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权凌枫 杨琪芮
(绵阳职业技术学院,四川 绵阳 621000)
北川羌寨文化现状:北川是全国唯一一个羌族自治县,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北川具有十分珍贵的羌族文化资源,羌寨则是羌文化的重要载体,目前保存较完整的羌寨群落主要分布在地区西北部小寨子沟和青片乡一带。羌寨的建筑主要为木质吊脚楼及碉楼石砌房,建筑外为农业种植和自然风光。同时羌寨还具备独特的民族文化,如民族文化符号元素、石砌碉楼以及以桃花和羊为创作内容的羌绣制品等。2008年汶川地震后,很多羌寨都被破坏,而灾后重建的羌寨则由于城村发展差异、人们生活需求脱节、现代建造技术等原因失去“羌味”,民族地域文化也出现传承危机。
绵竹年画村现状:位于四川绵竹孝德镇的年画村,是一处以建设精品民间工艺文化、年画商品生产加工、乡村旅游为主的乡村文化旅游景区。绵竹年画历史悠久,虽当地传授年画制作技艺门槛较低,但由于工序繁杂考究,且无法带来快速经济效益,绵竹年画文化面临传承危机。如今年画村通过大量商业化的运营,将文旅有机结合,渐渐打开了传承与开发双赢的局面。年画手工作坊、制作培训教室、展览与销售中心、文化研习所等年画产业发展红火。
苍溪“雪梨之乡”田园文化:四川苍溪县是农业大县,农业资源丰富,生产性产业以猕猴桃、柑橘、雪梨等瓜果为主,尤其雪梨更是苍溪县历史最悠久、生产规模最大的传统特色产业,与此而生的“梨花节”也使得苍溪旅游业得到大力发展,其主要发展模式为以农业带动经济发展,同时加大旅游业发展。除了瓜果田园文化,其特色还包括剪纸、灯戏等民俗文化。
双紫村“劳动农场”乡村文化:双紫村位于北川香泉乡,村内耕地林地广阔,树木蔬果等资源丰富。该村发展模式为以农业为主导,丰富第二产业,发展第三产业,来形成全产业链模式。以劳动实践科普教育为主题,以特色农业资源为载体、突出“乡愁”文化,建设以田园劳动文化为核心的美丽乡村,打造以“劳动实践基地”为引领的乡村旅游产品,着重发展劳动实践体验和农业科普教育。
雅安茶文化发展现状:四川雅安是世界茶文化发源地,蒙顶山是世界茶文化圣山,茶叶也是雅安市重要的农业经济产品。雅安茶文化依托蒙山茶文化、藏茶文化和生态茶园,建成了蒙顶山景区、万亩生态观光茶园、百余家乡村旅游茶家乐、茶马古道民俗文化核心区,也举办了多项茶文化旅游活动,形成了独特的“茶文化风景线”,将与茶相关产业、经济、旅游有机结合在了一起。但现状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交通条件不够完善;景区知名度不高且活动组织单一;各个景区各自经营,不停建筑各种新景观,使得旅游资源愈显混乱,缺少上档次、高品质的亮点景区,没有科学合理地规划整合。
蒲江明月陶艺村艺术文化:成都市蒲江县甘溪镇明月村,自2014年起开始规划,主要依托竹、茶、窑产业发展,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活着的邛窑”,形成了“竹海-茶山-明月窑”的总体思路。“陶”、“竹”、“茶”作为生产性产业,同时结合旅游服务产业与文创产业,进行大力发展,带动了整个明月村的乡村旅游转型和升级。
崇州竹艺村现状:道明竹艺村位于崇州市道明镇,道明竹编是竹艺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竹艺村以道明竹文化传承为主题,建设集文创、休闲、娱乐、体验为一体的乡村旅游社区。从“竹文化”创新传承出发,将特色竹编产业和文创产业相融合,旅游资源主要有竹制建筑、竹装置景观、竹编工艺品、竹编技艺展示。发展方向主要是将传统文化进行现代设计,融合艺术、产业和资源,用传统工艺的传承和复兴激活乡村内在活力。
理县云中牧场现状:浮云牧场位于四川省阿坝州理县,利用西山村海拔2600米以上荒坡荒地,通过景观改造和酒店业态植入而建成,实则是一个半山体验型特色酒店,着重新奇的感官体验。通过自媒体的催化传播,浮云牧场成了四川旅游的一处“网红景点”。然而目前发展不容乐观,由于网红效应递减,整体性的配套制约了可持续发展。初始规划并非适应大众的旅游景点,原有定位、功能、基础设施、接待能力均不适应当下游客需求。
