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郝能宏
(甘肃省庄浪县岳堡镇人民政府,甘肃 庄浪 744604)
最近几年以来,党和政府对于农村群众文化建设予以了高度重视,我国各地区的农村群众文化建设收获了巨大成效,呈现良好的发展趋势,各地区乡村建设过程中都衍生出了很多全新的文化载体,比如乡村文化室、活动日等等。这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农民的文化生活,也激发了他们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对于提高农民整体文化素质来说有着重要作用,更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乡村文明新风尚的形成,有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但是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一些地区在群众文化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一定问题,对此需要结合实际找到问题产生的原因,采取有效手段做好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工作,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乡村振兴战略中涉及很多方面的内容,不仅有城乡一体化、也有产业融合和文化建设,是促进国家建设与发展的关键手段,需要党和全社会的共同参与,这样才能将文化工作全面落实到位[1]。随着城市化建设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乡村年轻人为追求丰富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开始从农村涌入城市,导致农村人口逐渐减少,乡村经济发展失去生机与活力,一些优秀的乡村文化也在不断衰落。要想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必须要大力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积极推行思想道德教育和公共文化建设,将农村特色文化深度挖掘出来,在保护文化、传承文化和创新文化的基础上改变农村精神风貌,营造乡村新气象,这对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来说有着重要作用。
乡村振兴并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完成的,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需要政府、社会和农民的共同参与。由于乡村振兴涉及的范围比较广阔,所涵盖的内容也很多,既有生态宜居也有产业建设,既有乡村文明也有村镇治理,主要目标是推进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乡村与城市之间的共同进步。从某种角度来看,乡村振兴不能过分依赖政府部门的相关政策,也不能将关注点放在某个政府扶持项目方面,必须要充分调动农民建设家园的自信心和积极性,通过坚定文化自信来获得更加深沉而持久的力量[2]。因此,积极做好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可以说是维持乡村振兴的重要精神动力,也是让农民群众始终保持文化自信关键所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的力量总是“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经济力量、政治力量、社会力量之中,是促进经济发展和政治文明以及和谐的重要因素[3]。在全面落实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提升农民群众的精神文明素养,也能在保护传统乡村优秀文化的同时构建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为助推乡村振兴贡献力量。与此同时,推动农村群众文化建设也有利于保护农村自然生态环境,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体验和感受乡村生活,有助于带动地方乡村旅游文化产业的进步。可以说是保持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农村群众文化建设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我国城乡发展一直处于一个二元结构,在这种环境下,乡村文化对于青年群体的影响力越来越弱,越来越多的年轻群体开始从乡村流入城市。导致农村经济发展速度逐渐减缓,越来越多的劳动岗位缺失人才,农村空巢化问题十分严重,乡村消亡也在逐渐加剧,出现了很多的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严重加剧了乡村贫困现象。在这种环境下,一些地区的传统文化如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被忽视,比如古建筑、古遗址等,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甚至出了严重的破坏现象,而传统民间文化的影响也在逐渐缩小,很多传统文化慢慢衰落,甚至完全消失。
部分地区的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缺乏足够的经费保障,文化设施落后。一些地方虽然已经建立了多样的文化设施,比如阳光书房、体育中心、村民活动室等等,但依旧无法完全满足农村群众的需求。主要是由于国家的扶持政策和优惠政策比较缺乏,社会资金投入力度较低。相关调查研究显示,以北方地区为例,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乡镇在文化事业投入上大概可以占据该地区从财政收入的3%,人均投入较低;经济水平一般的乡镇在文化事业的投入上有80万元左右,占总财政收入的0.9;经济欠发达的地区投入大概占据总财政收入的0.3%。这个局面一直出现了好多年都难以解决[4]。
相关人才指的是群众中爱好文艺的人才,比如乡村居委会一些喜欢文艺项目的工作人员。从当前实际情况来看,各地区农村群众类文化人才普遍较少,多数年龄过大,不仅文化程度较低,且缺乏专业性。以山东省聊城市阳谷县某镇为例,该镇下辖66个行政村,人口达7万多人,在乡镇综合文化站具体负责策划、组织、开展文化活动的专职人员仅有1名,还要忙于其他方面的工作。此外,现有的人才文化知识不够全面,对于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工作认知和理解不足,导致在日常工作中思路狭窄,工作方式传统落后,很难解决一些日常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在日常组织群众文化活动的时候,也经常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无法解决,不仅影响了活动的开展效率,也降低了群众的参与热情,导致文化活动无法顺利推进。
从当前实际情况来看,大多数地区的农民对于娱乐文化缺乏认同意识,这种认同意识指的是农民群众对于乡村文化的认同感,以及乡村文化对群众的凝聚力的影响。通过相关调查研究可以发现,很多乡镇群众文化活动方面甚至是完全空白的状态,而且大多数乡镇中只有25%的居民愿意主动参与其中,最高不超过30%,大部分农村群众对于乡村文化活动并不认同,参与积极性较低,而且缺乏坚固的文化心理建设基础,影响了文化建设工作的顺利推进。
