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乡村产业发展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来自海口市的乡村调查与思考

2022-11-25 11:25庄晋财谢丽玲
关键词:海口市农业农村

庄晋财,谢丽玲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贫困治理,从最初的瞄准区域,到瞄准贫困县、贫困村,最后到瞄准贫困户,实现精准扶贫,经历了40多年的探索。中国让数亿贫困人口成功实现脱贫,成为世界减贫史上的奇迹。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政府帮扶的工作重心从脱贫攻坚转向富民强村,帮促行动接续乡村振兴。2022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指出,在脱贫攻坚转向乡村振兴的五年过渡期,“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两条底线,可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性。那么,守住防止规模返贫的底线,关键在哪里?

一、防止规模性返贫的群体识别

把握防止规模性返贫的关键,需要及时动态了解哪些人群属于易返贫人群,并对其进行精准监测。经过实践探索,我国在长期脱贫攻坚实施过程中,确定的帮扶对象主要有五种类型(1)江苏省民政厅、财政厅、乡村振兴局联合印发《关于全面开展低收入人口认定和动态监测的通知》[EB/OL].(2021-08-06)[2022-03-24].http://www.jiangsu.gov.cn/art/2021/8/26/art_60095_9988253.html.。(1)农村五保户。也就是农村五保供养制度的供养对象,由政府提供吃、穿、医、住、葬(老人)或者教(小孩)这五种社会生活保障的人群。主要是农村没有劳动能力、没有生活来源、没有法定赡养抚养义务人,或者虽然有法定赡养抚养义务人,但义务人是没有赡养、抚养能力的老年人、残疾人和未成年人(2)董才生,栾添.我国产业扶贫政策效应研究[J].税务与经济,2021(5):62-68.。(2)农村低保户。也就是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低保标准而享受政府最低生活保障补助的农村家庭(3)贺雪峰.农村低保实践中存在的若干问题[J].广东社会科学,2017(3):173-180.。农村低保户主要包括没有经济来源、没有劳动能力、没有法定赡养人或者法定抚养人的农村居民和家庭人均月收入低于低保标准的农村居民,但不包括“五保户”。由于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同地区的低保标准存在很大差异。(3)农村特困户,也就是人均年收入处于特困线以下的家庭。救助对象主要是因病、因残、因灾而造成长期缺乏劳动力,缺乏生产资料、生活用品和住房条件,靠政府救济过日子的特困家庭,和因病、因灾、因事故造成家庭临时困难,通过自身努力在短期内难以保障基本生活的农村贫困家庭。(4)农村低保边缘户,是指在农村,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人均月收入仅仅略高于所在地的最低生活标准(比如低于1.5倍),但未纳入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供养范围的人群(4)吕培亮,牟成文.2020年后中国农村贫困“边缘户”可持续治理——基于马克思主义整体观的视角[J].贵州社会科学,2021(6):162-168.。(5)农村支出型困难家庭,是指在农村的非低保家庭里,由于家庭成员出现重大疾病、子女就学、突发事件等原因,导致家庭财力支出远远超出承受能力的农户家庭。

概括起来说,以上五类农村的重点帮扶对象,从劳动能力的角度看,可以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没有劳动能力,同时又没人抚养或者赡养的人群。这一群体由于自己没有劳动能力,无法通过劳动获取足够的收入让自己过上正常水平的生活,从而需要政府帮扶,比如,一些孤寡老人、残疾人、孤儿等。另一类是有劳动能力,但却因为各种因素导致收入低下的人群。这个群体收入低下的原因很复杂,有的是因为家庭原因自己不能离开农村外出打工,但在农村又找不到收入稳定的就业机会;有的是依靠农村承包地为生,传统农业经营勉强糊口,收入水平偏低;有的是本来日子过得很正常,突然遭遇家庭变故,导致支出剧增无力承担而陷入贫困。