贵州千户苗寨:贵州西江千户苗寨位于贵州省雷山县,是我国最大的苗族聚居民族村寨,包括了上千个村庄。苗寨内极富苗族风情,民族文化浓厚,苗寨建筑保存较好,非遗古歌仍在传唱。近年来存在苗寨开发过度商业化、建筑破坏损毁、民族文化面临传承危机等问题。
凯里季刀苗寨——苗族古歌:季刀苗寨是标准的苗族聚居村寨,其音乐属于黔东南地区苗族音乐体系的一支,最具特色的是苗族古歌与飞歌。由于苗族文字存在局限性、传承缺乏经验性和乡村发展需要现代化,苗族古歌这一音乐文化遗产的传承已经出现了断层现象,民族音乐文化遗产面临消亡的危机。
最美稻田加榜梯田——农耕文化:加榜梯田位于贵州从江县西部月亮山腹地的加榜乡东北面,是中国梯田的典型代表之一,保存了丰富的古梯田资源和独特的民族文化财富,其具有一套科学生态的山地梯田发展模式,蕴含丰富的文化结构。目前发展也存在问题:文化结构和旅游功能较单一,仅以观光摄影的形式存在,农业文化遗产不具备其景观应有的开发价值;没有挖掘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也面临巨大的挑战。
侗族三大国宝——鼓楼、花桥和大歌:贵州侗族是贵州17个世居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历史悠久、文化资源极其丰富的少数民族之一。侗族公共建筑以鼓楼、戏台等为主,鼓楼、花轿与其非物质文化大歌被称为三大国宝。民族文化的现代化传承和保护同样面临挑战。
遵义红色文化:贵州遵义市是我国弘扬革命传统、传承红色文化的重要教育基地。遵义红色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目前具有较为完备的旅游规划系统,拥有丰富的自然与历史文化资源,旅游经济效益也较好。但目前存在如红色文化旅游资源保护力度不够、周边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旅游产品单一等问题。
纳西东巴民族文化:“世界文化遗产”核心区丽江古镇纳西东巴文化近年来被过分商业化,而民族的特色文化也在不断流失。因此急需开发特色乡村旅游、推动乡村经济健康发展。原创乡村文化、氏族祭祀仪式观赏、纳西文化与象形文字、纳西民族建筑、民族歌舞打跳都是具有挖掘潜力的乡村旅游发展项目。
云南元阳哈尼梯田农耕文化:哈尼梯田文化是云南典型的农耕文化代表,具有独特的农业生态系统特征和鲜明的哈尼族文化,在如今哈尼族人民生产生活中仍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通过摄影艺术和观光旅游,哈尼梯田文化发展迅速,在利用过程中也存在如下问题:观光旅游产品单一且季节性要求太高;体验产品不足、商品较单一,开发较粗放;村民参与和能提供的服务水平较低等。
阿诗玛故乡——云南石林彝族撒尼文化:云南石林彝族撒尼文化特色旅游的开发以政府为主导,目前石林地区的开发面积有较大扩展,部分彝族文化特色旅游项目初现雏形,景区周边配套设施也逐渐完善。但对外来游客的吸引力不够,文化产品开发缺少文化内涵和民族特色。
彝族火把节的文化:火把节是彝族的传统节日,火把节庆祝仪式体现了民族特有的风俗习惯和传统文化,如祭祖、祭天、耍火把、扫邪驱魔、歌舞娱乐等活动,是体现民族文化精华、深化民族感情、加强民族团结的盛会,也是民族情感表达和文化传承发展的载体。合理开发利用节日特色,利于经济发展和文化创新。
基于以上西部乡村特色文化发展现状研究,可将西部乡村特色文化分为两类,分别为物质类文化和非物质类文化。物质类文化包括自然景观、乡村建筑、生产作物或生成工具等,非物质文化包括节庆民俗、传统工艺、民间艺术、宗教信仰、农耕活动等。
民族村寨文化: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是民族地区历史文化、社会变迁、经济发展的载体,它呈现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类型,这其中就包括本民族的生活方式、风土人情、村情村貌、房屋特色、产业结构等方面。西部乡村特色民族村寨建筑包括北川羌寨、贵州苗寨、侗寨、侗族鼓楼、少数民族竹楼、纳西东巴民族建筑等。存在的问题在于原先的建筑由于居住人员减少得不到妥善的维护和管理;后建的村寨则由于城市与农村发展的不协调,使得聚落风貌和当地实际需求脱节;后续建设得不到科学规范的规划和建设,也让自我更新的风貌越来越混乱。
