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东南地区西兰卡普溯源及传承发展研究

2022-11-24 18:53沈香凝
西部皮革 2022年20期
关键词:卡普织锦土家

沈香凝

(西南大学蚕桑纺织与生物质科学学院,重庆400715)

西兰卡普作为土家织锦,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我国五大织锦之一。在它的身上蕴含着前人的智慧以及不可忽视的历史意义。而随着时代飞速发展,传统手工技艺逐渐被淹没,西兰卡普也是其中之一。本文旨在对西兰卡普的历史起源及传承发展做出新的研究,希望使西兰卡普能够更加进入大众市场,广泛的传承下去。

1 武陵山区西兰卡普的溯源

1.1 萌芽于渝东南地区

西兰卡普萌芽于古代巴人时期,关于“巴”的起源与传说,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议,但学者们在对于古代巴人生活的地域位置看法上几近一致。距今四千多年前,在川渝东北部,一个刚勇尚武的族群出现,这个族群被称为巴人或者巴族。最早对“巴”的地域作出明确记载的是《华阳国志》的《巴志》:“其地东至鱼复,西至僰道,北接汉中,南极黔涪”[1]。建国初期,重庆考古队在巴县冬笋坝和四川昭化宝轮院发掘出大量战国船棺,随着三峡考古资料的证实:“冬笋坝一带是巴人重要活动地区之一,这一墓群应与巴族有密切关系,或者为当时巴人的墓葬。”[2]棺内除发掘大量铜器、铁器、陶器等陪葬品外,还发现了麻布和绢的痕迹,“一叠圆钱曾用绢裹,绢均匀细密,尚有粗、细差别。”[3]由此可见,距今四千多年前的巴人纺织技术就已较为发达。

秦汉时期,土家族先民已形成了成熟的纺织技艺,他们将织的布叫做“賨布”,以此当作赋税缴纳给朝廷,这一纳税制度一直沿袭到宋代,这也是当今西兰卡普的雏形。

1.2 成熟于鄂西南地区

隋唐至明清时期,种植业进一步扩张,土家族先民的纺织技艺得到了长足发展,人们继承并改良了賨布的技术,在朝廷的政策下,多民族融合,土家族人民掌握了汉族人民的染色技艺,融合原本的织造技艺,织出了五彩斑斓的“土锦”。元《一统志》载:“武陵制锦绣,其色鲜明,不在成都锦之下。”[3]直到清政府实行改土归流政策的时期,土家族人民不论男女还保留着“喜斑斓服色”的习俗。由此可见,鄂西南、湘黔交接地区的土家族人民在逐渐受到汉文化影响,土家至今也在进入民族融合阶段。

土司时期,由于社会环境更加良好、制度完善,土家织锦织造技艺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湘鄂西地区的土家族先民用丝、棉织炯被、炯巾;四川秀山、酉阳、黔江以麻织“斑布”制衣[4]。嘉庆《龙山县志》也曾记载土家族织锦做群被功用及材质技法的特点:“土苗妇善织锦裙被,或经纬皆丝,或丝经棉纬,挑制花纹,媥娴五色。”大量的史料文献详细记载了土家织锦的制造方法以及原料、工具等,不仅说明了土家织锦已经处于成熟发展阶段,也证明了这一时期的织造技艺已经与现代的西兰卡普十分接近。

1.3 兴盛于湘鄂川黔交界

鸦片战争以后,外来民族入侵,武陵山区地域物资丰富,侵略者修建无数水路、陆路等方便货物运输,西兰卡普也受到影响,开始远销国外,这一度带领西兰卡普走向繁荣。在湘鄂川黔交界地区,西兰卡普的销售成为了土家族人民一项重要的经济支撑。在西兰卡普逐步市场化的同时,也带来了它自身的变化和发展。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土家织锦的织造工艺在不断提高、精益求精,织锦上的纹样图案得到了大规模创新、织锦手工艺人们在传统纹样上经过不断创造发掘出了更多的种类。这对于西兰卡普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显著作用。

酉阳等地的西兰卡普制作技艺作为渝东南地区土家族人民世代流传下来的瑰宝,是民族的结晶,是地域的表征。它代表着这个地域内土家族人民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历史背景和文化条件下形成的独特文化。从以狩猎为主时期的动物纹样到以种植为主时期的织物纹样,土家织锦沿袭着中国传统的文化传播方式——以图来记录自然生活,并在朝代更迭与文化融合中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6]。