按照现有政策,对残疾人、老年人和未成年人这种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群,党和政府以高度责任和态度实施兜底帮扶,通过足额发放救助金,完善各类救助措施,强化临时救助等,织密织牢社会救助兜底保障网,确保兜住底、兜准底、兜好底,并将其看作是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基础性工作,从而确保这类人群成功脱贫。并且,随着政府兜底力度的加大,这个群体得到的保障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不具有规模性返贫的可能性。反倒是那些有劳动能力但又无法实现充分就业的人群,只要出现就业不充分,就有可能带来收入的较大变动,因而存在返贫风险(5)王晓毅.实现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J].人民论坛,2022(1):10-17.。

二、乡村产业发展是防止规模性返贫的关键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促进脱贫人口持续增收需要“压实就业帮扶责任,确保脱贫劳动力就业规模稳定”。由此,高质量实现保就业成为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的关键。那么,农村地区如何实现高质量就业促增收呢?通常有三个办法:一是组织劳务输出(6)毛呷呷,毛燕.四川彝区劳务输出与乡村治理路径研究——以凉山彝族自治州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8(8):7-12.;二是政府购买公益岗位(7)李博,左停.集中连片贫困地区“购买服务式”综合性扶贫治理模式研究——以陕南秦巴山区“公益岗位”为例[J].农业经济问题,2017(2):85-91.(8)吴乐,孔德帅,靳乐山.生态补偿对不同收入农户扶贫效果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 2018(5):134-144.;三是促进乡村产业发展,鼓励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创业(9)庄晋财,黄曼.论稳定脱贫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J].农业现代化研究,2020(4):549-556.。从乡村振兴的角度来看,依靠“组织劳务输出”和“购买公益岗位”,尽管在短期能够起到一定的减贫效果,但毕竟是外生性的,不能起到决定性作用。原因在于,一方面,相对于农村地区具有返贫致贫风险的人口规模而言,政府购买公益岗位可谓杯水车薪,只能覆盖到极小部分需要特别照顾的个体(10)章文光,宫钰,吴义熔.基于致贫原因的帮扶措施精准性评估分析[J].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2021(4):26-35.;另一方面,许多低收入农户可能根本不具备离开家庭外出务工的条件,即便能够外出打工,在如今城市产业结构转型背景下,适合农民工的就业岗位也是越来越少,薪酬水平增速越来越缓慢(11)李彦娅,谢庆华.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动力机制研究——基于三次返乡创业高潮的调查[J].重庆社会科学,2019(7):99-110.。但是,如果乡村有了产业,让农民参与到乡村产业发展中来,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就有可能持续实现农民的就地就近就业创业。所以,以乡村产业发展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是一条具有内生性的路径。

笔者基于海口市的一些乡镇走访调研,认识到乡村产业发展对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的重要性。海口市尽管是海南省的省会,但早期的海南岛,与经济相对欠发达的粤西地区相邻,琼州海峡的阻隔使之与大陆地区的经济联系受限,因此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贫困人口也相对较多。“十三五”期间,通过精准扶贫的攻坚战,海口市共有22个建档立卡贫困村、4 34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达标出列。但是,从整体上看,这些脱贫村和脱贫人口的收入水平并不高。在脱贫攻坚收官的2020年,海口市的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7 405元,与全国平均水平17 131元相当。按照海南省的规定,2021年防止返贫的监测对象范围为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或者等于6 500元的农户家庭,海口市目前落实防贫综合保险中,政府全额资助脱贫户和监测对象参保人数为19 885人,从这个数据来判断,海口市的返贫风险人群规模还是比较大的。而且,海南省确定的低收入水平标准相对比较低,如果将该标准提高到8 000元,人口规模会大得多。村庄脱贫方面,目前海口市的工作重心还处在消除空壳村的阶段。所谓空壳村是指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在5万元以下,这也说明海口市村集体经济相对比较薄弱。与此相对应的是,海口市2021年的GDP总量为2 057.1亿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为208.3亿元,经济总量偏小,地方财力有限。因此,仅仅依靠政府力量防守不大规模返贫的底线,势必压力非常大。如何将有限的资源用在支持乡村产业振兴上,通过培植乡村产业来实现低收入人口可持续的收入增长,既是当务之急,也是长久之策。

