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 燕,马占华,马 良,何进全
(1.西北民族大学医学部,甘肃 兰州 730030;2.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0)
近年来研究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人群的体检报告时,发现当地人群的体成分报告中肥胖现象较多,且很大一部分肥胖为肌少症性肥胖(表现出四肢肌肉所占比明显不足),再结合这些人群的B超化验单显示,大部分人群都患有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基于这种现象,推测二者之间可能有一定的联系。因此通过查阅国内外大量相关文献来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以便为今后在这方面的研究打下基础。随着国民经济收入稳步增长,在使人们的生活条件提高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不良的生活习惯,如大众对高盐、高热量的饮食摄入过多,而体力活动量却大幅下降,导致人体内的脂肪与肌肉的相对所占比发生了很大变化。一种表现为少肌症,即肌肉所占比严重不足,人体易出现疲乏症状且无法从事重体力劳动;另一种表现为肥胖现象,即身体内脂肪占比增加,导致身体质量指数BMI>28,引起脂肪蓄积及体重的严重超标。少肌症加过度肥胖即为肌少症性肥胖(Sarcopenic Obesity,SO)[1]。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主要包括单纯性脂肪肝(SFL)、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和非酒精性肝硬化。NAFLD在中医方面又可以归纳为“肝癖”,可表现为疲乏、腹胀等一系列肝损伤性表现[2]。肥胖现象为目前世界许多国家普遍面临的难题,因此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是世界各国目前高发的肝性疾病。NAFLD与环境因素密切相关,具有一定的遗传性,其分布具有家族聚集性的特点[3]。而NASH继续发展,导致肝细胞出现纤维化改变,并最终形成肝硬化,不仅会提升肝病的复杂性,也会导致肝病的死亡率逐年上升。另外,NAFLD也在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血管疾病死亡率中占据了很大比重[4],通过研究2型糖尿病发现,NAFLD也会导致2型糖尿病发病率的上升[5]。《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在亚洲的流行情况》数据显示,中国成年人的NAFLD患病率为32.9%,而亚洲成年人的NAFLD患病率为21.4%[6],可见NAFLD在中国的患病率相对较高。据《中国部分地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流行情况》显示,在陕西、甘肃开展的脂肪肝抽样筛查结果显示,参与对象NAFLD患病率为12.6%[7],甘肃高盐高脂的饮食已经成为促使NAFLD的极大危险因素。NAFLD是发展为肝病最普遍的原因,因此NAFLD应作为一项非常重要的公共健康问题而引起我们的注意[8]。
肌少症性肥胖就是脂肪相对占比较多,肌肉占比明显不足的表现。肌少症性肥胖也可以理解为肌少症和肥胖的综合表现。肌少症主要体现在四肢骨骼肌肉量过低,肌肉质量即肌肉力度不足,进而带来疲乏与无力感,使生活质量明显下降。文献记载:若成年男性四肢骨骼肌肉含量≤7.23 kg/m2,女性四肢骨骼肌肉含量≤5.67 kg/m2,同时步速<1 m/s,即为肌少症[9]。通常大多数情况采用上述方法来诊断肌少症,但是肌肉含量的测量也会受到个体差异、性别、年龄等不可控因素的影响,到目前为止,始终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来明确定义肌少症性肥胖[10]。
