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非遗传承的扎根理论分析
——以2018年3个国家教学成果奖申报书为例

2022-11-24 04:25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10期
关键词:编码学院院校

李 双 芹

(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 广东 珠海 519090)

一、引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全称是“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对此的定义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十九大报告中分别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做出了重要指示,要求要“构建和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体系”,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非遗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理应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

高职院校作为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高等院校,开展了多种方式的民族文化、特别是本土非遗文化的传承创新,如根据非遗文化的特性,或将其融入专业建设,进行进行创新性发展,或作为特色校园文化的一部分进行宣传弘扬等等。

那么,高职院校对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到底采取了哪些典型的方式手段、效果如何?存在哪些问题?本文选择了2018年荣获了国家教学成果奖的3个样本作为原始材料,以扎根理论为研究方法对此进行分析,试图在回答上述问题的基础上,对高职院校传承传播非遗文化提出更好的策略建议。

二、方法与过程

(一)研究方法

扎根理论是1967年由巴尼·格拉泽和安塞尔姆·施特劳斯提出的一种从资料中建立理论的特殊方法论。扎根理论反对在研究起始前便提出假设,而提倡悬置先入之见,就研究者所收集到的资料进行不断思考、比较、分析、归类、概念化并加以关联和建构,通过研究者的理论触觉发展扎根于社会实际和情境脉络的实质性理论[1]。

该方法一般在界定对象和文献综述之后收集数据,采用自上而下的方式进行逐级编码,层层深化,进而从经验事实中抽象出新的概念和思想,挖掘类属和属性,逐步建构实质理论。

(二)样本选择和数据搜集

研究采取抽样的方式选择调研学校,选择的是在2018年国家教学成果评比中因非遗传承而获奖的高职院校,包括南宁职业技术学院、福建艺术职业学院、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院等3所院校。其中既有综合性院校,如南宁职业技术学院;也有专门性院校,如福建艺术职业学院、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院,类别涉及到表演艺术、传统手工艺这两个主要非遗门类。

调研主要聚焦于这3所院校的国家教学成果申报书,其他相关申报材料作为参考。三所院校的教学成果奖申报标题、涉及非遗项目及获奖等次如下:

序号院校名称获奖项目标题涉及非遗项目获奖等次1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基于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非遗工坊”模式探索与实践桂作家具、壮绣、剪纸、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等二等奖2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院基于学校专业特色的蜀绣非遗传承教育的探索与实践蜀绣一等奖3福建艺术职业学院非遗活态传承,产教深度融合———艺术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人才培养实践与创新福建南音、闽派古琴、福州脱胎漆器髹饰技艺、莆田木雕技艺等二等奖

申报书因有规定的内容模块及字数限定,故文本内容非常聚焦,主要包括“拟解决的教学问题”、“解决办法”、“创新点”、“推广应用成效”等,每份申报书的字数均在5000字以内,这即是本研究的原始材料,同时辅以成果总结报告、佐证材料等。

(三)资料分析

对原始资料进行细致深入地剖析和编码,是扎根理论研究方法的基础与核心。本研究以人工编码的方式提取概念。扎根理论编码主要分为三个级别,即开放性编码、主轴性编码和选择性编码,本文根据实际情况,只进行了开放性编码和主轴性编码。

我们分别对3份申报书中的“拟解决的问题”、“解决办法”、“推广应用成效”进行两级编码。在开放性编码中,将原始资料分解、揉碎,尽量用原话进行逐行逐句编码,然后提炼概念,发现类属,形成主轴性编码。其中“拟解决的问题”总共识别28个概念标签,通过比较的方法对原始概念进行剔除、合并,最终归入到更高一级的类属和范畴中,共形成 4个类属:“解决办法”总共识别46个概念标签,最终归为4个类属;“推广应用成效”总共识别40个概念标签,最终归为4个类属。

现将“拟解决的问题”、“解决办法”和“推广应用成效”的主轴性编码情况列表如下:

拟解决的问题解决办法推广应用成效主轴性编码主轴性编码主轴性编码1.非遗传承人培养困难1.优化专业设置;2.优化课程内容;3.构建现代学徒制等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4.改革教学模式;5.培养“双师”师资团队。1.培养省、市级传承人;2.培训了非遗技能型人才;3.出版了培训教材。2.民族文化传承创新和教育不能有机融入1.将非遗融入专业及课程;2.政、校、企共建“产学研用”一体化平台;3.建立双师结构教学团队。1.校内非遗普及性教育规模扩大;2.学生非遗(类)作品获奖;3.学生的文化自觉和自信的提升。3.民间艺术创新发展不足1.培养现代艺术设计理念;2.建立政、校、行、企资源共享、产品创新及推广平台;3.建立双师型教师团队;4.以科研立项带动产品研发。1.孵化非遗双创工作站;2.研发了产品;3.带来经济效益。4.学校如何精准服务区域经济文化发展1.针对区域需求优化专业布局;2.对口培养;3.以本土非遗传承打造学校特色。1.新设专业;2.带动了就业;3.扩大学校影响力。

三、结论与建议

综合上述基于扎根理论的分析,我们发现,高校在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中,在非遗文化的普及推广教育及基于本土非遗的校园特色文化建设方面,取得的成效最显著。通过在校内开设相关课程,扩大了普及教育规模,加强了在校大学生对非遗文化的感知和认同,继而提升了他们对民族文化的自信。通过政校行企共同打造的双师型师资团队,培养一定规模的非遗技能型人才。这些学校通过大力开展本土非遗的传承传播工作,形成了颇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扩大了学校的社会影响力。

同时可以看到,在民族文化的创新发展方面,虽然政校行企各方都付出了较大努力,但收效并不明显,不仅研发的产品很有限,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也并不显著。

由此建议,作为以服务本土经济发展为宗旨的高职院校,肩负了传承本土文化的使命,尽力而为,在相关非遗的普及教育及人才培养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一)培养非遗相关人才

根据本土非遗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通过新设专业或设置专业方向来优化专业布局,和企业深度合作,采取校企双主体的双元制、现代学徒制、订单班等培养模式,创新基于大师工坊的项目化、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小批量、订制化地为社会培养相关人才。

以福建艺术职业学院为例,该校对接区域民族文化产业发展调整专业结构。2013年以来,学院根据福建省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趋势,先后开设了工艺美术(漆艺方向、木雕方向)、陶瓷设计与工艺、公共文化服务(文物修复方向)、茶艺与茶叶营销(茶文化创意设计方向)等专业(方向)。与福建省歌舞剧团实施“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表演类专业学生积极参与民族音乐、舞蹈节目演出;服务少数民族文化发展,与福建宁德畲族歌舞团合作,长期培养畲族歌舞演员,在校生参与畲族舞蹈剧目“山哈魂”、“凤冠银光”在京展演,以此培养了大量专业人才。

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院则将蜀绣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郝淑萍、四川省工艺美术大师邬学强等大师引入学校,建立工作室,并将其打造为“产学研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训平台与就业渠道。

(二)推广宣传非遗文化

通过在学校开设相关课程、建立相关社团、建设非遗展览馆、体验馆等方式,面向校内外人员,开展非遗文化的普及教育,逐渐形成区域非遗文化中心,在扩大非遗文化影响力的同时,也可打造学校的特色校园文化。

如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创建了广西高校首个集展示收藏、科研教学、实习实训为一体的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与“民族技艺大师工作室”一起,共同构成广西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教育实训基地。利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之机,举行陶艺、木艺、剪纸、刺绣、插花等非遗项目展示以及学生创意集市,突出参与互动性,让师生深入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并自觉参与依法保护工作,营造了全民参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通过现场解说并指导,参观者亲手参与手工制作,切身体验传统手工技艺的独特魅力,推进了非遗的普及宣传。

总之,高职院校一方面基于其“职业教育”的本质特性,和非遗的技艺传承有着天然共同性;一方面基于其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定位,肩负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本土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这都促使高职院校理应肩负起非遗的传承保护工作。非遗传承任重而道远,希望通过“非遗在校园”活动,让非遗传承人在校园教学授艺。本着“做高职教育擅长之事”的原则,尽力为我国的非遗传承和保护做出应有贡献。

猜你喜欢
编码学院院校
初等教育学院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基于SAR-SIFT和快速稀疏编码的合成孔径雷达图像配准
《全元诗》未编码疑难字考辨十五则
子带编码在图像压缩编码中的应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Genome and healthcare
学院掠影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