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高考下普通高中选课走班开展的思考

2022-11-25 05:49张鹏军罗军凯
新课程 2022年25期
关键词:走班制课程体系课程

陈 珂 张鹏军 罗军凯

(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恩玲中学,甘肃 兰州)

迈进新纪元,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青少年学生承担起重要的历史使命和担当。其中,基础教育在提升国民素养、文化自信中起到重要的作用。而作为基础教育中能够体现优质选拔、促进教育公平发展的高考制度在我国人才递进选拔中占据着主要的地位。为适应新一轮教育革新的要求,促进选拔更加合理、选材更加全面,新高考应运而生。自2014 年9 月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简称《意见》)至今,国内各省市分批次开展新高考改革。《意见》的发布为高中学生提供了选择的权利,极大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随着新高考改革,选课走班制也不断进入人们的视野,成为新高考模式下的教学组织模式。

一、国内选课走班制的历史溯源

国内最早出现的关于选课走班制的相关理念是我国大教育学家儒家学派代表人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重点提出应根据不同人的天资、性格、志向、能力等内在因素,在教育过程中施以不同的教育方法。但由于受历史发展局限的限制,该理念成果未能得到广泛发展。近代以来,特别是民国前期由于“五四”运动的发展,一场以新文化运动为标志的教育变革在中华大地展开。受新文化运动发展的影响,摒弃旧文化,倡导新文化,给国内文化、教育、思想领域带来了重要冲击,新一轮的教育革新在我国教育界掀起了高潮。其中,以我国现代教育发展为重点的高等院校率先在教育领域中进行变革。北京大学蔡元培先生于1917 年根据现代高等教育的要求,科学构建学校课程体系,在北京大学全面推广选课走班,使我国高等教育正式走向选课走班制。1922 年在新学制背景下,我国在借鉴国外选课走班的基础上,对选课制和分科制进行了学习,同时对分科选课制积极进行了短暂的运行尝试。改革开放后,在现代教育改革过程中,2001 年6 月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之前,仅有极少数高中学校探索了选课走班制,直到该文件颁布后,选课走班制才更多地进入大家的研究范畴,北京十一学校、山东潍坊十中等学校开始研究和实践走班制。随着2014 年国务院颁布《意见》以及新高考改革的深入,对选课走班制的研究越来越多。在中国知网上以“选课走班”为主题进行检索,可以发现自2014年后相关研究文献量迅速增多。选课走班制的发展已成为我国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研究的重点。

二、国内选课走班制的现状

2014 年,我国分阶段逐步实施新高考改革后,普通高中不分文理,学生从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和政治这6 门科目中选择3 门进行考试并计入高考总成绩,因此,学生需要对纳入高考成绩的必修课科目做出选择,与此同时,学生还需要根据学校要求选择性地学习选修课。

目前,国内关于选课走班制的研究包括选课走班制的内涵、选课走班制的实践探索(如课程体系、走班模式、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选课走班制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基于选课走班制的新高考评价方式等各方面。

国内选课走班的模式可以分为分类走班、分层走班、分层分类走班和分项走班。语文、数学和英语一般进行分层走班,6 选3 的科目一般进行分类走班,音乐、美术和体育等一般采取分项走班的模式。各学校依据自身情况采取“绑定式走班”“完全走班”或“不完全走班”等策略应对新高考,并实行“配餐式”或“自助餐式”的选课模式。以北京十一学校为例,学校已建成完整的分层、分类、综合和特需的课程体系,囊括了265 门学科课程、30门综合实践课程和75 门职业考察课程供学生选择。

关于学生管理,选课走班制教学打破了原有的固定班级模式,形成了行政班和教学班。同时,为保证教学秩序和质量,大部分学校制定了学分制、导师制等管理制度。很多学者认为,在这些管理制度的基础上,构建师生共同管理机制有利于帮助教师进行管理以及学生成长。

实行选课走班制的同时,教学评价机制也相应发生变革。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从“唯分数”“唯升学”考察转向“一核”“四层”“四翼”的考察,紧密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有力地促进素质教育在我国的落实和发展,有学者认为将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参考依据纳入高考入学评价将有利于高考录取机制的多元化。

