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春波,杨 峰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吉林 长春 130052)
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时代,经济全球化、一体化进程加快,以经济为基础、科技为先导的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知识与技能已经成为主导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高素质人才是其发展的基石,已经成为关系国家竞争力强弱的基础性、核心性、战略性资源。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地方高校肩负着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如何构建高素质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出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既是认真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和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加快吉林省高校“双一流”建设的新要求,也是新时代背景下吉林省地方高校人才培养面临的新挑战。
高素质人才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不可替代。党和国家历来重视高素质人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1)习近平:《习近平谈“人才是第一资源”》,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8-03/07/c_1122502719.htm。“素质”一词在《新华词典》中的解释为“完成某项活动所必须的基本条件”。那么,当这一基本条件上升为超过一般的、优越条件时,素质也提升为“高素质”。条件是变动的,因而高素质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具有相对性。现有研究多从质量、效能、数量三个维度入手,以教育年限、综合素质、工作能力为判别标准,对高素质人才进行界定。有学者将人才所具备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作为界定是否属于高素质人才的标准(2)石国庆:《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与高校教育思想的变革》,《上海高教研究》1998年第S1期。(3)邢鹏、常维亚、杨静:《关于培养高素质人才若干问题的探讨》,《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年第2期。,也有学者将人才的学历层次、所在行业、工作经验作为判断是否属于高素质人才的标准(4)周秀英:《和谐教育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中国青年研究》2006年第8期。。相对性的特征决定了人才的素质必须与劳动力的质量相匹配。劳动者的学历水平、知识技能、道德素养等构成了劳动力的质量,也成为判别其素质的准则(5)孟华、刘娣、苏娇妮:《我国省级政府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的吸引力评价》,《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7年第1期。。而高素质人才的界定更应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地方技术与产业结构相匹配,要以能否促进社会变革为重要评判依据。综上,高素质人才可以界定为:在一定时空范围内,在某一专业领域中,具备较高知识层次、较强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人才。时空性、地域性和专业性是这一界定的主要特征,而高等教育为高素质人才三要素提供了重要的获取途径。
人才培养是对人才进行专门教育、培训的过程。被选拔的人才一般都需经过培养训练才能成为各种职业和岗位要求的专门人才。人才培养是在确定的目标之下进行的,这一目标规定了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等问题,赋予了人才培养内涵。人才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内涵的具体化表述,具有综合性。高素质人才培养具有显著的系统性,必须根据不同时期的社会发展需要、确定的人才培养规格和目标,从形式到内容,从宏观到具体,对人才的知识、能力、素养进行全方位的培养。这一过程是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刚性需求。高素质人才培养一直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目标。20世纪末,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系统工程的视角着眼于高素质人才培养,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应当贯穿于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由此,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成为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总趋势。“教育的发展必须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是教育发展的一条基本规律。高等教育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等社会因素的发展更是紧密相连,具有协同性和引领性(6)张立彬:《面向区域 创新地方综合性大学人才培养体系》,《中国高等教育》2008年第3期。。高素质人才培养作为教育界公认的时代教育目标,已经逐步上升到国家未来发展保障的高度,并成为当今世界教育业发展的总趋势(7)张光辉:《大学治理体系现代化:语境、诉求与路径》,《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2期。。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我们正处于社会经济转型阶段,打造高质量发展模式,培育市场新动能,提高科技水平,提升国家竞争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均需要培养大量高素质人才,提升国民整体素养。”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还提出人才强国战略,并强调指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