目前,海口市乡村产业发展正面临多重战略机会叠加的良好机遇期。一方面,在国家层面,尽管脱贫攻坚任务已胜利完成,正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但是为了稳定脱贫攻坚成果,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中央政府不仅设定了五年过渡期,并且要求在过渡期内“四不摘”,即便摘掉了贫困的帽子,但不摘除相关的帮扶政策,来自国家和上级政府的涉农资金和增收政策将延续下去;另一方面,在省级层面,为配合国家支持海南探索推进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海南省确定了建设“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试验区、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国家重大战略服务保障区”(“三区一中心”)的战略规划,并将“旅游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热带高效农业”确定为主导产业,形成“3+1”产业体系。显然,这将会更加凸显乡村生态价值,同时也为乡村旅游,乡村新业态衍生,以高新技术为支撑的智慧农业、种业、农产品精深加工等行业提供要素支持和未来市场。海口市作为海南省的省会,无论在富民强村接续乡村振兴,还是在推进自由贸易港的建设中,都处在排头兵的位置,应该抓住这多重机遇叠加的机会,毫不犹豫地开展乡村产业振兴行动,夯实稳固脱贫成果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基础。

传统观念认为,乡村产业就是农业,农业只能依靠耕地,从这样的观念看,海口市很多地方属于火山熔岩地貌,耕地稀缺,尤其在“羊山地区”,干旱缺水,自古缺乏耕地,天生不具备发展耕种农业的条件。但是,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乡村产业不等同于农业,农业也不等同于水稻种植。中央一号文件强调“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海口市乡村发展又面临多重机遇叠加期,更应该走出传统思维,构建新型的乡村产业体系。笔者最近在海口开展乡镇调研时发现,这里的乡村产业资源十分丰富。

一是具有多元的地貌特征。海口市既有海滨椰林风光,又有火山熔岩地貌,既有缺水的羊山地区,又有雨水丰沛的万顷湿地。这些奇特的地貌,正是乡村发展异质性特色产业的良好基础。椰子、槟榔、橡胶可以在这里自由生长,海南能够种水稻并不稀奇,但海南的“三棵树”在其他地方就是稀罕之物。这里湿地资源丰富,不仅是各种鸟群的聚集地,也是各种花草树木的基因库,湿地草原上牛羊成群,草木肥美。这里的红树林,在海边织起连片的绿地,与湛蓝的海水和穿梭其间的多种飞鸟一起成为海南岛上靓丽的风景。如果能够充分利用这里的多元地貌和生物种群,不仅能够培育出多元农业产业,更可以结合海南自贸港建设,挖掘出特有农业资源的多功能性。

二是具有丰富的乡村文化。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海口的乡村,有历史悠久的名胜古迹,比如琼山区龙塘镇的珠崖郡遗址,距今已有数千年;有历代不同文化的乡民留下的生活足迹,比如羊山地区各种造型奇特的古井、用火山岩垒起的精美农家房屋、饱含海口先民智慧的“蛇桥”;有新中国的红色基因,比如这里有“孤岛奋战、艰苦卓绝,二十三年红旗不倒”的冯白驹将军战斗过的地方,有海南省最早的农民组织运动“仲恺农民协会”所在地仲恺村,等等。海口市丰富的乡村文化,蕴藏着多元的乡村价值,应加大力度保护、开发和利用这些乡村文化,使之成为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价值源泉。