2 渝东南地区西兰卡普的现代传承与创新

2.1 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的传承

作为中国无形文化遗产之一,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西兰卡普形成了多样的继承方式。也在时代发展过程中,被赋予了新的文化色彩,西兰卡普中的各种特色元素被广泛应用到现在设计领域之中,可以说这种随着文化传承而赋予时代色彩的传承方式是对西兰卡普这类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传的一种可持续创新方式。而为了进一步提升西兰卡普文化的传承广度和深度,渝东南地区也开始将西兰卡普这一传统文化融入到当地的乡村振兴繁荣产业链中,期待以这样一种传承与发展的方式,来延续西兰卡普的生命力。

在酉阳桃花源景区的前村里,有一位传承了近四十年的西兰卡普的土家织女—左翠平。她今年53岁,是渝东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西兰卡普”的传承人。她说从十二岁开始就同妈妈和一些长辈开始学西兰卡普,土家姑娘从小就学织西兰卡普,等她长大要出嫁的时候,才有一整套的陪嫁。在左翠平师傅的土家作坊里,挂满了她织的西兰卡普,这些绣品以红、蓝、黑、黄、紫等彩线织成,宛如一幅幅包罗万象的画布,记载着土家族人的风俗生活。“以前的话没有现在的布卖,就要开始自己来纺线,自己来织布再染色,在做成衣服来卖。”

西兰卡普是五大名锦中最难最复杂的一种,其他的绣锦只用在缎面上绣出花色即可,而西兰卡普不一样,摆在织女面前的只有一团团的线,怎样把这些线一根根排放在织布机上是一项浩大的工程。纺线、染线、穿梳、盘托、穿筘是制作西兰卡普的主要步骤,所有工序做好了,接下来就是上架,让线在织机上搭出漂亮的几何平面。研究西兰卡普织造技艺可以得知,西兰卡普讲究的是反面织法,真正的花纹都在背面。

对于西兰卡普的传承,左翠平师傅曾说,她作坊生意并不多,来买的也大多是外国人,有些复杂的图案都是孤品,卖一件少一件。左翠平的师傅退休后,如今整个酉阳掌握完整的西兰卡普工艺的只有左翠平一个人,从前家家姑娘都会的技艺,正濒临失传。幸运的是,随着时间发展愿意自发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在增多,左翠平师傅也陆续收下了徒弟,时间最长的跟着左翠平师傅学西兰卡普也有六年多时间了。

土家族织锦技艺本身是一种活态的技能掌握过程,它不是科班式的速成班,而是耳濡日染的综合教育,需要在精湛技艺的工艺师傅指导下才能完全掌握。正因为这样的特殊性,传承人间的传承对于织锦技艺本身掌握更是有着明显的优势。

随着时代的发展,西兰卡普还增添了多元化的继承方式。首先,现代多元文化主义不可避免地影响着传统文化,土家织锦文化本身也发生了变化,这体现在土家织锦不再高估传统婚姻礼俗的功能价值,但认为它是土家族语言的文化符号和民族符号。能力传承本身的重要性已经转变为对家庭传统文化的继承和推广。其次,自从土家族部落被正式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在现代传承方式中更加重视物质文化遗产以来,土家族部落的继承人逐渐打破了严格的家族传承,采取了多样化、多渠道的形式。根据笔者收集整理的渝东南西兰卡普传承现状,除传统家族传承外,现代传承开始兴起,并逐渐成为主导力量。包括以企业为主体的市场模式、以代表继承人为主体的转学模式、以学校为主体的正规教育模式、以国家劳动培训机构为主体的职业培训模式。这些方法不仅在主体上不同,而且在遗传对象、形式、内容和最终的传统效果上也不同。

2.2 现代社会生活中的可持续创新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革,对西兰卡普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方面,时代又为其赋予了更多的内容,既包括对土家织锦这类传统工艺品设计的再创新,也包括对其传播道路的创新。

对于传统文化设计元素的再创新,一直是对传统文化传承和创新的最有效途径之一,西兰卡普也如此。在以前,土家织锦特指代表土家特有文化的一种布料,这种布料虽然也被用在了土家族当地的日常服装、家庭装饰上,当时其应用范围较为局限。而随着国家对土家织锦这类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的号召,西兰卡普开始被设计领域广泛应用到了新的用途中,目前,其开发的家居产品主要包括床单、被子、沙发套、沙发垫、枕头、枕头、睡枕、餐枕、杯垫、窗帘、桌布等。而土家族服装是一种民族服装,主要用于土家族生活区的生活休闲服装或文艺活动的表演服装,影视作品中的影视服装或时尚广告中的服装。在其开发的配饰产品中,主要包括包袋、首饰等,具有很强的装饰搭配效果。土家织锦作为传统纺织品,也可以广泛应用于商业包装和设计、礼品盒、汽车纺织品等。

