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桂英 张秀艳 高小艳
(陕西省神木市第十一中学,陕西 神木)
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从古至今,这些经典名句诠释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育人之道。但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步伐日益加快,一些实用主义、功利主义、享乐主义思想不断涌入,使一些人的思想出现了迷茫和滑坡,自私自利、唯我独尊等各种不正之风、不良行为严重影响了新时代莘莘学子的健康成长。教育乃国之大计,民生之根本,社会发展之基石,学校应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五育”教育在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和价值导向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但细观神木市在推进“五育”教育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及凸显出来的问题,充分证明了各中学对“五育”教育的价值没有准确认识,重视不够。“五育”教育开展过程中有所侧重取舍,重智育、轻德育,德、体、美、劳被淡化或弱化。落实“五育”教育的配套课程建设不健全,课程内容流于形式或纸上谈兵。学校对教师开展“五育”教育支持不到位,落实如蜻蜓点水,效果甚微,致使“五育”教育日益边缘化、形式化和过程化,重智轻德衍生出来的社会问题日益严重。
党和政府站在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越来越重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尤其是学生道德教育、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为确保“五育”教育落地生根,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国家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但许多教育主管部门和基层教师对“五育”教育在认识上存在偏差,没有从本质上深度认识。首先,对“五育”教育开展的意义与价值认识不到位。许多教师仍没有摆脱应试教育桎梏,评价学生时单以分数论优劣,无论是班上评优树模,还是开展集体活动,都首当其冲指定成绩优秀的学生参与,没有给其他学生提供自我展示的平台和机会。部分教师认为成绩优秀的学生各方面都好,成绩滞后的学生各方面都落后,他们普遍认为成绩是学生、家长、老师的命根子。考出好成绩就高人一等,优异的成绩就会成就精彩的人生,成绩好的学生天生就具有优秀的品质、良好的行为、超凡脱俗的人文素养。同时,智育优于德育、体育、美育,尤其优于体力劳动。劳动教育是一种依靠体力的极为简单普通的活动,并且体力劳动往往被人轻视或漠视。读书的目的是摆脱体力劳动,劳动教育注重劳动知识与技能的传授,不关注劳动态度、意识价值及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培育。课题组调查发现:神木市某中学九年级开设的综合实践、劳动教育课程均由语文或英语教师兼任,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可自由支配,其他6 所中学九年级没有开设。可见,学校、教师及教育行政部门为了眼前利益一味只关注分数,单纯追求升学率,忽视了“五育”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性。
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明确提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可见,社会需要“五育”全面发展的“全人”。学校、家庭不能一味地追求分数与成绩,而不重视德、体、美、劳等方面的教育。人的发展是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综合性发展与提升过程。知识学习是人发展的一个方面,而人汲取知识是为了增长才干与技能,更好地服务社会、奉献社会。家庭、学校、社会聚心合力开展“五育”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进步与健康成长,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小就做一个知情感恩、晓事明理和明辨是非的人。但在实际生活中,部分教师扭曲了教育的本意,将劳动作为教育惩罚的一种手段,个别学生犯错时就惩罚其打扫卫生等。又如美育目的是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发现美、认识美、欣赏美、创造美,让美涌现在社会的每一方寸,但美育教学中滥用多媒体素材,“打包式”向学生投放娱乐视频、文本、图片,学生来不及思考就进入下一个环节,笑声充斥着整个课堂,致使整个课堂成为娱乐表演会。娱乐中美育的收效大打折扣,学生根本无法静心思考与体会,感知美的存在与绽放,更谈不上创造美,对学生进行美育如水中望月、雾里看花,可望不可即。
新时代中学“五育”教育位于边缘状态,且重彼轻此,有所取舍,使德、体、美、劳教育处于“弱势”地位,这就要求教育主管部门及学校管理者革新教育理念,重新审视“五育”教育的价值和意义。新时代社会对人才需求日益呈现多元化,每个人如学有所长、技有所精,都会融入社会建设洪流之中,为社会发展添砖加瓦。但在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学校践行“五育”并举的教育资源严重短缺。作为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综合性课程,既要符合神木市城乡区域特点,又要符合学生年龄、性格、情趣、爱好等个体差异性需求。在“五育”教育活动中必须将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结合起来,通过体力劳动一方面促进学生大脑的二次革新性发育,磨炼学生坚强的意志,锻炼强健的体魄,锤炼完善的人格;另一方面培育学生热爱劳动、诚实劳动、崇尚劳动、辛勤劳动的良好品行,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提升独立生活的能力。通过对以神木市某某中学为代表的4 所学校的调查问卷分析发现:“超过42.5%的学生在家没有做过饭;19.2%的学生没有养成独立洗衣扫地的习惯;82.8%的学生不会穿针引线缝衣服……”一组组调查数据再次说明家庭、学校、社会在“五育”教育落实方面存在严重短板或缺位。针对此问题,教育主管部门应修订教师评价考核标准,学校争取政府在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的支持,配备专业的师资力量,利用课后服务开展社团活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在信息无阻碍的新时代,学校通过建设校园网、家校微信群等网络平台,加强家校联系与交流,实现家庭、学校、社会全程进行渗透性教育。这既有助于净化学生学习生活环境,又有助于将积极、健康、向上的网络信息二次筛选之后传递给学生,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保驾护航。基于调查问卷数据反映的神木市一部分学校语文教学中“五育”教育的现状,剖析“五育”教育受阻原因,有助于教师以问题为导向积极探索、大胆实践,摆脱家庭、学校、社会时空束缚,拓宽新时代“五育”教育新路径,让家长、教师真切体会到“五育”教育的深意与价值,帮助家长、教师形成正确的育人观。
