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敏
(内蒙古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2)
《狼图腾》一书于2003年底定稿,在2004年4月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是一部有争议的小说,它激发中国各类读者在网络上、在学术界进行大量立场和观点迥异的讨论,它提出的“狼性”影响了当时中国很多人的商业思维。其英译Wolf Totem由美国文学翻译家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翻译,并由企鹅出版社出版发行。截止到2014年,该书的销量达到八万册,在英语世界这一销量超过了其他华语文学英译作品。
额仑草原是小说《狼图腾》中故事的发生地,书中刻画了草原上两位蒙古族代表人物,毕利格老人和乌力吉,他们是额仑草原生态观的言说者和实践者。毕利格老人是当地蒙古族人的灵魂人物,他德高望重、经验丰富,深刻了解草原的风土地貌和动植物一体共生的情况。他爱护草原,重视维护生态平衡,还与北京知青们相处融洽,在生活中无私地帮助陈阵,杨克等人。他的言行影响到了来自北京的知识青年,使这些青年人了解到保护草原,保护动物的重要性,支持草原生态观,并和毕利格老人建立了如同父子一般深厚的感情。
毕利格老人是额仑草原传统文化的代言人,在他的言传身教之下,当地很多人都珍惜草原,注重生态平衡。他对阵陈说过:草原上的草是“大命”,应该被好好守护。草原人去打猎时,万不可把动物猎杀光,要留下一部分,动物能继续生存和繁衍,人也可以不断地找到猎物,都能生存下去。还有在草原上不要盲目地打狼杀狼,一旦狼大量减少,草原就会失去平衡,出现荒漠化。
乌力吉是额仑草原牧场的老领导,他了解草原并和毕利格老人是好友,在草原上有很好的群众基础,牧民和知青们都尊重他。小说中的北京知青陈阵,杨克等人在额仑草原上生活日久,得到了毕利格老人一家,还有乌力吉的很多关心与帮助。他们逐渐突破人类中心主义,行动上以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草原生态平衡为核心。他们了解这是大家的共同利益,只有把草原生态观贯彻到生活中,才能让草原长盛不衰,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才能持续发展。
克里斯蒂娃的“互文性” (英文: Intertextuality,法文:Intertextualité)理论建基于巴赫金的对话理论(dialogism)和复调小说(polyphonic novel)。克里斯蒂娃参照巴赫金的动态对话思考方式,发展了文本之间相互对话、相互交涉的互文性理论。
文本之间的相互关系不仅是被用于文学研究的重要课题,而且可以被用在翻译研究中。克里斯蒂娃对这种文本间互相联系,彼此交织的现象进行了理论的探索,并做出重大贡献。她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互文性”理论,克里斯蒂娃认为每个文本的建构都是一种源自其他文本的拼接。她认为巴赫金介绍到文学理论中的一种观点是,每个文本都是由马赛克式引文拼接而成的,都有对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换(Kristeva,1980:66)。因此,每个文本都可被看作是互文本,处于已经存在或将要写成的文本网络之中。一个特定文本是几种不同文本的拼接,是几种不同文本之间的关联, 在一个特定文本里,有其他关联文本相互交织,彼此作用。
依照互文性理论的启发,在源语系统中,20世纪80年代,曾在内蒙古草原做过知青的张承志发表中篇小说《黑骏马》,小说以一匹黑骏马和名为《黑骏马》的蒙古歌谣作为叙事线索,讲述蒙古族青年白音宝力格在内蒙古草原上与老奶奶、初恋索米娅的故事。老奶奶曾把快要冻僵的小马驹搂在自己怀里,救活了它,并把它养成草原上最强壮的黑骏马。奶奶用草原古老的生存逻辑去珍惜自然界的每一个生命,始终把宝贵的生命放在第一位。主人公白音宝力格年轻时选择远离家乡草原,在步入中年之后回到草展开他对索米娅、奶奶和索米娅女儿其其格的忏悔之旅,显示他心理成熟后对草原生命意识的尊重和回归。《黑骏马》中奶奶的话语象征蒙古文化中柔性的生命意识与《狼图腾》中毕利格等牧民们的众生一体生态观话语彼此呼应,共同代言珍惜生命、呵护所有生命的意识,形成互文联系。
现居北京的内蒙古蒙古族作家郭雪波针对现实中内蒙古草原的沙漠化,他写作并出版了中篇小说集《沙狼》、中短篇小说集《沙狐》《沙祭》这些展现生态意识和蒙古族宗教文化的中文小说。此类文本都表现出对蒙古文化的载体——草原,因严重沙化影响到人和动物的生存而产生的忧虑。特别是郭雪波的小说《沙葬》,展现出沙漠步步紧逼,人类步步后退的生态危机。在《沙葬》中,云灯喇嘛阐述的众生平等观与《狼图腾》中毕利格等人的传统草原生态观形成互文关系。
内蒙古的作家里快从2007年到2009年陆续出版的两部小说《美丽的红格尔塔拉河》和《狗祭》都以内蒙古草原为背景,展现草原文化与工业发展的冲突和生态危机,支持牧民们与自然彼此依存的理念和对草原文化的守护。在源语系统中,这两部小说在呼应和支持以毕利格老人等人维护草原生态观的声音。
