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有福
(海东市第一中学 青海 海东 810600)
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学习成绩不高和学习困难给学生带来很大困扰,无形中心理压力越来越重,严重地影响他们的学习状态和学习能力的提高。对于学困生,高中数学教师需要从根源上找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困难的真正原因,帮助学生重塑学习数学的信心,然后对症下药、因材施教,让每一名学困生都能克服障碍,在学习方法和策略上实现有效的突破,更好地学习并掌握数学知识。
在高中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如果学生数学基础不扎实,会对他们后面的学习产生不利的影响。从当前高中数学学习中出现的学困生情况来看,有很多学生是因为数学基础差。高中阶段没有打下扎实的数学基础,在高中时期就必然会出现学习数学困难的情况。作为一门具有很强逻辑性的学科,数学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十分密切,所以高中数学教师在查找学困生出现的原因时,要从他们的数学基础入手。
学困生除了数学基础薄弱外,在做数学题的时候通常不讲究方法,导致学习效率低下。以计算为例,虽然计算结果很重要,但更值得关注的是是否应用正确的计算方法。只有在充分理解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学生才能完成正确计算,而正确的计算方法需要通过多次演练才能掌握;但学困生通常会忽视这个过程,没有形成反思总结的习惯,因此学习方法不当增加了学困生学习数学的难度。
学困生在针对教材所涉及的问题进行回答时,不能清楚把握自身具体掌握了哪些内容,对于一些重难点的理解也不透彻,更不能灵活熟练地运用自己已经学习的知识解决数学问题。同时,学困生还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和干扰,不能将自身注意力和精力有效集中在课堂中,不能主动学习相关知识。
“学困生”往往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在学习中十分迷茫,因此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其设定相应的目标,在目标的指引下提高学习动力。应该做好中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的有效融合,实现对大目标的逐步细化,将大目标落实在每一个学习活动中。相较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而言,为“学困生”设定目标时应该适当降低难度,使学困生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达成一个个小目标,从而在数学学习中树立信心,为后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学生达成阶段性目标时,教师应该及时对其进行表扬,肯定他们平时的表现和取得的成果,总结成功的经验并让他们在后续学习中继续奋进。而对无法顺利完成目标的学生,教师要进行谈话和交流,帮助他们分析在数学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及原因,并制定相应的改善对策,结合“学困生”的特点提出可行性建议。根据“学困生”的进步情况,应该对目标加以合理调整,保障目标的适用性。此外,在教学目标设定中,教师需要让学困生加强对基础内容的重视,帮助学困生更好地掌握基础性内容,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习效率提升打下良好的基础。
高中数学教师应该深刻明白学困生的转化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和重要举措,更是提升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所以,高中数学教师应该采取有效的策略和措施,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基于此,教师就要发挥环境的育人作用,要为学生营造一种民主、轻松、愉悦的育人环境,从内在因素以及外在因素出发,对学生实施有效的引导,逐渐缩小学生之间存在的差距。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还应该注重各种先进教学手段的使用,要将实物教学、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与游戏等方式进行有机结合,甚至可以借助提问的方式引导学困生提出自己的质疑点,最终指导他们进行有效的分析,形成一个多项互动的层面,活跃课堂氛围。此外,教师应该注重拓展性的数学教学,教师可以结合学困生的实际情况,为他们设计一些综合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数学意识与数学思维,让他们感受到生活中有数学,数学就在身边,最终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能动性与积极性。
为了让学困生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在教学方法上需要做出更多改变。大部分学困生的数学基础较差,这种情况下教师进行无差别教学会进一步加大学困生的学习困难。因此,教师要讲求教学方法,采用分层教学模式,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予不同的教学引导,在此基础上循序渐进地引导。具体可以将学生分为两个层次:数学基础较好的同学为A层次,基础较差的学困生为B层次。例如,在教授“函数及其表示”这一部分知识时,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分层原理对教学内容进行分层:对于基础较差的学困生即B层学生,可以加强概念教学,使其理解本课涉及的各种数学概念,如函数与映射的概念、分段函数的相关概念等,为其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对于A类学生,教师可以重点教授其函数的表示方法、函数的求法,如配凑法、消去法、换元法、待定系数法等,并进行跟踪训练,让学生掌握分类讨论思想在分段函数中的应用。
