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瑞珍
(广东省广州市第二中学,广东 广州)
教师在日常的地理技能与知识教学中要抛弃原有的固化教学方法,采取趣味性较强的方式、方法来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培养,从而在保证学生课堂学习效果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日常的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不妨从教学方法、教学工具等多方面来实行。
教具是教师组织开展地理教学活动的重要辅助手段,教师在日常的地理教学中要想打破传统教学死气沉沉的氛围,有效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不妨积极使用各类教具,从而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欲望,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在日常教学中,教具包括两种,一种是自制教具,如根据自身教学需求制作的“小玩具”“演示仪”或者各类模型等。另一种则是常规的多媒体技术或者地理教学挂图以及各类标本等。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效果来进行相应的使用,从而增强课堂教学趣味性,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如在教授学生“地壳变动”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泥土、水果刀、颜料以及木板和小细绳等物质自己制作一个辅助用具,让学生在制作中逐步加强对地壳运动相关知识的理解,从而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认知水平,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此外,除了引导学生自主完成学习用具和教育用具制作以外,教师还可以积极用课堂常用的一些教具来对学生进行引导,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增强课堂教学趣味性。如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结合三维动画模式,为学生讲解一些气候变化的知识,利用地球仪来为学生讲授位置相关知识等。
兴趣是保证学生课堂学习效果的基础条件和必要前提,是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源泉和核心,只有让学生对即将学习的知识有参与兴趣,他们才会主动集中精力和时间去研究,进而保证效果,因此,教师在开展地理教学活动时,不妨积极利用一些学生喜欢的语言或者方式来激发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增强课堂教学趣味性,保证课堂教学效果。如在教授学生关于“大气受热过程”地理知识时,教师在正式教学初期,可以先利用引导性语言引起学生的兴趣,如“我给大家变一个魔术,大家看仔细了!”待学生集中精力后,教师再利用“魔术”的原理,为大家进行大气受热相关实验的演示,并通过实际演示来增强学生对大气受热变化移动相关知识的理解,在增强课堂趣味性的同时提升他们的地理综合水平。
近些年来,随着各区域文化教育交流的频繁,各个不同思路以及背景下的多元化教学思想和学生培养理念开始逐步被引入、创新以及完善发展,相比较传统教学方法,这些方法更有趣、更高效、更贴近教育的本质。当代高中地理教师在组织开展地理教学活动时,不妨积极使用这些多元化的方法,从而在保证课堂教学趣味性的基础上提升学生学习质量,保证学生课堂学习效果。
情境教学法是当代教育比较提倡的一种教学方法,其主张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利用多媒体或者语言等手段为学生创设一个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通过自我研究和共同努力,有效地完成相关知识的探求,进而科学地完成所需知识路径的有效性构建,进而在归纳分析以及总结中由旧的知识推导出新的知识,实现新知识的系统性构建。高中地理知识教学中,教师不妨积极使用这样的方法,从而在增强课堂教学趣味性以及科学性的基础上,增强学生综合素养,提高学生综合水平。如在教授学生“水循环”相关地理知识时,教师可以先为学生创设一个这样的问题情境:我们经常见到下雨,雨水流于低洼处消失不见,而我们喝的水也来自地下水,那么这两者有什么区别?问题情境创设后,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引导性问题,利用这些引导性问题来引起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在自身主动思考和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科学推断和有效性总结,逐步弄清楚问题的答案,进而完成水循环知识的学习,掌握相关技能。
合作学习是国内外教育教学中常用的方法之一,其不仅能在很大程度上丰富课堂教学方法,活跃学生学习气氛,更重要的是还能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能力,增强学生的综合素养。合作学习是指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素养将学生分为几个不同的探究小组,让学生在小组内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方式对相关知识进行学习和探究,进而科学地掌握相关的知识。将这种方法运用到高中地理教学中,不仅能够增强课堂的趣味性,还能提升学生的素养,促进学生发展。如在教授学生“地质灾害”相关知识时,教师在教学之初可以先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进行基础知识讲解,待学生有了一定的认知后,再将学生按照科学的方式分为几个探究小组,让他们在各自的小组内就地质灾害原因以及结果等相关问题继续进行分析和研究,以此来加强学生对地质灾害相关知识的理解,提升他们的认知能力,提升他们的个人学习综合水平。此外,教师在组织开展合作学习时,还要注重学生在小组合作时的研究方向或者问题答案导向的控制,利用疑问或者反问的手段来科学把控学生的探究方向,让学生在合理区间内讨论有效问题,进而获得正确答案。
项目教学法是当代素质教育科学方法的具体体现,其不仅对提高课堂学习效果、丰富课堂学习内涵有明显的效果,还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不断学习中不仅获得相应的学习效益,还能掌握更多的知识获得方法,有效增强学生的综合素养。项目教学法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达成目标,将一些问题和结论写在黑板上,让学生在自主选择教学方式和解决方法的基础上群策群力地完成相关知识以及技能的学习,科学达到教学目标。教师不妨积极使用这样的方法,增强课堂学习趣味性,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提升学生课堂学习效果。如在教授学生“气象与水文灾害”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直接将本节课所学知识以及达成目标都写在黑板上,接着再根据这些目标和知识为它们配上一些引导性问题或者启发性问题,之后就让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从而促使他们主动探究和学习,进而通过各种多元方法来完成这些全新知识的构建,有效掌握相关科学知识。
课堂是师生学习的重要场所,课堂中的学习气氛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有直接影响。因此,教师要想保证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保持学生旺盛的求知欲和探究欲,除了要积极采用各种新奇的教学方法以外,还要注重课堂氛围的营造,让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主动学习和有效沟通,进而在师生共同学习的良好环境中获取知识,掌握方法。
语言是师生交流的重要方式,教师在进行知识讲授以及技能学习时,基本上是靠语言和学生进行交流的。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注重自身语言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切不可使用不良或者不够合适的语言来与学生进行沟通。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语言运用得当,逻辑思维清晰,知识与技能教授认真,那么学生就会觉得教师和蔼可亲,就会积极地利用语言和教师进行交流沟通,进而在和谐中获得完美的学习体验。反之,如果教师自身语言能力存在问题,交流方式欠妥,那么课堂气氛就会低迷,缺乏趣味性,进而学习效果不能得到良好的保证。因此,要想保证课堂教学趣味性,保证学生课堂学习效果,教师还要注重自身语言的科学运用,从而科学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课堂氛围是否和谐热烈,是否能够让学生保持一定的兴趣,教师除了要利用语言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实时交流以外,还可以利用点头、拍手以及耸肩等手段来与学生进行科学交流沟通。如在教授人口问题的时候,教师与学生在交流中可以积极使用不同的动作来肯定或者否定学生的回答。如学生表达对了,教师就微笑地点头肯定,学生表达错了,教师就遗憾地耸耸肩。这种多元的表达方式和交流方式势必会营造良好的交流氛围,提升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此外,教师还要注重对学生各类问题以及答案的评价,利用中肯的方式鼓励学生多交流、多提问题,进而在不断提问以及解答中获得知识,收获方法。
总而言之,趣味性教学对学生素养培养以及能力提升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是有效保证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一定要积极学习和研究,不断丰富自身的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手段,从而在不断增强课堂教学趣味性的基础上,保证课堂教学效果,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获得更多的技能与知识,获得更大的提升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