作家迟子建2005年出版的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描述了中国东北少数民族鄂温克的一个部落历经的百年沧桑,于2008年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这部小说写出鄂温克族以时间为轴线艰难生存的一曲挽歌。在东北原始森林中以放养驯鹿为生的鄂温克人,被视作中国最后一支游猎民族,面对外来人对原始森林大规模的破坏性开发,鄂温克人处于生存困境。小说中鄂温克人表达的人、动物与森林、河流互相依存的生态意识与《狼图腾》中的生态观形成互文联系。
综上所述,在源语系统中,《狼图腾》中毕利格等人表述的众生一体,彼此共存的生态理念与众多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的文学作品中的内部话语形成互文联系,正是与这类社会话语的互动和发展,使得《狼图腾》这一文本产生了重要的社会意义。
狼图腾原文中有代表性的生态观话语主要由毕利格老人和乌力吉阐述。首先,毕利格老人给陈阵讲述不要把陷入雪湖的黄羊全部捕杀,而要留一部分让它们活下去。这些话里面就有老人的生态智慧。
毕利格老人带领知青和牧民去雪湖拉黄羊,因为之前有狼群把黄羊群赶到雪湖里边,有的已成冻羊,有的还活着。毕利格老人当时说了以下的话。
例一:
原文:
老人又闭上眼睛,停了一会儿,才睁开眼对大伙说雪底下的冻羊有的是,别太贪心,进去以后,先把活羊通通放生,再退回来挖冻羊。腾格里不让这些羊死,咱们人也得让他们活下去。老人又低头对陈阵、杨克说:成吉思汗每次打围,到末了,总要放掉一小半。蒙古人打围打了几百年,为啥年年都有的打,就是学了狼,不杀绝。
(姜戎,2004:27)
英译:
The old man closed his eyes briefly, then opened them again and said,“There are plenty of frozen gazelles at the bottom of the snow, so don't get greedy.When you are out there, first free the surviving animals, all of them before coming back to dig out the frozen ones.Tengger didn't want those animals to die, so we must save them.”He lowered his head and said to Chen Zhen and Yang Ke,“When Genghis Khan finished an encirclement hunt,he let a small number of animals go.The Mongols have found like that for centuries and the reason we can have these hunts year after year is that, like the wolves, we don't kill off all the prey.
(Goldblatt,2008:53)
老人对草原打猎的理念就是不能杀绝,人和动物都要生存。既然人需要打猎,那就留着动物生存繁衍,人就能继续打猎,两方都能生存下去。人与动物是共生的状态,要保持生态平衡。
通过对比原文和英译可以发现毕利格老人的原话被完整翻译成了英文。从功能对等这一理论的角度,可以看到这实现了功能对等的效果。英译充分展示出了毕利格老人对于围猎的理念是注意保持好生态平衡。同时把体现蒙古族生态文化的词汇,如“腾格里”,在蒙古族文化中指的是长生天崇拜,在英译中译者就采用了音译的方法译作“Tengger”,基本保持原有的发音,结合上下文构建出它作为上天或神明的意思,再现了草原生态观中的传统文化因素。
还有,小说中乌力吉作为额仑草原牧场的老场长,他与毕利格老人理念接近。作为受过教育,工作能力强的牧场领导,因包顺贵错误指挥导致的军马事故之后,他被免除了牧场领导的职务。可乌力吉仍然心系草原,对草原的热爱一直如初,他对接替他职务的包顺贵讲了保护草原的核心理念,展示出乌力吉的主要生态观。
例二:
原文:
草场好,水土不流失,泉眼小河不干,就是遇上大旱,人畜都有水喝。草好牛羊就壮,这些年咱们牧场从来就没有发生过病灾,在牧场生产上去了,也有力量添置机械设备,打井盖圈,增加抗灾能力。
(姜戎,2004:160)
英译:
With a healthy grassland, erosion is avoided and the wells don't dry up, so even during a drought, the animals have water to drink.With good grass, the animals thrive.No diseases have spread through our herds in recent years.Our production is up, so we've been able to buy machinery that helps us dig wells and build pens, which increases our resistance to natural disasters.”
