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助育人视角下培育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

2022-11-25 08:27吴园园
贵州农机化 2022年1期
关键词:资助理想信念困难

雷 文,吴园园

(1.贵州中医药大学药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2.贵州理工学院矿业工程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3)

0 引言

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可能实现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目标的向往与追求,是人们世界观、价值观以及人生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1-2]。信念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精神状态[2]。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意义重大,有利于增强其责任感及使命感。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作为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3],应有针对性地加强理想信念教育,让“扶智”与“扶志”相结合,提供精神支柱,厘清自身职业发展思路,励志为理想奋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从而化困难为力量,以提高认识,增强本领,并造福社会。然而,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3],主要表现为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神动力不足,理想信念模糊,学习缺乏动力,动手能力不强,生活物质匮乏,自卑心理存在,等等。在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物质资助的同时要进行精神扶贫,为他们的全面发展提供条件,这不仅有利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身的发展,而且有利于帮助贫困地区脱贫致富[3]。因此,加强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资助育人过程中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意义

1.1 有助于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

理想信念催生前进的动力,是人们在奋斗过程中精神上的“钙”。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某种程度上存在自卑心理,对自身的发展虽有理想信念的概念,但欠缺深度认识,理想信念模糊,未能厘清方向及奋斗目标,未能入脑入心。志存高远便力量无穷,加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研究,有利于他们结合自身发展及专业情况,与祖国同行,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进而人生道路越走越宽,富有价值。

1.2 有助于坚持科学的正确道路,把握人生方向

理想指引前进方向,信念决定成败[4]。没有理想信念的人生,在奋斗中将失去方向及动力,在生活中也将随处漂流[5]。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有助于明确奋斗方向,坚持科学的正确道路,提高认知水平,把握人生方向,从而成长成才,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1.3 有助于将扶贫与扶志相结合,提供精神支柱

理想信念是人们在精神生活领域的“安生立命”之根本,能够在人们遭遇挫折、遭受考验时提供精神支撑,从而使人们战胜困难,奋斗向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求学过程中遇有学业及生活上的困难,以致对学习、对生活、对未来感到“忙”“盲”“茫”,从而思想上有所松懈,迷失方向。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有助于提供精神支撑,使之遇到生活中的困难、压力、挫折时能经得起考验,稳定思想之舵,创造自己的人生价值,从而达到“扶智”与“扶志”的目的,最终身体力行并感染他人。

1.4 有助于抵制诱惑,克服困难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理想信念教育有助于避免人们精神迷茫和空虚,在追求与实现理想的过程中能面对各种挑战,抵御各种诱惑,克服各种困难。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常常由于经济上、学习上及思想上的窘境而徘徊不前,理想信念教育对他们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切实提升自身的思想素质与道德品质,能自觉抵制各种诱惑,克服困难,增强奋发向上的决心。

2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面临及存在的问题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奋发有为、积极向上、感动他人、取得成功的事例多有宣传,这成为后来者学习的榜样,但他们自身发展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理想信念模糊。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未能清晰自己的理想目标,对专业学习及发展未有规划,欠缺奋斗的方向。

(2)思想积极上进欠佳。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常常满足于现状,思想积极性不高,存在“等”“靠”“要”等思想,甚至认为学校给予的资助是理所当然。

(3)学习能力有待加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由于接触的范围窄,认识度不广,知识面不宽,且害怕展现与锻炼自己,致使学习能力有待加强。

(4)人际交往狭窄。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愿拓宽人际交往范围,由于自尊心驱使,一方面害怕敞开心扉被人嘲笑,另一方面在人际交往中可能存在因不善言辞而使交流不愉快导致人际交往面不宽。新媒体的发展提高信息获取的效率及拓宽信息获取的途径,但也渗透着不良价值导向及不当言论,这给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及价值观带来不利影响。