三是具有良好的基础设施。产业发展需要有良好的基础设施,所以有句话说“栽好梧桐树,引来金凤凰”。20世纪90年代初,工业园区得到迅猛发展,工业园区作为地方政府吸引企业入驻的聚集区,都要提供相对完善的基础设施,称为“三通一平”,即路通、水通、电通,以及土地平整。现如今海口的乡村,跟全国大多数地区一样,经过西部大开发、脱贫攻坚、社会主义新农村、城乡一体化、城乡融合等多轮建设,已实现水通、路通、电通,而且还增加了原先没有的“网通”。走进海口市的村庄,几乎所到之处基础设施条件都堪比当年的工业园区,这为乡村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海口市面临着建设自由贸易港的诸多机遇,同时也具备乡村产业发展的良好条件,但是,目前的乡村产业振兴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存在诸多不足:一是以农民为主体的乡村创业活跃度较低,农民外出务工仍然是政府支持农民增收的主要模式;二是乡村产业组织水平较低,主要反映在以村集体为组织者的土地流转很少发生,土地碎片化程度严重,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育程度较低;三是农业技术创新不足,大多数农户仍然局限在传统农业当中,难以抵御来自自然灾害和市场价格波动的双重风险。这些方面的不足,造成海口市乡村农业现代化程度不高,新业态衍生步伐缓慢,从而难以通过农业为基础的新业态衍生改变乡村产业结构,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提升抵御返贫风险的能力。

三、以乡村产业发展守住防止规模性返贫底线的政策着力点

如前所述,无论是政府层面上的战略机遇,还是区域自身多年累积起来的基础条件,海口市的乡村发展都到了一个向更高层次跃升的临界点,机会不容错失,关键在于产业。如何抓住多重战略机遇叠加的机会,充分挖掘海口市乡村丰富的资源条件,培植具有长期盈利能力的乡村产业,助力低收入农户持续增收,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是今后乡村振兴工作的重心。对照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根据海口市的实际情况,以乡村产业发展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需要从以下方面着力: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实现从“打工经济”向“创业经济”思维的转变。改革开放之初,由于城乡二元体制的阻隔,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存在很大的差距。农村的传统农业与城市的现代工商业成为两个互不相通的产业体系,导致农民收入结构来源单一(12)庄晋财,鲁燊.关于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几个问题的探讨——学习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21-28.。所以,破除城乡制度藩篱,允许农民进城务工,增加农民的工资性收入,成为当时条件下的重要制度创新,也造就了推动农民收入改善的乡村“打工经济”。但是,“打工经济”带来的负面作用也是明显的,比如乡村要素向城市的单向流出导致村庄凋敝现象;青壮年劳动力流失导致乡村产业空心化现象;农民“钟摆式迁徙”导致农村家庭次二元结构现象,等等。近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的不断推进,中央政府密集出台政策,号召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入乡就业创业。2022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也专门提出要“支持大中城市疏解产业向县域延伸”“大力发展县域范围内比较优势明显、带动农业农村能力强、就业容量大的产业”“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创业”。目前,海口市对低收入人口的增收很重视,鼓励支持低收入农户外出务工,并把“零务工”家庭动态清零作为防止低收入农户返贫的关键措施,这对缓解低收入农户眼前的家庭经济压力的确很重要。不过,从长远来看,仍然需要创新顶层设计,把关注重心转移到扶持乡村产业发展上来,实现乡村发展从“打工经济”向“创业经济”的转变。从顶层设计上来说,要做好以下工作:(1)创新政策扶持方向,鼓励乡村创业。政府的政策扶持应更多地向鼓励乡村创业倾斜,吸引更多的农民工等各类人才返乡入乡创业,创造就业岗位,而不是外出寻找岗位;(2)创新土地供给制度,缓解乡村创业用地约束。乡村创业最大的障碍是土地供给瓶颈,急需改变土地供给的城市偏好。调研发现,海口市在以往的城市发展中,通过“占补平衡”使农村很多“四荒地”被划入农田规划当中,导致乡村创业无地可用,与此相对,由于农业收入偏低,农民选择外出打工,又导致真正的耕地出现大面积抛荒,稀缺的土地资源却出现巨大闲置。因此,需要认真盘查农地实情,还土地性质本来面目,根据中央一号文件中鼓励利用“四荒”资源及农村建设用地优先满足乡村发展的精神,引导乡村新产业衍生,突破乡村创业的土地制约。(3)鼓励资金技术入乡,营造城乡要素共生环境。在以农业为基础、以农民为主体发展乡村新业态的主导战略下,引入城市的资金、技术,与乡村的劳动力、土地等要素形成多种形式的融合共生,缓解乡村产业的要素瓶颈。

