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敏 华
(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 100091)
中国新生代导演张元执导的影片《看上去很美》是一部以儿童成长为主题的电影。该片讲述了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方枪枪、陈南燕、陈北燕为主的儿童,在部队大院幼儿园成长的故事。与以往影评偏重“自由”的论述不同,笔者希冀对《看上去很美》做出另类的解读,在“自由”与“秩序”中构建起桥梁。
规则是为了调整幼儿与人和物的基本关系而产生的,是幼儿在日常生活、活动、人际交往中应遵循的标准、法则和习惯[1]。规则教育对于个人和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
人是教育的出发点,同时也是教育的最终归宿。因此,教育必须关注的对象是人。规则教育一个重要的意义是塑造人的内在品格。
人作为受教育的主体,秉承了一种塑造自我的基本权利。人应当在遵守规则与秩序的前提下实现个体潜能。在幼儿园的生活中,幼儿通过与他人互动,遵从社会共同的价值体系和集体规范,形成自我意识,养成规则意识和对世界的秩序感。这可以使幼儿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发展良好的情绪,促进他们对生活知识和社会知识、技能的掌握,增强行为的目的性、意识性,发展自理和自律能力。
规则并非纯粹是外在的强加,有时是个体内心的诉求。一项跟踪研究显示,只给儿童一些物品并清楚地告诉他们,这个游戏没有目的也没有规则,他们可以随心所欲地玩。在这种情况下,“儿童都会创建他们自己的规则,并且以一种清楚而正规的方式继续把规则传给他人”[2]。从中可见,儿童认为如何做事的规则是必需的,我们都应该规范地按这些规则行事。
总之,规则教育为人提供了行动方式和原则。这种原则能够有效地克服人们心理上的紊乱,使教育生活具有有序性和稳定性,从而满足人们塑造内在品格、实现自我潜能的预期需求。
马克思高度重视人的社会性,将其视为人的基本属性甚至本质属性。幼儿园规则教育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幼儿园规则教育是良好秩序的保障,是进行有效教育的条件。《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动中,以多种形式引导幼儿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这表明幼儿应当体会规则的重要性,学习自觉遵守基本的规则。
幼儿规则教育是教育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如果缺失,很可能造成社会秩序的混乱。例如幼儿缺乏基本的礼仪、公德意识和适宜的社会行为,随意地制造垃圾、污染环境、打骂他人,这些无疑是教育工作者不愿意面对的局面。
总之,规则教育有利于幼儿逐步将社会规范内化为个人行为准则,逐步由一个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个体行为的有序,能够促进整个社会的思想与行为实现有序地建构,形成稳定和谐的社会局面。
在《看上去很美》所构造的电影世界中,有一套完善的规则教育体系。在规则制度方面,形成以小红花为表现形式的奖惩制度;在管理理念方面,主要以军事化管理为基本特征。
小红花在幼儿眼中是荣誉的符号和象征。幼儿园以此为基础建立了一套规则制度。当幼儿做出好的行为时,教师对其作出奖励小红花的积极评价,希望这种行为得到强化。反之,教师对其做出不给小红花的消极评价,希望消退这种行为。以小红花为表现形式的规则制度,目的在于强化幼儿的正面行为,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影片中的规则如下表所示:
表1 以小红花为表现形式的规则制度
