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雨朦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指出,既要高度重视和满足幼儿受保护、受照顾的需要,又要尊重和满足他们不断增长的独立要求,避免过度保护和包办代替,鼓励并指导幼儿自理自立的尝试。大班幼儿年龄在5~6岁之间,此阶段的幼儿各方面能力都得到一定的发展,能准确地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具有较强的合作意识。但是,部分家长培养幼儿自理能力的意识淡薄,很少给幼儿提供独立完成任务的机会,导致幼儿生活自理能力较差。幼儿的成长需要成人的精心呵护与照顾,但是家长的过度保护和包办代替,剥夺了幼儿自主学习的机会,影响了幼儿自主性、独立性的发展。本文探讨了家园共育背景下有效培养大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问题,并提出几点建议,以供参考。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强调,“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家庭教育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要促进幼儿健康发展,必须重视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并举,实施家园教育同步化、一致化。因此,幼儿园应采取多种家园合作方式,创建宽松的环境,让家长参与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共同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家园共育培养大班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有助于幼儿顺利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对幼儿未来的学习和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幼儿升入小学,面临的是完全陌生的环境,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能帮助幼儿顺利度过入学适应期,为小学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大班是幼小衔接关键期,也是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关键阶段,教师和家长要抓住契机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增强幼儿的自我服务意识。比如,让幼儿自己穿脱衣服和鞋袜、整理床铺、独立用餐、自主洗漱等。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有助于幼儿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使幼儿学会自我管理,逐渐形成独立的人格。
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指出,“动作教育是日常生活练习的课程之一,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幼儿的自我管理能力,培养其责任感和良好的生活习惯。”幼儿每学一项动作,其大小肌肉群、动作协调性将得到相应的发展。随着生活自理能力的提升,幼儿会逐渐形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要为自己的言行负责”的意识,这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责任感。
家园共育背景下,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得以有效整合,双方可以共同为幼儿制定更具针对性的教育目标,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幼儿更好地成长。大班幼儿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想法,手部动作灵活协调性强,家长与教师应根据大班幼儿的发展情况,达成统一目标,携手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同时,笔者提出四点家园合力培养大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建议。
《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幼儿园应当主动与幼儿家庭沟通合作,为家长提供科学育儿宣传指导。家园共育是当前幼儿教育发展的趋势,是保证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有效手段。教师应积极与家长沟通,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形成教育合力,培养大班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教师可以从线上和线下两方面加强与家长的沟通。
1.建立线上沟通平台。部分幼儿家长受专业限制,缺乏正确的育儿观念。基于此,教师可以利用好自身的专业素养,通过微信、QQ、腾讯会议等网络信息平台,向家长传递一些先进的教育理念,使家长充分认识到培养幼儿自理能力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让家长了解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培养的目标、内容、方法和途径,以提升家庭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比如,教师可向家长渗透幼儿正确进餐、洗手、穿脱衣服的教育方法等。此外,教师可以利用网络信息平台和家长分享一些优秀的教育资源,如儿童绘本《别让鸽子太晚睡》《不睡觉世界冠军》《肚子里有个火车站》《我绝对绝对不吃番茄》《谁吃了我的粥》等。这些生动的绘本故事能吸引幼儿的阅读兴趣,在潜移默化中强化幼儿的独立意识,有助于促进幼儿增强生活自理能力。同时,教师可以利用线上讲座的方式,定期开展科学育儿方面的讲座,使家长通过专业性的学习建立正确的育儿观,强化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的一致性,增强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
2.建立线下沟通渠道。在家园共育中,教师和家长面对面沟通,能更准确地发现幼儿在生活和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比如,教师和家长在沟通后发现,一些幼儿在园内几乎所有事情都可以独立完成,并且完成度很高,还能帮助其他幼儿完成任务。但是,这些幼儿回到家庭环境中,却仿佛变了一个人,变得事事都要依赖家长,甚至使用哭喊的方式达到自己的目的。对此,教师可以为家长分析幼儿行为背后的原因,向家长提供专业性的教育建议,协助家长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教育计划,促使幼儿自理能力得到锻炼。
大班幼儿各方面能力较强,但仍然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家长和教师应当充分发挥自身在幼儿成长中的教育和引导作用,通过有效交流和紧密合作,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
针对大班幼儿具有较强动手操作能力的特点,教师可以培养幼儿服务自己、服务他人的意识。如教师可以开展“值日生”活动,让每名幼儿轮流担任“值日班长”,幼儿在值班当天天需要维护班级环境、整理班级卫生、协助教师发碗筷盘子、监督同伴洗手和叠被子等。教师可以将幼儿值日的过程用图片、视频的方式记录下来,分享到家长群,引导家长在家庭教育中也让幼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以保持教育的一致性和延续性。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应在教师的指导下制定适宜的教育计划,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比如,家长可以鼓励幼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学会自己解鞋带、穿衣服;能按类别归纳、整理自己的物品;主动收拾自己的玩具、图书;等等。
大班幼儿处于幼小衔接的关键期,培养幼儿良好的自理能力,对幼儿快速适应小学生活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教师和家长在培养幼生活自理能力的过程中,要向幼儿渗透责任感教育,强化幼儿的责任意识,引导幼儿做一个有担当、有责任心的人,为幼儿将来的学习、发展奠定基础。比如,在幼儿园教育中,教师除了有针对性地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如脱衣服、换鞋子、叠被子、整理图书、收纳文具等,还要向幼儿传递爱护集体、保护弱小、帮助同伴的观念,以强化幼儿的责任感。在此过程中,教师要用话语多鼓励幼儿,如“你是最棒的”“相信你可以做到”等。教师的鼓励和督促能激发幼儿承担责任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幼儿的责任意识。
教师还可以将幼儿的学习活动分享到家长群,指导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强化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进一步增强幼儿的责任意识。比如,家长可以有意识地交给幼儿一些任务,让幼儿参与一部分家务劳动,或者让幼儿负责照顾小动物等。
《纲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合作伙伴”。家庭和幼儿园作为幼儿生活和学习的主要阵地,应保持教育一致性,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教师要积极和家长进行沟通,向家长宣扬最先进的教育理念,统一双方的教育目标,保持教育的一致性。比如,教师可以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心理特点及发展规律,向家长介绍在日常生活中哪些事情可以让幼儿做,哪些事情不可以让幼儿做,让家长了解该年龄段幼儿的性格特点、教育方法,有效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
幼儿园可以定期组织家园交流活动,采用个别交流和开家长会两种模式。个别交流是指教师和家长面对面进行沟通,双方结合幼儿的生活习惯、发展阶段、自理能力等展开探讨,以了解幼儿在不同环境中的表现,及时调整教育目标。在召开家长会时,教师可以将“大班幼儿自理能力培养目标”打印出来分发给家长,使家长意识到培养大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重要性,让家长了解幼儿园的教育目标和教育计划,通过家园共育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共同为幼儿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家园合作是当前幼儿园教育中的有效方式,家庭和幼儿园紧密配合,互相合作,能提升幼儿的综合素养,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家长和教师应充分认识家园共育的重要性,发挥家园共育的优势,形成“1+1>2”的教育效果,促使幼儿自理能力得到提升,为幼儿顺利过渡到小学生活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