二是创新经营组织,实现从“零散经济”向“聚合经济”方式的转变。在专业化分工的时代,产业发展需要聚合力量,才能形成产业链,得到分工合作收益。所以,中央一号文件特别提出要“加强县域基层创新,强化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引导具备条件的中心镇发展专业化中小微企业积聚区,推动重点村发展乡村作坊、家庭工场”。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在经过几十年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土地碎片化经营之后,很多农村地区开始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发展村集体经济。但是,从海口市的情况看,村集体经济的力量十分薄弱,年经营性收入低于5万元的村庄占比高达60%以上。调研发现,这里的农业经营大多还是以农户家庭为主,尤其在羊山地区,由于“土地回老家”的特殊历史原因导致村集体整合土地困难,大部分村庄没有建立也没法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土地流转程度较低,合作经济发育不成熟,基本处于“零散经济”状态。这种经济状态带来的一个后果是,由于海口土地资源稀缺,家庭户经营的规模相对比较小,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和具备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因此出现大量农民外出打工,而本来稀缺的土地却大面积抛荒的矛盾现象。现在,一些村庄正在尝试组建村集体经济公司,采用“集体公司+企业+农户”的模式改进村庄产业的经营组织,这是一个有益的探索。不过需要解决的难题很多,比如,村集体公司发展与村干部经营能力的冲突问题、引入企业经营与农民产业参与的冲突问题等,避免出现由于村干部经营能力不足导致村集体公司经营不善,或者由于农民参与程度低,产业发展不能惠及农民增收等情况。事实上,在数字化时代,即便不改变农户家庭经营的方式,也有可能形成聚合经济的可能,那就需要搭建数字平台。如果我们将各农户家庭经营单位看作是一个模块,政府完全可以通过数字平台的建设,将分散的农户家庭创造的各种价值模块,整合到一个数字平台当中,一方面通过聚合的模块不断重新组合,衍生出更多的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新产品(即模块组合产品,比如民宿+体验式采摘+特色农产品品鉴,就可以看作是三个不同家庭农户提供的三个不同价值模块整合出来的一个新的消费服务品);另一方面,数字平台把众多家庭农户创造的价值模块聚合在一起,形成放射型的网状产业链,就解决了小农经济面临的专业化分工不足难题,从而形成模块化分工的聚合效应(13)陈鑫鑫,段博.数字经济缩小了城乡差距吗?——基于中介效应模型的实证检验[J].世界地理研究,2022(2):280-291.。海南省现在正在大张旗鼓推进自由贸易港建设,旅游业和现代服务业是自由贸易港的主导产业,而这两个产业是最容易也最需要进行模块化整合的产业。所以,创新经营组织,实现从“分散经济”向“聚合经济”方式转变,既解决了乡村产业发展本身分工不足的局限,又让众多农户家庭成为模块供应商参与到乡村产业发展当中,是守住防止规模返贫底线的有效路径。