如何培养满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要求的高素质人才是高校现阶段面临的重大课题。学者们分别从教学理念、教学手段、质量保障机制、课程思政等不同角度展开理论研究,进行阐述、归纳和总结,提出:要实现高素质人才培养,需要实行以问题为主线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善于综合多门课程的知识并实现转化,鼓励学生有意识地突破前人的束缚(8)郑秋菊、李占宣:《浅论高校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年第2期。;以“研究型”教学的理念,鼓励学生参加科学研究和国际竞赛,从师资配备、教学过程、文化引领等方面推进高素质人才培养(9)杨玉荣:《关于创新型研究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考》,《科技创新导报》2009年第30期。;创新大学制度,改革管理模式,形成有效激励机制,提高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执行力、持续力,为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持续发展提供制度保障(10)吴庆宪、樊泽恒:《多维度谋求高素质人才培养新突破》,《中国大学教学》2012年第2期。;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从教学内容、教学思想上进行创新,同时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创新,从考核制度和校园文化来保障高素质人才培养在高校内顺利进行(11)胡光:《试论高校如何培养高素质人才》,《文教资料》2006年第20期。;等等。而高校高素质人才培养具有鲜明的系统性,是一个需要理论与实践共同推进的课题。应根据地方经济实际,构筑理论与实践协同作用、共同演进的高校高素质人才培养体系。
进入新经济时代,“世界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已经成为全世界的共识。高素质人才培养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更成为发达国家的战略选择。政府、行业、企业参与其中,各司其职,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高素质人才培养的相关研究为其提供了理论与实践指导,不断更新和优化的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在高等教育的发展中形成了良性循环。
2005年,美国高等工程教育协会提出基于实践素质和环境素质的教育理念,突出工程素养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提倡不同性质的高校采用差别化的高素质人才培养模式(12)Ibrahim Sallam Khali,“Antimicrobial and antioxidant effects of sodium acetate,sodium lactate,and sodium citrate in refrigerated sliced salmon”,Food Control,May 2007,Vol.18 Issue5,10p;DOI:10.1016/j.foodcont.2006.02.002;(AN 22826863) 566-575P.。同年发布的《走向全球:美国创新的新发展报告》指出,“获得智慧型人才是全球化主要推动力”(13)Bozkourt Huseyin,Erkmen Osman,“Effects of some commercial additives on the quality of sucuk (Turkish dry-fermented sausage)”,Food Chemistry,Apr.2007.Vol.101 Issue4,DOI:10.1016/j.foodchem.2006.04.002;(AN 22614997)1482-1490P.。研究者也对美国的高素质人才培养展开研究。Burton Clerk提出,“本科教育是大学的基石,没有优秀的综合素质突出的学生就不会有高层次的专门人才”。他认为通才教育是高素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点问题(14)伯顿·R.克拉克:《探究的场所——现代大学的科研和研究生教育》,王承绪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Richard Levin认为,美国高校应当构建起一种能够将科学思维、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有机结合的高素质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应当在“知识、能力和创新”三位一体的教育理念下,重点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15)理查德·C.列文:《为耶鲁的第四个实际而准备》,周刚、范玉芳译,《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2年第4期。。在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具体实施中,以美国、日本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其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在于充分利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制定综合的、跨学科的课程体系;同时注重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积极推动国际间的交流合作(16)姚聪莉、任保平:《国外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及对中国的启示》,《中国大学教学》2008年第9期。;通过提供跨学科与个性化的专业设置,积极鼓励学生参加丰富的课外实践活动,充分挖掘学生创新热情(17)聂冬、支希哲:《中美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比较分析》,《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并采用开放教育、分流教育、混合教育等模式,在教师培养、激励工具运用和教育制度设计等方面进行创新(18)吴敏:《我国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本思路》,《中国校外教育》2011年第12期。。
