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提、过程和动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百年回眸

2022-11-25 11:25齐卫平樊士博
关键词:人民出版社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齐卫平,樊士博

习近平指出:“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1)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12.增强理论生命力,重在创新,贵在延续。只有不断创新,理论才能愈加鲜活。缺少创新发展,理论终将走向僵化。实践是创新的基础,也是理论的根基。中国共产党的实践任务不断转变,思想认识也在波浪式向前,作为实践指南的指导思想更应与时俱进。因此,要“不断根据实践要求进行创新”(2)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389.。回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史,党在奋斗实践中实现了三次飞跃。结合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历史决议》),解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深入推进的内在机理,研究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历程中“两个结合”与“三次飞跃”的演进关系,对加深思想认识和阐释理论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一、前提:“两个结合”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遵循

2021年7月1日,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提出了“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大理论命题(3)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13.。这是关于中国共产党百年理论发展史的深刻总结,揭示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遵循。同年11月,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总结出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取得成功的十条宝贵经验,“坚持理论创新”是其中之一,“两个结合”也被写进《历史决议》中(4)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67.。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不仅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历程置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的实践中加以揭示,而且将其放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场域中加以拓展。

(一)树立科学态度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前提

马克思主义是改造世界的科学理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正确对待这一理论。19世纪40年代诞生的马克思主义“为人民指明了实现自由和解放的道路”(5)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424.。20世纪初,列宁在俄国具体实践中将马克思主义擘画的政治蓝图变成现实,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十月革命的胜利极大鼓舞了世界落后国家的斗争。同样,十月革命胜利的消息迅速吸引了中国国内仁人志士的目光,诚如毛泽东所言:“十月革命一声炮响,比飞机飞得还快”(6)毛泽东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290.。随后爆发了五四爱国运动,使得马克思主义得到了极大的传播,为近代中国政治变革提供了强大武器,成为用新思想引领救亡运动的一面旗帜。1921年,中国共产党应运诞生,成为以新组织凝聚革命力量的新型政党。从此,中国革命的面目焕然一新,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迎来了前途命运根本扭转的历史契机。

中国共产党经历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发展过程。初建时的中国共产党理论水平较低,加之受共产国际直接指导的影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自觉尚未形成。先是仿效俄国革命经验,在攻打大城市的斗争中走了弯路,后又在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刮起教条主义之风,以上两点使革命遭受重大挫折。结果表明:机械搬用马克思主义的只言片语用以指导中国革命,其结果只能是失败。这段历史留下了背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遵循的深刻教训。

1930年,毛泽东对“本本主义”进行的批评斗争,为思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开了先河。然而,受共产国际权威的影响,毛泽东的正确主张没有得到党内应有的重视,更谈不上付诸实践。直到20世纪40年代开展的延安整风运动,弥漫党内的教条主义才得到有效祛除。毛泽东把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态度的学风问题归结为“第一个重要的问题”(7)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13.。1945年党的六届七中全会通过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教条主义的特点,是不从实际情况出发,而从书本上的个别词句出发”(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22册[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102.。这是在总结中国革命遭遇挫折的深刻教训中形成的清醒认识。

中国共产党历史实践的发展表明,当教条主义盛行的时候,党的事业便会遭遇挫折。邓小平指出:“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9)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43.马克思主义是动态发展的,也是与时俱进的,只有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与本国实际相结合,才能更好地指导实践。因此,理应科学认识和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精神实质,而不能仅凭经典作家的话语字句指导中国实践。显然,这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必须树立的前提。

(二)立足本国具体实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基础

理论只有契合实际,才具有指导价值,方能行之有效。毛泽东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力量,就在于它是和各个国家具体的革命实践相联系的。”(10)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34.相较于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时代,近代中国面临的时代境况有很大不同。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帝国主义不容许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快速发展。加之受小农经济影响,中国的资产阶级存在先天不足。而这又引起连锁反应,导致中国工人阶级人数较少。可见,在近代中国进行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革命,无法搬用十月革命的俄国道路。

