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巧真,张洪浩
(博州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新疆博乐 833400)
小麦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病虫草害的发生将会严重影响小麦产量与品质。小麦主要虫害有麦蚜、蝼蛄、黏虫等几十种,病害也有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等几十种,而麦田杂草也会和小麦争肥、争水、争空间,给小麦种植产量造成损失。长期以来,我国在小麦病虫草害防治技术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
小麦种植过程中,常见的病害有小麦纹枯病、赤霉病、白粉病等,主要虫害有小麦蚜虫、红蜘蛛等。小麦田间杂草有几十种之多,其中恶性杂草有十多种,主要为禾本科杂草与阔叶类杂草2种,禾本科杂草有狗尾草、牛筋草、野燕麦等,阔叶类杂草有马齿苋、荠菜、苍耳等。
虽然目前现代化机械技术在不断发展,促进了农业发展,传统的小麦种植与收割等也在由传统的人力方法升级为机械手段,但是这些机械化技术的应用在提高小麦种植效率、收割效率的同时,也在小麦健康生长方面带来了一些影响。
例如,使用收割机收割小麦时,纹枯病的病原体附着在收割工具上,或是一些杂草种子、吸浆虫成虫等附着在机械设备上,当机械转移时,如果未能彻底清除,将会导致病害连片发生,甚至远距离传播,埋下了小麦病虫害发生的隐患。除此之外,使用机械设备展开旋耕作业时,深藏于土壤层下的致病菌很难被彻底清除干净,增大了小麦病虫草害的发生概率[1]。
在绿色防控技术尚未被大力普及和应用之前,主要是采用化学除草剂来进行小麦草害防治。由于化学除草剂选择不当,也带来了一些问题,例如,小麦中耕除草频率降低,给一些病虫害的大肆发生提供了条件。
纵观近年小麦种植情况,小麦长期连作复种指数呈现逐年增长的态势,由此造成夏季地面的覆盖比较严密,助长了吸浆虫及一些杂草的生长和发育[2]。另外,一些种植者为了提高对土地的利用效率和小麦的产量,擅自更改种植密度,而管理方式未能予以相应完善,最后导致田间通风透光受到影响,加重小麦病虫草害的发生。
2.1.1 除草剂种类
小麦除草剂可分为选择性除草剂与灭生性除草剂两种类型。其中,选择性除草剂包括以氯氟吡氧乙酸、苯磺隆等为代表的阔叶草除草剂,以及以炔草酸、甲基二磺隆等为代表的禾本科草除草剂。
除草剂的使用机理:破坏杂草的光合作用及呼吸作用,致杂草死亡;对杂草的代谢作用进行抑制,使杂草中毒死亡;扰乱杂草激素平衡,使杂草无法进行核酸、脂肪与蛋白等的合成;通过代谢拮抗作用停止杂草的生命活动;通过药物使杂草失绿变黄而枯萎。
2.1.2 应用方法
1)双子叶杂草防治。小麦生长期间,若发现田间有较多的双子叶(阔叶),施用20%氯氟吡氧乙酸乳油60 ml/667m2,兑水后进行田间喷雾防治。
2)单子叶杂草防治。若发现存在较多的田间单子叶(禾本科)杂草,取3%甲基二磺隆乳油30 ml/667m2,兑适量水后进行田间喷雾进行防治。
3)同时防治。若田间双子叶、单子叶杂草、生长、较多,每亩施用15%噻吩磺隆可湿性粉剂加6.9%精恶唑禾草灵水乳剂,兑水之后进行田间喷雾防治。
2.1.3 使用植保无人机进行化学除草
使用植保无人机进行施药,无人机配备有高压雾化喷头,药剂液滴直径70~120 μm,能携带16 kg的药液,防治效率高,是一般机动喷雾器的20倍、手动喷雾器的40倍,极大程度上减少了劳动力的投入,又保证了作业者的安全。另外,相较其他大型植保机械,能减少对农作物的碾压与损伤,有很大的应用优势。
2.2.1 小麦种衣剂的作用
小麦种衣剂是指把包含粘结剂的农药组合物包裹在小麦种子的外层,由此构成一定功能与包覆强度的保护层,包覆于种子外面的组合物质叫做种衣剂。根据种衣剂不同功能将其划分三类:防治小麦病虫害类、调节小麦种子微量元素类、增强小麦种子吸水能力类。实际生产中,种衣剂多与肥料混合施用,既可防治病虫害,又可增肥,还有成膜性作用[3]。
作用机理:种衣剂与小麦种子外层发生雾化作用,构成一层物理性保护膜,可杜绝土传病菌的侵袭。种衣剂中含有的化学药剂与肥力会慢慢被小麦根系吸收,既可防治病害,又有利于促进小麦植株的生长。
2.2.2 应用方法
人工包衣。首先称取一定量的小麦种子,使用喷雾器将种子表皮喷湿,再取适量种衣剂放到盆里,与种子混合搅拌均匀,直至种衣剂均匀地包裹在种子上,晾干后便可播种。机械包衣。取适量种衣剂放到盆里,加入一定比例的水进行搅拌得到悬浮液,再取适量小麦种子倒入盆中,使用机械搅拌予以包衣,直至种衣剂均被均匀地裹挟在种子上为止,晾干,播种即可。
