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宏杰
(甘肃省平凉市泾川县第四中学,甘肃 平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传承意义,尤其在新时代背景下更需要做好创新融合工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多种多样的,因此作为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语文学科,更需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融入课堂教学中,进而使学生的正确价值理念得到确立,促使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
由于语文教师深受传统教育的影响,讲课时常常语调平平、枯燥乏味、毫无创新,只会运用讲授法进行授课,导致学生对语文这门学科失去了兴趣,进而失去了学习的能力。因此,教师应推陈出新、独辟蹊径,将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讲出新的高度,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提高语文核心素养[1]。例如,学习唐代诗人岑参写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时,由于学生受到年龄和阅历的制约,常常出现能背诵下来但无法理解意境的问题。为了减轻学生的背诵压力,教师可教授学生唱歌背诵法,通过悦耳的旋律,达到背诵的效果。在完成背诵之后,教师可通过学生对诗句的理解,播放相应视频并讲述边关的艰苦环境以及友人之间在这种特定情境下的依依惜别和惆怅之情,加深学生对中国人自古以来保家卫国和珍惜友情的文化的理解。
古诗文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文学形式之一,语文教师需要充分重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美进行剖析,进而使学生能够产生进行古诗文阅读的兴趣,同时也为促进其学习基础知识提供保障。以《关雎》的教学为例,语文教师可以先向学生介绍《关雎》的创作背景,如《诗经》中一共有305首词,其中不同的古诗文实际上都描述了不同的历史背景以及事件,同时在古诗文的划分上也存在不同的种类。通过多元化的介绍使学生能够对传统文化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知。教师向学生介绍完《诗经》之后再讲《关雎》时,将能够更好地促使学生形成完善的诗歌学习体系,进而为学生对诗歌大意的理解奠定良好的基础。在《关雎》学习过后,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这首诗主要表达人的什么情怀?为什么要写雎鸠呢?之后少年求而不得后有什么表现?”引导学生进行理解和思考,进而促使学生更好地感知《诗经》以及传统文化的美。
学习文言文实际上是为了优化提升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和理解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实践感知过程中,以此确保文言文教学的实效性。在文言文教学实践的过程中需要从两个方面着手:第一是引导学生基于教材内容积极开展课外阅读,第二是通过组织活动引导学生运用文言文进行交流。通过两种实践方式促使初中生能够更好地感知文言文的魅力[2]。在课外阅读中,可以掌握更多的文言文实词、虚词以及句式等,以此为提升学生对文言文句式词汇的领悟能力奠定良好基础。例如,在讲解《卖炭翁》时,教师可以通过建立思维导图,更好地发掘出《卖炭翁》中“宫市”这种欺压贫苦百姓公开掠夺百姓财产的现象,同时通过采用思维导图教学形式,能够让学生将古诗词的层次分析得更加清晰,并且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文中卖炭翁与宫使这两种不同人物的身份地位和特点。这样既能够让学生对当时的下层民众充满同情,又能够让学生深刻地感悟到现如今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从而让学生形成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为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奠定良好的基础。
总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良好的教育价值,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需要挖掘其中的深刻内涵。教师要深度解读教材,促使学生在感知和理解传统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实现传承和创新,进而更好地强化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