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雪霞
(兰州第二十四中学,甘肃 兰州)
2014 年,国家对高考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新的高考政策不再分文理科,改为必考科目和选考科目。必考科目是语文、数学和外语。选考科目则是从其他科目中依据不同的规定选择三门参加考试。不得不说新高考不但更加符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而且也给学生带来了更多的自主选择权。
2021 年,甘肃省开始正式实施新高考政策。采用实施的是3+1+2 的模式。“3”为所有考生必考的全国统考科目:语文、数学、外语;“1”为考生首选科目:物理、历史,考生须在其中选择一科;“2”为再选科目:化学、生物、思想政治、地理。考生须在其中选择两科。与之相对应普通高等学校考试招生实行“两依据,一参考”的高考录取模式。“两依据”是指依据统一高考科目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选择考试科目成绩;“一参考”是指参考综合素质评价。这就意味着,新高考背景下学生不能再像过去那样按部就班,闷头苦学,只注重书本知识学习和考试成绩了。他们必须要提前考虑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进而选择可能就读的学校和专业,然后在此基础上选择个人应该选考的科目。所以作为新高考背景下第一轮高一的学生,急需学会职业生涯规划。
据我了解,我国很早就提出了对高中生实施生涯规划教育的要求。一些教育比较先进的省市,如北京、上海、广州、湖北等早已开设了学生生涯发展规划的课程,帮助学生解决生涯规划遇到的问题。国内第一个将职业规划带入中学课堂的中国人民大学附中专职职业规划师吴志楠介绍到:“美国孩子从六岁开始,就有了职业意识的开发。职业生涯发展指导贯穿小学、中学和大学。学生从小学开始,就在为自己长大后从事的职业做知识、技能、综合素质上的准备。”然而,处于边缘地区的农村薄弱学校,依然没有意识到职业生涯规划对学生的重要意义。
农村薄弱学校所处的环境多为边远农村,各方面相对落后。如果没有积极引导,刚进入高一的学生很少会通过网络信息去了解各大学各专业的相关情况以及社会职业的发展变化,甚至大多数学生进入高一后依然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更别谈清晰的职业生涯规划。
农村薄弱学校高一的学生多来自农村家庭,家长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很少有家长能引导孩子正确认识自身价值,也无法给孩子的未来发展给予科学的建议。久而久之,学生在潜意识里认为自己将来会和家长一样,而不去主动挖掘自身的潜力,甚至否定自身的价值。
农村薄弱学校教育始终把关注点停留在学生的成绩和安全上,观念陈旧,墨守成规,一味地抓学生的成绩,而很少探究农村孩子学习差的真正原因。至于生涯规划,从未重视起来。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严重缺失,不仅使得高一的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动力不足,更为严重的是面对新高考无所适从,影响了学生的学业选择和终身可持续发展。
据调查了解,考入我校的高一学生,从小学到初中从未接触过有关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知识,他们对职业生涯规划一无所知。对于将要面临的选科,他们茫然无措。对于三年后要面对的新高考也是一头雾水,至于未来上什么大学、从事什么职业更是无从谈起。
然而高一是中学阶段的转折期,也是学生各方面能力发展的黄金期,更是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关键期,所以我们必须重视起来。从农村薄弱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先对他们进行生涯规划意识唤醒,来帮助高一新生面对新高考、新课标、新教材带来的压力,引导他们及早树立科学的生涯规划意识,提升他们应对新高考改革的能力,尽可能缩小城乡教育上的差距。
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唤醒指的是首先通过生涯规划课程引导学生从思考探究“我是谁?”“我要去哪里?”“我要如何去?”来认识自我;然后在此基础上设计符合高一学生心理发展需求的活动,让学生进行自我探索,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兴趣、性格、能力;最后通过兴趣分类找到适合自己的专业方向;通过性格分析、性格与习惯的关系养成良好的终身受益的行为习惯;通过发现自己的潜能和优势,更加有的放矢地提升自己的能力,实现自我的成长。当然职业生涯规划没有如此简单,它更需要学生进行外部探索,了解职业的内涵及职业探索的途径;需要学生懂得生涯决策,学会调节和应对生涯决策时的困扰;更需要学生学会生涯管理,做好日常学业、压力、人际交往之间的协调,制订属于自己的生涯规划书。但是,一切要从实际出发,梳理农村薄弱学校的现状,我认为当务之急应先对高一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唤醒。通过启发学生认识自我,开启生涯规划之门;引导学生探索兴趣,找到未来发展的方向;帮助学生分析性格,初步展开职业生涯规划;协助他们认识能力,实现自我成长。
根据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高一的学生正处于“自我同一性”的矛盾时期,他们自我意识增加,急切地想探索自我。教师可以广泛搜集有关探索自我的名人故事或相关的名人名言来引导学生开始有目标地了解自己,然后引出自我认识的主题。运用“乔哈里窗”认识自我。“乔哈里窗”是一种自我意识的发现—反馈模型,它将人际沟通的信息看作一个窗子,然后将这个窗子分为四个区域:开放区、隐秘区、盲目区、未知区。开放区的信息是自己知道,别人也知道的。例如自己的姓名、年龄、成绩好坏,部分经历和兴趣爱好等;盲目区的信息是自己不知道,别人却可能知道的盲点。例如你性格上存在的弱点,你的某些处事方式,别人对你的一些感受等等;隐藏区是自己知道,别人却可能不知道的秘密。例如你的某些不想告诉别人的经历、希望、心愿、阴谋、秘密以及好恶等;未知区是自己和别人都不知道的信息。例如某些隐藏的潜能。引导学生填写、整理、分析自己的“乔哈里窗”,并让他们明白认识自我需要不断地扩充自己的“开放区”,减小“隐藏区”,重视“盲目区”,探索和开发“未知区”。只要学生能不断地用各种方法认识自己,发展自己,完善自己,他们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自己的长处,同时也能对自己的未来做出正确的选择,这也就唤醒学生开启了职业生涯规划的大门。