三是注重技术革新,实现从“传统农业”向“现代产业”体系的转变。现代乡村产业体系的形成,需要有先进的科学技术导入(14)王文月,王博.农业农村产业兴旺亟须高新技术引领发展[J].农业经济,2020(6):9-10.,不断开发农业的多功能性,延伸农业产业链,从而解决靠天吃饭的问题。海南省一年四季阳光充足,用海南人自己的话说,只要是一颗种子,掉在海南的大地上,就会有收获。但是,这里那么好的自然条件,农民收入水平却不高,蔬菜自给率只有不到70%,这有点不可思议。调研发现,造成这种窘况的原因,关键在于技术导入不够,农村经营基本上还处在“望天收”的阶段。气温和雨水,本来是农业发展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但由于技术的缺乏,在这里优势成了劣势。比如蔬菜种植,农户按照传统农业的种植方法,往往由于无法控制过高的温度和过量的雨水,导致太阳一出菜被晒死,雨水一来又被淹死,即便不被晒死淹死,在运往销售的途中,也会因高温打蔫而失去卖相,卖不出好价钱。而且由于高温,导致损耗巨大,即便是运到了超市销售点的蔬菜,也最多只能顶几个小时,到了晚上就腐烂一大半。由于物流损耗特别严重,所以造成海南的蔬菜价格相对高昂,这是初到海南的客人最难以理解的现象。改变海口市乡村产业的“传统状态”,需要引进先进的技术。比如,(1)引进设施农业技术,发展智慧农业。现在的设施农业完全可以做到控制温度、湿度,做到精准种养,稳定产量。如果推进设施农业,发展智慧农业,就可以解决农业靠天吃饭的状态,提高农产品保供能力;(2)引进冷藏保鲜技术,发展冷链物流。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推动冷链物流服务网络向农村延伸,整县推进农产品产地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但在海口乡村产业发展中,冷链物流相对比较滞后,这是导致农产品损耗从而使价格偏高的重要原因。政府在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如果把生产性基础设施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而不局限在路灯、休闲广场等生活基础设施,对乡村产业的发展是极为重要的;(3)引进网络数字技术,搭建销售平台。乡村产业发展,要基于农业,依靠农村,惠及农民。基于农业,就天然具有产业的分散性,不像工业可以聚集在一个工厂之内进行生产。分散的产品和价值模块,在销售过程中一定会面临一个居高不下的市场信息搜寻成本,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滞销就成了一个普遍现象。调研发现,海口市乡村产业发展经常遇到的一个问题就是“增产不增收”,去年辣椒2元一斤,今年就可能是5毛钱,单个农民永远走不出“蛛网困境”。互联网和数字技术,在搜寻和传播市场供求信息方面的作用十分巨大,尤其是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改变了很多消费者的购买行为,网上购物已经成为大多数消费者的习惯。在这样的背景下,如果仅仅关注产品的创造,不注重将产品嵌入到数字平台当中,产品就会失去跟消费者见面的机会,滞销也就成为必然。因此,2022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专门提出“加强县域商业体系建设”,其中“加快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推动建立长期稳定的产销对接关系”成为一个重点工作。引进数字技术、搭建销售平台、建设数字乡村、培养数字农民,无疑是海口市乡村产业发展的短板,也是今后需要大力扶持的重点领域。(4)引进产地保护技术,创建区域公共品牌。一般认为,农产品属于非标产品,因此传统农业的发展,只注重产品本身,而忽视了农产品商标、品牌建设。事实上,没有品牌的农产品,很难卖上好价钱。海口市乃至海南省,有着极其丰富的特色农产品种类,品质极佳,但却因为没有品牌而缺乏知名度,因此需要引进产地保护技术,创建区域公共品牌。比如同样一只鸡,没有品牌的卖点至多称之为“土鸡”,土鸡到处都有,没有什么特别的,但有了“文昌鸡”的区域品牌,就能吸引众多的高端消费者,所以文昌鸡产业可以做到上百亿元的规模。调研发现,海口市的农村有大片的湿地、草地,别的农村已经很少见的牛,在这里却随处可见,草地上成群结队,悠闲自在。如果这里的肉牛养殖,能够像日本松阪牛肉一样有区域公共品牌,也许就能成就一个产业。除了牛以外,这里的椰子、槟榔、辣椒、冬瓜等,其实都需要一个区域公共品牌来重新塑造其价值,这是海口未来乡村产业发展应该关注的方向。

猜你喜欢
海口市农业农村
国内农业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无 题
海口扶持中小企业发展
中国农业2017年与未来十年展望
海口市商业健身俱乐部营销现状及问题分析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 新一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