马克思主义必须扎根中国本土,才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回顾历史,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在建党初期和后来的发展中遭遇挫折,就在于没有很好地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首先要从“体用关系”上理解马克思主义运用于中国的可行性。1942年2月1日,毛泽东强调:“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能够精通它、应用它,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11)同①:815.。马克思主义是否适用于中国,只有通过具体实践来检验。将马克思主义运用于中国革命实践的本体,就需要对理论进行创造性的转化。其次要立足中国实际,要处理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经验的关系。结合时代条件,在一定范畴内把中国共产党具体实践经验与基本观点上升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符合“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要求。最后要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之间的关系。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真理,它只有寓于特殊性之中才能显示真理伟力,不结合具体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就被抽掉了普遍意义的基础。因此,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立足中国实际,否则,便会使马克思主义成为空中的思想楼阁,丧失理论鲜活的生命价值。

(三)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依托

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固然需要立足实践,但也不能割断历史。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实践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历史决议》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12)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46.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国历史的深厚底蕴,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必须用好这一优势资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具体国情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深嵌于中国人民的血脉之中。“我们共产党人,应该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应该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上,培养和弘扬高尚的人格品质。”(13)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67-368.延绵不竭的“道”称之为“传统”,传统断不开、舍不去、割不了,在批判中继承中华文化传统历来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鲜明立场,充分利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资源,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的依托。习近平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1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170.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刻影响着人们的行为习惯和政党的组织行为,这就决定着中国共产党在治国理政的实践中必须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只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才能转化为中国人民听起来懂、理解得准、领会得透的话语,从而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提供有力的依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对打造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实践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具有重要意义。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就十分重视这一点。毛泽东倡导新民主主义文化的民族风格、民族特色就是例证。习近平强调:“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1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426.从毛泽东到习近平,中国共产党在治国理政的实践过程中形成的路线、方针、政策也带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的必由路径。

二、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三次飞跃”的实现

理论照亮未来,实践未有穷期。掌握实践发展的主动权,下好干事创业的先手棋,就必须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及时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将其确立为指导思想,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实践指南,才能彰显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实践奋斗历史记录了中国共产党人进行理论创新和理论创造的心路历程。坚持“两个结合”的理论创新,中国共产党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历程上的三次飞跃。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与“第二次结合”的开启

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命题,是中国共产党把握历史主动,提升理论自觉的重要体现。这个命题自1938年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明确提出后,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进行着不懈探索。毛泽东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一经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就使中国革命的面目为之一新,产生了新民主主义的整个历史阶段。”(16)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9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贯穿中国共产党的全部艰辛探索之中。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实践围绕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斗争而展开。针对党内对马克思主义还知之不多、理解不透、把握不深的情况,毛泽东指出:“公式的马克思主义者,只是对于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开玩笑”(17)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07.。此种表述并非戏谑之言,而是从深刻的历史教训中总结提炼出来的。在看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步骤问题上,毛泽东有过经典概括:“马克思主义是普遍的东西,中国有特殊情况,不能一下子就完全中国化”(1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思想年编(1921—1975)[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245.。因此,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按部就班。要抓住时机,促成飞跃。延安整风通过清算教条主义,为确立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奠定了坚实基础。1945年,刘少奇在党的七大上指出:“毛泽东思想,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就是中国的共产主义,中国的马克思主义”(19)刘少奇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333.。至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新中国成立后,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上了党的工作议程,毛泽东思想必须对此作出回答。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历史传统,基于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经验,提出“以苏为鉴”,防止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出现的错误在中国发生。1956年3、4月间,毛泽东在讨论修改《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一文时多次提出:“我们要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2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2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557.。理论需要与时俱进,理论创造需要在新的起点上开展。毛泽东进行了有益探索,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思想,形成了具有独创性的理论成果。