要想更好地促进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工作,必须要针对当前存在的实际情况,找到影响群众文化建设工作推进的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结合实际情况总结针对性的策略。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关键因素,也是一个国家实现繁荣富强的持久力量。对于我国传统文化来说,乡村文化是根基所在,也是促进城市文化发展的基础。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城市主流文化对于乡村文化的冲击不断增大,而乡村文化对于城市文化的影响力则在不断减弱,慢慢地让很多村民对于极具特色的乡村文化失去自信,甚至感到自卑,针对这种情况,采取何种手段坚定村民的文化自信十分重要。对此,地方党委和政府要予以高度重视,尤其是文化部门必须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帮助广大村民认识到乡村文化的重要性,感受到其具备的艺术价值和内涵,多为其讲述传统乡村文化,积极开展各种各样的民俗文化讲座活动,在坚定村民文化自信的同时提升其保护和传承农村文化的自觉性。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在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之后,我国的主要社会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随着最近几年以来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在这种环境下,农村群众文化对于乡村人民的生活和生产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在当前国家全面推行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群众文化建设不应该被忽视,尤其是对于一些较为偏僻的农村地区,经常会由于地理位置、生态环境和生态保护等问题,经济的发展受到制约,经费不足就难免影响文化建设开展。所以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将农村群众文化建设作为乡村振兴发展中的重要内容,结合地区实际情况积极改变农村文化落后的局面,这样才能满足更多村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渴望和需求。
在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工作中,对于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也是十分重要的,可以说是乡村文化振兴的根基所在。对此,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应该高度重视,结合地区实际情况,加强区域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具体主要包括历史建筑、历史文物和古文化遗址等。比如古寺庙、石碑、古院落和古道、古树,这些都是传承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不仅是乡村特有的民俗文化,也是一笔无价的文物宝藏,必须纳入文化保护范围内。在深入挖掘地方历史的同时,发掘农村特色文化和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加强保护和传承力度,具体主要包括民间戏曲、民俗风情等等,对此,可以针对现有条件积极发展集聚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活动,打造专门的地方特色文化品牌,通过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吸引多外地游客前来体验和参与,同时也能促进当地非物质文化与物质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在坚定群众文化意识的同时促进农村文化市场的繁荣发展。
在开展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工作中,针对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意愿不强,必须要采取有效手段激发群众的情感共鸣,丰富活动内涵的同时提升群众文化的感染力。
(1)为群众创造可以展示自我的舞台。比如因地制宜举办乡村主题文化节,鼓励农民群众积极参与,并在文化节上各显其能。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文化活动节的开展应该联系农民的日常生活和生产,既要保证活动的新鲜感,也要保证活动内容的亲切感,让群众可以在参与文化活动的过程中感受到文化的重要性,也有获得感。
(2)结合农村地区实际条件,打造专门的活动场地,并适当安装一些文化器械。既要有适合年轻人的活动场地,也要有适合老年人的文化室,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农民群众提供不同的条件,才能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其中。
(3)充分利用农闲时间,由村“两委”组织开展各类的文化知识竞赛“农作物种植大赛”“秋收比赛”等等,也要开展一些娱乐类的文化竞赛,比如“我是农民歌手”“农民艺术家”“最佳农民画家”“农民书法家”“农民抖音比赛”“农民手机摄影比赛”等等,让群众在参加这些活动的过程中积累更多的知识和经验,这样他们才能够体会到身心愉悦的幸福感,有效激发农民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
在开展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工作中,注意将文化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有机融合起来,促进文化建设与生态宜居建设。结合地区实际条件,全面打造集创意产业、新农产业和生态旅游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首先了解地区生态环境的特点,并做好区域功能定位,按照国家全域旅游的标准做好乡村绿色环境建设,在村镇规划过程中打造专门的绿色廊道,营造良好的乡村环境,鼓励全体村民积极参与乡村绿色环境建设,将生态理念传递到每一个农户的心中,这样才能有效激发村民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生态效益,创造生态文明。
在开展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工作的过程中,能否保证足够的资金投入也是十分重要的。因此,相关部门必须要予以高度重视,结合实际需要增加资金投入力度,完善地区文化设施建设。在农村集中地区建立专门的电影院、活动广场、文化室等基础设施,并保证网络的全面覆盖,通过互联网等现代化手段积极做好文化传播工作,有效扩大农村群众文化的影响力。同时,地方政府部门也要采取专款专用政策,确保相关款项直接应用到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工作中。也可以与地方企业合作,打造专门的农村群众文化活动基地,或乡村旅游小镇示范点,吸引更多农民群众的积极参与,营造良好的农村群众文化环境。
开展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工作过程中,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也是十分关键的。对此,各地区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加强对于村民的思想道德教育,做好村民年龄层次、文化水平、财力水平的综合状况调查。根据实际情况定期开展相关教育培训活动,过程中始终坚持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的原则,确保文化教育活动拥有一些村民喜闻乐见的内容,在丰富村民精神世界的同时,提升其文化知识水平。
(1)地区相关部门要加强对于农村文化人才队伍的建设,适当提高相关人才的工资福利,不断增强其工作积极性。另外也要不定期开展文化人才队伍教育工作,加强对于他们的培训指导,不断提升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文化水平。
(2)采用多样化手段激发农村文艺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鼓励一些有文化、有阅历、有见识的人民群众积极参与文化建设。相较于普通的工作者来说,这类人群对农民群众的需求了解得更加充分,必须要加强对于这一部分人员的培养和开发,引导其充分发挥出建设农村群众文化工作的带头作用,使其可以带动更多群众积极参与乡村群众文化工作,形成良好的农村文化氛围。
总而言之,文化是支撑一个民族实现良好发展的灵魂,也是促进国家繁荣富强的强大力量。而群众文化则是所有文化的基础,是由群众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所创造出来的,也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农村群众文化来说,能否积极有效地落实群众文化建设工作,直接关系着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对此,相关部门应该予以高度重视,并结合各地区实际情况采取多样化手段全面推进农村群众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充分发挥出群众文化的积极作用,推动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