各国为适应自身经济、政治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高素质人才培养模式。这些培养模式在先进发达国家中的演进,为我们建立适合本国经济、政治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良好的借鉴。
吉林省地方高校在高素质人才培养方面虽已取得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局限,需要在教育实践中寻求新的突破。
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现代大学的三大职能,即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及社会服务的基础和核心。放眼世界,无论是政府、私人和社会机构,创办大学的根本目的就是培养人才。人才培养目标,即为谁培养人才、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样培养人才是这一问题的核心,也是高校办学的出发点和归宿。面向国家和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围绕自身发展特色,各高校都制订了人才培养目标,并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规格,以此为基础,制订人才培养方案。
吉林省地方本科高校虽然对自身定位、办学目标和社会需求的认识较为明确,但培养方案中对人才性质的表述模糊,普遍存在目标定位不清晰、培养规格不明确等问题,具体表现为:人才培养定位高度不够、广度不足;对新时代背景下,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服务面向表述不清;对新经济时代,高素质人才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养缺乏系统、科学的阐释;没有体现对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精准对标的深刻理解。新时代已经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如何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强化与各类行业企业的合作,精准聚焦地方特色产业,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着力培养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促进新时代吉林省产业结构调整、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使人才培养的职能得到充分发挥,是吉林省地方高校高素质人才培养面临的首要问题。
高等教育是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达成的重要路径之一,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其作用不可替代。高等教育为产业发展提供了人力资源供给,不断演进的区域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需要高素质人才供给与其保持持续协同发展。可以通过衡量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适配度来判断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的合理性。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直接影响人才供给,前者的调整会导致后者结构性的变化,进而影响区域的产业发展;相反,区域产业结构的不断演进,又会对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提出新的要求,引起高校学科专业的结构调整。因此,高等教育的学科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结构之间关系紧密,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彼此协同发展是必然选择。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需要建立起与区域产业结构之间的联动机制,优先为主导产业输送高素质人才,并大力发展各种新兴交叉学科和专业,以适应新兴产业对人才的需求。
目前,吉林省地方高校的专业结构与吉林省的产业结构之间已具备初步的协调性,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已成为吉林省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之一。但由于办学层次、办学类型的多样化,在专业学科设置整体优化时,更新步伐平缓,与区域生产对接的节奏较慢,对新兴产业人才需求的满足度较低,没能做出积极主动响应,与吉林省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不相适应。尽管高校近年来不断进行调整,努力使之协同,但是由于没有突出产业结构调整对专业结构调整的主导作用,导致新兴专业与长线专业调整节奏迟缓,高素质人才结构性短缺与结构性过剩并存,供给质量与效率不高,使得未来发展急缺的高层次研发人才、高级管理人才供给不足,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存量偏少。更为突出的是,传统专业占比依然过高,新兴、交叉、边缘学科专业比例增长缓慢。新经济业态给吉林省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急速增长,市场需求迫切的专业增设空间巨大。面对战略新兴产业对人才的需求,如何能够建立起专业结构调整与区域产业调整之间的动态联动,使高校人才培养能够满足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双向需求,是吉林省地方高校高素质人才培养面临的关键问题。