(Goldblatt,2008:325-326)
乌力吉把保护草场作为工作的核心交代给包顺贵,他把自己积攒多年的经验和心得都告诉了包顺贵。英译都完整翻译,没有删减和改动,清晰再现了乌力吉有关牧场管理的生态思想。
小说中,乌力吉和陈阵等人出行,见到草原上一片繁茂的草场,他感叹这是中国最美的草原,表达了希望草原能够长青的愿望。
例三:
原文:
乌力吉深深地吸了一口气说:你们看,这片草场多好看,跟几千年前一模一样,这是中国最美的一片草原了。草原人和草原狼为了守住草原,打了几千年的仗,才把这片草原原封不动地保存下来,它可千万不能亡在咱们这些人的手里。
(姜戎,2004:163)
英译:
Uljii sucked in his breath.“Isn't that a gorgeous sight?”he exclaimed.“As unspoiled as it was thousands of years ago.This is the most beautiful grassland in China.Men and wolves have fought battles to seal this place off and keep it unspoiled over the centuries and we simply must not let it come to grief in our hands.”
(Goldblatt,2008:330)
从原文能看出乌力吉对国家,对草原都饱含热爱。他认为人和狼彼此制衡,保护了这里的青草繁茂,他提醒人们千万不要破坏这里,为子孙后代留下这片充满生命力的草原。这段原文被英译完全展示出来,同样没有任何删改。
以上的分析能显示出译者把《狼图腾》中这些主要人物的生态观全部都翻译出来,传递了中国倡导的积极的生态保护意识。
就译入语系统而言,有学术著作和文学作品可以与英译中的生态观形成互文联系。首先,表现生态意识的学术著作主要集中于自20世纪至今。1962年出版的美国作家雷切尔·路易丝·卡森(Rachel Louise Carson)的科普著作《寂静的春天》(Silent Spring),讲到人类使用杀虫剂,药剂通过食物链向上积累,导致大量物种灭绝,威胁人类生存。此书引发了世界范围内人们对于农药和生态的密切关注,是划时代的生态作品。1993年出版的阿尔·戈尔(Al Gore)的《濒临失衡的地球——生态与人类精神》(Earth in the Balance-Ecology and the Human Spirit)一书,讲述人们日常行为的选择会影响到地球的气候、水质、土壤和动植物的多样性,环境问题目前已处于公众意识的前沿和中心位置,呼吁思考地球的命运,保护环境。
在译入语系统中,还有众多表现此类生态意识的文学作品,知名度较高如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在1854年出版的随笔集《瓦尔登湖》(Walden),此书是梭罗两年多林中生活的记录,他倡导人们过物质简朴、精神崇高的生活,以对抗物质主义对人类精神的侵蚀,工业文明对自然的摧残。威廉·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的中篇小说《熊》(The Bear)讲述一位白人少年在荒野中狩猎并接受大自然洗礼的成长经历,塑造了大熊“老班”和猎狗“狮子”等人格化的动物形象,提示人们需要反思过去,善待一切才能避免灾难。库伯(James Fenimore Cooper)的西部小说《猎鹿人》(The Deerslayer)和《拓荒者》 (The Pioneers)等,这类小说表现的生态意识都与Wolf Totem中所传递的生态意识彼此关照,构成互文联系。这些生态关怀的文本与《狼图腾》英译呈现的生态观遥相呼应,Wolf Totem中的草原生态意识与译入语文化的主流价值观呈现出共通之处。
葛浩文的翻译风格是不乏大量删减的。《狼图腾》小说,全书有三十五个章节,以及尾声和人文关怀话语即最后一部分 “理性探掘——关于狼图腾的讲座和对话”这三个部分构成,整部中文小说共五十四万字。葛浩文删除了人文关怀话语,还有每章前的文献引用以及小说中的很多评论。但是对于生态观的文字,他鲜有删改,基本完整对等的翻译出来。这样的生态观英译结合表现生态意识的英语文本构成互文联系,形成一定的社会意义,可以使英语世界更多了解我国的生态智慧,对国家和人民形象都有积极作用。生态观所蕴含的环境危机其实是一种世界现象,值得全人类去积极思考解决之道。
译者进行中译英的过程中,在考虑译入语语言和文化规范的同时,需传递我国文化的积极因素。译者可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特征,如人类的生态智慧,爱护自然和家园的意识作为切入点,为英语世界读者打造更易于接受的积极形象。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需要翻译搭起沟通的桥梁,我们的命运休戚与共,共享一个世界,有很多共同的价值观和利益。无论使用何种语言或文化,人类都共享一个未来,翻译的积极功能是逐渐消弭偏见和误解,倾听彼此内心的声音,展开平等的对话。
通过翻译进行对外交流能更好地促进我国的文化和经济的活力,翻译我国文化的积极内容去激发英语世界读者了解一个现代,发展的中国,让翻译和良性交流帮助建设好人类命运共同体和我们生活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