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空间中微语言的用语失范现象探究

2022-11-25 08:50张瑶娟周芬芬
今古文创 2022年44期
关键词:汉语言用语网络空间

◎张瑶娟 周芬芬

(1.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 湖南 长沙 410128 2.湖南农业大学人文与外语学院 湖南 长沙 410128)

随着互联网的日益发展,网民的人数逐年递增。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12月,我国网民人数达到10.32亿人次,较2020年12月增长2121万,互联网普及率达73.0%,手机上网人数达10.29 亿人,超过我国总人口的2/3。由此可见,互联网已然成为民众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应地,微语言作为网络语言生活的一种表达方式也应运而生。所谓“微语言”,就是指微博、微信、微电视、微电影、微简历、微课程等“微媒介”中的社会用语[1]。“微语言”在微信、微博、论坛、抖音等公共平台上的频繁使用,使其与虚拟公共领域语言的界限逐渐模糊,那么,如何在网络公共话语空间合理运用微语言是当下需要认真思考一个命题。随着网络用户的增多,多元的互联网生活使得广大网民对网络语言的关注度越来越高。而微语言作为网络语言生活的一种表达方式也日渐丰富。所谓“微语言”,就是指微博、微信、微电视、微电影、微简历、微课程等“微媒介”中的社会用语[1]。在互联网尚未诞生之前,电视、广播、报纸是信息传播的主要媒介,虽然这些传统媒体在信息传播的实效性、互动性等方面远不如网络媒体,但传统媒体把关人严格筛选合适的话语进行传播。数字媒体时代则不同,网民们不再是单纯的信息接收者,还扮演着信息(包括微语言)生产者和传播者的角色。在网络空间中,微语言已成为公众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一种方式,为大众的个性化表达提供了机会。然而,网络空间中微语言的用语失范现象比比皆是。这些问题的逐渐暴露,值得语言工作者、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各层面的广泛关注和反思。

一、微语言的特点

微语言是依托于网络发展起来的,虽然发展时间很短,但发展势头却很迅猛。作为新时代汉语言发展的一个重要变体,微语言凭借自身的特征,已成为网络话语空间的一道十分靓丽的景观。微语言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草根性。“草根”一词本来就属于微语言,用它来形容微语言的特性真是再恰当不过。在过去,语言的创造是文化水平较高的精英阶层干的事情,和草根阶层几乎没有什么关系,草根阶层所创造的语言只能是在小范围内应用。而随着互联网的出现,人们的语言生活发生的改变。网络的开发性和自由性使得人人都享有话语权。另一方面,微语言的诞生是群众集体智慧的产物。微语言的内容来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口语化形式普遍,通俗易懂、简单易学这体现了微语言草根性的特点,比如“给力”是非常具有正能量的微语言,其实该词语并非是网友创造出来的,我国古代便有“给力”一词,经过网友的大量转发之后,“给力”一词逐渐流行开来,成为了年度的热词。网络不仅能将毫无名气的民间词语捧红,还是广大网友们创造词语的主阵地,像“正能量”“点赞”“朝阳群众”“给力”这些词语,不但在网络世界广受欢迎,即使运用于现实生活中,也很有韵味。毛主席也曾说过,“要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人民的语汇是很丰富的,生动活泼的,表现实际生活的。”[2]微语言顺应了群众的语言,是人民群众的“发声器”。

(二)多样性。庞大的网络用户群体决定了微语言种类的多样性。微语言打破了传统语法、语义的限制,更加自由的组合方式为微语言的创新扫清了障碍,使微语言的运用更加的灵活、多变。在网络世界中,人们可以随意地用数字、字母、符号进行组合,形成全新的交流方式,既省时省力,又幽默诙谐,还能达到最佳的互动交流效果。比如,在网络社交中,只需要发表一个动态的表情或颜文字,就能表达出此刻的心情,并能快速地将这种情绪传递给他人。然而,作为现代汉语的特殊变体,部分微语言的内容和形式违反了汉语言的规范原则,但在特定的语境中,微语言却发挥着巨大价值,深受大众的欢迎。

(三)网络化。微语言的诞生和发展都离不开互联网,一旦离开了互联网就会枯竭而亡。在通讯不发达的年代,重大事件很难在第一时间传递到四面八方,等到偏远地区的人们得知消息时,事件可能都已经结束很长时间了,难以形成全民大讨论的现象。而互联网时代则不同,热点新闻事件中产生的微语言能够在网络舆论场中迅速传播,甚至还能让早已经存在的字词重新走红网络。一些极具生命力的微语言已经从线上走到了线下,成为了社会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容否认,微语言发展的最基础条件便是强大的信息传播能力,互联网恰好满足了这一点,因此,微语言的主阵地仍然是互联网,离开了网络,微语言便失去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很难长久地发展下去。

