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丽辉
(湘中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湖南 邵阳 422000)
在美育的教学范畴中,最直观且最能给学生带来明显外在变化的就是形体舞蹈课。形体课的内容丰富多彩,形体舞蹈课,刚开始开课时被学生们认为是“鸡肋”课程,甚至一度没有教师愿意担任该课程的教学工作。后来,在学院大力支持以及几任舞蹈教师的努力下,形体舞蹈课程发展成为现在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之一。每一届的学生为各位形体舞蹈课的教师课程评价均在99.5分以上。在美育教育中,舞蹈类课程也逐渐成为各大院校大力发展的素质课程。本文将从以下几点来阐释形体舞蹈课对音乐学专业人才培养的作用:
在21世纪的今天,科技化、智能化的各种网络设备充斥在大家的生活中。人们享受到高科技带来的便利生活,同时更多的时间被手机和电子设备占用,人们忽视了对身体的锻炼,身体能力普遍下降。尤其是现在的大学生们,普遍活跃于网络短视频和互联网上,每天除了上课以外,看手机占用了他们大量的时间。形体舞蹈课是为数不多的可以让学生们完全放下手机脱离网络的课程,能让学生真实感受自己的身体状态。
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要想达到高质量的教学效果,势必要从舞蹈科学和舞蹈解剖学的角度出发,首先,加强学生科学训练意识,从科学的角度引领学生,培养主动学习的内心需求。教师可在课堂上经常提起大家平时关心的和身心健康相关的问题,比如:如何通过学习舞蹈减肥,或者改变不良的体形体态,提升训练效果等,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通过教师在课堂的示范讲授,手把手地给学生摆动作、纠正体态、完成舞步、感受动作与音乐,让学生们真正体会到形体舞蹈课给其自身带来的明显变化,从而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
在每个学期的教学中,课堂上老师可以拍摄一些学生们学习训练时的照片和视频,结课考试时也拍摄本学期视频总结,记录他们舞蹈课成长变化,做成视频相册,使学生们能够肉眼看到自己的变化,使学生通过形体舞蹈课的学习,举手投足间都能流露出优雅、大方的气质。音乐学专业的学生由于其特殊的专业性质,老师可以带着他们经常参加演出和舞台实践活动。在舞台演出和实习授课的时候,他们能够表现得更自如且有自信,这就是形体舞蹈课给学生带来的潜移默化的美育教育成果。
高尚的舞蹈音乐应该是纯正、明亮、健康的,并且还能体现出一个人乃至一个班级,或者一所学校、一个社会的精神世界和文化修养水平和偏好。形体舞蹈课可以更带有目的性的讲授和引导,让刚刚进入大学校园的学生建立正确的关于“美”的理解,更进一步的是带来生理上、精神上的愉悦体验。这种健康的情绪能把学生带进舞蹈的意境之中,进行自觉的自我教育,在不知不觉地熏陶,培养学生的高尚审美情趣。审美情趣也与其精神境界和社会精神文明程度有很直接的关系,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高校美育的实施质量。
自古歌舞乐都是不分家的,无论是原始时代的祭祀舞蹈、夏商时代的“女乐”,还是西周的“雅舞”、汉代的“万戏”、魏晋的“清商”,还是唐宋的“燕乐舞蹈”、元明的戏曲舞蹈,抑或是素有“西方文明的结晶”的古典芭蕾舞,这些都是我们人类文明的产物。舞蹈动作不仅仅是肢体的展示,更是代表着文化的传承。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除了需要讲解动作的基本要领,同时还要把动作所表达的知识内涵传递给学生。
以芭蕾舞行礼动作女士行屈膝礼为例,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在示范动作的同时,要告诉学生之所以形成这样行礼的方式,主要与芭蕾形成之初17、18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女性着装有关,那个时期的女性通常以坚硬的紧身束腰和庞大的裙撑组合为主,以凸显女性的曲线美。她们还要佩戴高约一尺希南帽,以及昂贵的各种配套宝石饰品。这样一身装备,使这些注重文明礼仪的贵族女性在行礼时,要保持身体重心,所以才形成了屈膝礼仪。讲解这部分内容时,还可以配上一些相应的图片,使学生们在掌握相应的知识之后能更好地理解舞蹈姿态,更快地找到动作感觉。
上面提到了,形体舞蹈课是为数不多的可以让学生们完全放下手机脱离网络的课程,可以让学生真实地感受自己的身体状态。同时形体舞蹈课也是同学们脱离网络的假社交,感受真实社交生活的纯粹时间。因为在舞蹈课堂里,同学们不仅要集体完成舞蹈课程的规定动作,还要与同学们配合,完成各种节奏、队形、托举等一系列随着音乐不停变化的舞蹈动作和调度。集体起舞,统一的节奏,相同的肢体动作,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达到群体意识的同频,使得同在一个课堂的学生更好地融入所属班集体。
