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态农业为载体,探析乡村振兴“福建模式”

2022-11-25 15:10林芳菲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22年9期
关键词:生态农业农产品生态

林芳菲

(漳州职业技术学院,福建漳州 363000)

1 基本概况

山海画廊,人间福地。福建省持续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围绕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建,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一系列决策部署,积极打造农业全产业链,构建现代生态农业体系,提升乡村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乡村振兴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

第一,农业农村经济稳定发展。“十三五”期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值分别达到3.5%和8.6%。此外,果蔬业、畜禽水产业、花卉苗木业、乡村旅游及物流等十个乡村特色产业全产业链总产值超过2万亿元[1]。

第二,特色现代农业产业集聚性高。“十三五”期间福建省创建了11个国家特色农产品优势区、4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1个全国优势特色产业集群、27个全国农业产业强镇,推动了特色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培育了安溪铁观音、平和蜜柚、古田食用菌、福鼎白茶、光泽肉鸡等特色产业百亿强县,“福字号”福建绿色优质农产品影响力、竞争力不断增强[1]。

第三,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势头良好。通过优化改进第一产、完善推动第二产、发展强化第三产来进一步实施乡村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全产业链推进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大力推进产地加工,2020年规模以上加工企业主营业务收入1.34万亿元,农产品加工转化率提高到72%。加快发展农产品电商,2020年农产品网络零售额同比增长27.3%。实施一批农村三产融合示范项目,培育一批休闲旅游村,规模以上休闲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到3 706家[1]。

第四,农业技术装备水平明显增强。以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为抓手,推动设施农业快速发展,目前总面积超14.67万hm2,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2%。信息化与农业深度融合进展明显,现代信息技术和装备在“三农”领域得到有效推广。

第五,农业产业化深入推进。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超过17万家,形成了50万人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农业产业化省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926家,其中国家级63家,永辉超市等3家龙头企业上榜“2020年财富中国500强”,超大集团等3家荣获“2020年中国最具价值品牌”,天马科技集团跻身“亚洲品牌500强”,圣农集团等5家单位入选“全国农产品加工百强企业”,20家企业入选“全国农业企业500强”[2]。

第六,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建设持续推进。漳州市、南平市、永泰县围绕2020年达到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建设考核指标要求,全面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先试支撑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了绿色农业技术、标准、产业、经营、政策和数字体系。福安、晋江等8个省级示范县按照年度计划,持续推进农业资源环境保护、优势特色产业、生态循环农业、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美丽宜居乡村等一批重点工程项目建设。全省各示范区共总结推广11种以上农业绿色发展先进模式。

第七,绿色发展格局初步显现。福建省每年将生态农业建设主要指标列入各级党政领导生态环境保护目标责任书、“河长制”绩效考评和生态环境保护督察范围,并分级成立生态农业工作领导小组,组建工作专班,建立目标责任、调度通报、督促检查、年度考评、约谈问责等工作机制,有力推动福建特色现代农业转方式、调结构、促升级,涌现出了一大批产业布局优化、资源利用高效化、农业投入品减量化、生产过程清洁化、废弃物利用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的绿色发展典型,初步形成了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与生产生活生态相协调的农业绿色发展新格局。

2 主要问题

在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大背景下,福建已初步形成以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特色现代农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体系。然而,也清醒地认识到全省农业结构依然存在生态农业产业链条短、一体化程度较低、要素缺乏活力等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思想认识不足,观念更新滞后。有的地区对推进发展绿色生态农业的认识还不到位,绿色生态农业建设的成功做法和经验没有完全下沉到基层一线,满足于现状,维持“等靠要”思想,农业产品“小、散、弱”,农民“靠天吃饭”的思想没有根本改变。二是农业可持续创建制约明显,地区差距较大。农业可持续创建工作是社会性系统工程,牵涉面广,在管理上有一定的难度,且可持续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参与,仅靠省级资金难以全面达到目标。各地区在推进绿色生态农业行动过程中,进展速度不同,水平悬殊。三是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先试能力不足。仍存在较多“盆景式”项目,且有的先行先试区特色不明显,工作亮点不突出,机制创新不够,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还不多。有的地区只对某个单项行动有思路、有举措,但在通盘考量、整体推进力度还不够,工作抓手仍有欠缺。四是土壤污染防治压力大,环境治理有差距。全省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开始履行耕地土壤污染防治职责主要是从2016年“土十条”出台开始,截至目前,仅3年多时间。因此,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及业务素质参差不齐,工作基础较为薄弱。此外,农业面源污染还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特别是畜禽养殖污染问题还比较突出。由于耕地土壤污染具备隐蔽性和滞后性,部分地区对耕地土壤污染的危害认识不到位,对土壤污染防治工作重视不够。五是生态农业产品规模化、特色化不足。缺乏农业龙头企业标准“领跑者”,急需选树一批标准化带动质量提升典型。上下游生态农业加工行业未形成有效合力。六是产品认证上仍有差距,精细化、深加工农产品种类和规模远远不足。主要体现在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市场意识不够、品牌意识不强,对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等认证的流程不熟、了解不多导致积极性不高,品牌价值有待进一步提升。

3 建议和对策

福建省作为生态文明建设试验区,提出了探索“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价值实现机制,加快构建具有福建特色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取得了积极成效。但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亟待采取切实有效的方法把福建省生态农业建设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放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放在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中来谋划、来部署。