“第二次结合”的观点激发了党中央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创新意识,迈出了新的步伐。“遗憾的是,党的八大形成的正确路线未能完全坚持下去”(21)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13.,社会主义社会阶级斗争的理论和实践上的错误发展,脱离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确轨道,实际上中断了“第二次结合”的过程。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历史抉择,邓小平号召解放思想,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思想重新树立起来。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实事求是地界定了毛泽东思想。通过正本清源,恢复了党的优良传统,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了思想前提。

1982年党的十二大召开,邓小平在开幕词中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22)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从“以苏为鉴”到“走自己的路”,中国共产党人在遭遇曲折的探索历程后再次回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确轨道上,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进行了改革开放的第二次革命,重新开启了被实践中断的“第二次结合”,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独创性理论成果在改革开放的创新实践中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

(二)“第二次结合”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历史决议》指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继续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23)同②:14-15.这一概括切中肯綮,“继续探索”这一用词,表达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实践是对毛泽东初步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继承与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翻开了新的历史篇章。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邓小平提出了一系列适合中国国情的原创性理论,概括社会主义本质,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等,创立了邓小平理论。这一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改革开放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这次新的结合是在总结正反两个方面经验基础上展开的,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找到了新的道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国内外复杂形势面前,不断促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六大后,在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发展问题日益突出的情况下,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形成了科学发展观,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的丰富和发展。

在“第二次结合”延续发展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先后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2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9.。党的十八大、十九大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进行了系统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创造形成,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三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成果组合而成的系统化理论体系,形成于20世纪和21世纪相交的历史阶段,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重大概念为标识,代表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进程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取得的重大成就。《历史决议》指出,我们党“从新的实践和时代特征出发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25)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18.。这一新的飞跃完成了“第二次结合”的任务,为新时代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创造性发展作出了贡献。

(三)新时代原创性思想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毛泽东指出:“马克思主义一定要向前发展,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不能停滞不前。”(26)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81.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人民群众在党和国家事业上取得了重大成就。中国共产党展现了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和强烈的责任担当,立足中国国情,提出了许多具有原创性的理论观点,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崭新境界。《历史决议》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27)同②:26.这一定义深刻揭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渊源、时代面向和思想地位(28)齐卫平.“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实践的新认识[J].理论与改革,2022(2):26-36.。

从理论渊源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同根同源,一脉相承,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理论成果,彰显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光辉。在经济建设上,中国共产党立足新发展阶段、提出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促进更加公平的分配制度,大力推动共同富裕。这些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发展诸多观点的时代表达。在政治建设上,统筹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强调实现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统筹党的建设与国家建设,强调全面从严治党,保证党的全面领导。这些思想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政党学说。在社会建设上,统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强调“胸怀国之大者”,强调以人民为中心,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这一理念鲜明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人学理论。在文化建设上,强调意识形态的极端重要性,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9)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209.。在军事上,结合新时代军事发展特点,提出新时代强军目标,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强军之路。在外交上,强调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一带一路”倡议落到实处,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这些成果继承并发展了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诸多观点。

从时代面向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回应了“世界怎么了”的时代之问,对世界发展走向和全球治理整顿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战略意义的观点。进入新时代,国际力量对比发生深刻调整,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在世界变局中开创新局、在世界乱局中化危为机,弘扬和平、发展、公正、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引领人类进步潮流。“中国共产党始终坚信,大党之大、大国之大,不在于体量大、块头大、拳头大,而在于胸襟大、格局大、担当大。”(30)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与行动价值[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91.习近平以一系列精湛的战略思想为当今世界发展和全球治理遇到的问题释疑解惑、指点迷津、引航清道、擘画蓝图,在国际上产生广泛影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意义表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新飞跃也深刻影响着世界的格局和发展趋势。