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不是孤立进行的,一定会受到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共同作用和影响。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从高速增长转变为中高速增长,从粗犷式发展转变为高质量发展,从结构不合理转向结构优化,从要素投入驱动转向创新驱动(19)陈建隆:《“新常态”下高校高素质人才培养与管理工作的创新研究》,《就业与保障》2020年第16期。。这是一个与以往不同的、相对稳定的、渐进上升式的发展形态,标志着我国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20)吴勇军:《理念、平台与实践探索:新时代高职院校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建构——以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年第4期。。国际和国内发展环境的变化给高校高素质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在全球范围内,高等教育治理革新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公共教育体制正在重构之中,传统的管理模式面临变革。
新经济形态下,吉林省的经济发展模式面临重大变革,以新能源汽车、光电信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日益成为发展的支柱,前瞻式发展的社会形态初步形成,社会成员对高质量的教育充满期待。高等教育的主体、客体呈现多元化发展,其利益诉求日趋复杂。在地方高校内部,虽然“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内部治理结构的基础性框架已初步形成,但通过对具体行动中管理制度有效性的观察,权利配置不当、责权界定模糊、管理机制体制运行无力、人际关系协调为主的问题普遍存在。
在新业态下,高等教育生存发展的外部环境将进一步优化。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强化内部发展动力成为吉林省地方高校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必然选择。这需要深入理性地思考,健康稳步地推进,合理定位做好顶层设计,充分理解,提高认识,打破思维禁锢,主动适应办学环境变化。如何通过借鉴国际成熟经验,立足吉林省具体实际,构建有序的内部治理结构,为高素质人才培养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是吉林省地方高校高素质人才培养面临的根本问题。
课程是教学实施的载体,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单元。课程体系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和依托,是教学内容和进程的总和,它规定了培养目标实施的规划方案。通过构建课程体系,高校育人活动的指导思想得以付诸实践,其人才培养目标贯穿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和课程活动方式之中。吉林省地方高校在专业教育培养中多采用“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实习实践”的课程体系结构,通过构建这种分段式的体系,实现知识、能力和素养全方位的培养目标。
创新不足是课程体系构建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诸多方面。首先,课程目标与岗位需求之间差异巨大,背离实际需要,缺乏对行业发展现状的精准把握;教学研究不够深入,对理论与应用技术的创新发展探究不足,先教研、再实践、再教研的课程循环审定机制尚未形成;课程目标的科学性、权威性没有得到持续的丰富和提升。其次,课程内容滞后、更新缓慢,与技术发展相脱节,学科之间的关联性和共融性没有得到充分显现;不同学校的相似专业开设了相同课程,内容千人一面、差别微小,专业特色无法突出;相近内容在不同课程中重复出现,没有根据知识体系的内在逻辑进行甄别和取舍。最后,虽然各高校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千差万别,但课程体系的四段式结构大体一致,仅存在各组成部分之间比重的差别。总体上,理论与实践模块的比例趋于合理,但能与企业发展需求实际接轨的课程开设不够,人文素养课程的实践比例偏低;“实践中运用理论”的理念得到实现,但“理论在实践中的深化”尚未达成,高素质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无法得到保障。
新经济业态下,技术交叉融合趋势明显,知识更新速度迅猛,各学科之间的联系愈加紧密。如何对高素质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进行不断拓展、创新和优化,使之日趋完善,反映出鲜明的时代性,对时代的要求作出积极应答,是吉林省地方高校高素质人才培养面临的核心问题。
高素质人才培养需要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来完成,师资队伍的战斗力决定了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决定了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哈佛大学校长Derek Curtis Bok认为,“学校的荣誉不在于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于它一代又一代教师的质量”。教师本身的素质决定着一所学校的命运,而学校发展与否、发展快慢,取决于教师的综合素质。与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师资队伍,应当在规模、结构和发展原动力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吉林省地方高校师资主要来源于院校毕业生、成熟人才引进。同时,为了面向各类专有人才培养,还聘请了行业企业的技术骨干充实到教师队伍中。其中,院校毕业生占比最高,成熟人才引进次之,行业企业技术骨干最少。院校培养是高校师资来源的主要渠道,其他种类优质的社会人力资源没有在师资队伍中充分发挥应有作用,由此引发了诸多问题。首先,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虽然教师总量足够,但专任教师严重不足,特别是掌握新产业发展所需的核心技术的教师最为缺乏;青年教师比例过大,骨干教师少,中坚力量明显不足;教师学历层次虽逐年提高,但仍然无法满足高素质人才培养对高学历教师的强烈需求。其次,教师专业技能拓展受限。重理论、轻应用,专业技术提高仅限于理论延伸;教研、科研工作只在部分教师中展开,无法保证师资队伍的整体提升;跨专业的学习交流匮乏,只在自身专业开展;新时代背景下,教师应具备交叉融合的知识体系,这一理念尚未形成。最后,教师分类发展和考核评价体系尚在建立之中,制约教师发展的体制机制藩篱还没有破除,教师为新时代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原动力亟待激发。