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唤醒课堂,设计符合高一学生心理发展需求的活动,让学生进行兴趣的自我探索。有了初步探索的基础,再对“霍兰德的兴趣理论”进行讲解。“霍兰德兴趣理论”将兴趣归类总结为六种类型:实用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事务型。实用型的人大多数喜欢与机械和工具打交道,热爱大自然,喜欢户外,擅长动手等肢体运动型活动;研究型的人喜欢从事与文字符号、概念抽象思考有关的工作,喜欢不断探索未知的领域,擅长观察、分析和推理的脑力活动;艺术型的人喜欢用用创造力和想象力来工作,喜欢追求美、自由、变化,他们喜欢用文字、色彩、声音、行为等形式表达自己的内心体验和对美的感受;社会型的人更多的喜欢关注人的问题,例如人的成长以及人际关系,喜欢指导教育,帮助关怀他人。他们的特点是善言辞,喜欢直接与人一起做事;企业型的人喜欢有领导力、影响力,做事喜欢讨论权利、经济、社会或政治议题,习惯以利益得失、权利、地位、金钱来衡量做事的价值;事务型的人擅长数据记录、档案管理、整理和组织东西。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通过自我判断,听取他人评价,结合教师分析,多方位、多角度、多层面地判定自己属于哪种类型,进而有目的、有方向地选择未来发展方向,并进一步将兴趣与专业选择进行联系。通过兴趣分类,找到适合自己的专业方向,为高一学生下一步的选科做好准备。
尝试让学生在生涯课堂上分析不同典型人物的特点,让学生对每个人的不同性格有意识地进行观察。接着根据高一学生特点设计互动活动,引入性格的内涵概念。让学生思考“我们将来会如何与外界互动?”“我们现在应该关注哪些事物?”“我们如何深入思考问题?”“我们如何有效做事?”等问题,再结合“MBTI 性格理论”进行自我探索。“MBTI 性格理论”将性格分成内向型、外向型、直觉型、感觉型、思考型、情感型、判断型、知觉型八种类型。内向型性格的人倾向于内部世界,喜欢独处,享受冥想;外向型则倾向于外部世界,乐于与人交往,积极行动;直觉型喜欢想象和创造,通过感觉预测将来可能发生的事;感觉型则倾向于关注当前发生的事,注重实事,脚踏实地;思考型倾向于理性和逻辑,坚持原则,讲究条理;情感型则倾向于感性和人性化,乐于包容他人,营造和谐环境;判断型倾向于有组织、有规划,喜欢按计划行事;知觉型则倾向于弹性和灵活,喜欢随性而为。通过这些理论学习,让学生在自我探索的过程中,同时关注外部世界,将性格与当今社会职业进行匹配分析,找到适合自己的目标,进而找到专业选择的方向,明确选择的科目。同时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让学生对性格有进一步的理解,引导学生把性格与习惯的养成以及生涯发展联系起来,让学生从高一起,有意识地、自觉地养成良好习惯。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极大地肯定了认识能力的重要性。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能力有初步的认识。先引发学生的思考:“我知道什么?”“我会做什么?”“我做得怎么样?”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习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说”。“多元智能说”将人的能力归纳总结为八种: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知智能、自然观察智能。拥有语言智能的人擅长语言表达、阅读、讨论问题、编短剧、访谈、写作、制作简报等;逻辑-数学智能这类人擅长逻辑推理,喜欢用数字公式表达结论,擅长设计和实施实验,用推理的方式论证问题,运用类比的方法说明对事物的分类;拥有空间智能人擅长制图作画,制作艺术品,喜欢涂鸦、雕刻、构图等;拥有身体运动智能的人擅长学习各种舞蹈,展开某项运动游戏;拥有音乐智能的人擅长打节拍、唱歌,分辨音乐的节奏,喜欢为课文书籍设计插图、设计背景音乐等;拥有人际智能的人擅长主持各种场合的集会,喜欢参与公益性活动,参与小组合作学习,喜欢和学生交流讨论等;拥有自我认知智能的人擅长设定目标与计划,通过写日记、自我评论来描述自己的感受,喜欢读名人传记,善于发现他人的优点,接受他人反馈等;拥有自然观察智能的人擅长观察自然界,能坚持记观察笔记,喜欢饲养宠物,擅长学习自然现象名称,喜欢亲近大自然。霍华德·加德纳认为人的智能是多元的,而且是可以培养的。通过这一理论的学习,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能力重新进行梳理,找到自己的潜能和优势,反思在能力培养上存在的误区,让学生更加有的放矢地培养自己的能力,找到自信和学习的动机。
总之,对农村薄弱学校高一的学生进行生涯规划意识的唤醒,是为了激活正处于人生发展黄金期的高一学生现阶段乃至今后人生阶段学习、发展的动力源泉,促进高一学生自我认识、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不断发展,让他们学习有目标,提高有方法,未来有方向。引导高一学生开始主动思考:为什么要发展,发展成什么样的人,如何管理发展过程等问题。引导学生对自己不断地探索,进而去主动地探索外界,然后科学地分析,形成长期或短期的目标,然后不断积极采取行动,有效应对出现的各种问题,最终更好地适应瞬息万变的时代,发展成更好的自己,以后更好地适应未来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