从思想地位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飞跃之新,在于其在继承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上把马克思主义提升到一个更新更高的境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两个重要标记,彰显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新飞跃的鲜明特征。“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反映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心愿。”(31)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26.捍卫“两个确立”,与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构成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政治定力的统一体。牢牢把握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定力,必须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长期指导地位与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飞跃的思想内涵相联系,在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上,始终保持贯彻执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

三、动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实现新飞跃的力量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问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伟大的时代呼唤伟大的理论,伟大的理论映衬伟大的时代。中国共产党直面发展问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其中,正确把握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是根本动力,充分尊重人民群众首创精神是内在动力,始终发扬斗争精神是直接动力,深刻把握“三大规律”是重要动力。多种动力具有多重面相,构成动力组合,共同作用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实践的深入发展。

(一)正确把握社会主要矛盾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深入发展的根本动力

马克思主义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同样依据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而形成理论创造力。从逻辑关系看,社会主要矛盾决定着实践的方向和形式,实践又推动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32)樊士博.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关于建党的历史叙事[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3):22-30.。毛泽东发表的《矛盾论》《实践论》两篇光辉著作,在哲学上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实践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方法遵循。矛盾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要求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之间的矛盾,人民大众与封建主义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这两对矛盾相互联系,决定着近代中国的历史走向。正确分析这两对主要矛盾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集中体现。

当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时,历史实践也需要作出相应的调整。新中国成立后,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尽管在某些方面依然存在,人民大众与封建主义的矛盾也时常浮现,但已经不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1956年,党的八大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作出新结论: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3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9册[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341.。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解决这一矛盾成为毛泽东思想必须回应的问题。此后,中国共产党正确分析国内形势,提出“四个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形成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动力。但是,党的八大二次会议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使“左”的错误严重起来。后来实践中遭遇的曲折告诉我们,认识社会主要矛盾问题上发生偏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推进就会受到阻碍,正确认识中国国情和深刻把握社会主要矛盾,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关键。

为了追赶世界潮流,接续现代化事业,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出新的结论:“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3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G].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839.。这个新结论不是对党的八大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结论的恢复,“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落后的社会生产”两个新表述,揭示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曲折探索后对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判断。党团结带领人民群众走上共同富裕的发展道路等改革开放的一切新举措就是为了解决这个社会主要矛盾。在深入发展的实践中创立邓小平理论,形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都体现了解决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要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下,党在有效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实践中取得的成就,推动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形成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新动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我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基础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和发生历史性变革中,统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赢得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创造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不仅极大改变了中国社会的面貌,也极大丰富了人民生活。党的十九大更新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时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35)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8.“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两个新表述,揭示了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意境。“人民精神面貌发生由内而外的深刻变化。中国人民不仅在物质上富了起来,也在精神上强了起来,意气风发地迈向更加美好的未来。”(36)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与行动价值[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20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新时代实现新的飞跃,与在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上形成的新结论密切相关。

(二)充分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深入发展的内在动力

中国共产党一贯重视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鲜明地体现在人民创造历史的唯物史观运用上。“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是党执政兴国的最大底气。”(37)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66.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在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懈奋斗中深入发展。回溯历史,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汇聚了坚持人民至上,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强大动力。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中,毛泽东把人民视为取得革命胜利的依靠力量,强调离开人民党将一事无成。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把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作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方针,团结带领人民为改变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不懈奋斗。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发扬党的群众路线,尊重人民群众的创新实践,汲取人民群众的创新智慧,总结人民群众的创新经验,充分体现了改革开放创新实践的人民主体地位。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新时代伟大实践建立在紧密依靠人民群众的基础上,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坚定“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思想(38)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11.,强调必须坚持为人民执政、为人民用权、为人民谋利。“我们坚持加强党的领导和尊重人民首创精神相结合”(39)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73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辉煌,是人民群众首创精神得到充分彰显的结果。

