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宝鑫,沈一帆
(广西师范大学,广西 桂林541004)
近年来,由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平稳、人文高等教育普及、文化产业发展繁荣,创新型人才培养大量缺失,整个社会才意识到了创新创业类人才培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相关性。但非遗文明作为我国传统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单纯是形式上的继承和发扬,则势必在漫溯历史长河中逐渐消失。
高等学校必须以培育大学生自身的创新、能力为主旨,符合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以顺应并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文明发展的新时期。而非遗文化既是国家的,又是地域的。它既来源于地域文化,长于地域文化,也可融于当地文化中[1]。一方面,利用当地的非遗资源不但能够给高校学生带来丰富的文化创意内容与素材,还可以有效提高其双创项目与相应扶持政策的贴合程度[2]。另外,通过高等学校对科技创业型人才的培育,将给当地非遗保护与传播事业带来更强大的人才保障力量,让非遗产业更贴近学生生活,让非遗的故事更深入人心。所以,在普通高等学校科技创业教学课程中融合地方非遗文化是新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对地方非遗文化建立的良性保存和传播方式,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3]。
地方非遗的继承离不开契合地方特点与历史语境的创新性。但当前,广西非遗在创造性上面正临着欠缺。部分项目仍保留非遗原生态的形象,但无论在表现形式还是内容上均已无法适应当代广西民众日渐增强的文化审美要求。由此可见,对广西非遗的继承和保护,就需要更加整合当代艺术、现代科技与本地人文元素,让非遗的文明转换为文化产品走进寻常百姓人家,让更多的地方非遗产品都可以诉说广西非遗故事[4]。因此,通过借助非遗项目进入大学校园的活动,可以让广大学子们参与并感受非遗中承载的包括口头传说、服装、生产技术、乐器、风俗等方面的集体人文记忆,并将之纳入大学创新创业课堂的教育实践之中,使大学生通过双创项目融合地方非遗精髓,将传统广西的非遗文化重新赋予了当代崭新元素。
非遗传承与保存任重而道远,作为一个以人为本的生活态文化遗产,人的生命延续对于非遗来说尤为重要。学校丰富的设施、技术、活动场地以及多样化的校园文化生活,将有助于非遗文化的传播与普及,从而让更多的高校加入项目并积极弘扬非遗,因此广西师范大学蜡染工作室就从以下角度做出了探讨和努力。
蜡染工作坊致力于将现代时尚元素与传统非遗手作技术相结合,设计、制造和营销富有现代时尚气质的各种传统手工制作饰品,目前已经建立了非遗手作产品微信群和微博以及抖音传播等多个线上线下传播平台。是由蜡染工作坊构想的以“促进非遗文化传播,弘扬非遗手作技术”为宗旨的大学生创意创业服务工程项目。希望携手非遗手作艺术家,培养大学生自身的培训讲师团,并计划协助高校、社会教育组织等企事业单位合作,举办非遗手作培训交流等活动,以培养和提升当代人的非遗手作兴趣与技术,并促进非遗手作技术文化的传播。通过建立非遗手作技术培训中心与非遗手作产品销售的网络平台,在使非遗时尚文化产业实现新生发展的同时,也带动非遗手作艺术家的职业创新。
“蜡染工坊”经过在校内外进行广西非遗元素服装手作技术训练组织和培养“大学生教师团”,将逐渐壮大教师团的规模,进一步丰富培训项目的教育方法与教学规范,将首先透过在校园以社团的方式逐步促进非遗艺术文化在高校内的扩散,在我校大学生人群中积极传播服装手工制作技术,继而在校内外进行与政府公益组织、教学训练单位、知名企业等机构的联合,举办各种服装手工制作培训项目,进一步增强非遗产业的社会吸引力,进一步提高人们的服装手工制作技术能力,并培养爱好非遗元素服装手工制作技术的手艺人。利用蜡染工作室的产品营销平台,促进非遗元素及服饰手艺人制品的销售,是促进非遗手艺人就业创业的平台。
在研习蜡染技艺过程中,课程的主创团队期望学习者们能够体会到蜡染中所蕴含的家国情感与对中华民族的责任使命感,而高校美育教师在培养学生艺术素质的同时,更是将教育摆在了首要地位。本课题以蜡染艺术为载体,期望高校学生在自身的学科领域中提高自身的水平同时,也拥有更加开阔、包容的视野,对中华民族丰富璀璨的文化传统工艺有更深刻的认识和更丰富的情感感受。
“蜡染工坊”线上+线下课程宗旨:目的使学习者对蜡染文化有总体概念和认识体验,对本民族深厚而丰富多彩的蜡染文化历史与工艺状况有粗略的认识。对蜡染工艺品以及背后承载的传统工艺与文化底蕴都有所深刻体会,并期待通过阶段性培训能够对蜡染工艺在高校内和校外产生更有深度的宣传与带动效果。
课程方案:针对各种产业的特性以及掌握的困难程度,为课程培养服务从产品类别以及培训级别两方面制定了差异化的培养方法,做到因材施教,线上公众号我们主要针对儿童提供蜡染课程学习+蜡染制作小游戏,线下则是针对儿童开展苗族蜡染线下蜡染课程和暑假/寒假七天蜡染训练营[5]。
“蜡染工坊”文创产品针对游客以及成年消费群体,用苗族蝴蝶纹样蜡染进行文创设计[6]。在乡村开展免费的蜡染培训课程,鼓励他们加入蜡染产品(手提包、服装、抱枕、杯垫、帽子、围巾、门帘、帆布鞋、马克杯、钥匙扣、名片设计等日常用品上)生产,提供销售渠道。
