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体阴而用阳释析❋

2022-11-25 11:56张明明亢泽峰李书娇侯昕玥王健全曹珂儿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2年9期
关键词:津液阳气气血

张明明, 亢泽峰, 李书娇, 侯昕玥, 王健全, 曹珂儿

(1.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 北京 100040;2.中国中医科学院博士后流动站,北京 100700)

中医眼科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经千余年诊疗经验及医疗实践积累而形成的独特理论体系,包括古代传统理论之“五轮学说”“八廓学说”“玄府学说”等内容。而“目体阴而用阳”理论,许多学者或不明其理或难解其意,尚未系统揭示其内涵。目具有阴阳两重属性的记载最早源于《黄帝内经》,经过千余年的传承发展,亢泽峰教授创新性地提出目具有“体阴而用阳”的生理特性,即“目体阴而用阳”。基于此,笔者拟结合中医古代典籍及现代医学的相关研究,旨在探讨“目体阴而用阳”的内涵及临床意义,以启发思路。

1 目体阴用阳理论源流

“体用”是中国古典哲学本体论中的一对重要范畴,肇始于先秦时期。体即指最根本的、内在的、本质的、第一性的;用是从生的,“体”的外在表现、表象、第二性的。“体”与“用”二字首次出现于《周易》。《易经·系辞上传》谓:“故神无方而易无体”“显诸仁,藏诸用”[1],此时“体”“用”并未组合在一起。体用并举最早见于现存古代典籍《荀子》一书。《荀子·富国篇》云:“万物同宇而异体,无宜而有用。[2]”然《荀子》对“体”和“用”并未作以详细论述。历史变迁,朝代更迭,哲学体系经过不断发展,“体用”之意隋唐时期得以明确,宋朝得以深化,明朝得以完备,清朝得以成熟。“体”与“用”不可分割,体用不二而有分,虽分而仍不二[3]。简而言之,“体”“用”是有机的统一体,“用”因“体”而生,“体”因“用”而显。“体”是“用”的基础,“用”是“体”的表现。“体用”的哲学思维引入中医学领域,旨在阐释脏腑及其组织器官的本体及其与生理特性、生理功能的关系。中医学有“肝体阴而用阳”“五脏体阴而用阳”之论,基于这些理论而逐渐演绎出“目体阴而用阳”的理论。

“目体阴用阳”理论最早可追溯于秦汉时期的《黄帝内经》。《灵枢·大惑论》云:“瞳子黑眼法于阴,白眼赤脉法于阳也,故阴阳合传而睛明也”[4],指出目具有阴阳两重属性。“体用”哲学思维引入于目病体系见于明代。王肯堂《证治准绳·杂病》云:“瞳神乃照物者……乃先天之气所生,后天之气所成,阴阳之妙用,水火之精华,血养水,水养膏,膏护瞳神,气为运用,神则维持”[5],揭示了目具有阴阳两重属性,气血冲和是保持正常视功能的基础。中医眼科学对体用思维的应用至清朝逐渐系统。清代黄庭镜博涉古学撰《目经大成》三卷其云:“目之为体,圆灵照耀,稽其元始,乃火蕴血,血化水,水养膏,膏护瞳神,气为运用,精华具萃,毫忽昭明,方以日月,定名曰轮,五行之迹,着于轮中,左阴右阳,顺逆旋转,名因之。[6]”基于体用理论概述了目之生理特点。通过上述论述可知,目之体用犹如人之阴阳,以“体”为阴,以“用”为阳。“精”“真精”“真血”“津液”等均为体,属阴;“视功能”“神光发越”“阳气”皆为用,属阳。

2 目体阴用阳理论概述

“目体阴”指目由五脏六腑之精华而生成,依赖于精微物质的滋润和濡养,属于阴;“目用阳”意为维持目的正常视觉功能,属于阳。换言之,“精”的构成以及阴液滋养代表目体特征属性阴,“阳气”反映了目的视觉功能属性[7,8],二者密不可分、互根互用、相互依存。生理情况下,保持相对平衡达到阴平阳秘,维持目之稳态[9]。

2.1 目“体阴”内涵

目为窍道乃视觉器官,人之至宝也,其禀先天之精而成,赖后天之精而养。如《灵枢·大惑论》曰:“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微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4]290”又如《灵枢·大惑论》载:“目者,五脏六腑之精也,营卫魂魄之所常营也,神气之所生也”[4]290,皆说明目乃五脏六腑之精气所构成,赖以阴液之滋润和濡养而供奉。正如《景岳全书》云:“非精血,无以立形之基;非水谷,无以成形体之壮”[10],可见精血是构成人之形体的根本。按阴阳属性划分,精属阴,液亦属阴,二者均是目的物质基础,精和阴液代表目体特征属性。全身血脉均上注流经于目,荣卫二气随血脉运行上达至目滋养目窍,方能发挥其正常的生理功能,即目体阴也。