二、网络空间中微语言的用语失范现象

(一)语音失范。在汉语言中,每一个字都有固定的音节,而网民们为了凸显个性,在交流中经常随意更改词语的音节,比如,“崇拜”的读音应该是“chong bai”,但有人却故意说成“cong bai”,有些地区受方言的影响,无法正确区分“ch”与“c”,这种情况实属无奈,但故意颠倒翘舌音则便是对规则的漠视了。再比如“就是”,在福建、广东等地,人们无法正确区分平翘舌音,便会读成“jiuxi”,在网络中经常会有人故意学闽南语和粤语的用法,将“就是”读成“94”或“jiu xi”。还有故意用错韵母的,如“我(wo)”读成“偶(ou)”,现代汉语中“难受”一词用“蓝瘦”代替。

每一个汉字都有对应的音节,但在网络社交中人们为了提升打字速度,节省输入时间,就开始尝试用一些汉字合音的现象,比如“不要”用“表”表示;“这样子”用“酱紫”代表。微语言中有很多谐音词,比如“大侠”说成“大虾”“没有”说成“木有”“我的神啊”说成“偶滴神啊”等等,这些语言听起来十分的幽默诙谐,但实际上都具有不规范性。

(二)词汇使用失范。词汇运用的不规范性主要表现在随意重叠、不恰当兼容双语或歪用词义等。随意重叠是指不根据汉语言的规则而乱用叠音,比如“东西”叫“东东”,“ 害怕”叫“怕怕”。微语言的双语兼容主要表现为汉英结合,比如:“一切 OK”;“ 有事call我”;“C 位”。还有一些纯字母的表达,如“yyds”,部分青年用它表达“永远的神的中文发音缩写”,但也有人用它表达“永远单身”,若像“yyds”这样的“微语言”用于网络公共空间,尽管能无障碍表达,但这些表达不仅违背了汉语的生态系统,也会是大众的语言越来越贫乏。而歪用词义,往往是想要标新立异,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在网民的语言中,“可爱”表示“可怜没有人爱”“贤惠”表示“闲得什么都不会”。这种词义别解,造成了语言的混乱。

(三)语法失范。语法失范是指语言的语法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微语言作为虚拟世界的一种信息符号,经常会有意或无意地打破现代汉语固有的语法规则,造成了比较严重的语法背离现象。如词法中的词性随意转换,句法中的句子成分残缺、语序不当等。像“有事电我(有事给我打电话)”“电我”“他昨天下午你那里了吗”“ ……的说”“你这个蛋白质(笨蛋,白痴,神经质)”。

(四)语言行为失范。由于网络环境的虚拟性,使得网民的身份、行为得到隐匿,这就使得不负责任的谩骂、诽谤、谎言,带有攻击性的中伤、侮辱的词汇和语句在网络上极易流传。加上并没有专门的监管部门对网络语言进行监管,致使很多粗俗、低下的微语言泛滥成灾,其广泛使用对网路语言的健康发展无疑是一种阻碍。

三、网络空间中微语言用语失范的负面影响

(一)对汉语言的负面影响。汉语言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文化载体,汉语言文字水平使用的高低直接关乎着中华民族的文明程度。而微语言的用语失范给汉语言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损害汉语言的根基。自古以来,汉语言是严谨的、规范的,经过几千年的沉淀和积累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华文化特色的、蕴含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优美语言,这也是汉语言能够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而微语言的发展态势,已经逐渐脱离了汉语言的承受范围。在未来的发展中,如果微语言的运用只停留在网络上还好,一旦这些不符合规范的语言形式彻底走入了人们的生活将会给汉语言带来毁灭性的打击,经过几千年沉淀和积累才形成的语言风格和格式会遭到彻底的破坏。从这个角度来说,必须要对微语言用语不规范现象加以严格控制。当然,保持汉语言的纯洁性并非是要彻底消灭微语言,而是要让微语言在一定的规则内发展。无规矩不成方圆,绝对的自由会使微语言成为损害汉语言的利器。

2.阻碍汉语言的传承。语言的传承是语言发展的基础,现代汉语的创新是在传承古代汉语的基础上完成的。微语言的出现大大丰富了汉语言的表现形式,但是,这种异类的表现形式会阻碍汉语言的传承。众所周知,网络是微语言赖以生存的空间,一旦离开了网络,微语言将变成无本之木,其本质特征也就不复存在了。对于成人来说,他们对网络和现实有着较为清晰的认识,知道在什么样的环境中说什么样的话,但青少年则不同,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还不够成熟,对现实与虚拟网络的界限认识模糊,缺乏对是非对错的判别能力,他们不懂什么是“微语言”,一些异类的表达方式容易误导学生。因此,对于青少年来说,一些用词、表达方式不规范的微语言,对汉语言的传承和发展有一定的阻碍作用[3]。

