善分配格局、助力集体经济发展。
另一方面,在收益分配制度的具体设计上,首先应以农民为主体进行确权,结合村集体经济发展形态、组织结构与既得利润等多重因素进行收益分配方法的编制,重新厘清农民与集体组织间的分配关系,真正将农民享有的分配权益落到实处;其次以带头人为核心进行激励体系的建设,通过不记名投票、民主协商等方式进行激励方式选择,在上调基本工资的基础上融入绩效考核、股权激励等方式,保证集体经济组织的管理者与带头人能够享受与其贡献值相匹配的收益;最后还应健全集体资产管理制度,与负责项目运营的第三方专业公司建立合作关系,引入企业运营管理模式进行集体经济发展业态的多元化开发,在此过程中为避免增加资金流失风险,并利用信息化管理工具进行资产变更过程、收支情况的动态记录,综合运用行政监督、民主监督制度发挥对集体资产及经营活动的监管作用,配合电子平台的引进实现记账、审批、查询等环节的信息化建设,更好地提升集体资产财务管理效能,保证资金资产安全。
为保证农村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应聚焦顶层设计层面强化产业建设的重要地位,秉持因地制宜原则进行存量资产与资源的全面清点,围绕区位优势、政策扶持、村民自身发展意愿等多个层面进行产业发展方案的编制,确保根植于农民群众切身利益进行发展模式的探索,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逐步推进寻求有效动力。
在探索新型产业经营模式的过程中,还需面向市场发展形势进行生产、运营模式的创新,例如借鉴“全民入股+公司化运营”模式,以乡村旅游业为主导产业,借助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模式进行“农家乐”资源的系统整合与统筹协调,构建了新型乡村经济组织形态。同时,还可逐步探索高质农产品、农业生产黑科技等产业经营方式,加强对粮食作物新品种的开发力度,面向现代农业发展领域进行技术革新,引进低残留农药、设施蔬菜、可降解农膜等技术产品,处理好生态保护与农村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依托农业绿色生产助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首先应由地方政府加强宏观层面的调控,以农机专业合作社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综合运用政策扶持、制度保障、税收优惠等手段,推动农机专业合作社早日迈入正轨,实现规范化经营管理。其次,相关农经部门应积极践行自身职能、履行服务责任,与农机合作社管理、经营主体保持密切对接关系,为其提供专业指导服务,并着力建构与普通农业经营主体、个体农户间的沟通协作机制,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投入农机专业化服务中,配合吸引社员入股、接受社会捐赠等多种方式整合农业资本、扩大资金规模,更好地解决现阶段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资金难题,为农民群众提供更加专业的农机技术服务。最后,农机合作社还应加强专业农机技术人才的选拔与培训力度,通过与地方高校对接、创立高素质农民培育项目等多种渠道进行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推动专业技能与生产实践的紧密结合,培育新型农业职业技能人才,从而为农民群众提供一体化农机服务,助力农业科技水平及产能的长效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