2.3.1 农业防治技术
选用抗病性强的小麦品种,积极选育与推广抗病虫害强的品种,是防治小麦病虫害的有效方法,要充分结合本地实际情况,选择、推广并种植抗病性强的品种。深耕细耙,农家肥的施用不仅养分多、肥效高,而且具有改良土壤、培肥等优势,所以首选用腐熟的农家肥作为施用肥料。通过合理施用化肥,调节好氮、磷、钾肥的施用比例来提高肥料效用,并结合深耕、深施。适当晚播,可以减少病原的浸染时间,将冬麦播种时间推迟至10月份左右,可减少小麦病菌的侵袭时间,减少病害为害程度。积极采用先种无病田、再种有病田的播种方法[4]。
2.3.2 物理防治技术
为了应对田间落卵量,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与次数,尽量避免化学农药对农作物与环境带来的伤害。在虫害发生较重的区域,可使用频振式杀虫灯进行成虫诱杀,杀虫灯的有效控制面积可达到3.3 hm2/盏。
2.3.3 生态控制技术
对天敌进行适当的保护和充分利用,发挥昆虫种群自然控制系统中天敌因子群的作用,可有效实现对小麦主要虫害的生态控制。麦田中的害虫天敌种类达700种之多,主要有鸟类、蜘蛛、瓢虫、步行虫、寄生蜂、寄生菌等。通过创造自然天敌的适宜生存环境,可以充分利用天敌来控制有害生物。例如,利用白僵菌、阿维菌素等有益菌群及其代谢产物可防治小麦病虫害。
2.4.1 低空遥控影像采集
无人机农业遥感技术是将无人驾驶飞机作为探测平台,搭载着各种传感器(一般是高清摄像机与成像光谱仪)来获取农田图像,再进行数据的后期处理、挖掘和建模,得到预期的农情信息。该系统主要由传感器、无人机、地面控制系统和数据处理软件四个部分组成。考量到无人机续航能力与载重量等方面的局限性,使用的遥感传感器有体积小、重量轻、存储量大、数字化及精度高等特点。被用在农作物信息采集中常见的传感器有数码相机、高光谱相机、激光雷达等[5]。
2.4.2 遥感图像解释
遥感图像数字处理方法一般包括:遥感图像的辐射处理、几何处理、遥感图像增强和遥感图像解译。进行图像解释的目的包括:对目标农作物的属性或状态做定性分析,如针对性做出病虫草害诊断;对农作物做定量分析或信息提取,例如农作物叶片的含氮量、含水量等。
2.4.3 无人机遥感应用于小麦病虫草害监测
在农作物的病虫草害监测中,因为卫星遥感影像的分辨率低,较难识别到病虫害的局部特征,所以在应用上有一定局限性。无人机遥感的出现为之提供了在空间分辨率、光谱分辨率以及时间分辨率等方面更高分辨率的影像数据。在小麦的无人机遥感病害监测上,可通过无人机高光谱图像,借以光化学植被指数来监测小麦条锈病;或利用多时相的高光谱航空图来监测小麦条锈病:从地面的高光谱数据中提取出敏感波段范围,以其平均反射率计算病情指数,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依据该模型,便可监测小麦条锈病的发生程度与范围[6]。
使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进行农作物病虫草害识别,其技术关键是采集自然光照条件下的农作物受害照片,从中提取照片的特征,结合特征对识别系统做算法模式的识别和受害分类,基于简单、实用的操作来降低识别难度与工作时间,同时提高识别效率与效果。
例如,基于粗糙集神经分析法提取害虫周长和面积等数学形态特征,得到害虫图像特征因子,进行田间害虫科学分类。例如,使用数学形态学里的膨胀操作与腐蚀操作,提取害虫的骨架特征,利用所提取的骨架特征,借用神经网络方法对害虫做出分类。再例如,基于神经网络的害虫识别技术,利用数字图像处理提取害虫的图像特征,通过神经网络进行害虫识别,经网络传输害虫图像与识别结果,完成对农作物病害的远程识别[7]。
传统小麦的病虫草害诊断与防治主要是结合人工不定期的调查以及设立观测点,其缺点是不能实现有效监控。因此,在小麦病虫草害监控过程中,引入物联网技术,构建基于物联网的小麦病虫草害智能监控系统。物联网可实现与大数据平台的链接,用户无论是通过计算机还是手持终端,都可以实现对小麦病虫草害发生情况的监控,采集的大量数据创建大数据平台,在此基础上建立智能预警系统,充分实现了对病虫草害的监控和防治,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技术管理水平[8]。
在如今的耕作制度条件下,要采取多样化的防治措施防治小麦病虫草害。根据实践经验,科学有效防治小麦病虫草害,能大幅减少发病概率,提高小麦产量。要不断完善和创新新技术,积极引入新型机械设备,充分借助现代化技术积极防治小麦病虫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