(二)对个体的负面影响。微语言的失范对个体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具有负面影响。如网络流行语中的“潜规则”“土豪”,个体长期受到这些微语言的影响,将对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很大的负面影响。再者,在这些随意制造的微语言中,有不少错别字或语法不通的表达方式,不利于学生传统正规语言的学习,会导致学生汉语水平低下。像“潜水、打铁、5555、CU、集美”这类的微语言被个体其全盘接受,就意味着原有的日常交流和情感表达会渐渐边缘化,同时人的思维变得钝化,语言的审美和鉴赏力也会退化。

四、网络空间中微语言用语规范的路径

(一)平台治理。微语言赖以生存的环境是网络平台,比如社交平台、媒体平台等,因此,首先要对这些平台进行治理,从源头上杜绝微语言语用不规范情况的发生。网络平台要加强对平台内部的信息监管,对于屡次使用低俗、色情语言的网民给予封号处理,设置举报功能,经过仔细审查发现举报内容属实后对被举报账号进行封号处理,屡教不改的要永久禁止其进入该平台。目前,微博、微信等网络社交平台均设置了举报功能。网络平台在发布信息时要进行严格的审查,这一点可以借鉴传统媒体的做法,以确保信息的真实性,特别是对于一些标题惊悚的信息要仔细甄别,避免网络平台成为不法分子用来博取公众眼球的工具。

(二)名人正面示范。所谓名人是指在社会生活中拥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人士,他们的文化背景、所在领域、年龄性别可能不同,但却有着一个共同的特征——拥有较强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名人作为公众人物,其言谈举止和行为习惯经常会暴露在公众面前,他们不经意的话语或者动作可能会引发全民模仿。因此,名人在网络中发表文章和观点时必须谨言慎行,以免造成连锁效应,污染网络空间环境。其次,名人在网络世界中还可能扮演着意见领袖的角色。作为公共表达的话语主体,名人要充分认识到名人效应的力量,在发声时应发挥正面示范作用。

(三)官方监管。网络的自由应该是相对的自由,政府不能放任这种行为发展下去,而是应该积极引导。制定相关政策,加大监管力度,督促网络平台依法按照相关规定进行运营。从目前的发展形势来看,对微语言是疏是堵人们有着很大的争议,但从语言发展的规律来看,“疏”比“堵”更能满足社会的需求。语言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有着较强的包容性,在其发展过程中同样会有优胜劣汰的现象。因此,权威机构必须要对微语言进行科学的疏导,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限制其使用范围,最终做到为我所用。

其次,网民低龄化是当前网络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微语言对低年龄段网民的影响要远远大于成人,比如小学生和中学生。对于心智并未完全成熟的学生而言,微语言的出现是弊大于利,如果官方机构对这种现象不及时进行干预,会造成十分严重的后果。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网络时曾经说过要为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4]。因此,官方机构应该进行适当的干预,使广大网民充分认识到,微语言的使用并不能随心所欲。

(四)法律约束。法治社会,任何社会活动都必须要纳入到法律框架范围内才能实现社会的法治化建设。我国2001年1月1日起正式实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该部法律确立了普通话和规范汉字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法定地位。作为网络空间的交际工具的微语言也不例外。针对微语言迅猛发展的势头,国家应当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如明确规定各大网络平台都必须实名制,对于违反实名上网的个人和企业明确处罚细则或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中增加网络语言方面的内容。由执行国家意志的相关管理机构制定与推行,可增强其刚性和约束力[5]。

(五)道德自律。微语言用语失范的重灾区在网络,网站、贴吧、微博、微信、手机APP等都难以幸免,造成微语言语用失范的主体不仅包括广大网民,依托于网络兴起的新媒体有着不可推脱的责任。因此,微语言的主要创作者和使用者应该自觉遵从社会规则和语言规范,时刻保持理性判断,遵守社会公德,严守社会公德的基本要求,为净化网络环境,维护网络环境的安宁出一份力。同样,网络媒体,特别是自媒体、市场类媒体同样需要强化责任意识,发挥自律作用,坚守底线。

五、结语

综上所述,网络空间中的微语言用语失范造成了网络空间环境的污染已是不争的事实。只有形式的多方协同的格局,才能有效解决网络空间中的微语言用语失范问题,从而营造健康、文明、和谐的网络环境。

猜你喜欢
汉语言用语网络空间
初探汉语言文学中语言的应用与意境
现代汉语言变化与社会生活关系
《网络空间安全》订阅单
《网络空间安全》订阅单
《网络空间安全》订阅单
推动形成网络空间新生态
化学用语及常用物理量
汉语言文学学习策略浅谈
礼貌用语大家学!
试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必要性及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