蜡染产品制作宗旨:创造大量就业岗位,促进农村振兴。农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同志2017年10月18日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习近平强调,“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7]。我们的蜡染文创产品出于村民之手,“蜡染工坊”给予她们技术培训,我们在为乡村提供更多就业岗位,拉动乡村经济,助力乡村振兴,符合了国家战略。
蜡染产品生产模式:通过对村民提供免费的18个课时岗前培训,教会村民苗族蜡染的整个过程和关键的苗族蜡染技巧。村民可以自愿选择制作蜡染产品数量,通过回购的方法收购最终成品[8]。
我们有专业的队伍,既涉及设计、经济、软件等各个方面,又有包括非遗传承人顾问、非遗研习培训结业学员成员、专业教师资格成员等在内的诸多专业技术人员。专业的老师进行讲授,对苗族蜡染,特别是纹样符号研究有多年的实地研究经历,在教学中通过对苗族蜡染的历史脉络整理和对学习者的审美水平提高,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基础。由设计系的本科生担任助教,配合教师在课程上指导和帮助学生。在创新创业学院强有力的资金支持下,为学生们提供了丰富的学习材料,供学生开展实践尝试。
团队拥有强大的专业师资力量,为我们提供了充分的人力资源保证,在课程开展的前期就一直在紧密注视教学进度,在开课完成后就做好了全校范围的推广总结工作,为下一个课程的发展拓宽了道路。苗族蜡染文化内容中最重要的就是制作工艺,但苗族蜡染的制作工艺被苗族聚居地的手艺人掌握着,离开这个地方其制作方法就难以为人所知,想要体验制作过程更是难上加难。所以我们邀请蜡染非遗传承人、民族手工技艺专家、少数民族手工艺方向硕士导师来进行授课,让参与者亲身实践体验蜡染制作过程,打破了传统文化传播过程中的知识表现形式,实现非物质形态文化内容的线上线下虚拟体验。
通过蜡染学习的课程微信小程序,在上课之前老师利用线上平台部署了教学任务,学员可以独立进行有关线上知识资料的预习,并做好了相关预留工作。而在线下上资料预习和各项任务实现的过程中,老师特别要注意对课上工作的设计与部署,以学习目标为牵引与重点,引导学员有目的、有深度、有目标地运用线上资料练习与分析,为以后的线下资料学习活动中的小组或个别的任务实现成果,做好了前期准备工作。在此流程中,以任务为牵引,促进知识的掌握,充分调动学习者兴趣,为后期的线下课程提供前期储备,进而达到理解、运用与设计层面的效果的目标,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并在此流程中训练学习者的设计创作能力。
线下教育流程中,以前期的线上任务完成成果呈现和交流为起点,以在线下推广深入学习后所布置的进阶性挑战性任务为归宿,强调保持与线上教学的紧密结合,从而对线上、线下教学充分融入,把在有限空间里的传统课堂有效延伸为现代智能化课堂,从而提高了学习者参与度和主动性。而老师所肩负的则是指导教师、主持人、教学专家等多个角色,对老师的学科力、课堂教学把握力、课程设计力等综合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挑战。
我们将会在保持基础文创产品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发展优质产品,进一步提升产品并丰富产品种类。计划在未来以各类APP应用程序为主要媒介构建的教育资源网络平台,透过利用MOOC、微课、音频、PPT等教学方式的线上展示和沟通互动性。将能够使学习者更方便、更直观、随时随地地掌握所学内容,有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习者的修读眼界,促进学习者的读书自主性更强,从而充分营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环境。
在发挥线上资源平台的功能和优势条件下,透过利用线下教育资源实现的指导跟踪与评估功能,能有效推动学习者线上内容的掌握与转化。线上线下联合完成教育目的,以适应新时期中国教育模式发展的新需求与变革方向。
我们在了解并制作纯天然蜡染产品时存在困难。如今市场上流传着的蜡染技术太过于大众化,且染料用量错误可能导致产品易腐、使用者皮肤过敏等不良后果。但传统的优质蜡染技艺大多还是以家族式方式进行传承,所以我们很难从传统的优质蜡染技艺中得到启发,而是只能通过反复的资料整理和成品实验来提高蜡染水平。未来预计在不断提高的课程质量和产品销量基础上,逐步涉及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领域,推进线上互动式蜡染课程、高效率环保蜡染染料的深入发展,用更有效的交流方式和更具经济效率的蜡染方式助力产品的可持续发展。
广西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蜡染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文化内容。当前苗族蜡染非遗保护与传承已在共同努力下卓有成效,学者们对于此类研究也逐渐深入[9]。在当前趋势背景下,把广西苗族蜡染为例作为挖掘中国少数民族非遗项目开启“两创”实践的可能路径与方式,从而引发社会各界学者诸多思考。“两创”实践将促进我国民族地区的振兴与富强,在乡村振兴大业中承担起其在新时代的使命[10]。“互联网+”教育逐渐是我国教育信息化、创新化的标杆,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而,有助于在技术革命的浪潮中,为社会培养高端技术复合型创新人才。