在融媒体高度发达的新时代开展“五育”教育,必须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与评价体系,不断总结反思,拓宽“五育”开展视域,借鉴名校成功经验,结合学情、校情打造神木“五育”教育融合新样本。
优化教育互相融合的新渠道,形成家庭、学校、社会三维一体的协同育人新生态,使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线上线下教育资源有效整合,共同发力,培育一批师德高尚、行为自觉、身心健康、情趣优雅、品学兼优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五育”教育为学生全面发展、提升学生综合核心素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全人”指明了方向。首先,“五育”教育有助于锻炼学生的品质。优秀的品质源于实践,在正确的价值导向指引下开展的实践活动,有助于对学生的熏陶和感染,启迪学生在“成事”历程中自觉“成人”。“五育”教育的终极目的在于通过多学科融合式教育,给学生身心健康提供精神滋养,为学生自学自立、实践自主、“成事成人”提供原动力,最终形成对自我生命、他人生命与外在生命的行为自觉与意识自觉。基于“五育”教育的生命自觉源于社会实践,通过实践将宏观空洞的理论知识与微观的物质世界相融通,使学生在理性思考的基础上联通社会生活与自我生活,让自我生命更加具有自主性、独立性与创造性。可见,“五育”融合意味着学生以现有经验为基石开展社会实践,实现转知成智、知行合一。同时,学生通过学习思考反思,在德、智、体、美、劳方面得到全面锻造,使知识、实践、生活交互生成,让学生逐渐形成行为规范、品德高尚、思想健康、言吐高雅的“成人”。其次,“五育”教育有助于引导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真正践行者。学习与反思是每个生命与生俱来的特点。针对学习过程中不断涌现的问题,学生围绕问题逐步化解、总结规律、反思得失,成为学习活动的真正参与者。“五育”教育培育学生将学、做、思三者结合起来,一方面有助于学生从传统课堂的认识主体转变为实践主体,在实践中探索知识与生活、行为与方式、思想与实践之间的关联,使学生由知识的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探究者;另一方面有助于学生富有担当意识和责任意识。在课堂活动的践行中,将已有智慧附加于实践,构建自我认知的生活途径与方式,明晰自我的人生价值与社会价值,从而积极承担起个人的社会责任。
我国教育改革持续纵深推进已取得丰硕成果,培育出了一大批德才兼备、品学兼优的社会主义劳动者,为国家建设做出重大贡献。新时代站在社会高度融合的交汇点,广大教师依据课标要求,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结合神木市地区区域特点落实铸魂育人、立德树人、因材施教,静心思考课堂教改“新生态”,潜心研究教育“新内涵”,不断深化课堂改革,逐步将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结合起来,将校内校外、线上线下、教学与实践结合起来,逐步形成富有神木地域特色的教育教学管理新模式。加强“五育”融合教育,力推教育课堂改革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多学科高度融合,使立德树人、培根铸魂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深耕厚植。首先,“五育”教育评价系统化,“五育”是一套系统性的教育理念,相互之间内联外结,互为一个整体,缺一不可。开展“五育”教育不能进行加减取舍,而应站在系统性角度,从整体上进行融合性评价。因此,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无论对教师、学生,还是对学校考核评价,都应走进课堂,回归学生的终身发展。通过评价细则大力推进“五育”教育要素跨学科、跨领域整合,实现教育内容、时空与环境的优化组合,实现实践管理与组织的深度融合,使“五育”教育在培育学生敏于思考、富于创新、乐于实践、勇于质疑、乐于探究、善于合作方面发挥引擎作用。其次,评价实现多元化。学生作为“五育”融合的受益者和直接相关者,对融合效果感同身受,最有发言权。对于教育效果的评价应多元化,不能用千篇一律的评价细则单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由于新时代的课堂具有开放性、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所以学生在育、学、思等方面能感知、体验、理解生活,学有所获。同时,教师以学生个性化情趣爱好为基点,通过实践活动使知识技能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学思知行相统一,达到人人有发展、个个能出彩,实现“五育”融合。
精细化落实“五育”并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系统性工程,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合力构建一个学校主导、家庭参与、政府支持的全链条保障体系。首先,建立统筹协调机制。作为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课程,既需要学校的不懈努力,更需要家庭、社会的协助与支持。这就要求教育职能部门发挥“领头羊”的角色,宏观层面深入调研,制订详细可行的实施细则,规范“五育”教育的行为与方式,同时统筹协调家庭、学校、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调配各方资源,共同推动“五育”教育的全方位开展。其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一支德才兼备的专职育人“铁军”。针对神木市基层学校教师严重短缺的问题,有关政府部门加大专项资金投入,加大教师招聘力度,用政策吸引教师,用温馨优雅的环境留住教师,使广大教师安心工作,静心育人。同时,创新管理工作模式,鼓励更多的优秀大学毕业生投身教育伟业。加强教师精细化管理,建立教师个人信息台账,全面掌握教师特长,挖掘教师潜力,搭建教师才能展示平台,为教师乐教善教创造机会。最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确保课堂物态形式与新时代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政府增加教育投入,确保学校教育教学硬件建设功能齐全,设备配备达到国家标准。“五育”教育需挖掘和利用各种社会、家庭、学校资源,形成人、财、物育人合力优势,确保学校建设环境达标、管理规范、理念先进,为学生健康发展、素质拓展提供保障。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如果我们用过去的方法教育现在的学生,就是在剥夺孩子们的未来”。基于“五育”并举的新课堂构建,必须吸纳新的教育理念,运用新的教学方法,依托多媒体新技术、新手段,着眼现实,积极推进课堂革命,确保“五育”教育全方位得到落实,从而推进神木市基础教育优质、高效、均衡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