如何深刻把握新时代人才培养的基本内涵,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的水平和能力,使之成为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有力保障,是吉林省地方高校高素质人才培养面临的重点问题。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关乎国家发展的重要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提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明确了人才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和精神状态,为新时代人才培养工作提供了行动指南。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的核心理念,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发展素质教育”。地方高校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更应在服务面向、培养特色等方面突出地方倾向性。吉林省地方高校在实施高素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指导,深刻把握新时代人才培养内涵,强调人才培养的地域特征,抓好人才培养的关键。
新时代的高素质人才首先应该具备良好的身心素质、坚定的理想信念、深切的爱国主义情怀、良好的品德修养和坚持不懈的奋斗精神。这些优秀的思想道德素质、高尚的情操和坚定的信仰是高素质人才培养素质目标定位的首要核心。完善的知识素质目标应包括专业基础知识素质、专业核心理论素质和专业技术应用素质三个层面。三个层面中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前提,后者是前者的阶段目标;从基础到核心,再到应用,是一个螺旋上升、不断演进的过程。高素质人才培养的能力素质目标应包含高水平的专业应用能力,即在专业技术的核心领域内,能将所学全部知识应用于实践,在实践中对理论进行延伸,并能够突破专业领域,进行跨学科、跨专业的融通,进而实现高层次的创新与转化。
新知识经济时代要求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之间要精准对标。产业结构调整对高素质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人才规格要求。吉林省地方高校在实施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准确把握,深入全面调查研究,明晰人才的具体需求,前瞻式地长远设计人才培养规格,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切实解决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真正实现服务社会的大学职能。
2019年12月27日吉林省正式推出“一主、六双”产业空间布局专项规划,全面对接了东北振兴战略和国家相关重大规划,是落实国家“三个五”战略的细化,是统筹中东西“三大板块”建设的载体,是推进产业协调发展的引领,对彰显地方发展特色、发挥区位优势、保持经济社会平稳发展意义重大。2020年12月4日中共吉林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体会议通过了吉林省“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建议,提出围绕构建“一主、六双”产业空间布局,以数字化改造为手段,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超前谋划由大数据和云计算、人工智能、新能源等前沿技术带动的新兴产业,突破领域关键技术,加快产业融合发展步伐。
产业结构的变革,急需高素质人才数量和质量的双重提升。产业转型升级,给吉林省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吉林省委省政府的系列决定,为高校专业设置调整指明了方向。高素质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高素质人才培养任重道远,要不断加快专业设置更新的步伐,提高与区域生产对接的节奏。吉林省高校要深刻理解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领悟政策精神,坚持内涵式发展之路。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不断优化传统专业,突出办学特色,以“双一流、双特色”建设为抓手,树立知识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的理念,统筹发展传统学科专业和新兴交叉学科专业。要坚持对主导产业的人力资源和人才供给,提高供给质量,加快优势特色专业发展;同时增设战略新兴专业、新兴交叉学科专业,扭转服务区域经济无力的局面,全面提高人才的社会适应性。只有主动做出对吉林省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反应,才能抓住难得的发展机遇,实现高素质人才培养和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行之有效的管理体系,是落实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教学质量要求、严格人才培养环节的制度保障。对内部治理结构的优化,就是要在吉林省地方高校内构建起现代大学制度体系。在这一体系下,外部发展环境将逐步优化,内部改革发展之路也将愈加平坦。现代大学制度体系的建立需要精心把握,稳步实施推进,做好顶层设计;全体教师应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制度建设的重要意义;打破固有思维,建立符合现代大学的行为习惯,主动适应新时代发展;将改革目标逐步细化,层层分解,实现全局与部分的有效推进,走一条稳步发展的内部革新之路。