其次,对于传统传播方式的再创新也极为重要。通过多维度比较研究旅游区中的民族手工艺工作站、民族手工艺体验坊、民族手工艺品销售店的特点及优缺点,可以构建新型西兰卡普手工艺体验馆。其功能包括:①技艺传承,西兰卡普非遗传承人向旅游从业者传授织造技艺;②产品研发,通过对渝东南西兰卡普进行研发设计西兰卡普模块;③产品体验,提供相应的场所让消费者参与到西兰卡普的设计制作中,激发消费者最大限度的审美感受;④产品销售,消费者参与设计制作的产品可以直接进行销售。

3 以西兰卡普带动乡村振兴发展

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政策的施行,越来越多乡村地区开始重视对地区发展的探索,其中,地方文化作为其中重要的一环,也在拉动乡村振兴战略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而对于渝东南地区来说,西兰卡普作为当地一道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打造地区文化产业,拉动地区振兴方面也当然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而渝东南地区,也可以凭借着当地的土家族及土家织锦文化形成一套专有的地区文化产业发展体系,具体包括:

①突出民族文化特色,增强文化软实力。深入挖掘和保护吊脚楼民居、古村落和土家族民俗文化,促进土家族民族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融合与发展。修复重建土家族特色的香、火坑,在山墙上悬挂民族特色的白虎、牛头;让土家族妇女重获西兰卡普刺绣技艺,示范业主建设成的西南卡普纺织和全国服装生产加工基地;此外,还特聘专业的文化顾问团队对当地的文化产业进行调研、整合和宣传,构建当地的特色文化[7]。

②突出地域文化特色,构建高质量的地区文化景点。聚焦于土家族人文风情、以西兰卡普作为独特宣传点,将土家织锦与土家民俗风情合二为一,另外,还可组织民族文化研讨会、民族艺术品鉴会,拍摄西兰卡普、土家族题材的影视作品等,宣传民族文化,突出渝东南民族地区的土家族特色。推进文旅一体化发展[8]。

③强调文化品牌的创意,扩大民族文化传播的影响力。渝东南地区可以在西兰卡普手工艺品创新、开发西兰卡普文创联名产品等方向迈进步伐。首先需要针对西兰卡普进行本身的创新,无论是美观性、实用性、传承性都需要迎合现代社会需求。传统西兰卡普主要运用于铺盖、毯子等家居用品,而现代的创新发展可聚焦于包袋、配饰等,既保留了西兰卡普的美观性、实用性,又大大加强了消费者对其的需求度,作为实用类装饰品保留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得到潜移默化的传承影响。其次开发西兰卡普文创联名产品,建立渝东南地区西兰卡普自己的品牌、与其他品牌联名发展,不仅能避免非遗品牌自身发展的局限与难度,还能与联名品牌共享流量、共同发展、互惠互利。从而提高西兰卡普品牌的知名度、拓宽销售市场、扩大民族文化影响力。

④强调民族团结,促进渝东南地区合作发展。在重庆五大功能区域战略中,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是其中之一。作为重庆唯一的少数民族聚集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一直是当地发展的重点。因此,在发扬渝东南地区西兰卡普的时候,应聚焦渝东南共同发展目标,稳步推进共同进步。

4 结语

本文在探讨了渝东南地区西兰卡普的起源发展、现状研究后,还讲述了在当今社会下西兰卡普作为典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方式和发扬手段。由此可知,想要西兰卡普能够在现代社会背景下得到切实的发展,不仅仅是通过继承人继承的传统方式,与当代创新技术相结合是无法避免的,同时也要结合时代背景、关注国家政策变化,顺应时代发展,才可为西兰卡普的传承做出更积极的贡献。

猜你喜欢
卡普织锦土家
传播与传承:全媒体视域下的土家“啰儿调”
西兰卡普:土家族的织锦与史诗
传承
神奇的东方艺术之花
送走一只狗
小学课间操跳“土家花灯戏”
明清两朝地方文献辑录的土家语词汇分析
西兰卡普之恋
卡普与卡普(①初来乍到)
风情风光都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