如何看待规则意味着我们将要采取的教育立场,影响规则教育的方法和效果。我们可以关注认知发展领域理论对幼儿行为习惯养成的启示。班建武教授指出:“认知发展领域理论认为,儿童在做行为判断的时候,其判断的推理方式会根据该行为所属领域的不同,呈现出不一样的思维特点。具体而言,领域理论将个体的生活区分为道德领域、习俗领域和个人领域三个不同的维度。”[3]
根据这种领域区分,可以对电影世界的规则制度进行分析。道德领域包含项目5、6。因为睡觉说话、打架斗殴都是影响到他者福祉与权利的行为,不利于社会的稳定。习俗领域包含项目1、3、4。因为这三者都是社会规范的要求。自己穿脱衣服、饭前便后要洗手是社会群体普遍认同的有益的行为习惯,而举右手添饭、举左手加汤是幼儿园这个群体中约定俗成的传统。个人领域包含项目2。因为何时排便是每个人可以自由选择的,完全只关乎个人的兴趣和喜好。
除了个人领域的规则内容存在一定问题之外,笔者认为其他领域的规则在内容上都是合理的。因为规则制定的出发点都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另外,在这一套规则中,以奖励小红花的正面引导为主,也是符合学生心理的。
总之,对规则做出领域区分有利于我们正确认识电影中的规则教育,把握其合理性与不当之处,而非一味地对其做出批判。
所谓的军事化管理,就是效仿军事管理的方式实行的内部管理。电影中的幼儿园是部队大院里的全寄宿制托管幼儿园,所以画面中常常出现军队训练的场景。导演似乎有意引导观众将军队训练与幼儿园的管理结合在一起思考,挖掘影片中的幼儿园以军事化为基本特征的管理机制。
首先,影片存在大量军事化管理方式的现象。一是早上的集体排便。幼儿园的小朋友们每天早上在固定时间一起上厕所,所有的人在墙边蹲成一列,后面的人对着前面的人的屁股。谁拉出了大便,就会得到一朵小红花。电影中所呈现的小孩子们排泄的画面就像工厂里的流水线生产一样,看起来确实颇为讽刺。二是晚上睡前用哨子管理洗漱。老师吹一下哨子,就跑过来一个准备好的小朋友来进行洗漱。在部队里,哨子声便是命令,哨子一响就要集合。在幼儿园中,哨子就是口令,其中也包含着命令的意味。
其次,结合时代剖析军事化管理方式的原因。笔者认为我们始终不能忽略故事的背景是文革时期。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征,抛开时代特征去谈人物的思想和行为都是片面的。在当时的时代条件下,幼儿园实行军事化管理的原因主要归结如下:
第一,时代风气的影响。在文革时期,大兴三八作风,思想革命化,作风战斗化,行动军事化。当时的思想教育甚至都是融入在歌谣里的,比如《民兵不缺少》这首歌中就唱道:“人民公社好,生产建设保,民兵不缺少,行动军事化,社内有大队,到处是英豪。”[4]对于幼儿园来说,受到时代风气影响也是在所难免,毕竟教育不能脱离现实而存在。
第二,物质条件的限制。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幼儿园的人力非常有限。通过细数张贴小红花的黑板,笔者发现幼儿园中一个班有60个孩子。而管理人员只有两个老师、两个护工与一个园长。在这样的地点背景和人物背景下,幼儿园采取军事化管理不足为奇。从这个角度出发去解释集体排便,似乎也可以得到应有的理解。我们可以想象护工要洗衣物、洗盘子、做饭扫地,老师也要教育和看护孩子,如果时不时来一个要排便的孩子将极大地增加老师和护工的负担。同样,吹哨子洗漱也是为了节省时间、节省人力。如果随着孩子的天性让他们按照自己的自由去洗漱,而他们又不具备自己洗漱的能力,那将大大消磨老师的时间。
结合时代背景对影片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军事化的管理方式是时代背景的合理产物,不是我们应当集中批判的对象。
规则教育的体系建构是基础,具体执行才是关键。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电影中的规则教育体系是凝聚时代特点、以培养学生行为习惯为目的、以小红花作为奖励形式、以军事化管理为基本特征的一套体系。在规则内容上,其存在的问题并不明显。但遗憾的是,影片中的老师在执行上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