3 资助育人过程中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面临的窘境及原因分析

3.1 资助育人过程中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面临的窘境

3.1.1 资助育人过程中重物质及经济资助,育人实效不理想

学生资助是一项民生工程。随着资助体系的不断完善,资助力度也不断扩大,高校资助体现的资助功能得以充分发挥,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经济或物资资助,基本保障其顺利完成学业[3]。资助功能与育人功能存在脱节现象,表现为:重经济或物资资助,轻育人功能;育人方式不够多样化,未能及时让学生在心理及精神上“脱贫”;未从思想上树立起感恩意识,认为国家及学校给予的资助是理所当然的[6]。育人实效未能达到理想效果,未能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彻底从精神及心理上“脱贫”。这意味着在资助育人体系中需加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帮助他们坚定理想信念,勇攀时代高峰。

3.1.2 资助育人过程中,理想信念教育存在缺失

资助育人是“资助”与“育人”的共同协作,“资助”主要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所面临的经济困难提供经济或物质帮助,着重于对受助者物质需求的基本满足;“育人”侧重于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全面发展,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全程育人及全方位育人的具体体现。高校在资助育人过程中,做到经济上及物质上资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但在“育人”层面上精神资助滞后于经济及物质资助,多以感恩教育、诚信还款等内容开展育人教育,育人机制不健全,精神激励和理想信念教育涉及相对欠缺。

3.1.3 理想信念教育方式单一,未能入脑入心

学生资助是一项伟大且长时间需要坚持的工作,其主要目的是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经济上或物质上资助,以减轻经济压力,渡过难关、享受快乐教育和平等获得教育资源的机会,使之安心学习,最终成为能发光发热的优秀人才。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不够健全,理想信念教育方式单一,未能入脑入心。

3.1.4 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清楚资助项目,未能体会资助育人寓意

学生资助工作的开展,需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统计汇总,纳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库的同学多数是建档立卡及低保户同学。在资助工作开展过程中,部分学生享受资助项目的同时,由于资助类别多样及受助学生重复,对资助项目不清晰,混淆资助项目,致使资助到人但未发挥实效及达到目的。此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存在认为国家及学校给予的资助是理所当然的,等着资助,靠着资助,对资助工作不清晰,不理解,未有奋发向上的决心及崇高的理想信念教育,或有少部分同学获得资助后,认为伤及自尊心,未能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相统一[7]。

3.2 原因分析

3.2.1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育人制度不完善,理想信念教育欠缺

在资助育人工作中,资助内容主要包括“奖、助、贷、补、减、勤”等[8],具体而言有“国家励志奖学金”“教育精准扶贫”“国家助学贷款”“国家助学金”“高校毕业生毕业确认”“节日问候”“勤工助学”“返乡补贴”及其他门类资助。资助类别多样,门类多种。长期以来,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更多的是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问题、发展问题,而对“思想”以及“心理”方面的资助力度不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未能深入涉入。资助育人体系不够完善,欠缺针对性,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缺失。

3.2.2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家庭环境的负面影响

多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父母受教育程度不高,多在家务农或在外务工,更有甚者丧失劳动力。由于父母的处境,他们对孩子的关心更多的是经济、生活及心理关怀,但也存在部分家庭未能给予孩子日常关心及经济支持的现象,同时对孩子的成长成才及未来发展更没有指导性建议。这给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带来一定负面影响:一是只求顺利完成学业;二是自身见识认识不深;三是对毕业后的发展未有构思;四是对自身发展未有定位,致使欠缺理想信念的指引,未能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相统一。

3.2.3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接触不良网络信息的影响

进入新媒体时代,信息的搜集及获取有多种途径,但也存在不良网络信息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影响,如短视频、网络评论等。造成的影响有:不雅图片或视频的跳出;负面信息泛滥、爆炸;非正规校园贷款广告;不良价值观的输入,等等。学生是非辨识能力不强,不知不觉受其影响,致使上进心不足。

3.2.4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身认识欠佳

大学是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阶段[9]。进入大学后,由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正在成长阶段,在开展资助育人过程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受资助后,某种程度上怀有感恩意识,部分同学获助后体谅父母的艰辛,将受助金用于日常生活开销;也有部分同学存在由于某种诱惑的驱使,将受助金乱花;更有部分同学面对生活费的花光,责怪父母不及时给予生活。而对于学习及未来的发展未有清楚认识,对自身的认识度不够,未能激发自身精神上的内驱力,克服困难,努力学习。