乡土田园文化:乡土田园文化包括梯田、田园景观、特色农业景观、鱼塘、运河等农业生产性文化和山林、水系、土地利用格局等乡土利用性文化景观。西部乡土田园文化整体发展趋势较好,如北川劳动农场、苍溪雪梨之乡、大邑农业园区等;但也局部存在田园观光旅游产品单一、季节性要求太苛刻、亲身体验产品不足、旅游商品单一、服务水平低等问题,如云阳哈尼梯田、贵州加榜梯田。
非物质文化可分为三类,分别是:①民俗文化,如撒尼文化、彝族火文化、侗族大鼓、苗族古歌等;②传统艺术,如苗族舞蹈、侗族剪纸、绵竹年画、陶艺、竹艺等;③农耕文化,如哈尼梯田农耕、雅安茶艺、稻香渔歌、云中牧场、劳动农场等。随着农村“空心化”问题严重、乡村特色文化实业主体变迁、商业过度的开发,非物质文化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民俗文化经历变迁,逐渐消亡;传统艺术濒临失传,走向衰落;农耕文化失去精神,渐行渐远。
乡村贫困导致了村寨文化自信的丧失与缺位、人力资源过度外流,这不仅让村寨的传统文化无以为继,还使得乡村自然与文化资源大量闲置与损耗。传统的民族村寨由于居住环境较为恶劣,逐渐被居民所抛弃,即使更新也多使用现代建造技术;人居矛盾愈演愈烈,人们的生活方式随着社会科技的推动也在不断变化,当大多数村民走出村落追求更高质量的现代生活时,乡村的物质文化发展便停滞了下来。导致的后果就是房屋老化破损缺少维护、道路狭窄无法满足运输和消防需求、留守人员只有劳作的单一生活。此外还有自然灾害的影响也使得乡村物质文化遭到破坏,千户苗寨发生多次火灾;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更是对四川多地的民族建筑、田园、传统技艺造成了毁灭性灾害。
千百年来,农民耕作于土地,守护着土地,在与自然的抗争过程中,展现出强大的生存意识和精神力量,在创造物质条件的同时也形成了多种农耕文化形式。乡村文化的根深深扎在这片土地上,如果没有乡土气息,乡村文化也会失去独特韵味。过去乡村的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离不开土地,然而近年“空心村”的产生,“离乡”、“离农”、“离土”已成为乡村常态,土地不再是农民唯一的生产资料和经济来源。农民与土地之间的关系逐渐松动,依托于土地所形成的乡土情结也日益淡化,土地之上的文化也不再是情感和精神的寄托,因此农耕文化也渐行渐远。
乡村传统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民俗记录的缺失,使得一些民俗风情也日渐变迁乃至消亡。同时由于工业化、市场化等现代性因素进入农村,使得商业过度开放,农民的经济条件有所改善,然而受到不完全市场化的影响,也出现了如消费主义、个体主义、追名逐利等不良风气。乡村传统的伦理秩序、民俗风情逐渐弱化,乡村社会的深层次伦理问题也逐渐显现,部分特色乡村文化认同感降低甚至逐渐走向消亡。
由于民族传统工艺自身复杂的制作工艺、特殊的制作技巧、传承人较难培养等多方面的局限,导致其在传承发展过程中遭遇瓶颈,出现逐渐衰落的趋势,有些传统工艺甚至濒临失传。例如,绵竹年画制作工序繁缛考究,且不能迅速产生经济效益,真正传承人员较少,绵竹年画文化的传承依然受阻;苗族古歌这一音乐文化遗产的传承由于苗族文字的局限性和乡村的现代化需求也已出现了传承断层的现象;苗绣、吊脚楼建筑等都属于苗族非常宝贵的民族传统技法,蕴含着苗族人民的无上智慧,然而随着苗寨不断地快速开发,精致的手工苗绣逐渐由机织代替,吊脚楼的古朴建筑技法也随着现代新建的苗族建筑而濒临失传。
乡村文化在社会的发展之中,受到了各方文化冲击,出现了破坏、变迁、失传等现象,但也有走上了传统文化产业发展之路,其中发展较好的是绵竹年画,年画村通过大量商业化的运营,如年画手工作坊、制作培训室、文化研习所等将年画产业发展较好,直接或间接从事年画创作的人员达1500余人,带动数千户老百姓增收致富。仅2021年前三季度,绵竹年画村接待游客150余万人,实现旅游、产业营收10.5亿元。蒲江明月陶艺村,形成了“竹海-茶山-明月窑”的总体思路,2021年,明月村接待游客26万人,实现旅游总收入1.03亿元,旅游产业带动当地经济增收5300万元。这些项目都在传统文化为基础上走上了产业发展之路,随着乡村振兴的到来,传统文化将迎来更加广阔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