肌少症目前常通过测定四肢肌肉量/身高2为诊断标准。如果女性<5.4 kg/m2,男性<7.0 kg/m2,则考虑肌肉量减少,肌肉量减少会引起肌力的明显不足,因此查阅文献发现,也有将握力诊断中女性<18 kg、男性<26 kg、6 m常规步速试验中低于0.8 m/s加入了诊断标准。相对肌少症来讲,肥胖的诊断标准就更简单,如果一个个体的体重超过对照组人群的参考值,就会定义为肥胖。上述两者的综合即为肌少症性肥胖[11]。计算男女发病率的时候,如果采用不同诊断标准则得出的数值就会有所不同。
通过研究大量文献发现,肌少症性肥胖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到目前为止文献中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发病机制,将所有文献中的观点加以分析归纳可以发现肌少症性肥胖的发病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3.1 运动神经元受到损害
在慢性疾病病例的研究中发现,运动神经元损伤类型较多,运动神经元损伤主要以侵犯运动神经元为主,主要包括肌萎缩侧索硬化症、进行性延髓麻痹、原发性侧索硬化等疾病。运动神经元的末梢部位会释放乙酰胆碱,再支配到交感神经,对机体的肌肉起一定的营养作用,相反如果运动神经元受到损害后,交感神经对肌肉的营养作用减小,即会导致肌肉萎缩,肌肉萎缩之后紧接着带来的是肌少症。
2.3.2 骨骼肌蛋白合成与分解代谢失调
骨骼肌也叫横纹肌,是附在人体骨骼上的肌肉,其中肌细胞呈纤维状,肌细胞内有很多细丝状肌纤维,肌肉的收缩为人体带来动力,帮助完成一系列活动,而收缩力会受到肌纤维与肌肉所占比的影响。蛋白质是构成肌纤维的组成成分,当肌纤维内的蛋白质不断进行合成代谢时,机体骨骼肌就有动力进行收缩活动;相反,如果肌纤维内的蛋白质不断进行分解代谢,骨骼肌也就失去了进行收缩活动的动力,相应地蛋白质摄入量的变化就会影响骨骼肌的运动状态[12]。从细胞水平来看,骨骼肌的收缩活动需要线粒体做功的支持,如果线粒体和肌浆网蛋白表达之间出现不协调控制及肌肉蛋白翻译后所修饰的质量发生改变,也会导致骨骼肌的收缩活动缺乏动力,甚至萎缩而发展为肌少症。
2.3.3 与年龄有关身体成分的改变
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内的各种组成成分会发生变化,也会出现代谢减慢、免疫力降低等表现,这些表现会影响到肌肉做功,出现肌肉力量下降。而人体的肌肉质量一般在中年较高,然后走下坡路,到了老年之后就会更差[13]。大部分肌少症性肥胖的个体锻炼意识较差,高盐高脂的饮食习惯与不匹配的运动量就会加剧肥胖。另外,年龄增长与肌少症性肥胖有一定的关联性,中老年应该重视肌肉与脂肪的相对比,过高的脂肪量是发展为肌少症性肥胖的危险因素。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指除了饮酒过度和其他明确的不利于肝细胞的因素之外而形成的疾病,主要会导致肝细胞内的脂肪最大幅增加,超过正常比。NAFLD的发生与过度饮酒和其他明确的肝损害并没有关联性[14],据流行病学调查报告显示,NAFLD是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肝病,其患病率在成年人中约为20%~30%,女性受经期的影响,绝经前与绝经后会有所不同,绝经后会出现患病率增长的趋势,并且随着年龄增长患病率逐年上升,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不仅仅是女性,男性随着年龄的增长,患病风险也会加重[15]。
3.2.1 肥胖
肥胖是很多疾病的罪魁祸首,在NAFLD中也不例外,因为肥胖会导致脂肪的积累,进而拉开脂肪与肌肉之间的相对所占比。肥胖人群发生NAFLD的概率要远远高于正常体重的人群[16]。肥胖导致NAFLD的主要原因为肥胖者体内胰岛素抵抗的发生率较高,同时脂质代谢紊乱、糖代谢异常等表现,进而诱发脂肪变性导致炎症;再者肥胖患者体内存在瘦素抵抗,因此会出现暴饮暴食却不自知的表现,最终使得肥胖现象加剧。总的来说体重增长会加速NAFLD,而体重下降则会缓解NAFLD[17]。
3.2.2 运动不足
运动不足使机体无法通过线粒体做功等消耗摄入的热量,会导致脂肪在体内的堆积,长期缺乏锻炼也会使得肌肉萎缩,其结果为脂肪量的加速增长和肌肉量的持续减少,就会加剧NAFLD的发生。
3.2.3 高热量饮食