这一点早就在远古时期的祭祀舞蹈中就体现得非常充分了。无论是在哪个地域,原始社会必定要经历蒙昧时期,也必定会产生对大自然神秘力量的信仰和崇拜。无论是哪种祭祀仪式,必定会有舞蹈的形式出现。在原始社会,个人必须要隐藏于集体之中,离开集体的话,个人将无法生存。所以集体舞蹈的形式一直是人们之间交流的重要形式之一。那么同样的,在形体舞蹈课的学习过程中,同学们需要全身心地配合完成舞蹈组合中所设计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同学们需要让自己融入集体的节奏中,做好动作的同时还要顾及整体的队形变化、过程中的走位置、与舞伴的合作以及整体的画面感等等。所以在共同完成舞蹈的同时,锻炼了学生们的集体意识和协作精神。在长期的磨练配合过程中,整个班的集体意识不断提升。
在基础教育工作中,教师们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如何使学生在自己的专业上提高,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综合测评之中除了“智育”所指的学习成绩之外,还有更重要的一项是“德育”成绩。德育成绩在综合测评中所占的比重是很大的。“德育成绩包括学生除学习成绩和体测成绩之外的一切表现,包括参与校内校外的活动、各种赛事取得的成绩、优秀个人或班集体的荣誉”等等,而且大学教育的职责本就应是提供更多的成长机会和平台,培养更多有思想的人才,并不仅仅是教授给学生舞蹈技能。大学教育中的美育教育能够很好的补充基础教育中这些短板。美育教育更趋向概括性,它不是以具象的文字符号和代码、定理来记忆,而是依靠学生的自身感受来学习。每一个人学习舞蹈的感知和表达都不一样,都会有自己的一套固定的思维方式,所以舞蹈语言是抽象的,更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与众不同的表达。
舞蹈以它独特的美育功能成为培养学生素质教育的形式之一,从事舞蹈美育的教师们必须认识到美育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和最高境界是开启人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所以与职业化的舞蹈教育目标不同,高校形体舞蹈课的教育过程中所注重的点也不同。舞蹈教师要从单纯传授技艺技巧,发展到启发学生认识自己的肢体,认识肢体的各种表现,认识肢体在空间中的关系等等。这样学生们不仅能从形体舞蹈课中获得美感,在美的氛围下活跃思维、丰富想象力,还能在舞动的过程中获得韵律、造型、动作流动、空间创造的灵感,进而将舞蹈知识潜移默化地运用到自己的专业领域之中,从而影响到每个人未来生存和发展。
众所周知,我们的大脑由左右两个半球组成。据研究证明,人的左脑主要负责语言、阅读、数学逻辑推理等心理活动;右脑主要负责形象、想象、空间关系、情绪、欣赏(音乐、美术和舞蹈等)等心理活动。我们都知道艺术家的创作是要有强大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那么艺术家创作艺术作品的过程中,既要熟练运用已经掌握的技术知识(左脑思维活动),又要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右脑思维活动)。左右脑之间频繁交替的思维活动是产生创新作品的物质基础。北京舞蹈学院吕艺生教授的团队所研究的“素质教育与舞蹈美育研究”中也明确指出:当学生学会在舞蹈中对自己和他人作出客观的艺术判断,审美感知力就得到了提升。美育渗透在舞蹈全过程的教与学中,其结论是可靠的、完整的。
我们所面临的现实问题是:当代大学生审美力不足,审美境界水平较低。他们处在互联网的新时期和多元文化的影响之下,各种流行元素层出不穷。二次元、粉圈、JK等等充斥在各种网络短视频平台,让学生们无法自拔。一些学生在互联网的影响下,容易走入审美误区,以奇为美、以怪为美,自身并没有意识到行为装扮不自然,盲目追赶所谓的“潮流时尚”,疏于心灵美、内在美的建设。因而造成学生们文化信仰缺失、审美能力欠缺、是非辨别能力不高、缺乏正确美的创造力。
高校的美育教育课堂正是引领学生形成正确审美、培养良好道德修养的前沿阵地。同学们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中,在教师的正确引领指导下,逐渐树立正确的审美价值观。通过对舞蹈本体的理解,提高学生审美鉴赏力,通过一些舞蹈技能的学习,理解美的创作,这对于青年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形体舞蹈课作为美育的一种方式开展起来,不是为了让学生都成为舞蹈家,而是希望通过练习舞蹈、理解动作语言,培养一种健康的、向上的思想素质,同时通过一个具体的艺术实践,使学生对美的形式、语言、规律进行充分的感受。
我们国家需要加强普及高校形体舞蹈课的力度,不仅仅是艺术专业学生,更要面向全体学生开展。美育不仅仅是上一些舞蹈技能课、合着音乐做几个动作,重要的是对学生的思想素质、人文修养、审美能力、精神境界全面培养,其功能是在素质、修养、能力、境界这些方面,它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全方位。所以美育是学生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必修课和“营养基”,肩负着培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任的一代新人的重要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