教师对待规则的态度能够影响到学生。教师应当以对学生、对教育负责的态度最大程度地引起儿童对于纪律自觉地需求、自觉地遵守。但是,影片中的教师单方面让学生严格遵守规则,而自己则对规则表现出了随意的态度。
一是教师对于奖励的态度随意。当方枪枪询问老师能否不扣除自己没有排便的小红花时(这里方枪枪没有理解规则,没有按时排便是得不到小红花而并不是扣除),老师随意地回答“好了,好了,这次就不扣你小红花了”。对孩子们而言,小红花代表着来自老师的认可,代表着同龄人的尊重。小红花对于幼小的孩子来说具有神圣的一面。设置“小红花”为表现形式的制度规则,初衷也是让孩子通过奖励得到正面行为的强化。但是老师作为规则的执行者,显然忘记了初心。她忽视了自己随意的态度会对孩子的心灵造成伤害。教师的随意,很可能导致学生的沮丧。
二是教师对于规则的立场不坚。影片中最为讽刺的是王若海爸爸作为教育局领导来校视察的片段。他问唐老师为什么王若海没有小红花的时候,老唐师连忙说自己弄错了,其实王若海表现很好,并当着全班同学的面给王若海加上了两朵。制定规则,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成长,是为了让教育更加的有序。而这里,唐老师们却当众违反规则。唐老师面对方枪枪的爸爸能做到不亢,但面对教育部的大领导王若海的爸爸,却不能做到不卑。她的这种对待规则不坚定的立场,不一致的作为,是直接将自己定下的小红花奖惩机制踩在了脚下。权力在制度面前膨胀,并将制度挤压得无处容身。这对孩子们还说很可能是信念的崩塌,同时,对小红花评价机制的公信力也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以何种手段落实规则,关系到幼儿能否认同并遵守规则,关系到幼儿的身心发展健康。影片中的教师在进行规则教育时教育方式失当,教育手段暴力。这样的手段不仅对幼儿的规则意识培养与行为习惯的养成毫无促进意义,反而会直接引发幼儿逆反或者恐惧心理。
一是热暴力的负面管教手段。热暴力主要指“用粗暴的方式拽儿童的手臂、头发或摇晃儿童的身体,也包括用言语羞辱、嘲弄儿童等”[5]。影片中唐老师和李老师要对方枪枪的仪容仪表进行规范,想要一起合作方枪枪脑后的辫子。当时方枪枪仍处在对陌生环境的恐惧之中,李老师通过对当时小朋友在做的游戏,“老狼老狼几点了”安抚了方枪枪的情绪,唐老师趁方枪枪注意力被转移之际减掉了方枪枪的辫子。之后,方枪枪被吓哭逃跑,老师又指挥其他小朋友抓住他以便将辫子清理干净。老师们为达成剪辫子这一目的,选择了粗暴地控制方枪枪的身体。这种做法是不尊重孩子的表现,容易让孩子产生恐惧的心理。
二是冷暴力的负面管教手段。冷暴力主要指“故意对儿童不理不睬、拒绝眼神接触、忽视儿童等”[5]。方枪枪在他骂唐老师粗话以后,被关进一间黑屋里。孔院长吩咐:“关方枪枪的禁闭,不许其他小朋友跟他说话,孤立起来。”李老师也接着叮嘱道:“小朋友都听清楚了啊,方枪枪不听话,以后谁都不许理他。”幼儿年龄小,自控能力差,对于一些必须遵守的强制规则缺乏足够认识,因此常常出现行为上的偏差,这也在所难免。但是老师们不应该选择关禁闭这一种冷暴力的方式。规则是为了让孩子更好地融入社会,而非让社会远离这个孩子。
影片中唐老师说:“幼儿园是你人生中最幸福的时光,将来你想回都回不来了。”虽然老师们并没有带给方枪枪幸福,但是不可否认追求幸福是教育的理想。而这种幸福感有赖于教师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并在教育过程中投入足够的耐心、热心与关心。
一是教师不关注学生的情感。例如在方枪枪和北燕玩“负伤”游戏时,影片中的李老师采取了教师主导的策略对幼儿的行为进行规范。当方枪枪正准备给“受伤”的北燕打针时,李老师直接严厉地制止了这一带有严重思想问题的行为。方枪枪无辜地看着李老师的背影,实在不明白为什么给受伤的病人打针也是有错的。用这种教师主导的策略协调冲突,“幼儿本身并没有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也没有把解决冲突的方案与自己的想法、愿望等联系起来,所以这一策略的短期效果比较明显,但其长期效果却是十分有限的”[6]。
