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与基础教育合作视野下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路径

2022-11-25 06:14林明华
教育评论 2022年9期
关键词:教研机制区域

●薛 蓉 林明华

201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指出,义务教育要形成上下联动、运行高效的教研工作机制。2019年11月,《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教研机构要加强与中小学校、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等单位的协作。2019年10月,《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意见》提出要完善科研协同创新机制,构建上下联动、纵横贯通、内外合作的协同创新体系。上述文件都对高等院校参与基础教育教研、科研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早在1996年,潘懋元主编的《新编高等教育学》一书回顾了“我国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历史发展”[1]该书认为我国高校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也应为社会服务。然而,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高校社会服务就局限在了促进经济发展。如果说“大学必须对其所处时代的整个现实环境开放,必须投身于真实的生活,必须整个地融入外部环境”[2],那么作为以教育研究、教师教育为特色的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就必须自觉跟进和融入到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时代洪流之中,必须走进不同区域的中小学校,研究教育,服务发展,发挥高等师范院校的社会服务功能。

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育科学研究所挂牌成立于2021年,旨在从高校角度助力基础教育教学发展,成员均为具有多年基础教育教研经验的教研员。成立伊始,即尝试与区域和学校合作,推进基础教育“教师发展与质量提升”,目前已与多个区域和学校开展了多层次、多领域、多方位的实质性合作。本文以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与区域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合作为例,探索大学与基础教育合作视野下如何推进基础教育教师专业发展路径,形成扎根实践、点面互动,关注学校和教师队伍优质发展,彰显大学全面服务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合作共生新常态。

一、大学与基础教育合作视野下教师专业发展的挑战与机遇

(一)大学与基础教育合作视野下的教师专业发展挑战

“学校若想变为模范学校,就必须不断地从大学接受新的思想和新知识”[3]。因此,基础教育如果需要发展,和高校合作应是最重要的一个发展路径。

目前,福建省高校服务地方基础教育的职能还未得到充分发挥,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高校服务基础教育的理念仍显滞后,很多高校教师不愿意将时间过多投入于基础教育服务的工作中。二是服务功能薄弱。服务范围多集中在课题指导和高端教师培训,高校教师的作用只是帮助学校申报课题、完成课题。三是高校承接的许多高端培训,如省名师、名校长、省学科带头人等培训,受众群体较小。

(二)大学与基础教育合作视野下的教师专业发展的机遇

为突破上述“困局”,促进基础教育阶段学校和教师的可持续发展,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科所主动联合福州市部分教育薄弱区域,共同推出了“闽师与区域教育提升合作机制”。“合作机制”不同于通常意义的培训,由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科所派出的研究员到区域内各中学进行定期教研,在此基础上每位教研员选带4-5名青年教师1-3年,进行教学科研多方面指导。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科所和区域教育部门合作开展的这个项目均以全体教师发展和学校教育质量提升为出发点,两年来取得了良好效果,为大学与基础教育合作视野下教师专业发展路径的多元探索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二、大学与基础教育合作视野下教师专业发展路径

大学与基础教育构建上下联动、纵横贯通、内外合作的协同创新体系是推进国家基础教育改革重大政策实施的重要举措。大力推进相应领域的高校与中小学在教师培养方面的合作并形成良好的合作路径,有利于更高效、针对性地提升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高校介入一线教师的课堂,帮助一线教师做好课堂诊断,辅助教师教育科研,能更好地帮助教师成长,推进基础教育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闽师与区域教育提升合作机制”的探索,积累了一些经验。

(一)“闽师与区域教育提升合作机制”的设计思路

该合作机制签约合作周期为3年,双方进行“双向互动”,不断拓展培训对象与培养方式。该机制立足于引导一线教师提升教育教学技能和科研能力,强化过程管理,形成多样有为的实施路径与沟通机制,促进参与教师的学术潜能和教学技能得到发展,为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夯实基础。

(二)“闽师与区域教育提升合作机制”的“1235”工作机制

“1235”工作机制,即“1个中心”“2轮驱动”“3个特色”“5项工作”。

围绕“1个中心”,提升教师专业能力,促进教学质量提升。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根据区域基础教育情况,努力搭建各种研训平台,开展针对性强的系列研训活动,促进教师专业能力提升。

坚持“2轮驱动”,充分发挥区域教育行政部门与高校教科研部门紧密结合的优势。整合区域教育部门和高校人力资源,打造高水平的“教研、科研、培训”三位一体的教师发展中心,坚持行政与业务双轮驱动,扎实开展各学科的教研,高质量完成各学校的校本培训,促进教师队伍的建设和教师专业发展。

突出“3大特色”,打造属地高校与区域基础教育合作的特色品牌。一是针对区域基础教育特点,创新学科教研模式,提高教研的实效性。二是创建由高校教师和中学骨干教师组成的专兼职教研队伍,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开展高水平的教师研训活动。三是探索区域教育行政与属地高校合作共建教师发展中心新模式,发挥各方优势共同打造合作平台,为区域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探索新路子。

推动“5项工作”,扎实推进合作项目,高质量完成合作目标。一是指导学校开展各级课题的申报、开题和结题,做好教育科研课题的过程指导与成果的提炼、推广。二是根据区域学校的具体情况,开展基于学情的中考、高考备考研究,对各校进行针对性的指导。三是围绕新课程实施,集中在区域内的所有学校,开展微讲座、集体备课、听课评课、校本作业指导、教学技能比赛指导、教学视导等教研活动。四是针对学校特点,开展针对性强的校本培训,以各校的骨干教师为核心,通过加强名优骨干教师的培养,努力建立一支区域学科教学带头人队伍。五是根据需要开展各年级教学质量抽测,做好质量监测数据的分析,利用监测数据精确诊断,及时反馈和指导。