三、国内选课走班制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一)学校教育教学主、客体因素

学校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教育教学目标的落实与学校顶层设计息息相关。由于各省市在实施新高考进行选课走班制的实践、理论等方面的准备不同,各学校顶层在主体设计上对新高考下的选课走班存在差异,各学校在新高考下选课走班的相应物质准备、师资配备等方面同样出现较大的差别。各学校由于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教师有关新高考选课走班的理念、相应教学技能也存在比较大的差距。因此,为让新高考选课走班真正落地生根,能够实现新时代高考录取优秀人才的目标,加强对新高考理念、学校顶层设计、学校师资配备、学校物质准备等方面的投入至关重要。

(二)家庭教育理念因素

新高考强调对人的综合素质的突出,而选课走班制的落实是进一步凸显学生个性品质和综合素养的有效平台。受传统家庭教育理念的影响,家长在帮助学生进行选课时存在重当下轻长远的片面误区,不能有效地结合学生、学校及家庭内外环境的影响,给予学生合理的选课指导,以至于在选课中“一片倒”现象时有出现,造成部分优质资源的无形浪费。

(三)学生个体因素

在实践新高考选课走班的过程中,学生在选课时存在盲目性和功利性。高中生选课出现了一些需要注意的现象,如“田忌赛马”现象、“理科萎缩”现象和学霸科目现象等。考试策略会影响学生的高考成绩,导致学生为了求得好的成绩,在竞争中占有某些优势,而放弃难度相对较大的物理学科,这与新高考选考的初衷是相背离的。同时,在选课走班的过程中,一部分学生缺乏自我认识和选择能力,没有清楚的职业规划,家长也不清楚社会的发展趋势和孩子的真实情况,导致一部分学生依赖教师或者盲从他人进行选择,失去了选课的自主性。

四、关于选课走班制实施的思考

(一)以优化课程体系为基础,实现课程育人目标化

选课走班制的关键在于课程建设,而科学、完善的课程体系建构,在优化选课程序、实现优质选课中起到关键作用,是推动选课走班落实的有力保障。在新高考下,以培育时代新人为动力,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学校发展应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个性化需求,课程顶层设计要联系科技发展、社会现实和生活实践等现实,开展丰富多样的选修课有利于促进选课走班制的真正落实,因此高中学校需要重视课程建设,不断完善自身的课程体系。

(二)以强化师资配备为保障,促进选课走班科学化

师资是实现学校教育目标、实现科学育人的重要推动力,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确保选课走班制实施的根本保障。课程的开发及运行离不开学校优质师资的推动,学校选修课程的开发、课程的执行及学生的管理和指导等都离不开专业教师。因此,根据新高考的诉求,常态化对学校教师进行相应的新高考理论与实践的培训,有效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在教师适应新高考健康成长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及时为教师提供各种培训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样不仅能帮助部分教师成为专业的生涯规划指导者,为学生选科及高考做准备,还可以引导教师不断提升业务能力,在做好高中基础课程授课的同时,成为课程开发的推动者和执行者,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修课程。

(三)以家校共育为契机,助力走班选课全面化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及社会教育是个体社会化成熟不可避免的三个重要阶段。其中,家庭教育作为个体社会化的重要阶段,在个体的整个发展阶段中占据主要地位。家庭教育理念对家庭成员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及教育行为的影响是深远的。基于新高考背景下,选课走班制已成为其实现教育目标、实现优质选才的重要途径。父母对学生选课走班的指导性间接影响着学生选课的方向性,为改变家长传统的选课理念,学校可以借助家校共育平台拓展家校选课咨询指导服务,科任教师借助家校联动平台宣讲学生选课走班相关知识。

(四)以生涯指导为平台,科学选课走班助成才

新高考涵盖了教育教学过程、教育教学评价、教师及学生评价等多方面,有对学生后期职业期待的预判。而学生生涯规划教育能够给学生在人生目标中指明方向,能够引领学生进行科学的中长远期规划,以实现学生的人生目标。因此,在新高考选课走班背景下要重视生涯规划对学生的指导影响。高中学校需要在多种课程及结合高考学科科目选择的基础上形成学生选课指导体系,如详尽的选课指导手册、选课指导讲座以及选课辅助教师和生涯规划指导教师等,最大限度地帮助学生科学、合理地进行选科、选课,才能有效帮助学生选择基础学科科目、选修课课程,促进学生发展。

猜你喜欢
走班制课程体系课程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艺养教育”凝练与艺美课程体系建设
课程思政在专业基础课程中的实施
《管理学原理》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医学类普通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浅谈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物理教学的变化
论走班制的应然追求与实然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