高热量饮食会加重身体的负担,如汉堡、奶茶、蛋糕等高热量食品备受大众的喜爱,而西北地区含脂量比较高的动物肉及其制品更是餐桌上必备的特色,殊不知这些高热量食品容易导致肝脏中的脂肪堆积,机体无法将其完全代谢,而且过高的热量也是导致肥胖的重要原因,肥胖进一步加速NAFLD,以此形成恶性循环。
3.3.1 脂质代谢紊乱与胰岛素抵抗
脂肪组织可以通过分泌一些脂肪因子来影响机体的多项功能,其中瘦素、脂联素、内脂素及肿瘤坏死因子等与NAFLD的发生密切相关[18-19],如果机体出现脂质的代谢紊乱,就会使上述脂肪因子积累,为NAFLD的发生埋下了祸根。在研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的检查报告时发现,其体内的胰岛素抵抗指数较高,可能是因为NAFLD患者体内有胰岛素抵抗现象,进一步整理文献,找到了肝糖和高胰岛素血症是诱发胰岛素抵抗的原因所在。胰岛素与葡萄糖会调节脂肪的生成,当机体出现胰岛素抵抗时就会导致脂肪的大量合成,进而导致脂肪在肝细胞内的积累,久而久之就会发展成为脂肪肝。
3.3.2 线粒体功能失调
线粒体是人体细胞最主要的成分之一,这种成分主要用来帮助葡萄糖转化为能量,是人体不可或缺的部分。通过大量研究发现NAFLD线粒体功能失调现象较为突出,而线粒体功能失调表现为线粒体结构发生变化。线粒体功能失调又会导致肝细胞发生脂肪蓄积,触发炎症与纤维化反应,进而促进NAFLD的发生与发展。
近年来,收集并整理甘肃省保安族族人群体成分报告及B超结果,推测肥胖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通过阅读大量文献,找出了肌少症性肥胖是目前大家普遍认为引起NAFLD的原因。胰岛素抵抗与高脂血症在NAFLD发生及病情进展中起到促进作用,而大部分肥胖病人存在胰岛素抵抗及患有高脂血症,从而导致病人血糖、血脂代谢紊乱,使糖脂代谢合成增加,并沉积在肝脏,引起NAFLD[20]。在人体内,能反映肌少症性肥胖程度的指标主要为四肢肌肉与脂肪相对面积及胸腹部脂肪面积,而体成分仪刚好可以利用生物电阻抗技术能准确的测量出四肢及胸腹部肌肉及脂肪相对面积。王子兵等[21]研究表明,肌少症性肥胖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有显著的相关性;而施唯等[22]研究也表明肥胖相关基因极大程度的诱发了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同时杨可艺等[23]研究发现,加强锻炼、减轻体质量、控制血糖血脂水平及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对于预防及纠正NAFLD尤为重要,根据近几年甘肃保安族地区居民免费体检时的调查问卷显示,当地居民均锻炼不足、锻炼意识薄弱,也没有减轻体重、控制血糖等行为,这一系列诱因都会促使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发生。
总之,肌少症性肥胖作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一项危险因素,应该受到公众的重视。肌少症性肥胖问题的增加会显著提升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患病风险,但是要想证明此项观点,未来还需要深入挖掘,进行大量科研实验,找到肌少症性肥胖引起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更直接的原因,来加以证明两者之间的关系。目前对肌少症性肥胖的定义尚不明确,未来也需要将肌少症性肥胖的定义更加明确化。如今迫在眉睫的问题是随着居民生活水平日渐提高及人均收入稳步增长的同时,居民在健康管理、锻炼身体方面的知识及意识相对缺乏,导致了近些年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数量的显著增加,也成为了严重阻碍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重要问题。因此,这就需要通过树立起锻炼意识,减少高盐、高脂饮食摄入,控制血糖血脂水平及改变不良生活习惯等措施来及时预防并减少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