二是教师没有投入自身情感。只有情感才能唤醒情感,教师在幼儿犯错时投入情感,对其进行正确地引导很关键。影片中唐老师面对方枪枪无法正确完成脱衣这一流程时,没有给予任何帮助,而是公然说出“耗着吧,没人帮你”。自己穿衣、脱衣是每个人成长过程中必定会经历的过程,这一过程是需要人来引导的。唐老师在这里说的“耗着吧”不是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而是对孩子的冷漠,对孩子的伤害。
电影世界固然区别于现实世界,但不可否认二者之间具有一定联系。碍于时代背景,电影中的规则教育体系建构与具体实施有其局限性和不足之处。在今天,我们要以全面、发展的眼光动态的考察这一体系,分析其优点和历史局限性,去芜存菁,建立起符合当今社会价值标准的规则教育体系。
人的观念决定着实践的面貌,彻底解决实践的问题需要观念的根本变革。为了更好地发挥幼儿规则教育地价值功能,教师在观念上应当纠正重习惯轻情感、重管理轻自由之弊。
一是不能重习惯轻情感。教师应当始终坚持以幼儿的终身教育发展为理念,以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为最终目标,培养幼儿良好的态度情感和自我意识。在教育过程中,幼儿的情感应得到充分关注,教师的情感要充分投入。
二是不能重管理轻自由。教师不应该认为自己的任务就是管理、控制幼儿,而幼儿就是被管治者。应当从观念层面认识到要以幼儿为中心,以幼儿为主体地位,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尊重幼儿,给予其自由的空间。
幼儿的生活是完整的、连续的。儿童成长在时空上是一个连续体,儿童所生活的不同场所和空间在儿童成长中发挥着不同的功能。因此,我们不能只关注儿童在园时的生活,而应关注整体的教育场的作用。家庭环境、社区环境对儿童的身心发展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所以在幼儿规则教育的问题上,幼儿园、家庭、社区应达成规则意识的一致性、教育方法的连贯性。
一是规则意识的一致性。教师和家长应建立起彼此了解和信任的关系,及时沟通与交流。教师应让家长意识到规则教育的重要性,使其认可学校的规则教育观念。幼儿园、家庭、社区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协同共育,让规则教育落在实处。
二是教育方法的连贯性。在家里与社区,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和教育方法应与幼儿园中是一致的。如在家里,家长应该要求幼儿物品用后要归回原位;玩游戏,要按规则进行。让家长、社区合力到幼儿的规则教育中,才能使得规则教育的有效性和长效性得到保证。
自由与秩序相互渗透。秩序是实现了人类某种自由的秩序,而自由又是在某种秩序中的自由。失去了秩序,人就永远无法得到真正的自由。如何在自由与秩序之间构建起桥梁,是规则教育所需思量的重要问题。规则教育应当注意内容与执行两方面不要踩踏自由的边界,正视其限度所在。
一是规则内容的合理性。在给孩子设立规则时,教师与家长必须考虑自己能否做到、是否触犯孩子个人领域。例如:家长自己看电视、睡懒觉,却在要求孩子按时睡觉、起床,这便是不合理的。教育与家长在给孩子设立规则时言行不一致,即在要求孩子时总是“依法行事”,而要求自己时却敷衍了事,这样只会事倍功半。
二是规则手段的合理性。幼儿违反规则,教师在实施惩罚时,要充分了解学生,因人而异选用惩罚方式,才能最大限度地达到教育的效果。影片中的方枪枪极有可能是胆汁质的学生,他会因为一时冲动与教师起争执。教师在教育中要注意既要触动思想,又要避免激怒他们。例如电影中出现的关禁闭、当众羞辱这些手段都是不合理的。总之,确立合理的规则内容还不够,还要用合理的手段去落实,从而真正地让我们的孩子成为自由且自律、浸润在幸福中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