(三)“闽师与区域教育提升合作机制”的沟通机制

“闽师与区域教育提升合作机制”实施两年多来,双方相关团队形成了良好的沟通机制,通过定期反馈,不断完善机制。每个月双方有关人员进行一次研讨交流,反馈参与学校、教师的认可度与改进意见。每年度举行一次“闽师与区域教育提升合作机制”学术交流活动,及时交流与提炼合作经验。

合作区域的学校每学期进行调研,了解教师对研究员的工作状况和成效的意见并提出建议。调研显示,这种面对面教研形式给教师成长诸多建设性意见,使他们受益良多。各个学科的微讲座以及集体备课形式摆脱了高大上的不切实际的内容,更接地气,不仅帮助一线教师深入了解和解读教材,而且拓展了教师的学术视野,提升了学术素养,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明晰的方向。

三、大学与基础教育合作视野下教师专业发展的思考

“闽师与区域教育提升合作机制”的探索为大学与基础教育合作视野下的教师专业发展路径带来了诸多思考。作为师范类高校基础教育教科研机构,理应以全局、前瞻的视角共同提高基础教育阶段教师的专业发展。

(一)从“学术”与“发展”视角激活高校与基础教育合作动力

“闽师与区域教育提升合作机制”让高校更好地了解基础教育阶段教师专业发展需求,在基本取向上,突出从“缺失补偿”向“学习发展”转变;在具体内容上,专业素养要素及整体水平提升兼顾;在载体形态上,专业引领学习与经验积累互动相结合;在实施方式上,结合教师专业发展阶段及课程改革重点确定主题、选择对象、适切安排。此合作机制促进中小学教师养成学术性教学思维与习惯,有利于教师今后的专业化发展。对中小学优秀教师的研究表明,优秀教师培养过程应该重点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着力培养和开发教师教学的创造力。高校参与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质性合作,不仅可以引导教师破除对学术认识的违和感,还可以进一步开阔教师的知识视野,树立教师在专业领域持续探究的兴趣与激情。

(二)从“赋能”与“拓局”中丰富大中小学实质性合作的方式与路径

“闽师与区域教育提升合作机制”强调的“赋能”与“拓局”给高校推进与中小学合作方式与路径提供了思路。“赋能”,不仅给一线教师的成长赋能,而且给高校管理者、教师赋能,促使他们思考如何增强大中学合作效能,思考大学教师应给中小学教师怎样的培训内容、培训方法。原本在大学里培养师范生的教育内容与方法,需要根据中小学一线教师发展的特点与兴趣进行教育内容的重新组合与授课。给中小学教师做一堂“学科讲座”容易,但做一个好的“微讲座”以及进行1-3年的针对性培训,对大学教师来说是一个巨大挑战。尽管如此,必须意识到这种改变是必要的,是一种教学变革的“使命感”。所谓“拓局”就是对参与大中小学合作的高校、中小学来说,都需要具有战略全局思维,从为教师发展的视角面对现存的问题,进行大中小学实质性合作的综合考虑。

(三)从“引导”与“评价”中调动高校教师服务基础教育积极性

大学与中小学合作培养教师,需要建立强大的导师团队,需要高校建立引导和评价机制,更需要导师制运行的保障措施,形成导师制运行的结构体系,才能促进高校教师投入基础教育学术研究的兴趣。大学教师以导师身份走进学校,开展基于学校生活的教育研究、指导与服务,是立足学校置身的社区环境与发展目标的区域特色,是在整体把握、系统提升的框架下的践行过程。大学文化与中小学文化的融合,建立起教育合作共同体,跨越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的传统边界,落实育人为本,促进基础教育质量提升。

(四)从“模式”与“机制”探索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协同系统

“为基础教育培养高水平教师”是高校与基础教育合作培养教师的价值追求,在课程开发、课题研究指导、教师教学引导、优秀教师培养机制等方面相互合作,定期开展学术交流,建立大中小学合作的教师发展跟踪信息系统,为“学习者画像”,对教师进行个性化、精准化、立体化指导。大中小学合作机制的最终产出是“高层次教学人才”,其效果评估是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建立合作的长效评估机制,在培养优秀教师过程中既要注重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也要注重教师的课题研究以及应变、适变、沟通的能力。未来基础教育的发展要求教师不仅能基于学情上好课,而且能做好课题研究。

“高校服务国家战略需要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动实践,既涉及学校自身的内涵建设,也关系到国家社会的发展大局;需要高校系统思维、统筹设计、主动作为,也需要政府解放思想、深化改革、积极应对。”[4]因此,各级政府需要进一步鼓励这种大中小学合作教师培养,推进学校的特色发展、促进教师的潜质开发与教师的专业成长,建立起高水平教师培养体系视野下的大中小学合作机制。

猜你喜欢
教研机制区域
分割区域
擦桌子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问题指向:学校教研品质提升的实践转向——以福建省尤溪县教研实践为例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自制力是一种很好的筛选机制
建立激励相容机制保护数据安全
区域发展篇
关注教研活动提升教研能力
皮革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