现代大学制度体系的首要依托就是大学章程。大学章程是高校内部生态治理的重要依托,是现代大学制度体系的核心内容。吉林省地方高校要树立起新时代背景下依法治校的理念,实行民主监督下的自主运行管理,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其中。依据大学章程,对内部管理规章制度进行梳理和重新制定,完善基本运行制度,逐步规范各种议事规则和办事程序,逐步建立并完善以大学章程为核心的内部制度体系,并使之不断健全和完善,从而不断地提高管理制度的有效性,增强管理机制体制运行的力度,转变人际关系协调为主的管理状态,实现有章可依、有制度可循的内部治理生态。
新经济业态下,对高校内部治理结构,特别是学术组织体系也提出了重新组织架构的要求。传统的围绕院系行政管理机构的学科设置模式,造成行政对学术的无情割裂,无法满足新兴学科交叉态势的要求,新技术、新思想的碰撞很难实现,学科间的壁垒急需打破。行政职能和机构设置也亟待改革,重点要转变机构职能,设置服务于新形势的职能部门;理顺各部门关系,特别是与教学、科研、教辅等部门的关系;厘清现有职能,关注变化,建立新时代背景下高校管理机构的新职能,系统调整,逐步推进。
需要注意的是,要建立符合新时代高素质人才培养要求的内部治理结构,就要厘清高校内部治理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规范性管理制度处于中心,规范了高校的管理行为,具有最高的影响力;而具有启发主体自觉行为的文化认知性制度也同样不容忽视。因此,要打破对立思维,构建多要素融合的制度体系,引导高校的运行治理,使之更加适应新时代高素质人才培养的要求。
“突出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是教育部“新时代高教40条”中对本科人才培养提出的指导性原则,为高素质人才培养指明了课程体系改革的方向。培养新时代的高素质人才,需要创新型课程体系构建。高素质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要以学生为本,围绕专业定位培养,以素质为目标,以能力为核心,整合教学资源,进行课程体系创新改革,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有效对接。学生本位的理念要贯穿于课程体系改革的始终,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使其成为人才培养的主导,从原来的被动接受变为积极主动的探究。学生的主动学习,学习效果的不断反馈,不断驱动着课程体系的持续改进。
要以产出为导向,明确课程目标,充分利用教学研究,建立课程循环审定机制,对社会人才需求进行充分调研、精准把握,清晰了解人才必须具备的知识能力和技能水平;转变思想,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分析现有课程体系短板,以与时俱进的理念,以发展的眼光,进行课程设置,开设面向行业需求的课程;科学调整课程目标,强化学科之间的关联和融合,使之与岗位需求无缝拟合;综合研判课程体系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平衡理论、实践部分的比重,优化教学内容,从而提升高素质人才培养与行业人才需求的契合度,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通识能力、专业基础能力和专业发展能力。
建立课程体系持续改进机制,从课程体系运行监控、效果反馈、达成度评判等方面审视课程体系服务于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性;通过建立课程体系定期评价制度,固定周期进行多元化评价,包括师生评价、同行评价和用人单位评价,多方采集改进建议和意见,综合分析组织实施;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沟通平台,畅通沟通渠道,建立高效的课程体系评价信息收集、整理、存储、分析机制,实时动态反馈,实现课程体系持续改进的良性循环,真正优化课程体系,构建起与高素质人才需要相适应的创新课程体系。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根本所在。一直以来高校教师队伍建设都是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环节,《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的出台为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良好契机。高校应坚持新时代教育方针,树立面向人才培养结构调整的需求进行教师结构优化的理念,使师资队伍的年龄、学历、职称、学缘等方面趋于合理,实现优势最大化:充分利用优质社会人力资源,打破人才流动壁垒,大量吸引行业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加入师资队伍,迅速补充新产业新技术教师缺口;持续引进高学历人才和归国留学人才,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使教师来源走向多元化。
教师专业技术培养和提升是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要前提条件。高校要根据建设的具体实际,制订清晰合理的师资队伍发展规划,重视对原有教师的有序培养,保持师资队伍结构的持续优化:引领教师着力构建交叉融合的知识体系;拓展教师专业能力提升渠道,积极探索专业实践形式,建立沟通交流机制,使教师能够深入行业,掌握相关领域的技术前沿,创造学科交叉融合的理念碰撞;在实践中提升教学、科研以及成果转化能力,保证教师专业技术水平的提高不仅包含理论探索,也有实践的延伸,师资队伍既理论功底扎实,又实践经验丰富。
构建以人为本、高效、灵活的分类发展和考评体系。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教师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同学科、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教师所取得的工作业绩和成果都需要智力、体力的极致付出与发挥。要打破过去僵化的评价方式,关注教师个人发展,科学制定合理的考核评价制度,设计质量与效度清晰合理的考核指标,客观、准确地对教师进行综合评价。使各类人才迸发出服务于新时代人才培养的活力与潜能,真正促进高素质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