习近平指出:“人民是真正的英雄,激励人民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内生动力,对人民群众创造自己的美好生活至关重要。”(40)习近平.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17.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不仅是推动实践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开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新境界的内在动力。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鲜活经验是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宝贵财富,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深入发展的思想资源。中国共产党的事业就是人民的事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就是体现人民利益的实践。坚持人民至上的历史经验,必须以充分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来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深入发展,把党依靠人民群众治国理政的经验上升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三)始终发扬斗争精神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深入发展的直接动力

《历史决议》指出:“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是党和人民不可战胜的强大精神力量。”(41)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69.把“敢于斗争”作为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总结,显示了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真谛的深刻理解。

在斗争中诞生、发展、胜利,是马克思主义的特征,敢于斗争正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彰显强大生命力的底蕴所在。1957年2月,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发表讲话指出:“马克思主义必须在斗争中才能发展,不但过去是这样,现在是这样,将来也必然还是这样”(42)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30.。国内外针对马克思主义的争辩从来就没有间断过,但是,“马克思主义是打不倒的。打不倒,并不是因为大本子多,而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的真理颠扑不破”(43)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82.。马克思主义不惧斗争,不怕挑战,真理越辩越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化历程中坚持斗争,一方面是与国内外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进行斗争,另一方面是与党内各种僵化、教条化、机械化、形式化、片面化的错误倾向开展斗争。马克思主义在坚持斗争中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敢于斗争中不断开辟新的历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进行伟大斗争成为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直接动力。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4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11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任何贪图享受、消极懈怠、回避矛盾的思想和行为都是错误的。”(45)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11.习近平强调:“我们面临的各种斗争不是短期的而是长期的,至少要伴随我们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全过程。”(4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226.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的角度来看,新时代始终发扬伟大斗争精神,既要在领导伟大社会革命中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又要在进行自我革命中把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向纵深推进。把“坚持敢于斗争”与“坚持自我革命”两条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新实践的题中应有之义。

(四)深刻把握“三大规律”是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深入发展的重要动力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进的发展历程就是中国共产党把握规律的深化过程,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经验,夯实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深入发展的基础。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次次飞跃,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尊重规律、遵循规律、认识规律、把握规律的历史自觉和精神主动。

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的历程中,领导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实践,都有很多规律需要认识和把握,其中最重要的是“三大规律”,即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这“三大规律”从宏观上把政党建设、国家发展、社会发展趋势相统一,把崇高理想与奋斗目标相统一,把使命担当与胸怀天下相统一,把立足中华大地与放眼人类未来相统一,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提供了广阔的视野。为此,“我们积极探索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47)同②:728.。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实践中实现的每一次飞跃,都体现为中国共产党人认识和把握客观规律的一次次升华。认识和把握“三大规律”的广度和深度,是检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实践程度与水平的标准所在。

实践永无止境,认识和把握规律没有尽头。在领导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实践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在规律上不断有新的发现、新的认识、新的揭示,推动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入发展。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深刻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创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深刻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深刻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新时代新征程,实现共同富裕,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在把握“三大规律”中,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发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百年发展历程上的“两个结合”与“三次飞跃”,记录了中国共产党人进行理论创新和理论创造的心路历程。马克思主义深刻改变了中国,中国也极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在近代中国最危急的时刻,中国共产党人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并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激活了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创造的伟大文明,使中华文明再次迸发出强大精神力量。”(48)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11.党的百年奋斗实践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为现实提供的启示主要体现为四个方面:即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历史决议》在“坚持理论创新”历史经验中把坚持“两个结合”概括其中,“只要我们勇于结合新的实践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善于用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就一定能够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展现出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49)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67.。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断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神圣职责,也是中国共产党人走好新赶考之路的内在要求。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用鲜活丰富的当代中国具体实践、用具有优势资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武装,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对于确保中国这艘巨轮行稳致远,胜利抵达光明彼岸具有重大意义。

猜你喜欢
人民出版社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我可以咬你一口吗
Alienation and Struggle of the “Happy Housemaker”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抉择
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