学习困难的学生对数学的学习通常采用的是操作性的学习方式,也就是靠着自身比较有限的经验开展的重复、简单的学习,而不是反思性的数学学习。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让学生养成的反思学习习惯主要有:(1)听课反思。听课过程中如果没有反思则是肤浅的、被动的,理解内容和方法往往是机械的。学生要在老师的课堂讲解中不断地思考问题的解决方法,然后养成正确的思考问题的方式。(2)解题反思。对解答习题后的结论、过程提出疑问与正确性检验,教师在批改试卷、作业过程中在有问题的地方打上问号及画上线,让学生先进行自我检查、改正,如果仍没有解决问题,教师再指导与提示;解答习题后还有没有更优的解法及其他解法;对有问题的题及结论是否能变式;是否可以将目前的命题作为一般情况进行推广等。教师在具体的实践中,不必苛求一步到位,要逐步培养,分阶段实施。
有的“学困生”计算能力低,固然有概念不清,没有真正理解算理和熟练掌握算法等原因,但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审题、思考的习惯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在进行数学例题教学时,教师要逐步向学生展示读题的方法、审题的步骤,同时指导学生掌握以下读题、审题、运算的要求:一是在读题中以获取已知条件为目的勾画重点词句和关键词句;二是在审题中以梳理题意为目的,提炼隐含条件,并简化题干;三是在运算时要书写规范,数字、运算符号要写清楚;等等。另外,教师还要创造机会让他们板演一些简单的练习题,由此促使“学困生”养成在计算过程中认真阅读、仔细审题、规范书写的习惯,从而提升其数学能力。
在学困生群体中,有这样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学生自身学习十分努力,但因为本身理科思维能力确实比较薄弱,于是在数学学习时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这类学生我们称之为努力型学困生;还有一种情况是与努力型学困生不同,有些学生之所以成为数学学困生不是因为自身对数学知识的学习理解能力不强,而是因为本身对数学学习不感兴趣,缺乏学习数学的意志力,我们称这类学生为消极型学困生。对于努力型学困生,教师就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多给他们一些关注,多带领他们进行练习,帮助他们夯实数学基础知识与能力;而对于消极型学困生,要提高他们的解题能力,首先要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为此,教师需要加强对学困生的心理引导,具体可以这样做:第一,在日常教学中多拉近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距离,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从而使学生形成数学实用意识;第二,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努力让数学知识变得更灵活生动,使其不再是冰冷的数字、复杂的问题,从而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第三,加强纪律教育,增强学生的意志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使其能够抵制外界诱惑,专注于数学学习。第四,教师要给予学困生更多的关爱,帮助他们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心理引导,帮助学生排解内心压力,缓解紧张情绪。
教师还应该主动增进与学困生家长之间的合作交流,真正了解学困生在家庭学习中的困境,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这也是促进学困生快速转化的关键途径。教师可以运用QQ群和微信群等及时获取家长的反馈意见,了解学困生在家庭中的具体表现,引导家长督促学困生及时完成课后作业和课前预习任务,配合教师的工作为学困生的健康成长创造条件。教师要及时向家长传授科学的教育理念,让家长转变对孩子教育问题的看法,从而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家长和教师都应该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使学困生能在学习中积极克服困难,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提升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数学能力的发展取决于各种因素,其是其他数学基础能力相互渗透、相互依存且从低级发展到高级的综合能力,以坚固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为基础。培养“学困生”的数学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育者长期坚持和关注。通过教学实践的实证研究,笔者认为学生的数学能力可以在教师的正确指导和训练下得到提高和发展,教师只要正确分析学生的数学能力的差异,采取长期有效的培养策略,就能提升学生数学学习水平和学习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