从目的结构来看,目内含有精微物质,如神膏、神水、神光、真精、真血等。《证治准绳》云:“神膏、神水、神光、真气、真元、真精,此皆滋目之源液也……凡此数者,一有所损,目则病矣”[5]6,说明精汁灌注于目,滋养目窍,对维持眼的正常功能十分重要[11],故目体阴也。

从目与五脏关系而言,目与肝的关系尤为密切。目乃肝之外候,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肝脉上连目系。《素问·五脏生成篇》云:“肝受血而能视。[12]”目内含有目络,目络之中运行真精、真血,二者是肝脏所藏精微物质,上荣于目以维持“目用”视功能正常。《景岳全书》云:“凡为七窍之灵,为四肢之用……凡物质所在,无非血之用也。[10]320”目中真血保证了眼部的供血充足,从而使目有所养,故目体阴也。

2.2 目“用阳”内涵

“目用阳”体现在阳气的蒸腾、气化作用。目具有“别黑白,审长短”功能,能洞察万物,明视四方。正如《素问·脉要精微论篇》云:“夫睛明者,所以视万物,别白黑,审短长。[12]33”所谓“神光”即为视功能,而神光正常皆赖“火之用事”。中医学认为火性炎上,性属阳,神光是由脏腑之阳气蒸腾、气化而生,故目之用为阳也。

目“用阳”体现在气的推动和调控作用。《医贯》云:“真气者,即目之经络中往来生用之气,乃先天真一发生之元阳也。[13]”目络是真气、真血运行之通道。生理情况下,目中真阳之气升降出入运动,推动精、血、津液等精微物质在眼内的运行和代谢,调控着真血、真精、神膏、神水等动能。真气冲和流畅,则目视睛明[14,15]。

目“用阳”还体现在气的温养作用。眼受五脏六腑之精气温煦和濡养,方能维持眼内外各种组织的正常功能[11]。

3 “目体”与“目用”关系

生理情况下,“目体”决定“目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云:“诸脉者,皆属于目,目得血而能视。目者,血脉之宗也。[12]10”又如《审视瑶函·开导之后宜补论》云:“夫目之有血,为养目之源,充和则有发生长养之功。[4]27”可见,目之明视万物,辨别颜色的功能,皆依赖于精气、阴血之濡养,精充血足则神光得以正常发越。

生理情况下,“目用”辅助“目体”。《目经大成》云:“目之为体,圆灵照耀,稽其元始,乃火蕴血,血化水,水养膏,膏护瞳神,气为运用,精华具萃,毫忽昭明,方以日月。[6]”目受血之濡养方能视万物,然血液上行输布于头目,全赖于清阳之气升发、蒸腾。

病理情况下,“目体”影响“目用”。若精亏液竭不能上灌于目,目得不到津液之濡养,则目不能视万物而辨五色。如《灵枢·口问》云:“液者,所以灌精濡空窍者也……液竭则精不灌,精不灌则目无所见矣。[4]128”又如《素问·脉要精微论篇》云:“夫睛明者,所以视万物,别白黑,审短长。以长为短,以白为黑,如是则精衰矣。[12]33”目为清窍,目络通利,气血津液运行正常则视瞻睛明。若目络中气血壅滞,或目之阴血不足,神光发越受阻或不能正常发越则视物异常,目病丛生。正如《儒门事亲》曰:“圣人虽言目得血而能视,然血亦有太过不及也……太过则目壅塞而痛,不及则目耗竭而失暗。[16]”又如《眼科菁华录》云:“盖目主气血,盛则玄府通利,出入升降而明,虚则玄府不能出入升降而昏。[17]”临床中,外感六淫或内伤情志导致气血不畅,目络闭塞或不利继而致使目之视瞻异常。虚则可出现眼干、眼涩、视物不清、昏花等症状,实则眼目胀痛、暴盲等异常表现。因此,“目体”之真精、真血可影响“目用”之视瞻万物的生理功能。

病理情况下,“目用”影响“目体”可表现在过度用眼。《素问·宣明五气篇》云:“久视伤血”[12]53,说明“目用”过度,即如果长时间过用目力则耗伤“目体”之阴血。“目用”影响“目体”,还表现在阳气的推动、蒸腾、温煦等作用异常,导致阴血、津液输布失常。如《景岳全书》云:“五脏六腑精阳之气,皆上注于目而为睛,故阳气脱则目不明。[10]320”临床中,若阳气的推动作用减弱,血液运行迟缓,津液输布障碍,不能上承于目而出现痰湿、血瘀、水肿等病理产物,壅塞目窍,神光发越受阻而视物模糊。此可见于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的急性眼病中,缓慢发病者还可见于低灌注视网膜病变[15]。临床中,若肾中阳气的蒸腾气化作用失常,阴血、津液化生不足,神光难以发越则视物模糊、视近而不能视远,可见于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病理性近视等疑难性眼病。若气的升降出入失常,清阳不升而血液行进缓慢或瘀阻致目昧不明,可见于翳生陷下的外障眼病,或高峰雀目、视瞻昏渺等内障眼病[15]。若阴寒凝滞、阳气失于温煦,气血津液失去温煦而运行受阻,致使络气不畅,瘀血阻络,目失所养,则“目用”功能异常,甚则变生“病络”“败络”[9],可见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及年龄相关性黄斑病变的CNV期和视网膜色素变性。