3.1 因地制宜扎实抓好生态农业基础要素

根据国家部署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优化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网络,逐步摸清底数,建立台账。首先,推进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工作。开展全省农产品产地土壤例行监测工作(主要监测土壤样品和农产品样品中的镉、铅、砷、汞、铬等),通过长期定位监测,实时掌握全省主要农产品产地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状况的动态变化,管理好农产品产地土壤环境质量。其次,推动耕地土壤污染防治。根据省内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为基础实施耕地分类管理,以划定的安全利用类耕地为重点区域,因地制宜地选用安全利用类、治理修复类措施对全省受污染耕地实施安全利用和治理修复,对重度污染耕地实施种植结构调整和退耕还林还草。最后,进一步引导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创建。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农业绿色发展,探索“生态+”可持续发展模式,建成“农业绿色高效、农村美丽宜居、农民富裕文明”的可持续发展先行区。积极借鉴漳州市、南平市、永泰县等11个市(县)经验,为全面提升现代农业建设水平,促进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共赢提供示范样板。

3.2 创新绿色生产方式,发展特色生态农业

在新发展理念背景下,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奠定了坚实基础。在省委十届十次全会提出实施特色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3212”工程基础上,加快推进特色现代农业项目建设。一是做大做优增量。围绕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发展壮大花卉苗木、特色果蔬、畜牧、茶叶等产业,加快蔬菜、茶树、水果、食用菌等特色产业种苗繁育基地建设,提升种苗设施化水平,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闭环深度融合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发展思路。培育知名品牌,建立品牌标准,打造区域公用品牌,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二是改造提高存量。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以科研院所为依托,对现有农作物种质资源、畜禽种质资源开展鉴定评价,发掘创制优质种质资源和育种新材料。建设主要农作物和特色产业生产机械化示范基地,及时考核认定,引领提升农业按标生产水平。积极融入科技元素打造数字福建,发掘闽文化、闽台文化等延伸民俗风情艺术价值,在地理区位优势上再赋予特色农业产品文化标识。三是淘汰落后产能。嵌入“生态+农业+科技”模式带动乡村振兴,引导产业、人口、要素向重点发展区域集聚。广泛应用农业减排固碳技术模式,提升农业生产用能效率,积极衔接国家碳市场建设,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全省生态建设布局,推广林业碳汇交易。

3.3 布局生态农业经济,提升人居环境

在农业经济建设上,应该把生态作为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来打造,坚持吃生态饭、做生态事、走生态路,辅之以合理的片区规划,把生态建设具体化、项目化、资产化,在此基础上,把好生态与好项目、好产业、好机制结合起来,把产业、文化、服务加入进来,推动乡村振兴做深做实做优,不断延展经济效益,带来土地溢价、商业集聚、人气提升等多层效应,促进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有机统一。

首先,产业适宜。引进项目,推动产业形态由区域“小特产”升级为全省“大产业”,空间布局由“平面分布”转型为“集群发展”,主体关系由“同质竞争”转变为“合作共赢”。其次,引导转型。在生态园等传统农业基地,采用“三少三不变”的开发模式(即少征地、少砍树、少投入;果树产权不变、种植业态不变、生态肌理不变),转化实现“三变三提升”。即通过变果林园为生态园、变郊野山为旅游点,加入休闲观光、运动养生等元素,双向提升产业热度和农业经济价值,使农林经济、花卉苗木研发种植销售、农家乐、民宿等产业蓬勃发展。第三,文化觉醒。福建省闽江、九龙江水系发达,通过内河整治,规划建设生态水乡,注重将历史文化遗存保护与景观建设紧密结合起来,突出做好水系文章,着力开发沿岸配套项目,实现了“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业兴”。依托生态农业示范区使绿道串联成线、花卉苗木产业相融合,用文化的理念发展旅游,用旅游的方式传播文化,突出“生态旅游”,把省内丰富多元的文化元素融入自然景观,提升旅游景点内涵,推动全省生态农业景区化。第四,服务创新。注重群众参与,人性化地从“吃、住、行、游、购、娱”等基本要素出发,以旅游景区的标准建设公共服务配套。要避免农业经济发展造成生态资源遭到挤占,探索建立政法系统与农林部门等共建多元生态纠纷诉前化解机制,进一步缩短生态破坏周期。最后,科技支撑。加快技术创新,提升装备水平。一方面要鼓励和组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企业联合开展技术攻关,建设农产品加工技术集成基地;另一方面鼓励农产品加工装备研发机构和生产企业,积极开展基于信息、数字、智能、工程化等设备研发生产,提升农产品加工层次水平。

4 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对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人与自然的关系在理论和实践上不懈探索,这些探索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近年来,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福建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落实“清新福建”的总体要求,同时福建作为农业经济大省,更应结合地区实际,本着让农业更加兴旺、农村更加美丽、农民更加富庶的目标,统筹推进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积极创新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推动生态产业落地,布局生态空间,倡导生态文化,探索走出一条生态环境“高颜值”和经济发展“高素质”并轨而行的和谐发展之路。

猜你喜欢
生态农业农产品生态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征稿简则
上半年我国农产品出口3031亿元,同比增长21.7%
长沙市生态农业发展水平评价
秦药新生态之二 药好才是真的好
长抓政治生态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对生态农业旅游创新模式的探讨
《营利》的生态批评解读
生态公园,四季皆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