4 资助育人视角下培育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路径

4.1 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育人制度,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切实做好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认定及管理工作是落实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基础,资助育人制度的完善是实现立德树人,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的保障。近年来,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政策日趋完善,资助类别丰富,在育人方面的教育不断加强,但仍存在重资助,轻育人现象。为充分发挥资助育人功能,切实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神需求,将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10],补足理想信念之“钙”,需在制度层面上加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育人制度。

(1)将资助育人与学业提升、实践活动、文化熏陶、思想认同、诚信感恩教育、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职业发展及规划等相结合,开展形式多样的育人实践活动。

(2)加强资助政策及理想信念教育宣传。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明析资助政策,了解资助内容的前提下,用身边的励志故事,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方式,激励他们将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结合,在奋斗中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

(3)建立良好的资助育人“育人队伍”。制度制定的再完善,如果没有人去执行,或执行效果不佳,将影响育人实效,因此,在育人队伍上应合理配置人力资源,注重育人队伍的理论水平及政治站位建设,以达到育人实效。

4.2 建立联动机制,围绕理想信念教育,丰富资助育人方式和手段

为充分让资助育人政策发挥实效,单单依靠学生资助管理部门(中心)的力量是不够的,应建立联动机制,以学生资助管理部门(中心)为具体负责部门,学生处、各学院、各班级联动配合,围绕理想信念教育,设计丰富多彩的育人内容,拓宽育人方式及平台,润物无声,隐性和显性相结合,从内心深处加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以从精神上摆脱贫困。在实践中,学生资助中心统筹,各部门联动配合,可以围绕理想信念教育内容,以问题为导向,关注学生实际需要,紧扣时代发展需要与主题,关注社会热点、理论热点及舆论热点,加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四史”教育,增强对爱国主义的教育,注重“时代楷模”、先进人物感动事迹,以身边事、身边人促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了解中华民族奋斗史中增强坚定的理想信念。

4.3 充分发挥朋辈教育的引领作用

朋辈教育,是指具有相同背景或是由于某种原因使具有共同语言的人在一起分享信息、观念或行为技能,以实现教育目标的教育方法[11-12]。长期以来,些许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自身奋斗的历程中取得了非凡的成绩,他们并未因家庭经济的贫困而放弃自身努力,而是在实践中,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相结合,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并回馈社会。励志故事能对具有相同背景及同龄的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感化及感染的教育作用。通过宣传,带动身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惧风雨,励志向前,勇挑重担,在个人理想与社会共同理想相结合的过程中自觉升华理想信念,增强社会责任感,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4.4 培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律意识,提高网络媒介素养,化为行动自觉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律意识的培养,主要是依靠自身内驱力发动,而自身内驱力的增强,需要有精神上的引领进而产生行动上的自觉,需做到以下几点:

(1)注重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融合,在显性教育中注重隐性教育的渗透,用生动的文化教育情景增强理想信念的代入感,以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2)注重知识的灌溉和激发,让受教育者有思考和表达,促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主动参与到理想信念教育中,增强内驱力,以致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从非主动接受外部教育、知识的灌输及刺激,到主动对所接受知识进行加工,并成为构建者,从而产生内生动力,化为行动自觉。

(3)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网络媒介素养,对于海量般的网络信息应在坚定的理性信念下辨别是非,进行合理的判断、选择和使用,从而抵御网络媒介信息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理想信念的消极影响。这要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要增强自律意识,自觉躬行实践,知行合一。

5 结语

在高校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作为一个群体,他们同样肩负着历史的重任与使命[13]。资助育人是高校中落实三全育人最直接、最现实的教育方式,在此背景下,加强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可以避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不上进,避免“等”“靠”“要”“拿”等想法及学习上不够刻苦等弊端,从而在精神上摆脱贫困,坚定崇高的理想信念,自觉躬行实践,由他助转变为助他。

猜你喜欢
资助理想信念困难
困难中遇见团队
理想信念是“政治灵魂”
诠释理想信念的写作追求
困难我不怕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上海大幅修订《专利资助办法》
丰富和规范党内仪式是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四个意识”的重要途径
选择困难症
黑龙江省启动2017年专利资助资金申报工作
坚定理想信念 锤炼优良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