4 治法用药

“目体阴而用阳”理论对眼病的治疗与预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治疗总则可概括为理气血、护气阴、通目络[16]。目为清窍,以通为顺。目络为目中气血运行之通络。目络通利则玄府通而目明,通达目络贯穿于眼病治疗的全过程,也是治疗各种眼病所遵循的总则之一。《证治准绳》云:“目内有大络六,中络八,外有旁支细络莫知其数……通畅血气往来,以滋于目。[5]6”又云:“眼乃五脏六腑之精华……内有脉道孔窍,上通于目,一有瘀塞,则水不通矣。”可见目络通畅是保证气血津液得以正常有序运行的前提。调气血、护气阴,即目中血络输布气血津液,滋养眼部组织,固护络中气阴,使得目体正常。目中气络运行清轻之气,温煦推动眼功能的发挥,气血流畅,升降不悖,神光充沛则视功能正常[16]。因此,临证需辨别“目体”“目用”有余和不足的关系,予以选方用药。

如阳气不足、虚寒内生或阴寒凝滞,目络失去温煦、濡养、气化不利,水液停滞遂生水、湿、痰、饮等诸证,治宜温经散寒治其本,活血通络治其标,方药可选用苓桂术甘汤、三仁汤、二陈汤等。药物可选用温经散寒的桂枝、肉桂、鹿角胶、细辛、麻黄等,利水渗湿可选用猪苓、茯苓、泽泻等,燥湿可选用半夏、厚朴等。若风寒袭目致阴盛阳衰,选用防风羌活汤、防风通圣散等,祛风散寒药包括羌活、防风、藁本、荆芥等。阳有余可表现为六气化火或邪郁化火,瘀热相搏,络脉受损,津血互渗失常。若风热上扰于目则选用银翘散、五味消毒饮等方剂。祛风清热之药多选用菊花、连翘、蔓荆子等,风热并重者可选用金银花、桔梗、连翘等。

目体之真血功能失调可致眼病。诚如《古今医统大全》云:“目得血而能视,故血为目之主,血病则目病,血凝则目胀,血少则目涩,血热则目肿。[18]”若阴血不足,不能上荣于目,目失濡养可致黑睛不润、白睛干涩、视物昏花等症状,可选用四物汤、当归补血汤等方加减,药物以熟地黄、当归、紫河车、阿胶、酸枣仁等;血虚日久生风,上扰于目,可选用养血息风之品,以白芍、白蒺藜、当归、荆芥、鳖甲、龟板等多见。若血行不畅,运行异常,滞留为瘀,阻遏目络,血不循经,出现血灌瞳神而出血,治疗以急则化瘀止血治其标,缓则理气行血治其本,可选用川芎、泽兰、赤芍、当归尾、蒲黄、三七粉等药。血行不畅,日久而失去温煦、濡养,故而阳气不足,虚寒内生,变生痰饮。如《血证论》云:“血积既久,亦能化痰。[19]”治疗以温经散寒、养血通络为主,可选用附子、肉桂、桂枝、当归、赤芍等药。

5 结语

“体”谓之形质、形状也,即可供观察之形体;“用”谓之功能也,即“体”的动态表现。目体阴用阳理论始于《黄帝内经》,经过后世医家不断临床实践而阐释发挥,形成了对目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的总结概括和高度凝练。“目体”属阴,“目用”属阳,故有目体阴而用阳之论。“目体”决定“目用”,“目用”反馈“目体”。阴精是“目”的构成物质基础,在阳气升发蒸腾作用下,达到“阴阳和抟”而神光发越,方能视万物,辨颜色。总而言之,“目体”与“目用”生理上相互依存,维持目之稳态;病理上,相互影响而发病。治疗中以维持“目体”(阴)“目用”(阳)新的动态平衡是关键所在,是谓体用不失,方谓上工。

猜你喜欢
津液阳气气血
观察益气养血汤治疗气血两虚型月经过少的临床疗效(1)
观察益气养血汤治疗气血两虚型月经过少的临床疗效
气血与心灵的港湾
补津液不等于多喝水
晚睡晚起“双杀”阳气
“搓手”可充盈气血
嚼服枸杞子缓解口干
阳气不足该怎么调理?
手脚冰凉 醋泡生姜
气血津液辨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